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要面對的事情實在太多,人們常感嘆最近又有多少不如意、不順心。是的,面對工作的困擾,家庭的瑣碎之事,人情事故朋友間的矛盾如何處理等等,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問題往往就會迎刃而解。生活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葉小舟。大海沒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所以,人總會有悲歡離合。只要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便豁達且淡然!
平靜是福
錢鐘書先生說:“世界就像個圍城,城里的人往外擠,城外的人往里擠。”生活中的確如此,身居繁華都市的人,往往追求寂寞平靜的田園生活;而身在林深竹海的鄉人,卻又很是向往燈紅酒綠的都市生活。
其實,平靜是福,真正生活在喧囂吵鬧的都市中的人們,可能更懂得平靜的彌足珍貴。與平靜的生活相比,追逐名利的生活是多么不值得一提。平靜的生活是在真理的海洋中,在波濤之下,不受風暴的侵擾,保持永恒的安寧。
心靈的平靜是智慧美麗的珍寶,它來自于長期、耐心的自我控制。心靈的安寧意味著一種成熟的經歷以及對于事物規律的不同尋常的了解。
人人向往平靜,然而,生活的海洋里因為有名譽、金錢、房子等在興風作浪而難得寧靜。許多人整日被自己的欲望所驅使,好像胸中燃燒著熊熊烈火一樣。一旦受到挫折,一旦得不到滿足,便好似掉入寒冷的冰窖中一般。生命如此大喜大悲,哪里有平靜可言?人們因為毫無節制的狂熱而騷動不安,因為不加控制的欲望而浮沉波動。只有明智之人,才能夠控制和引導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才能夠控制心靈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是的,環境影響心態,快節奏的生活,無節制的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以及令人難以承受的噪聲等都讓人難以平靜,環境的攪拌機隨時都在把人們心中的平靜撕個粉碎,讓人遭受浮躁、煩惱之苦。然而,生命的本身是寧靜的,只有內心不為外物所惑,不為環境所擾,才能做到像陶淵明那樣身在鬧市而無車馬之喧,正所謂“心遠地自偏”。
一個人如果能丟開雜念,就能在喧鬧的環境中體會到內心的平靜。
有一個小和尚,每次坐禪時都幻覺有一只大蜘蛛在他眼前織網,無論怎么趕都不走,他只好求助于師父。師父就讓他坐禪時拿一支筆,等蜘蛛來了就在它身上畫個記號,看它來自何方。小和尚照師父交代的去做,當蜘蛛來時他就在它身上畫了個圓圈,蜘蛛走后,他便安然入定了。
當小和尚做完功一看,卻發現那個圓圈在自己的肚子上。原來困擾小和尚的不是蜘蛛,而是他自己,蜘蛛就在他心里,因為他心不靜,所以才感到難以入定,正像佛家所說:“心地不空,不空所以不靈?!?
平靜是一種心態,是生命盛開的鮮花,是靈魂成熟的果實。平靜在心,在于修身養性,平靜無處不在,只要有一顆平靜之心。追求平靜者,便能心胸開闊,不為誘惑,坦蕩自然。
■別跟自己過不去
平靜是一種幸福,它和智慧一樣寶貴,其價值勝于黃金。真正的平靜是心理的平衡,是心靈的安靜,是穩定的情緒。
人生要順其自然
《淮南子》中曾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住在長城邊的老翁養了一群馬,其中有一匹馬忽然不見了,家人們都非常傷心,鄰居們也都趕來安慰他,而他卻無一點悲傷的情緒,反而對家人及鄰居們說:“你們怎么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眾人驚愕之中都認為是老人因失馬而傷心過度,在說胡話,便一笑了之。
可事隔不久,當大家漸漸淡忘了這件事時,老翁家丟失的那匹馬竟然又自己回來了,而且還帶來了一匹漂亮的馬,家人喜不自禁,鄰居們驚奇之余亦很羨慕,都紛紛前來道賀。而老翁卻無半點高興之意,反而憂心忡忡地對眾人說:“唉,誰知道這會不會是件壞事呢?”大家聽了都笑了起來,都以為是把老頭給樂瘋了。
果然不出老頭所料,事過不久,老翁的兒子便在騎那匹馬時摔斷了腿。家人們都挺難過,鄰居也前來看望,唯有老翁顯得不以為然而且還似乎有點得意之色,眾人很是不解,問他何故,老翁卻笑著答道:“這又怎么知道不是件好事呢?”
