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從注重開始的。注重細節,方能成就大事;注重細節,助你“敲開”成功之門。下面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
早在讀書時,吉彌就立志要當一個銀行家。開始時,他鼓起勇氣到倫敦一家最有名氣的銀行去碰運氣。結果吃了一個“閉門羹”。但這個年輕人并不氣餒,他又去了其他幾家銀行,可是都被拒之門外。
幾個月之后,吉彌又去了開始的那家銀行,并且有幸見到行長,但是再遭拒絕。他慢慢地從銀行大門出來,突然發現腳邊有一枚大頭針。想到進進出出的人可能會被大頭針弄傷,小伙子馬上彎腰拾起了針,然后小心翼翼地放進旁邊的垃圾桶里。
到家后,奔跑了一天的吉彌躺在床上休息。他先后求職52次,可連一次面試的機會都沒有。盡管命運對自己這么不公,可第二天恰科還是準備再去碰運氣。
在他離開住所關門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信箱里有一封信。拆開一看,天哪!原來是那家赫赫有名的銀行寄來的錄取函。原來,吉彌昨日拾起大頭針的一幕被行長看見了。他認為精細小心正是銀行職員必須具備的素質,于是改變了原先的想法,決定錄用這個小伙子。憑著這枚小小的大頭針,吉彌走進了銀行的大門。
細節決定成敗,小節展現人生。吉彌就因為這么一個小節完成了他想當上銀行家的夢想,說明只要注重細節,從小事做起,就會使你成功,讓你的人生更為精彩。“張飛穿針,粗中帶細”像張飛這樣粗魯的人,穿起針來,也十分細心,展現了張飛認真,細心的一面,更展現了他的完美人生。所以我們也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細心認真,成功之門永遠向我們展開。這正是“蝴蝶效應”的完整體現。
■
木桶定律
——找出人生“短板”,糾正人性弱點
“人無完人”,不管多優秀的人物也會有自己的短板,作為一個領導者也好,或者作為一個普通人也好,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劣勢,之所以看不到劣勢,可能是他的長板太長以至被人忽略了。因此,我們要想取得成功必須找出我們人生的“短板”,短板是限制我們前進的絆腳石,如果我們及時發現自己的短板,正確對待自己的短板,克服自己的劣勢,糾正我們人性的弱點,認清自己,找準位置,不斷把我們的短板轉化為長板,成功的必定是我們,成功的距離其實并不遙遠。
一只沿口不齊的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塊木板。
要想提高水桶的整體容量,不是去加長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要下工夫依次補齊最短的木板;此外,一只木桶能夠裝多少水,不僅取決于每一塊木板的長度,還取決于木板間的結合是否緊密。如果木板間存在縫隙,或者縫隙很大,同樣無法裝滿水,甚至一滴水都沒有。
這就是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木桶效應,也可稱為短板效應。說明個體的“短板”是影響整體水平的關鍵因素。
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都可能面臨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木桶定律作為一個形象化的比喻,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泛,不僅象征一個企業、一個團隊、一個部門,也象征著某一個員工,木桶的最大容量則象征著整體的實力。
一個組織,不是單靠在某一方面的超群和突出就能立于不敗之地的,而是要看整體的狀況和實力;一個團體,是否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往往取決于其是否能完善薄弱環節。劣勢決定優勢,劣勢決定生死,這是市場競爭的法則。
在市場異常激烈的競爭中,作為一個領導者,領導一個團隊、一個集體往前走時,必須要意識到利用這個原理啟發自己的員工,希望他們不要做團隊中最短的那塊“木板”。因為決定團隊戰斗力強弱的不是那個能力最強的、表現最好的,而恰恰是那個能力最弱、最差的落后者,影響了整個團隊的實力。因此,企業要想成為一個結實耐用的木桶,首先要想方設法提高所有木板的長度,對員工進行教育和培訓,讓所有的木桶都維持最高度,并把他們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來,充分發揮團隊精神,團結合作、同心協力發揮團隊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取勝。
木桶理論不只在企業中適用,在我們的現實生活與工作中,其實這個道理更加有意義。對于個人來說,在社會上生存依靠的是各種各樣的技能,而這些技能就是我們人生的“木板”,正因為這些木板的長短不一樣,這就要求我們注意自己的“短板”。人貴在有自知之明。每個人都應當在日常的工作中認真總結,沉淀積累,尋找自己的短板并努力把它轉化為自己的亮點強項,不斷提升自己的個人素質與工作能力。取長補短,把劣勢轉變成優勢,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因某種缺點或弱點限制自己的發展空間。
■
