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二字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字眼,表現為人的性格、習性與思想情感。為人處世要培養低調的性情。《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處。”意思是:準備捕食前,雄鷹站在那兒就好像在打盹,猛虎走起路來則似乎生了病——這其實只是它們故意示弱的一種障眼法罷了,通過這種方法來麻痹對手。因此,君子的性情也應該如鷹如虎,注意掩藏自己的智慧和才華,才能肩負起重任,以實現鴻鵠之志。
軟繩子能捆得住硬柴火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碰到強大的對手,這時候,你準備如何對付他們呢?是針尖對麥芒以硬碰硬,還是斗智不斗力,不戰而屈人之兵呢?我想后一種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其實,人生有時候就像砍柴,當一大堆柴火堆在那里,與其費盡周折把它們都掰成小段,然后拿麻袋裝回去,還不如找根繩子把它們捆起來背回去,簡單又輕而易舉。
楚莊王率部隊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力弱小,如果與楚國硬拼,無異于以卵擊石。坐以待斃更不可取,聰明的鄭國國君采取了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對策:他袒胸露臂、赤手空拳領著子民們在路上歡迎楚莊王。楚莊王看到這樣的場景只好說:“鄭國國君,一定會禮賢下士,老百姓們會擁護他,會為他拼死效命。”于是便撤軍回去。
這便是《左傳》里記載的“肉袒相迎”的故事。在那個時代,兩軍交戰是非常講求禮節的,盡管春秋無義戰,但人們都極為崇尚禮與道德,如果楚軍繼續和鄭人打仗,即使他們不費九牛二虎之力把仗打贏了,也會在眾人面前失禮的,所以鄭軍以其道義戰勝了楚軍。
煉鐵冶鋼,須用柔火才能將鋼燒熔。立身處世,也最忌用強。倘若對方跟你以強對強,必然出現殺敵一千自傷八百這一兩敗俱傷的局面;要是碰上善于以柔克剛的高手,恐怕更要敗個稀里糊涂。
孟獲是三國時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率眾起兵反叛,諸葛亮奉命率兵去平定。當諸葛亮聽說孟獲不但作戰勇敢,而且在南中各個地區的部族人民中很有威望時,便想到如果把他爭取過來,就會使蜀國有一個安定的大后方。于是,下令對孟獲只許活捉,不得傷害。
當蜀軍和孟獲的部隊初次交鋒時,諸葛亮授意蜀軍故意退敗,引孟獲追趕。孟獲仗著人多勢眾,只顧向前猛沖,結果中了蜀軍的埋伏,被打得大敗,自己也做了俘虜。當蜀軍押著五花大綁的孟獲回營時,孟獲心知此次必死無疑,刁鉆使橫,破口大罵。誰知一進蜀軍大營,諸葛亮不但立即讓人給他松了綁繩,還陪他參觀蜀軍營寨,好言勸他歸降。孟獲野性難馴,不但不服氣,反而倨傲無禮,說諸葛亮使詐。
諸葛亮也不氣惱,放他回去,二人相約再戰。
孟獲跑回去之后,重整旗鼓,又一次氣勢洶洶地進攻蜀軍,結果又被活捉。諸葛亮勸降不成,又一次把孟獲送出大營。孟獲也是個犟脾氣,回去又率人來攻并同時改變進攻策略,或堅守渡口,或退守山地,卻怎么也擺脫不了諸葛亮的控制。一次又一次遭擒,一次又一次被放。到了第七次被擒,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肯走了,他流著淚說:“丞相對我孟獲七擒七縱,可以說是仁至義盡,我打心眼兒里佩服,從今以后,我絕不再提反叛之事。”
孟獲回去之后,說服各個叛亂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重新歸蜀漢控制。自此,蜀國的大后方變得穩定,南方各族人民也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孟獲的硬石頭碰到了諸葛亮的軟棉花,有勁沒處使,除了臣服別無選擇。