事過不久,戰爭爆發,所有的青壯年都被強行征集入伍,而戰爭相當殘酷,前去當兵的鄉親,十有八九都在戰爭中送了命,而老翁的兒子卻因為腿跛而未被征用,他也因此幸免于難,故而能與家人相依為命,平安地生活在一起。
這個故事便是“塞翁失馬,焉知非?!钡某鎏帯@衔谈呙髦幈阍谟诿靼住暗溬飧K校Y獾溗钡牡览恚軌蜃龅饺魏问虑槎寄芟氲瞄_,看得透,順其自然。順其自然是一種處世哲學,而且是一種很好的、很受用的處世哲學。
順其自然是最好的活法,不抱怨,不嘆息,不墮落,勝不驕,敗不餒,只管奮力前行,只管走屬于自己的路。中國有句俗話叫做“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而這種“成事在天”便是一種順其自然。只要自己努力了,問心無愧便知足了,不奢望太多,也不失望。
順其自然不是隨波逐流,放任自流,而是應該堅持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弄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后踏實地順著這條路走下去。有人曾經問游泳教練:“在大江大河中遇到旋渦怎么辦?”教練答道:“不要害怕。只要沉住氣,順著旋渦的自轉方向奮力游出便可轉危為安?!表樒渥匀灰彩侨绱耍皇恰澳媪鞫鴦印?,也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按正確的方向去奮斗。
順其自然不是宿命論,而是在遵守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積極探索;順其自然不是不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人生如同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帆船,偶遇風暴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只有順其自然,學會適應,才能戰勝困難?,F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順其自然,學會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別跟自己過不去
古人語:“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所以福來不必喜,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微禍儆之,所以福來不必憂,要看他會救?!备覇柭吩诤畏剑吩谧约耗_下。
接受這不可避免的事實
生命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幸福之旅,而是時時在幸與不幸、沉與浮、光明與黑暗之間的模式里擺動。面對種種的不幸,只有一個方法——接受它。心理學家、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提出忠告:“要樂于接受必然發生的情況。接受所發生的事實,是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痹诼L的歲月中,你我一定會碰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況,我們也可以有所選擇——我們可以把它們當做一種不可避免的情況加以接受,并且適應它,否則我們可能用憂慮來毀了我們的生活,甚至最后可能會被弄得精神崩潰。
在你剛剛受到打擊的時候,整個世界似乎停止了運行,而我們的苦難也似乎永無止境。當我們的生活被不幸的遭遇分割得支離破碎的時候,只有時間可以把這些碎片撿拾起來,并重新撫平創傷。我們要給時間一個機會。
這不是說,在碰到任何挫折的時候,都應該低聲下氣,那樣就成為宿命論者了。不論在哪一種情況下,只要還有一點挽救的機會,我們就要奮斗。但是當普通常識告訴我們,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可能再有任何轉機時——我們就應該保持理智,不要“庸人自擾”。
■別跟自己過不去
當你“不幸”遇到不幸時,你可以這樣做:先試著接受這不可避免的事實;讓時間去治療你的傷痛;采取一些行動,改變你的困境;充分堅定信心,因為不幸只是過客。揮揮手,向不幸告別;如果你沉迷于它,那不幸就只會陪在你的身旁,做你永遠的伴侶了。
別為小事抓狂
有一個人夜里做了個夢,在夢中,他看到一位頭戴白帽,腳穿白鞋,腰佩黑劍的壯士,向他大聲叱責,并向他的臉上吐口水,嚇得他立即從夢中驚醒過來。次日,他悶悶不樂地對朋友說:“我自小到大從未受過別人的侮辱,但昨夜夢里卻被人辱罵并吐了口水,我心有不甘,一定要找出這個人來,否則我將一死了之。”于是,他每天一早起來,便站在人潮往來熙攘的十字路口,尋找夢中的敵人。幾星期過去了,他仍然找不到這個人。結果,他竟自刎而死。
看到這個故事,你也許會嘲笑主人公的愚蠢,做夢乃是一件極其稀疏平常的小事,做噩夢也是常有的事,怎么能為此而大動干戈呢?可生活就有許多人為小事抓狂,為一點小事而和別人鬧翻臉,甚至大打出手,這樣的例子每天在街上都能看到。
中國有句古話說: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庇械臅r候,事情雖小,但殺傷力卻很強,小則破壞人的好心情,大則可以讓人前功盡棄,甚至送命。歷史上有多少人大風大浪都過來了,卻在陰溝里翻船的例子???今天不也正在上演一幕幕這樣的悲劇嗎?
