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珍愛生活,敬畏生命(3)
- 青少年必讀的心靈美文(大全集)
- 雅瑟 青萍
- 5219字
- 2014-01-23 15:04:01
要是你被送到警察局去了,那就該樂得跳起來,因為多虧沒有把你送到地獄的大火里去。
要是你挨了一頓樺木棍子的打,那就該蹦蹦跳跳,叫道:“我多運氣,人家總算沒有拿帶刺的棒子打我!”
要是你妻子對你變了心,那就該高興,多虧她背叛的是你,不是國家。
以此類推,朋友,照著我的勸告去做吧,你的生活就會歡樂無窮了。
絲路花語
同樣的半杯水,在悲觀者看來只有半杯水,太讓人沮喪了;而在樂觀者看來竟然有半杯水,這是件多么讓人高興的事情啊。可見,世界的顏色往往是由心情的顏色決定的,只有那些樂觀的、知足的人才能真正地感到幸福。如果我們愿意像那些樂觀的人那樣,換個角度看問題,那我們就會發現其實生活很美好。
青少年朋友們,讀了這篇文章,你們是不是發現幸福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呢,如果你曾經覺得自己不幸福,不妨就用文章中的方法,換個角度看問題,也許你就會覺得生活很美好,自己很幸福了。
對生命說是
【澳大利亞】阿南朵
盡露圈生命中總會遇到很多無法預知的陰霾,抱怨、妥協、逃避都不是辦法,阿南朵分享了她對于生命的感悟:對生命說
當三十年前,我第一次來到印度的奧修靜心村,我對奧修說對于他所說的“假如你接受事物如它們呈現的樣子,那么便不會有問題”這個概念感到苦惱。
下面是他(奧修)回應中的一個摘要,也即構成本書的基礎。
生命一點兒也不是一個問題,它是一種神秘、是享受。
問題是你創造的,因為你害怕去享受生命,你也害怕去活出生命。問題給你保護,反對生命、反對歡樂、反對愛。你會對自己說:“我怎能快樂?我有這么多的問題。我怎能歡樂?我有這么多問題。我怎能愛一個男人或女人?我有這么多的問題。我怎能跳舞和唱歌?不可能的!”你會找出理由不去唱,不去跳。你的問題讓你有機會去逃避。
看透這些問題,你將發現它們是虛構的。
如果你有一個問題,你認為它是真的,我會告訴你這沒有問題。為什么我說它沒有問題?因為當你開始認為它沒問題的時候,問題會消失。你對你的問題說“這不是問題”的時候,你停止了給它能量。你接受了它!你接受了問題的瞬間,它已不再是一個問題。一個問題所以成為一個問題,是因為你拒絕它。
當你對它說它不應該如此,那么問題將會變得更有力量。
這就是為什么我總是說“沒有問題”的原因。人們帶著他們的重大問題來到我面前,而我說“沒問題的,這很好,你接受它”。我說“你要做的就是接受和愛你自己”。我很清楚你會說:“如果你再說這個字,我將會尖叫!”
你已經對你整個生命尖叫,再多的尖叫已不是重點,你已經對你的整個生活尖叫了。直到目前為止,你沒有做過任何其他的事情。有時大聲地,有時無聲地,你仍然在尖叫。這是我看到人們的情況,尖叫著的人們,他們的心在尖叫著,他們的存在就只是尖叫。但這樣沒有幫助,你可以尖叫,但這將無濟于事。
試著去理解而不是尖叫,嘗試去了解我在告訴你什么。我所告訴你的不是理論——是真相。我這樣說是因為我了解這方面。如果發生在我身上的沒有問題,那么為什么它不能發生在你身上?接受這個挑戰!我和你們一樣只是普通人,我沒有任何異于常人的神奇力量。
我非常普通,就和你一樣。我們之間唯一的分別是你不對你自己說沒問題,而我對我自己說完全沒問題——這是唯一的分別。你在不斷地嘗試改善你自己;而我沒有嘗試改善我自己。我說“不圓滿是生命的形式”,你試圖去變得完美而我接受我的不完美。這是唯一的分別。
所以我沒有任何問題。當你接受你的不完美,問題從哪里來?無論發生什么你說“這沒有問題”,那么問題從哪里來?如果接受局限,那么問題從哪里來?問題發生在于你不接受,你不能接受這樣子的你,于是問題來了。你決不能接受這樣子的你,所以問題一直存在那里。
你有沒有想象有一天你會去接受,完全地接受你所呈現的樣子?如果你能想象,那么為什么你不現在就這樣做?為什么等待?為了誰?為了什么?我接受了我自己,而就在那個接受的當下所有的問題消失了。我沒有變得完美,但我開始享受我的不完美。沒有任何人曾經變得完美——因為變得完美的意思就是完全地死去。完美是不可能的,因為生命沒有停止過。不可能完美,生命一直在走著……走著……走著——它不會停止!