常言說,事不過三。忍讓一次兩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有些按捺不住。可是諸葛亮卻為了自己后方的穩定而對孟獲捉了放,放了捉,耐著性子忍下去,并沒有因為孟獲的行為而放棄。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獲心悅誠服,下定決心不再叛亂。這就能夠使自己獲得一個穩固安定的大后方,使國內人民免于戰亂之苦,同時也能逐漸積蓄力量以對付魏、吳的覬覦和侵略。如果諸葛亮對孟獲的傲慢失禮和不識時務無法忍耐,抓住之后一刀殺掉,那也只能出一時之氣,反而會激起其他族人的仇恨,競起反叛,那么他不但會為此疲于應付,而且會因無暇顧及他處而使曹魏和東吳有機可乘,丟了天下。
學會用軟繩子去捆硬柴火,才能在人生中春風得意,才能在競爭中游刃有余。在行動中,有時候,反其道而行之沒準是一種最好的選擇。
做人智慧
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說的就是以柔克剛的道理。生活中,凡事太過爭強,可能會被碰得頭破血流。這個時候,不妨轉換下策略,換種比較容易讓人接受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改變對方。
適時以弱示人
三國中的曹操可謂亂世梟雄,當世豪杰他沒把誰放在眼里,“青梅煮酒論英雄”,更是預見準確,那些所謂“英雄”都被他琢磨透了。
“智者千慮,終有一失。”他這一疏忽,就被司馬氏搶了江山。
據說曹操知道司馬懿有大志,又聽說他有“狼顧”之相。什么是“狼顧”?狼的頭和脖子可以左右轉180度,司馬懿生有異相,身軀、肩膀不動,頭可以向后轉180度。曹操認為司馬懿“狼顧”,就是狼心狗肺、心術不正。
盡管如此,司馬懿依然每天勤于公務,廢寢忘食;從公文到馬匹,從內務到外勤,事必躬親,吃苦耐勞,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對曹操更是畢恭畢敬,唯馬首是瞻。久而久之,生性多疑的曹操也放下心來,認為他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殊不知這些都是司馬懿裝出來的。
司馬懿不僅騙過了曹操,也騙過了曹丕。他無論身居何職,都用各種方式不溫不火地向曹丕表示忠誠。在他的努力下,曹丕一步步登頂,司馬懿的權力也越來越大。
曹芳繼位后,曹爽掌權,為排擠司馬懿,對司馬懿明升暗降,剝奪了兵權。自此曹爽放心玩樂,后來聽說司馬懿有病,派人假意辭行以探虛實。司馬懿老態龍鐘,聽不清說話,雙手顫抖,進食困難(當然這又是裝的),至此曹爽心中的戒備一絲都沒有了。誰想當他在野外游興正濃時,卻被司馬懿父子端了老窩,稍后又被奪取了兵權,曹爽后來被斬首。
密藏不露是自我保護的重要手段,它會減少遭到別人暗算或報復的機會。司馬懿在自己的上司面前,巧妙地表現了自己的“懦弱”,從來沒有功高蓋主的舉動,將自己的真實力量和野心都掩藏起來,最終贏得了天下。
古人云:“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以弱點示人,既可以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當條件成熟時,還可叫敵人防不勝防,一舉成功。
孫臏和龐涓都是鬼谷子的學生,后來各為其主領兵打仗,昔日同窗今日卻成了對手冤家。孫臏技高一籌,斗智不斗力,隱強示弱,逐漸減少兵灶數目,龐涓認為孫臏兵力在逐漸減少,自然大喜,命令手下軍士拋下輜重,輕裝上陣,緊追不舍。最后兩軍戰于馬陵,孫臏集合全部兵馬給龐涓以迎頭痛擊,大煞敵人威風。可憐龐涓羞敗,只好自刎而死。孫臏減灶,逼死龐涓,傳為千古美談。
生活中,適當地表現出自己的“懦弱”并不意味著真的膽小怕事,以弱示人往往會有更大的收獲。
做人智慧
為人處世,要善于“示弱”。“示弱”可以讓對手放松警惕,迷惑對手。然后,韜光養晦,等待時機,就可以乘其不備,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像蜂鳥一樣學會向后飛翔