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往往更注重對“優秀員工”的利用,而忽視對一般員工的利用和開發。如果企業將過多的精力關注于“優秀員工”,而忽略了占公司多數的一般員工,會打擊團隊士氣,從而使“優秀員工”的才能與團隊合作兩者間失去平衡。所以,雖然“優秀員工”的光芒很容易看見,但占公司人數絕大多數的一般員工也需要鼓勵和幫助。
對一般員工激勵得好,效果可以大大勝過對“優秀員工”的激勵。
有一個企業員工,由于與主管的關系不太好,工作時的一些想法不能被肯定,從而憂心忡忡、興致不高。剛巧,協助單位需要從該企業借調一名技術人員去協助他們搞市場服務。
于是,該企業的總經理在經過深思熟慮后,決定派這位員工去。這位員工很高興,覺得有了一個施展自己拳腳的機會。
去之前,總經理只對那位員工簡單交代了幾句:“出去工作,既代表公司,也代表我們個人。怎樣做,不用我教。如果覺得頂不住了,打個電話回來。”
三個月后,協助單位打來電話:“你派出的兵還真棒!”“我還有更好的呢!”該企業的總經理在不忘推銷公司的同時,著實松了一口氣。這位員工回來后,部門主管也對他另眼相看,他自己也增添了自信。后來,這位員工對該企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這例子表明,“短木板”只要加以激勵,將其置于適合位置,就可以使“短木板”慢慢變長,從而提高企業的總體實力。人力資源管理不能局限于個體的能力和水平,更應把所有的人融合在團隊里,科學配置,好鋼才能夠用在刀刃上。
木板的高低與否有時候不是個人問題,是組織的問題。因此,企業領導者應該多發掘哪些“短木板”能夠變長,從而更好地提升企業的整體實力。
■
希臘大政治家狄摩西尼是一個聲音極弱,吐字不清,而又呼吸急促的人,“R”這個字母尤其是他說不清楚的,而他發音也非常之壞。傳說他克服這些齒唇上的缺憾,是這樣做的:把石子含在嘴里練習,站在法利蘭的海濱想將波浪喊平靜,向山上跑時便背誦,練習一口氣念好幾行字,站在鏡子前演講,以矯正自己的姿勢。當他站起來對大眾演講時,他的失敗不止一次。第一次嘗試時,他的語句都混亂了,于是聽眾放聲大笑。并且我們還聽說,他躲進一個地洞,每天在里面練習他的聲音和演說的姿勢。狄摩西尼終于成為偉大的演說家。
可見,如果你決定要戰勝一個困難、一個缺陷,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要能心甘情愿地、不斷地干下去,要勇于克服弱點。《向你挑戰》的作者廉·丹佛指出:普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陷,但就能因此而自卑嗎?當然不能,你應該努力彌補或回避自己的弱點,使自己的“短板”變長,以達到我們的目的。
■
手表定律
——要堅定一個目標,建立一個標準
只有一個目標的時候,我們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前進,一旦樹立太多目標,往往使其變得復雜,難以抉擇,影響了自己前進的步伐。擁有兩只或兩只以上手表的人常常無法明確時間,因此人要堅定一個目標,建立一個標準,戴著一只手表上路,朝著目標前進。
在一個森林里生活著一群猴子,每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它們外出覓食,太陽落山的時候回去休息,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
有一天,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了樹下的巖石上,被猴子“歡歡”拾到了。聰明的“歡歡”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歡歡”成了整個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歡歡”請教確切的時間,整個猴群的作息時間也由“歡歡”來規劃。“歡歡”逐漸建立起威望,當上了猴王。
做了猴王的“歡歡”認為是手表給自己帶來了好運,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希望能夠拾到更多的表。功夫不負有心人,“歡歡”又擁有了第二塊、第三塊表。
但“歡歡”卻有了新的麻煩:每只表的時間指示都不盡相同,哪一個才是確切的時間呢?“歡歡”被這個問題難住了。當有下屬來問時間時,“歡歡”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整個猴群的作息時間也因此變得混亂。過了一段時間,猴子們起來造反,把“歡歡”推下了猴王的寶座,“歡歡”的收藏品也被新任猴王據為己有。但很快,新任猴王同樣面臨著“歡歡”的困惑。
只有一塊手表,可以知道時間;擁有兩塊或者兩塊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制造混亂,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比如兩門選修課都是你所感興趣的,但是授課時間重合,而且你又沒有足夠的精力學好兩門課程,這個時候你很難做出選擇;擇業時,待遇不分伯仲的兩家單位,一樣讓你面臨難以抉擇的困惑;迷路的人向人問路,如果一個人告訴她向右走,她會毫不懷疑,如果問了四個人,四個人告訴她不同的方向,她的思維將會被打亂,陷入無法抉擇的困境。在人生的每一個十字路口,我們都要面對“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苦惱。