所以,唯一讓你脫離這些所謂的問題的方法,就是接受你的生命像你此刻所看到的樣子,就是這樣,欣喜地享受在里面。下一個片刻你將會更加喜樂,因為它來自這個片刻;再下一個片刻你將會更加更加喜樂,因為,一個片刻接一個片刻,你變得更加再更加的喜樂!你變得喜樂并不是因為你改善了,而是因為你活在當下!
絲路花語
不苛求,星星也會光輝閃爍,與太陽比起來雖然微弱,但無數的星星也能為漆黑的夜空增添光亮;不苛求,小草也能撐起一片陰涼,雖然狹窄,也能為小螞蟻提供休憩的場所;不苛求,一滴水,雖然太少,但孕育生命的汪洋大海也是有無數的一滴水組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一切自然地來,讓一切淡淡地去,生命給了我們什么,就去享受什么,平淡也好,騰達也好,快樂和憂傷抑或幸福與苦難,都坦然地接受,用心去享受,因為每一點一滴都記錄著自己的人生。
活的死亡
【英國】勞倫斯
必讀理由
勞倫斯對生命與死亡的探索與臧克家先生“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的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告訴我們只有理解死亡,才能創造生命:只有超脫生命,才能面對死亡。
對很多生活了許多年的人來說,已沒有鮮花盛開這類事了。許多人像寄生植物一樣,生活在舊時死亡的身體中。許多人是寄生蟲,生活在舊時衰落的國家里。更多的其他人只是些雜質、混雜物。這些日子里,許多人、大多數人靠死的沖動來到這個世界,結果發現死的沖動并不足以帶領他進入絕對。他們達到了物理生命的成熟期,然后就開始走下坡路。他們沒有力量進一步走向黑暗。
他們先天不足,出生后也只是隨波逐流,根本不可能有第二次死亡。在他們到達之前,他們就已經筋疲力盡。他們的生命正在緩緩地流逝,內部正在緩慢地腐爛。他們倚賴的洪水是分解的洪水、腐敗的洪水。他們就存于這種洪水之中。
他們像那些大大的、不會開花的卷心菜。他們獲得了葉子的蔥郁和脂肪,然后開始在內部腐爛。由于缺乏有效的創造的沖動,他們陷入了嚴重的肥胖。就像我們的家畜、羊和豬一樣。它們為生命而歡快地跳躍,仿佛它們將要達到純粹的境地。但是,潮水沒把它們往那兒帶。它們變肥了,它們生存的唯一理由就是為活著的有機體提供食物。它們只在最初的時刻生存過那么一會兒,然后便于工作逐漸陷入虛無。讓我們來吞沒它們。
許多活著的人,特別是生活在所謂衰敗時期的人也是如此。他們有嘴有胃,有他們自己的可憎的意志。是的,他們同樣有多產多育的子宮,并由此帶來日益增加的機能不全。但是,他們沒有內在的創造萌芽,也沒有勇氣面對真正的死亡。他們從沒有活過。他們就像田野里的羊群,用鼻子在地上嗅著,期待著能增加一些食物。
這些人不會理解,既理解不了生也理解不了死。但他們會機械地哀聲哭訴生命和正義,因為這是他們挽回形象的唯一方式。在他們眼里,虛無是狡猾的暴政。他們根本不理解什么叫活著的死亡,因為死亡包圍了他們。如果一個人理解了活著的死亡,那么,他就是一個處在創造核心中的人。
創造核心能夠包含死亡,但活著的死亡卻是被包圍的。讓死人去埋葬他們的尸體吧,讓活著的死人去照顧死去的人吧。創造又與他們何干?