有一篇關于蜂鳥的故事:
在茫茫的亞馬遜熱帶叢林,生活著一種倒著飛翔的鳥——蜂鳥。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只有蜜蜂那么大小。從前,蜂鳥是不會倒著飛的。它們的家族很強大,并且給后代的蜂鳥們立下了一條規矩,就是飛行的時候,只準向前不準后退。如果有膽小的臨陣退縮,就會被圍攻而死。所以,長期以來,蜂鳥都是不會倒著飛的。
有一天,森林失火了。看著前方燃燒的熊熊大火,蜂鳥們仍然義無反顧地向烈火撲去,結果一群群地死在烈火中,無一生還。而后面的蜂鳥仍然前赴后繼。這樣下去,整個蜂鳥家族勢必要覆滅。這時有一只蜂鳥動搖了,它試圖往后退。但是,家族中有地位的蜂鳥王是不允許后退的。它們指揮其他蜂鳥向那只退縮的蜂鳥進攻。可是這次,那些蜂鳥卻跟著那只蜂鳥往后退去,最終逃離了這片火海,這部分蜂鳥成為了蜂鳥家族僅存的后裔。
此后,蜂鳥便一直倒著飛翔,并且性情變得特別溫和,只吃蜂蜜,生活得快樂自在。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僅僅要向前飛翔,更要學會像蜂鳥一樣向后飛翔。有的時候,前進的方向可能是死胡同,選擇退一步就能給自己創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一般而言,性格剛直者在處世中不易吃虧,受人欽佩,但太剛直了會走向反面,這種人往往固執己見,嚴守自我的做人準則,不退讓,不變通,鮮有半點柔弱之態。
所謂物極必反,遇事若能先低頭,然后以退為進,可能會有更大的收獲。
明代才子馮夢龍在《廣笑府》“尚氣篇”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有父子二人,性格都非常剛直,生活中從來不對人低頭,也不讓人,且不后退半步。一日,家中來了客人,父親命兒子去集貿市場買肉。兒子拿著錢在屠夫處買了幾斤上好的肉,用繩子串著轉身回家,來到城門時,迎面碰上一個人,雙方都寸步不讓,也堅決不避開,于是,面對面地挺立在那兒,相持了很久很久。
日已正中,家中還在等肉下鍋待客,做父親的不由得焦急起來,便出門去尋找買肉未歸的兒子。剛到城門處,看見兒子還僵立在那兒,半點也沒有讓人的意思。父親心下大喜:這真是我的好兒子,性格剛直如此。又大怒:你算老幾,竟敢在我父子面前如此放肆。他躥步上前,大聲說道:“好兒子,你先將肉送回去,陪客人吃飯,讓我站在這兒與他比一比,看誰撐得過誰?”
話音剛落,父親與兒子交換了位置,兒子回家去烹肉煮酒待客;父親則站在那個人的對面,如怒目金剛般挺立不動。惹得眾多的圍觀者大笑不止。
這件小事可看做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縮影。如果故事中的雙方有一方能退后一步,不逞一時之勇,也不至于烈日下堵在城門口,給他人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你可以像那對性格剛直的父子一樣“執著”,也可以像那個蜂鳥一樣懂得“退一步”的藝術。有的時候,一念之差結果就會有天壤之別。處世的智慧就在于你懂不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不去做無謂的堅持。
做人智慧
有人說,好爭好斗是中國人的天性。天性之說當然純屬無稽之談,但喜歡爭斗的性格在中國人身上確實明顯。不管有沒有爭的必要,或者有沒有意義,人們永遠是“不甘落后”。大多數的時候,社會需要的恰恰是慢下來,讓一步。
暫時妥協,等待時機
暫時妥協是人生的一大策略,暫時交出或放棄,是在這一過程中等待時機、創造條件,以求扭轉乾坤,以圖東山再起。
“妥協”就其詞義來說,是用讓步的方法避免沖突或爭執。從詞性上看,妥協并無褒貶之分。
《老子》上有這樣幾句話:“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與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后人把老子的這一思想概括為“取予之計”。“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成為我國古代軍事上的一種暫作妥協、待機索取的常用策略。