“年輕人事業失敗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精力太分散。”這是戴爾·卡耐基在分析了眾多個人事業失敗的案例后得出的結論。事實的確如此,許多生活中的失敗者幾乎都在好幾個行業中艱苦地奮斗過。然而如果他們的努力能集中在一個方向上,就足以使他們獲得巨大的成功。日本有句諺語叫做“滾石不生苔”,所謂“滾石不生苔”是指不在一個地方穩定下來而一直四處打轉的話,就不會得到現實的收獲。
人生的很多的苦惱都源于太多的目標和標準,擁有太多的“手表”,這所有的“手表”只會讓情況變得更加復雜,讓人無所適從。“簡簡單單過一生。”這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所謂的“簡單”就是盡量減少我們的“手表”,戴著一只“手表”上路,這樣,我們的生活才不會被更多的抉擇所困惑,生活才會更加快樂和輕松。
■
只有目標明確了,努力才能有方向。
有一位老師在講臺上諄諄勉勵學生做事要專心,將來才會有成就。為了具體說明專心的重要,老師叫一名學生上臺,雙手各持一支粉筆,命其在黑板上同時用右手畫方,左手畫圓,結果學生畫得一團糟。
老師說:“這兩種圖形都畫得不像,那是因為分心的緣故。追逐兩兔,不如追逐一兔。一個人同時有兩個目標的話,到頭來一事無成。”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要成功,只能一次選定一個目標,咬住不放,鍥而不舍。再冷的石頭,坐上三年也會暖。所以,不論就業或創業,一定要選好自己的目標,在選定了目標之后,萬萬不可操之過急,要勤奮努力,遭到挫折也不放棄。有句名言說的好:成功最大的障礙,就在于放棄。人生就像爬階梯一樣,必須一步一階,絲毫取巧不得;只要一步一階,終必抵達山頂。手表定律告訴我們堅定一個目標,努力不懈,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
有了明確的目標,才會為行動指出正確的方向,才會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有一個小男孩,他的父親是位馬術師,他從小就必須跟著父親東奔西跑,一個馬廄接著一個馬廄,一個農場接著一個農場地去訓練馬匹。
由于經常四處奔波,男孩的求學過程并不順利。初中時,有次老師叫全班同學寫作文,題目是長大后的志愿。那晚他洋洋灑灑寫了7張紙,描述他的偉大志愿,那就是想擁有一座屬于自己的牧馬農場,并且仔細畫了一張200畝農場的設計圖,上面標有馬廄、跑道等位置,然后在這一大片農場中央,還要建造一棟占地400平方英尺的巨宅。
他花了很大心血把報告完成,第二天交給了老師。兩天后他拿回了,第一面上打了一個又紅又大的F,旁邊還寫了一行字:下課后來見我。
腦中充滿疑惑的他下課后帶了報告去找老師:“為什么給我不及格?”老師回答道:“你年紀輕輕,不要老做白日夢。你沒錢,沒家庭背景,什么都沒有。蓋座農場可是個花錢的大工程,你要花錢買地、花錢買純種馬匹、花錢照顧它們。”他接著又說:“如果你肯重寫一個比較不離譜的志愿,我會給你打你想要的分數。”
這男孩回家后反復思量了好幾次,然后征求父親的意見。父親只是告訴他:“兒子,這是非常重要的決定,你必須自己拿定主意。”再三考慮幾天后,他決定原稿交回,一個字都不改,他告訴老師:“即使拿個大紅字,我也不愿放棄夢想。”
多年以后,這位老師帶領他的30個學生來到那個曾被他指責的男孩的農場露營一星期。離開之前,他對如今已是農場主的男孩說:“說來有些慚愧。你讀初中時,我曾潑過你冷水。這些年來,也對不少學生說過相同的話。幸虧你有這個毅力堅持自己的目標。”
奧格·曼狄諾說:“一顆種子可以孕育出一大片森林。”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別并不是天賦、機遇,而在于有無目標。事實上,漫無目標,或目標過多,都會阻礙我們前進,要實現自己的心中所想,如果不切實際,最終可能是一事無成,因此我們應戴著一只“手表”上路。
■
二八法則
——關鍵少數造就成功
通常我們認為,對一件事而言,所有的原因大致上是同等重要的;對于一個商家而言,所有的顧客都一樣重要,都需要關注;對于一個企業而言,某一范圍內的所有員工大致有同等的價值;所有的生意、每一種產品都必須付出相同的努力;所有機會都必須抓住,我們應平等以待。
可是,在企業中,通常80%的利潤來自于20%的項目或重要客戶,20%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20%的人身上集中80%的智慧,只要細心觀察,你就會發現,這種現象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反映了一種不平衡性。
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者帕累托偶然注意到19世紀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
在調查取樣中,他發現大部分的財富流向了少數人手里,同時,他還發現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即某一個族群占總人口數的百分比和他們所享有的總收入之間有一種微妙的關系。他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度都見過這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