在科羅拉州長山的山坡上,躺著一棵大樹的殘軀。據當地人講,它曾有400多年的歷史。在它漫長的生命歷程中,曾被閃電擊中過14次,它都挺過來了,但在最后,它卻在一小隊甲蟲的攻擊下永遠倒下了。那些甲蟲從根部向里咬,一開始樹還沒有感覺,但卻漸漸傷了元氣。最后,這樣一棵森林中的巨人,歲月不曾使它枯萎,閃電不曾將它擊倒,狂風暴雨也沒能把它摧毀,卻栽倒在小小的甲蟲手里。
生活中有多少這樣的例子,有人能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艱難險阻,卻被小事搞得灰頭土臉,垂頭喪氣。家務事雖小,再大的清官卻也斷不清。其實并非清官無能,而正是他們的高明之處。親人之間,為一點點小事而反目成仇,實在是不應該,為何要給他們分個一清二白呢?就讓他們糊涂到底吧,這樣反而比分清誰是誰非更好。
別為小事抓狂,對待一些委屈和難堪的遭遇,在內心轉變成另一種心情,以健康積極的態度去化解這一切。如果能從中得著更大的益處,不也是另一種收獲嗎?這不是比到處記恨別人,處處結下冤家強嗎?有一則小故事說,有一個人經過一棵椰子樹,一只猴子從上面丟了一個椰子下來,打中他的頭,這人摸了摸腫起來的頭,然后把椰子撿起來,喝了椰子汁,吃了果肉,最后還用外殼做了個碗。
我們對小事缺乏足夠的承受能力,說明我們沒有把精力放在更為重要的事情上。當我們集中精力追求自己的夢想時,生活中的煩惱便會大大減少,便不會再為小事抓狂,因為我們在自己夢想的追求中得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就不在乎身邊這些丁點的麻煩事了。
■別跟自己過不去
面對生活中的煩惱時,我們首先要問自己:“這是我生活目標中至關重要的事情嗎?為此花費時間與精力值得嗎?”當你用這個標準去衡量時,相信心中就有了答案。
別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小事上
約瑟夫·沙巴士是芝加哥的一名法官,他仲裁過四萬多件不愉快的婚姻案件。他曾感嘆地說:“大部分婚姻生活不美滿的原因,通常都是一些小事情?!边€有一名地方檢察官也說道:“在我們的刑事案件中,有很多都是起因于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在酒吧里說話侮辱別人,行為粗魯不講禮貌,最后才導致傷害的。許多犯了錯的人,都是因為自尊心受到了小小的傷害,就控制不住自己,結果釀成了傷心事?!?