東周時期,在著名的“三家分晉”之戰中,魏國國君等就成功地運用了這一策略。當時正值春秋末期,晉國的命運掌握在智、韓、趙、魏“四家”手中,其中智伯最強。他不滿四家共享的局面,而欲獨占晉國。于是,智伯打著加強公室的幌子,要三家各拿出一部分土地和庶民給晉君,實則是擴充自己的地盤。他先去威逼韓國國君康子。
康子本想拒絕,宰相段規說:“智伯貪得無厭,假君命以削吾地,若用兵,是抗君也,彼將借以罪我,不如與之。”
段規建議,接受智伯的要求,割地后見機而行。
智伯又襲用逼韓之法,向魏國索要土地。魏君桓子認為他欺人太甚,欲加拒絕,宰相任章勸說道:“君子之地,智伯必驕而輕敵,鄰邦必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國,則智伯之命不長矣。”
結果正如任章所料,智伯終被韓、魏、趙三家所滅。
戰爭中往往有這種情況:在條件不具備時,要想奪取或保存某種東西,必須暫時交出或放棄它,在“交出”或“放棄”的過程中,等待時機,創造條件,最后把它再奪回來。這種“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屢被后代兵家所推崇。
歷史小說《袁崇煥》中,談及“取予之道”,給人啟發,也令人感嘆。袁崇煥是明末著名軍事家,官至兵部尚書。他屢次擊退清軍的進攻,戰功卓著,結果卻是含冤被殺。小說中說,遼東戰役時,袁崇煥曾想以暫時的妥協換取準備的時間。他認為,當軍事上準備不充分之時,暫時與外敵議和以爭取時間,歷史上不乏先例。漢高祖劉邦曾與匈奴議和,爭取時間來恢復、蓄養國力、兵力,等到漢武帝強盛時才大舉反擊;唐太宗李世民曾代父皇李淵做主,與突厥議和,等到兵馬齊備、軍隊訓練有素時,才派李靖北伐,大殺突厥犯敵。(順便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外國政治家、軍事家因某種需要而暫時妥協者也有實例。)同是妥協議和,秦檜與前金的議和同諸葛亮與孫權周瑜的議和,有著天壤之別:前者是屈膝投降,而后者是暫時退讓,這種妥協是為將來的進攻做策略上的準備,不可同日而語。然而,袁崇煥當時的委曲求全的妥協策略,難以讓人理解,其為社稷忍辱負重,行舉世嫌疑之事,實屬不易。
的確,有進攻必有退守,有沖突也應有妥協。大至軍國之重,小至家務瑣屑之爭,帶兵打仗,為官從政,做人處世,必要的妥協往往是不可少的。
小不忍,則亂大謀。對于一個血氣方剛的人來說,隱忍、妥協,有時并不意味著膽小、怯懦。含辱妥協,既要戰勝自我,消除受辱的復仇心理,又要戰勝別人,不顧世俗的猜疑、歧視,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勇敢呢!
暫時的妥協,必要的妥協,的確是一種重要的為政之道、軍事之道、人生之道。大道通了,至于鄰里糾紛、兄弟失和、夫妻斗嘴之類的日常矛盾,便不難用“妥協”來化解了。學會妥協,學會放棄,實則是人生一大課題。
《菜根譚》中說:“經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涉世一極安樂法。”妥協從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表相是以對方利益為重,實則是為自己的利益開道。以小步的退卻換取大踏步前進,何樂而不為呢?人生的算法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簡單的事情。不合時宜的進,其實是在大踏步地后退;積極巧妙的退,卻有可能是實際意義上的前進。
做人智慧
學會妥協,意思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就是以一定的讓步換取自己想得到的東西。表面上看他是吃虧的,但實際上,他獲得的是更加長遠的利益。
扮豬吃虎的策略
