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珍愛生活,敬畏生命(2)
- 青少年必讀的心靈美文(大全集)
- 雅瑟 青萍
- 5242字
- 2014-01-23 15:04:01
我之所以生存,因為我創造。生命的第一個運動是創造。一個新生的男孩剛從母親子宮里冒出來時,就立刻灑下幾滴津液。一切都是種子,身體和心靈均如此。每一種健全的思想是一顆植物種子的包殼,傳播著輸送生命的花粉。
造物主不是一個勞作了六天而在安息日休憩的有組織的工人。安息日就是主日,是造物主那偉大的創造日。造物主不知道還有什么別的日子。如果他停止創造,即使是一剎那,他也會死去。因為“空虛”時刻張著兩顎等著他……顎骨,吞下吧,別做聲!巨大的播種者散布著種子,仿佛流瀉的陽光;而每一顆灑下來的渺小種子就像另一個太陽。傾瀉吧,未來的收獲,無論肉體或精神的!精神或肉體,反正都是同樣的生命之源泉。
“我的不朽的女兒,劉克屈拉和曼蒂尼亞……”我產生我的思想和行動,作為我身體的果實……永遠把血肉賦予文字……這是我的葡萄汁,正如收獲葡萄的工人在大桶中用腳踩出的一樣。
因此,我一直創造著……
絲路花語
真正的生命就像河流,不停地在動,永遠在追尋、探索、推進,溢過河堤,鉆進每一條縫。生命沒有圍墻、沒有障礙、沒有休止符,完全隨著自己的節奏在動,無時無刻不在推進、探索、爆發,只有這樣,生命才有生機,才會快樂,因為生命跟上了屬于它的節拍——創造。
怎樣活著
【古希臘】德謨克利特
必讀理由
很多人都在苦苦思索:我應該怎樣活著?坐享榮華還是安于貧苦?怎樣才算個好人?本文將給你答案。
卑劣地、愚蠢地、邪惡地活著,與其說是活得不好,不如說是慢性死亡。
追求對靈魂好的東西,是追求神圣的東西;追求對肉體好的東西,是追求凡俗的東西。
應該做好人,或者向好人學習。
使人幸福的并不是體力和肉體,而是正直和公允。
在患難時忠于義務,是偉大的。
害人的人比受害的人更不幸。
做了可恥的事而追悔,就挽救了生命。
不學習是得不到任何技藝、任何學問的。
蠢人活著卻嘗不到人生的愉快。
蠢人是一輩子都不能使任何人滿意的。
醫學治好身體的毛病,哲學解除靈魂的煩惱。
智慧生出三種果實:善于思想,善于說話,善于行動。
人們在祈禱中懇求神賜給他們健康,卻不知道自己正是健康的主宰。他們的無節制殘害著健康,他們放縱情欲,自己背叛了自己的健康。
通過對享樂的節制和對生活的協調,才能得到靈魂的安寧。缺乏和過度慣于變換位置,將引起靈魂的大騷動。搖擺于這兩個極端之間的靈魂是不安寧的。
因此應當把心思放在能夠辦到的事情上,滿足于自己可以支配的東西。不要光是看著那些被嫉妒、被羨慕的人,思想上跟著那些人跑,這樣,就會感到自己的現狀很不錯、很值得羨慕了,就不會老是貪心不足,給自己的靈魂造成苦惱。
因為在一個人如果羨慕財主,羨慕那些被認為幸福的人,時刻想著他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搞出些新花樣。由于貪得無厭,終于作出無可挽救的犯法行為。因此,不應該貪圖那些不屬于自己而應該滿足于自己所有的東西,將自己的生活與那些更不幸的人比一比。想一想他們的痛苦,你就會慶幸自己的命運比他們的好了。采取這種看法。就會生活得更安寧,就會驅除掉生活中的幾個惡煞:嫉妒、眼紅、不滿。
絲路花語
嫉妒、眼紅、不滿,這是人們生活不快樂的根源。生命的過程中,一切物質及肉體的貪欲都是不健康的,想讓自己的人生得以升華,就必須抑制這些危害健康的因素,追求生活本身的淳樸,這樣才能活得愜意,活得灑脫。
黑暗征服不了的光明
【美國】湯米,瓊斯
必讀理由
這是發生在二戰期間集中營里的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信念的力量、生命的偉大。
二戰期間,日軍建立的集中營位于蘇門答臘的東海岸,帶鉤的鐵絲網圍著陰暗潮濕的牢棚。外面,白天有赤道熾熱陽光的照射;夜晚,皓月與繁星相輝映。可集中營里,黑暗夜以繼日。里面住人,然而“住”顯然是詞不達意。我們是被填塞在牢房里。偶爾,可以見到一縷微光,那是尚未銹蝕的鐵絲網在太陽或月亮下閃亮。
已有幾年,還是幾十年了?疾病和衰弱使我們懶得去想。剛被關押時,還計算時辰,現在,時間仿佛凝固了。我們周圍,有人死于饑餓,死于疾病,死于最后一線希望的破滅。對于戰爭結束、獲得解放,我們早已不抱幻想,我們變得恍惚和麻木,只有喉嚨里才躥出野獸般的生命欲望:饑餓。除非有人抓到一條蛇或一只老鼠,要不就得挨餓。
不過,集中營里有一個人仍有可吃的東西——一根蠟燭。他原沒打算吃它,正常人是不吃蠟燭的。可當你看見周圍的人皮包骨頭,氣息奄奄的,你就不會低估這支蠟燭的分量。他實在無法忍受饑餓折磨時,便小心翼翼從藏匿處找出蠟燭,細細咬一下,當人們因饑餓發瘋時,他便求助于這根蠟燭。作為朋友,他保證給我一小截。所以,我白天黑夜一直注視著他和那根蠟燭,這已成了我生死攸關的關鍵,別讓他在最后關頭一個人吃了整根蠟燭。
一天晚上,他在梁柱上刻下又一個標記后,語氣呆板地說:“明年圣誕節我們就會回家了。”幾乎沒人對他的話作出反應,誰還去想這事?可是,又有一個人說了句很奇特的話:“圣誕節的時候有燭光和鐘聲。”他的聲音虛無縹緲,似乎來自悠久的年代和遙遠的地方。他的話與現實毫不相干,對我們沒有意義。
天已很晚了,我們躺在木板上,每個人都在想心事,確切地說是什么也不想。我的朋友忽然變得不安起來,他朝那只箱子爬去,拿出蠟燭。黑暗中,我清晰地看見它的白顏色。“他準備吃了,”我想,“但愿他別忘記我。”他走出屋外,從看守那兒借火點燃了蠟燭,放在床頭。