法律不會去管一些小事情,一個人也不該為這些小事情憂慮,如果他希望求得心理上的平靜。如果你能對一些小事聳聳肩,那說明你已經變得成熟。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的思想不再顧慮身邊發生的一些小過失時,他才有了一種可以輕松過生活的資本。
要想克服被小事困擾的毛病,只要把自己的看法和關注點改變一下就可以了。讓自己注意一些可以令自己開心的東西,做一些能令自己變得更好的事情。這樣在短促的一生中,我們才不會因自己浪費了不必要的時間而傷心后悔。就如吉布林所說:“生命是這樣的短促,不能再顧及小事?!?
有位智者說:“在我們的生活中,約有90%的事情是好的,10%的事情是不好的。如果你想過得快樂,就應該把精力放在這90%的好事上面;如果你想擔憂、操勞,就可以把精力放在那10%的壞事情上面?!钡拇_,如果我們能放手那10%的小事,那你就能過得舒心!
林肯說過:“人只要心里決定快樂,大多數都能如愿以償。”快樂是內發的,它的產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個人所產生的態度和觀念。如果我們感到可憐,很可能會一直感到可憐。如果放棄不快樂的來源——過度的自尊,那你就能在發生交通堵塞或被踩腳指頭這類小事時避免火冒三丈。
有些人經歷了生命中許多風暴的沖擊,都挺過來了,結果卻讓一些小事的憂慮給打敗了。如果你想讓自己的生命之樹長青,就要讓自己的心學會寬待他人和他事,就要學會放下一些小事情。當你在放下的那一剎那,你可能發現你的頭頂上充滿了耀眼的光彩,你收獲了一片光明。為了使你的事業更加成功,為了使你的生命價值得到最大體現,請你不妨放棄人生道路上的瑣瑣碎碎,去擁有更加廣闊的天空。
■別跟自己過不去
生活中,困擾我們最多的并不是巨大的挑戰,而是一些瑣碎的小事。這些小事很不起眼,卻消耗了我們很多的精力。伏爾泰曾經說過:“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比松虝海f不要為了小事而煩惱,如果你總是被小事纏繞不清,那你就是在白白浪費生命。
別背負重擔上路
一個人覺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見哲人,尋求解脫之法。
哲人給他一個簍子背在肩上,指著一條沙礫路說:“你每走一步就撿一塊石頭放進去,看看有什么感覺?!?
過了一會兒,那人走到了頭,哲人問有什么感覺。那人說:“越來越覺得沉重。”哲人說:“這也就是你為什么感覺生活越來越重的道理。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我們每個人都背著一個空簍子,然而我們每走一步都要從這世界上撿一樣東西放進去,所以才有了越來越累的感覺?!?
那人問:“有什么辦法可以減輕沉重嗎?”
哲人問他:“那么你愿意把工作、愛情、家庭、友誼哪一樣拿出來呢?”
那人不語。
哲人說:“當你感到沉重時,也許你應該慶幸自己不是總統,因為他的簍子比你的大多了,也沉多了?!?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生活中本來就充滿酸甜苦辣。生而為人自然要體味百味人生。既然已經選擇生活,就應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在人生中,不應該逃避生活,在奮斗的過程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坐看云起,一任滄桑,就會活得愜意。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翱烊鳇c草種子吧!好難看哪!”小和尚說。
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
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安缓昧?,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
“沒關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睅煾刚f,“隨性?!?
撒完種子,跟著就飛來幾只小鳥啄食?!耙?,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
“沒關系,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早晨沖進禪房:“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大雨沖走了!”
“沖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了,原本光禿的地面,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
師父點頭:“隨喜!”
老和尚凡事講究一個“隨”字。但隨不是盲從,不是消極,而是順應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不怨天尤人,不悲觀失意。
生活中不會一切都圓圓滿滿,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每個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溝溝坎坎,品嘗苦澀與無奈,經歷挫折與失意。
生而為人,乃是一種緣分,既然選擇了生活,就應該直面生活道路上的坑坑洼洼,就應該勇敢背負人生的背簍。人生不售返程票,何妨讓一切隨緣,灑脫一生呢?