與人相處,難免會發生利害沖突。低調處世,不妨學學“扮豬吃虎”的詭計。
獵人要捉老虎,在無法力擒的時候,就裝扮成一只豬玀,學豬叫,把老虎引出來,待走近時,出其不意,猝然向它襲擊。結果就能給老虎造成傷害,甚至要它的命。
所謂“扮豬”,即孫子所說的“藏于九地之下”,“吃虎”是“動于九天之上”。以此策略施于強勁的對頭,一樣可以使用。在其面前,盡量把自己的鋒芒斂蔽,“若愚”到像豬一樣,表面上百依百順,臉上展開微笑,嘴邊抹上豬油,裝出一副為奴為婢的卑躬樣子,使他對自己不起疑心,一旦到了時機成熟、有隙可乘之時,才一下子以閃電手段,把他結果了,這就是“扮豬吃虎”的妙用。
歷史上有很多人都成功地使用過“扮豬吃虎”這一招。比如三國時期的王允、司馬懿,戰國時期的越王勾踐,當然還有民國時期的蔡鍔。
1913年,國會大總統袁世凱將時為云南都督的蔡鍔調配到京,目的是借蔡鍔之力建立強勢政府。蔡鍔雖知袁世凱是野心家,但仍選擇赴京協助之,除了因為大總統之命不可不從,更重要的是因為綜觀全國,唯有袁世凱可以獨挑大梁。因此蔡鍔進京向袁世凱表明效忠之心,但前提是袁世凱以民為重。但是到后來,袁世凱意圖恢復帝制,讓蔡鍔極為憤慨。但是在袁世凱的嚴密監控下,蔡鍔無法脫身回到云南起義。于是蔡鍔便想出了種種計策。先是以患過肺病,現今又患上了咽喉病,身體不佳為由,特請袁世凱準予休養一段時間再任職;隨后又偽裝墮落,貪圖女色,經常出入戲院或妓院,并在妓院中結識了小鳳仙。兩人雙宿雙飛,儼然一對神仙眷侶。袁世凱認為蔡鍔已經沉迷其中,對自己的威脅不大了,這才放松了對他的警惕。袁世凱盯著蔡鍔和小鳳仙,而蔡鍔和小鳳仙也在盯著袁世凱。等到袁世凱徹底放松警惕的時候,蔡鍔馬上抽身離開了北京。1916年,蔡鍔在云南舉行的“倒袁起義”,打碎了袁世凱的皇帝夢。
“扮豬吃虎”是以弱勝強的一個計策。如果你深處不利的位置,與人爭奪無勝算的時候,可以采取這個策略來迷惑對手,乘其不備,反戈一擊,勝算往往就很大。
做人智慧
俗話說,會叫的狗不咬人。人際交往中,如果對方是性格張揚之輩,必然不會有很深的心計;如果對方處處顯得深藏不露,那么就可能是人際交往中的高手。
剛柔并濟能長勝
如果一個人過分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過分地相信自己,過分地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就容易表現得過于剛強,自然也會傷害周圍的人。
馮道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爭議較大的一個人物,不同的人對他的評價不同,比如歐陽修說他不知道禮義廉恥,司馬光說他是奸臣中最奸詐的;而蘇軾卻說他是佛,李贄把他歸為圣人。這些有爭議的評價我們暫且不管,關鍵問題是馮道在亂世中好好地生存了下來,而且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人如果太剛直不僅會讓自己受傷,而且也會讓身邊的人受傷。太剛直往往表現為太講原則,很多事情認為自己辦不到,即使丟掉自己現在的一切,也辦不到。讓他說別人一句好話,他做不到;讓他攬上一個別人犯的錯誤,他做不到,他認為誰犯的錯,誰就應該承擔責任。這種人不能靈活機動,做人不夠聰明圓滑。
馮道不是一個過分講原則的人,他比較務實,怎樣做對國家和百姓有利,他就怎樣做。比如他并沒有立石重睿為皇帝,而是去迎立石重貴。后世有人以這件事情為由來說明馮道這個人圓滑,是個奸佞小人。按照忠臣的一貫做法,無論主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只要是先皇囑托的,就一定要好好輔助。如果地方勢力起兵造反,大臣就要組織抵抗,實在無法抵抗就要死節,而絕對不能投降。如果地方勢力不造反,大臣就要盡心輔助幼主,即使幼主是個昏君,只要自己盡心,也可以被稱為忠臣。到幼主長大成人,忠臣就要交權,但在這個時候交權最大的問題是容易被陷害,而且容易被安上謀反的罪名。后世更是會把忠心輔助幼主的過程叫做奸臣當道。與其惹出這么多麻煩,倒不如像馮道一樣務實,去迎立長君。
人要學會變通,在變通中實現既定的目標。
