履歷表古已有之,古代的履歷表叫做“腳色”,始見于隋朝。據《通鑒》載:隋煬帝時,虞世基執掌考核銓選官吏大權,“受納賄賂,多者超越等倫,無者注色而已”。也就是說,賄賂多的就給以提拔,無賄賂的只在其名冊表格上“注色”作記號,因而得名“腳色”。
到了宋代,仍沿用“腳色”之稱。清代袁枚在《隨園隨筆》中也說:“宋制,百僚選者具腳色,似即今之投履歷矣。”宋代腳色所要填報的項目和內容由朝廷統一規定。從宋代的“腳色”中,我們可以看到朝廷對官吏的任用和人事檔案管理的一個側面。
在我國古代已經有了合同,對嗎?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合同是一種明確雙方當事人之間權利和義務關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商品交換開始之時。
古代的合同原有多種名稱。《周禮》在列舉的“經邦治”的措施中有:“聽(處理)稱責(放債)以傅別”,“聽賣買以質劑”,“聽取予以書契”。這里的“傅別”“質劑”“書契”等,主要用于雙方經濟關系中互相約束,并在獄訟時用作證據,在形制上則都有“形而同之”、雙方各執一份的特點,這無疑已是經濟合同的雛形。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關系的演變,到了明清兩代,合同文書的分類更為細致,有關條款的內容更為嚴密,訂立的程序也更為完備。
“中國”在古代和現代的含義相同,對嗎?
答案:
錯。
聚沙成塔:
中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獻記載,“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華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
從古代的漢朝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地說,古代“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1949年,“中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宦官”與“太監”沒有區別,對嗎?
答案:
錯。
聚沙成塔:
“宦官”與“太監”兩者是有區別的。據史學考證得知:其一,最早的宦官并非都是閹人;其二,宦官與太監在封建社會的概念是有別的。
古代宦官是對在皇宮里為皇帝及其至親服務的官員的總稱。東漢以前,充當宦官的并不都是閹割之人。“悉用閹人”是在東漢之后。
“太監”一詞的出現最早在遼代,是遼代政權機構中的官員稱謂之一。遼代的太府監、少府監、秘書監等設有太監。元代因襲遼制,所設各監也都有太監。元代太監是諸監中的三級官吏,并非盡是刑余之人。
到了明代,太監和宦官有了較固定的關系。太監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級、俸祿的高級宦官。
太監成為宦官的專稱是從清代開始的。因為清代將侍奉皇帝和皇族的宦官都冠以太監之稱,故此,宦官與太監便混為一談了。
“監獄”與“班房”的意思沒有區別,對嗎?
答案:
錯。
聚沙成塔:
“班房”一說來源于明清時期的“三班六房”制度。“三班”指的是皂班、壯班和快班,掌管著維持治安、偵查緝捕、提刑訴訟、征收糧食等事務。而“六房”則是指吏房、戶房、禮房、兵房、工房、刑房,分別掌管著地方上的民政、財政、司法、科舉、水利建設等大小事宜。
地方衙門雖小,但與老百姓的關系卻是最密切、最直接的,由此不難看出,“班房”其實是從“三班六房”來的。可是,為什么“班房”指代的不是政府,而是監獄呢?原來,在古人看來,官府的一大職責就是打官司,爭曲直、辨是非,而一旦官司有了結果,總會有人進監獄,所以“班房”也就成了監獄的俗稱。
然而,進監獄和進班房兩者也是有區別的。“班房”可以理解為官府臨時關押疑犯的所在,一般所犯的罪行較輕,或者干脆是因為官府衙役的巧設名目、故意勒索,只要疏通關系,破財消災便可。而監獄就是正式關押犯人的地方,地點比較固定,設施也相對完善。到了現代,監獄和班房才變得混淆了。
古代犯死罪的人一般要在“秋后處斬”,對嗎?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在古代,每年朝廷嚴打,要集中處決一批犯人威懾天下,問斬的季節時間大多都定在“秋后”。這是為什么呢?只要稍稍了解一點陰陽五行知識,就會明白古人在這方面的良苦用意。
五行學說認為:春、夏、秋、冬四季對于五行分別代表木、火、金、水(土為四季的最后一個月,代表收藏萬物),因此秋季就被賦予了很多“金”的性格和特性:蕭殺、決斷、剛毅、威嚴、冷漠……古人認為在秋季這個“金”氣盛行的季節處決犯人,可以很好地順應和利用金“蕭殺萬物”“威服四海”“鋒利”“果斷”的特性,給予反動勢力最有效的打擊,重挫其有生力量,讓其永無翻身之力,這就是古代死刑犯多選擇“秋后問斬”的原因。
古代處決犯人大多選在午時三刻,對嗎?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不管《大明律》還是《大清律》里,都找不到正法犯人要在“午時三刻”的硬性規定。但是明清各級政府在處決死刑犯時都選擇“午時三刻”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是為什么呢?
■
這其實源于古人的一種迷信心理。古人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對他做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人員。而要想壓抑其鬼魂的出現,古人認為就要選擇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十二點,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古人認為這一時刻恰恰就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在這個時刻行刑最為妥當。所以,“午時三刻”這個時刻就被古人選作了對犯人執行死刑的時刻。
古代斷案有“五聽”之法,“五聽”具體內容是什么?
答案:
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
聚沙成塔:
“五聽”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司法官吏在審理案件時觀察當事人心理活動的五種方法,即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的簡稱。最早見于《周禮·秋官·小司寇》。據鄭玄的注釋,辭聽是“觀其出言,不直則煩”;色聽是“察其顏色,不直則赧”;氣聽是“觀其氣息,不直則喘”;耳聽是“觀其聆聽,不直則惑”;目聽是“觀其眸子視,不直則吒然”。以后各朝代均以“五聽”作為刑事審判的重要手段,(唐六典》規定:“凡察獄之官,先備五聽。”
“五聽”實際上是通過觀察被訊問者感官反應而確定其陳述之真假,雖然近于主觀,但比起夏商“神判”顯然已進了一大步,說明西周時期已經注意到司法心理分析問題,并將其運用到司法實踐之中。周以后歷朝的司法實踐基本都沿用“五聽”制度。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外交官是誰?
答案:
文成公主。
聚沙成塔: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便是和親情況的典范。在她的影響下,漢藏兩族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譽為史上第一個女外交家實不為過。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太子嗣位為唐高宗。大唐王朝與吐蕃的關系,在文成公主聯絡的基礎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頂峰。在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論(吐蕃的宰相職)祿東贊的妥善謀劃下,吐蕃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因而能稱霸西域,成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歷史上第一個防火官是誰?
答案:
秦龍。
聚沙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