■別跟自己過不去
放下心,別背負著重擔,不要緬懷過去,應于當下,悠悠漫步,心曠神怡,無憂無慮。別背負重擔,心靈承受不了。
擁有一顆平常心
做人要存一片素心。這種素心是一種平常心。無論身處何地,都保持平淡。
明朝末年,國家衰敗,很多地方都困苦不堪,陜北農民尤其困苦,不但遭受到了嚴重的災荒,官府還不顧百姓的死活催逼交糧納賦。最后走投無路的農民忍無可忍,紛紛起義。此時李自成也揭竿而起,率領自己的軍隊去投奔“闖王”高迎祥。由于李自成有勇有謀,屢建戰功,受到了高迎祥的器重。
沒過幾年,高迎祥被殺,李自成被部將擁戴為“闖王”。前期起義軍到處碰壁,在潼關更是遭到官軍伏擊,損失慘重。李自成僅帶領十八騎突圍,在商洛山的崇山峻嶺之中藏身。過了幾年,他重新積蓄了力量,率領軍隊進入河南。當時河南大旱,天災連連,李自成便順應民心地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得到了農民的支持。當時有首歌謠是這樣唱的:“吃他娘,穿他娘,吃穿不盡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笨梢姰敃r李自成的政策是多么受歡迎。很快李自成的部隊就發展壯大起來,達到了百萬之眾,一躍成為明末起義軍的主力。后來李自成在襄陽建立了政權,被稱為新順王。不久在汝州大敗官軍,乘勝進占西安。然后李自成又建立了大順政權。實力壯大的他立即率軍攻入北京,明朝的最后一個皇帝崇禎最后只得自縊身亡,明朝被徹底推翻。
到了北京以后,李自成十分驕傲自滿,失去了應有的警惕。他對將領和士兵奸淫擄掠的事情十分放縱,自己也坐在龍椅上起不來。出于一種天然的仇恨,農民軍勒令明朝舊官員將自己的家產作為起義軍的軍餉,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主持這件事情。正是這個劉宗敏在向吳三桂父親吳襄追討家產時,發現吳三桂最寵愛的歌女陳圓圓十分貌美,便強行搶來據為己有。但他沒有想到,吳三桂當時是明朝的總兵,正率領明軍駐扎在山海關一線,此時農民軍要想站穩腳跟,必須依仗吳三桂的力量。吳三桂當時還有投降李自成的打算,后來聽說自己的父親被抓,家產也被抄奪,甚至連自己的寵姬也保護不了,于是十分憤怒,命令手下的將領全部換上白衣白甲,為思宗皇帝朱由檢戴孝,同時還和清王朝的攝政王多爾袞接洽,請求清軍給予支援。后來在山海關,農民軍慘遭失敗,李自成只好退出北京,四處轉戰,最后死在地主武裝手中。
李自成的失敗也可以歸咎于他無法保持一顆平常心。李自成當初進入河南時能夠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深受老百姓歡迎,而且他能夠約束下屬,制止他們四處搶掠,這也使得李自成深得民心。但是進入北京以后,李自成認為江山穩固,可以安穩坐天下了,便放松了對自己和將士的要求。他驕傲了,認為可以君臨天下,原明朝的將領應該向他投降,畢竟他已經占領了都城。他也確實派人去向吳三桂等人招降,然而在招降的過程中,他又放縱將士在北京城肆意妄為,最后傷了吳三桂的父親,奪了吳三桂的愛妾,為自己的失敗留下了伏筆。
人一定要有一顆平常心,一旦驕傲,災禍就會降臨。有人認為謙虛的人往往是弱者,這大錯特錯。人必須學會謙虛。往往不會謙虛的人才是弱者,而強者一般都是非常謙虛的。
《尚書·大禹謨》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已被人們奉為至理名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謙虛的人最終會得眾人的肯定的。擁有平常心的人是懂得謙虛的。
■別跟自己過不去
莫泊桑曾經說過,人生既不能像想中的那么好,也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糟。人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凡事要有一顆平常心就好。
吃虧是福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有“吃虧是福”一說。這是中國哲人所總結出來的一種人生觀。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領略了生命含義的曠達和由吃虧退隱而帶來的安穩寧靜。
唐代的兩位智者寒山與拾得(他們兩人實際上是一種開啟人的解脫智慧的象征)的對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我們很有啟發。