做人智慧
剛柔相濟,擁有這種智慧的人懂得在生活中求新、求變,遇到挫折永不言敗,具有男子的勇敢和魄力,而在恰當的時刻,他又能夠在各種角色之間穿梭,伸展自如。這是一種能夠保全自身而又積極進取的方法。
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
大凡英雄豪杰,胸懷大志,打算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的人,都能屈能伸。這就好比一個矮小的人,要登高墻,必須要尋找一個梯子作為登高的臺階。假如一時尋找不到梯子,那么,即使旁邊有一個馬桶,未嘗不可利用作為晉身的階梯。假如嫌它臭,就爬不到高墻上去。
韓信年少時曾受過胯下之辱,但他并不是懦夫。他之所以忍受這樣大的屈辱,是因為他抱有宏遠的人生抱負,沒有必要因為無端的是非而破壞長遠的計劃。后來韓信跟隨劉邦逐鹿中原,風云際會,先后作過齊王和楚王。在他與部下談起胯下之辱時說:難道當時我真沒有膽量和力量殺那個羞辱我的人嗎?而是如果殺了他,我的一生就完蛋了,我忍住了,才有今天這樣的地位和成就。
人們在制定理想目標時,往往在實踐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致使你氣憤、膽怯、自卑、情緒沖動、灰心喪氣、意志動搖等,立志愈高,所遇到的困難就愈大。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樂觀堅毅精神的表現。
苦難是一種前兆,也是一種考驗,它選擇意志堅韌者,淘汰意志薄弱者。要達到奇偉瑰麗的人生境界,要成就任重道遠的偉業,必須具有遠大的志向和極端堅韌的品質。
一場大雪過后,樹林子出現了有趣的現象,只見榆樹的很多枝條被厚厚的積雪壓得折斷了。而松樹卻生機盎然,一點兒也沒有受到傷害。原來榆樹的樹枝不會變曲,結果冰雪在上面越積越厚,直到將其壓斷,實在是備受摧殘。而松樹卻與之相反,在冰雪的負荷超過自己的承受能力時,便會把樹枝垂下,積雪就掉落下來。松樹樹枝因能向下,使雪易滑落,所以枝干依舊挺拔,巍然屹立。能屈能伸,剛柔相濟,正是這種氣度和風范使松樹經受了一場暴風雪的洗禮。
人世間的冷暖是變化無常的,人生的道路是變化無常的,當你在遇到困難走不通時,或許退一步就會海闊天空;當你在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一定要有謙讓三分的胸襟和美德,應該把功勞讓與別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得意忘形。該進則進,該退則退,能屈能伸。
富蘭克林年輕時候到一位長者家里去拜訪,去聆聽前輩的教誨。沒料到,他一進門頭就在門框上狠狠地撞了一下。身材高大的富蘭克林疼痛難忍,不停地用手指揉著自己頭上的大包,兩眼瞪著那個低于正常標準的門框。出門迎接的長者看到他那副狼狽不堪的樣子,忍不住笑起來:“年輕人,很痛吧?”這位長者語重心長地說,“這可是你今天來這兒的最大收獲。”
一個人要想在世上有所作為,“低頭”是少不了的。低頭是為了把頭抬得更高更有力。現實世界紛紜復雜,并非想象的那么一帆風順,面對人生旅途中一個個低矮的“門框”,暫時的低頭并非卑屈,而是為了長久地抬頭;一時的退讓絕非是喪失原則和失去自尊,而是為了更好地前進。縮回來的拳頭,打出去才有力。只有采取這種積極而且明智的方法,才能審時度勢,迂回和緩地達到目的,實現超越。對這些厚重的“門框”視而不見,傲氣不斂,硬碰硬撞,結果只能是頭破血流,成為擺在風車面前的“唐吉訶德”。
富蘭克林終生難忘前輩的忠告,將“學會低頭、擁有謙遜”作為自己生活的準則和座右銘,并且身體力行,后來終成大器,卓有建樹,被譽為“美國之父”。
做人智慧
忍耐不等于懦弱,放手不意味放棄,退卻不表示逃避。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真英雄,真男兒,不是僅憑他的一時所為,而是看最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