活死人的正義是一種可惡的虛無,他們猶如草地上的羊群,吃了又吃,只是為了增大這種活著的虛無。這些人是如此之多,他們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致他們虛無的否定力量榨盡了我們的生命之血,就好像他們是一群吸血鬼似的。多虧有了老虎和屠夫,這使我們得以擺脫這些貪婪而具有否定力量的羊群的可怕暴政。
絲路花語
很多事情我們無力改變,與其悲觀地哭泣,不如積極地調試自己,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生命賦予了我們如此無奈的世界,它的意義、它的本質也就是需要我們不停地面對,走上那條屬于自己無奈的人生之路!那我們又有什么可以選擇的,也只有面對生活笑著活下去。
論老之將至
英國
羅素
必讀理由
“老之將至”對于每一個人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關鍵是以何種心態面對必將到來的“老”,羅素的這篇文章給了我們一個精彩的答案。
雖然有這樣一個標題,這篇文章真正要談的卻是怎樣才能不老。在我這個年紀,這實在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我的第一個忠告是,要仔細選擇你的祖先。盡管我的雙親皆屬早逝,但是考慮到我的其他祖先,我的選擇還是很不錯的。是的,我的外祖父六十七歲時去世,正值盛年,可是另外三位祖父輩的親人都活到八十歲以上。至于稍遠些的親戚,我只發現一位沒能長壽的,他死于一種現已罕見的病癥:被殺頭。我的一位曾祖母是吉本的朋友,她活到九十二歲高齡,一直到死,她始終是讓子孫們全都感到敬畏的人。我的外祖母,一輩子生了十個孩子,活了九個,還有一個早年夭折,此外還有過多次流產。可是守寡以后,她馬上就致力于婦女的高等教育事業。她是格頓學院的創辦人之一,力圖使婦女進入醫療行業。她總好講起她在意大利遇到過的一位面容悲哀的老年紳士。她詢問他憂郁的緣故,他說他剛剛同兩個孫兒女分手。“天哪!”她叫道,“我有七十二個孫兒孫女,如果我每次分手就要悲傷不已,那我早就沒法活了!”“奇怪的母親。”他回答說。但是,作為她的七十二個孫兒孫女的一員,我卻要說我更喜歡她的見地。上了八十歲,她開始感到有些難以入睡,她便經常在午夜時分至凌晨三時這段時間里閱讀科普方面的書籍。我想她根本就沒有功夫去留意她在衰老。我認為,這就是保持年輕的最佳方法。如果你的興趣和活動既廣泛又濃烈,而且你又能從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那么你就不必去考慮你已經活了多少年這種純粹的統計學情況,更不必去考慮你那也許不很長久的未來。
至于健康,由于我這一生幾乎從未患過病,也就沒有什么有益的忠告。我吃喝均隨心所欲,醒不了的時候就睡覺。我做事情從不以它是否有益健康為依據,盡管實際上我喜歡做的事情通常都是有益健康的。
從心理角度講,老年需防止兩種危險。一是過分沉湎于往事。人不能生活在回憶當中,不能生活在對美好往昔的懷念或對去世的友人的哀念之中。一個人應當把心思放在未來,放到需要自己去做點什么的事情上。要做到這一點并非輕而易舉,往事的影響總是在不斷增加。人們總好認為自己過去的情感要比現在強烈得多,頭腦也比現在敏銳。假如真的如此,就該忘掉它;而如果可以忘掉它,那你自以為是的情況就可能并不是真的。
另一件應當避免的事是依戀年輕人,期望從他們的勃勃生氣中獲取力量。
子女們長大成人以后,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還想像她們年幼時那樣關心他們,你就會成為他們的包袱,除非她們是異常遲鈍的人。我不是說不應該關心子女,而是說這種關心應該是含蓄的,假如可能的話,還應是寬厚的,而不應該過分地感情用事,動物的幼子一旦自立,大動物就不再關心它們了。
人類則因其幼年時期較長而難于做到這一點。
我認為,對于那些具有強烈的愛好,其活動又都恰當適宜、并且不受個人情感影響的人們,成功地度過老年決非難事。只有在這個范圍里,長壽才真正有益;只有在這個范圍里,源于經驗的智慧才能得到運用而不令人感到壓抑。
告誡已經成人的孩子別犯錯誤是沒有用處的,因為一來他們不會相信你,二來錯誤原本就是教育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是,如果你是那種受個人情感支配的人,你就會感到,不把心思都放在子女和孫兒女身上,你就會覺得生活很空虛。假如事實確是如此,那么你必須明白,雖然你還能為他們提供物質上的幫助,比如支援他們一筆錢或者為他們編織毛線外套的時候,決不要期望他們會因為你的陪伴而感到快樂。
有些老人因害怕死亡而苦惱。年輕人害怕死亡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年輕人擔心他們會在戰斗中喪身。一想到會失去生活能夠給予他們的種種美好事務,他們就感到痛苦。這種擔心并不是無緣無故的,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對于一位經歷了人世的悲歡、履行了個人職責的老人,害怕死亡就有些可憐且可恥了。克服這種恐懼的最好辦法是——至少我是這樣看的——逐漸擴大你的興趣范圍并使其不受個人情感的影響,直至包圍自我的圍墻一點一點地離開你,而你的生活則越來越融合于大家的生活之中。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后熱烈地沖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穩了。最后,河水流人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而后便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
能夠這樣理解自己一生的老人,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所珍愛的一切都將繼續存在下去。而且,如果隨著精力的衰退,疲倦之感日漸增加,長眠并非是不受歡迎的念頭。我渴望死于尚能勞作之時,同時知道他人將繼續我所未競的事業,我大可因為已經盡了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
絲路花語
我國將進入老年社會,子女長大離家后,很多老人,空虛無聊,對生活失去興趣。于是,長吁短嘆,心中郁結著苦悶。據調查,老年期心理障礙的患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嚴重危害著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作為青少年的我們理應盡自己的一份力量關心關愛老年人,幫助周圍的老年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樂趣,讓他們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