一日,寒山謂拾得:“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過幾年,你再看他。”
那個高傲不可一世的人結局就可想而知了,而我們也一定可以想像得出拾得的勝利的微笑——盡管這可能是一種超脫圓滑者的微笑。不過,它的確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好處。
所以,如果我們知道福禍常常是并行不悖的,而且福盡則禍亦至,而禍退則福亦來的道理,那么,我們就真的應該采取“愚”、“讓”、“怯”、“謙”這樣的態度來避禍趨福。所以“吃虧是?!辈皇槿松环N特殊的處世哲學?!俺蕴澥歉!币彩且环N生活的藝術。
“吃虧”大多是指物質上的損失,倘使一個人能用外在的吃虧換來心靈的平和與寧靜,那無疑獲得了人生的幸福。記不清哪位哲人曾寫下下面這段令人拍案叫絕的文字,的確是對“吃虧是?!弊詈玫脑忈尅T诖艘?,以與大家共賞。
人,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平衡系統。當你的付出超過你的回報時,你一定取得了某種心理優勢;反之,當你的獲得超過了你付出的勞動,甚至不勞而獲時,便會陷入某種心理劣勢。很多人拾金不昧,絕不是因為跟錢有仇,而是因為不愿意被一時的貪欲搞壞了長久的心情。一言以蔽之:人沒有無緣無故的得到,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失去。有時,你是用物質上的不合算換取精神上的超額快樂。也有時,看似占了金錢便宜,卻同時在不知不覺中透支了精神的快樂。所以先哲強調:吃虧是福,就是這樣一個道理?,F實生活中,很多人以低調的姿態做著各種各樣的好事,在不同的程度上,他們當然就是我們常說的“圣人”。
吃虧是福,生命中吃點虧算什么?吃虧了能換來非常難得的和平與安全,能換來身心的健康與快樂,吃虧又有什么不值得的呢?況且,在吃虧后和平與安全的時期之內,我們可以重新調整我們的生命,并使它再度放射出絢麗的光芒。
■別跟自己過不去
林語堂曾說:“中國和平主義的根源,就是能忍耐暫時的失敗,靜待時機,相信在萬物的體系中,在大自然的動力和反動力的規律運行之上,沒有一個人能永遠占著便宜,也沒有一個人永遠做‘傻子’”。一語道破天機啊!
難得糊涂
人人都知道鄭板橋曾經說過“難得糊涂”四個字,但真正理解其含義的,又有幾人呢?
當初鄭板橋為官之時,將官場、世事看得太清楚、太明白、太透徹而又無以為釋之時,又因其性情剛直,不諂媚、不圓滑,而不平不公之事太多,憑一己之力卻又無能為力的時候,只好在“糊涂”之中尋求遁世之術。
如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聰明,越聰明越好,越聰明越顯示自己為人處世的高明??墒?,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聰明過頭,并非是件好事。王熙鳳不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嗎?看來一個人還是別過于精明,知道的太多,事事計較,反而會讓人傷神。
聰明有大聰明與小聰明之分,糊涂亦有真糊涂、假糊涂之別。
北宋人呂端,官至丞相,是三朝元老,他平時不拘小節,不計小過,仿佛很糊涂,但處理起朝政來,他卻機敏過人,毫不含糊。宋太宗稱他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有一種人恰恰相反,只要是便宜就想占,只要是好處就想貪。為了一點小利,不顧前程;為了一點小過,爭個你死我活。這種人看似聰明,其實再糊涂不過。
人畢竟沒有三頭六臂,當你事事比別人聰明時總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和嫉妒,終究“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導致自己受到無謂的傷害,甚至犧牲。真正聰明的人,正直的人大可不必在一些瑣碎小事上錙銖必較,此時“糊涂”一下又何妨?只要能在大事上、原則上保持清醒頭腦就行了。為人處世,千萬不要在小事上糾纏不休,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心緒不寧,而到了大事面前,卻又真的糊涂了。這樣的生活,太得不償失了。
小事糊涂者,輕權勢、少功利、無煩惱,則終成正果;大事糊涂者,則朽木不可雕也。
俗話說:真正聰明的人,往往聰明得讓人不以為其聰明。這句話的本意不也就是難得糊涂的內涵嗎?聰明的人表面愚拙、糊涂,實則內心清楚明白,這不是一種更為高明的處事藝術嗎?
“糊涂”常可使我們心境平靜,無欲無貪,正如“值利害得失之會,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則起趨避之私”一樣。沒學“糊涂”學之人終會在凡塵俗世中不得安寧矣。
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許多事情非要尋出個究竟,有時也是不現實的,倒不如多一點“糊涂”少一點執拗,何嘗不是另一番開朗、超脫的生活風光呢?
■別跟自己過不去
只要我們心中“精明”,即使給人的印象糊涂一點,又有何不可呢?有時這種糊涂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廣闊的生命空間。
自嘲一下又何妨
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碰到過尷尬困窘的處境。有的人喜歡掩掩藏藏,有的人喜歡辯解。其實越是這樣,心理越是失衡,越是辯解,卻會越辯越丑,越描越黑。最好的方法是學會利用自嘲來解脫自己。自嘲是一劑平衡自我心理的良藥。
在托爾斯泰寓言中有一個狐貍,它用盡各種辦法,想得到高墻上的那串葡萄,可是最終還是因太高而沒有得逞,于是它只好轉身離去。這聰明的狐貍一邊走一邊自我安慰道:“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
望著那誘人的葡萄,狐貍卻無能為力,怎么也得不到,此時的它心里肯定又失望又不甘心,但僅一句“那葡萄一定是酸的”,便把自己的心情扭轉過來,讓自己從失望中擺脫出來。
適時自嘲,不僅能化解尷尬,也能免除可能發生的爭吵。若是沒有這份雅量,生活就會增加許多不愉快。
美國著名演說家羅伯特,到老年后變成了個禿頭,整個腦袋幾乎成了不毛之地,可他從來不去掩飾這一缺點,相反,他能在許多場合用自嘲來化解這種尷尬,讓人反而感到禿頭的他更偉大。在他過60歲生日那天,許多朋友前來慶賀,妻子悄悄地勸他戴頂帽子。而羅伯特不僅沒有這樣做,反而故意大聲對來賓說:“我的夫人勸我今天戴頂帽子,可是你們不知道禿頭有多好,我是第一個知道下雨的??!”一句看似嘲笑自己的話,一下子讓當時的氣氛變得熱烈起來。
在生活中受到譏諷時,不妨用自嘲來把耍笑轉移給大家,讓心情放松,而不要老是想著對方抱有什么目的或是怎么想法子回擊對方。比如有人說:“你不愧是屬豬的,真能吃?!蹦悴环两由弦痪洌骸八栽蹅儾拍芫墼谝黄鹧??!边@樣既保護了自己,又不至于傷害朋友。
用自嘲來穩定情緒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當你在經濟上受到不合理的待遇時,當你的生理缺陷遭到別人的嘲笑時,或無端受到別人攻擊時,你不妨采用阿Q的“兒子打老子”似的精神勝利法,來調節一下失衡的心理。
自嘲能化自卑為自信,是宣泄積郁,制造心理平衡的良方。學會自嘲,既顯示出智者的謙虛與大度,又緩和了氣氛,何樂而不為呢?
■別跟自己過不去
自嘲是一種鮮活的態度,它可以使原本很沉重的東西剎那間變得輕松無比,會讓別人砸過來的重拳落在棉花上。因此,偶爾自嘲一下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