沒有人說話。不久,黑影一個接一個溜到他的床邊。這些半裸的難友們,雙頰凹陷、目光饑渴,悄然無語地在蠟燭旁圍成一圈。主教和牧師也圍了過去,沒法認出他們是神職人員,只不過同樣也是兩個虛弱的囚犯而已。牧師用沙啞的聲音說:“圣誕節來了,光明在黑暗中閃耀。”“黑暗征服不了光明。”主教接口道。這是《約翰福音》的語句,但那個夜晚,這已經不是幾世紀前的書面語句,而是活生生的現實給我們每個人的神圣啟示。
我從沒見過如此潔白和纖芥的蠟燭。盡管我很難描述當時的情景,但我們肯定從這光焰中見到了不屬于這個世界的東西。我們被關押在沼澤和叢林之中,但我們聽到了成千上萬鳴鐘發出的聲響和天使的合唱,燭光的火苗越躥越高,像利劍般刺穿黑暗的牢棚。一切都沐浴在如同白晝的光明之中,從沒有人見過這般明亮的光芒。我們自由了,意氣昂揚,不再饑餓。
有人輕輕說:“明年圣誕節我們可以回家了。”我們都相信這是真的,因為,光明本身給我們這樣的啟示,那是用火焰書寫的文字。蠟燭燒了整整一夜,普通蠟燭是無法燃燒這么久長、這么壯美的。我們齊聲歌唱,迎來了曙光。我們確定無疑,一個溫馨的家在等候我們。
事實也正是如此,我們中一些人在第二年圣誕節之前回到了家里。另一些人呢?是啊,他們也回到了家里,我幫著把他們掩埋在集中營后面的泥土里,可他們向世界告別時,眼睛不再像從前那樣暗淡無光。他們的眼睛充滿著光明,那根蠟燭發出的光明——黑暗征服不了的光明。
絲路花語
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顆明珠,既能在陽光下熠熠發亮,也能在黑夜里閃閃發光。信念能使人們充滿強大的生命力,給予他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無限力量。信念的力量是無邊無際的,是每個堅強的生命所不可或缺的。
信念,雖然不能直接給予我們需要的東西,卻能告訴我們如何得到。
堅定信念,希望就在不遠的前方。
花未眠
日本
端康成
必讀理由
凌晨醒來,發現海棠花在夜晚還盛開著,從而引發的一系列關于美的哲學思考,構成一篇經典美文。
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昨日一來到熱海的旅館,旅館的人拿來了與壁龕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勞頓,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
發現花未眠,我大吃一驚。有葫蘆花和夜來香,也有牽牛花和合歡花,這些花差不多都是晝夜綻放的。花在夜間是不眠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過來。凌晨四點凝視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自然的美是無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正因為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無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這是我的實際感受,也是我的感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凌晨四點的海棠花,應該說也是難能可貴的。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畫家雷諾阿說:“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這是多么凄慘啊!他又說:“我相信我還在進步。”這是他臨終的話。米開朗琪羅臨終的話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現出來的時候,也就是死亡。”米開朗琪羅享年89歲。我喜歡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臉型。
毋寧說,感受美的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光憑頭腦想象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比如唯一的一件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關,這種情況確實很多。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視著壁龕里擺著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與這同樣的花自然開放的時候,我會這樣仔細凝視它嗎?只摘了一朵花插入花瓶,擺在壁龕里,我才凝神注視它。不僅限于花。就說文學吧,今天的小說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樣,一般都不怎么認真觀察自然。大概認真觀察的機會很少吧。壁龕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掛上一幅花的畫。這畫的美,不亞于真花的當然不多。在這種情況下,要是畫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顯得美。就算畫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顯眼的。然而,我們仔細觀察畫中花,卻不怎么留心欣賞真的花。
李迪、錢瞬舉也好,宗達、光琳、御舟以及古徑也好,許多時候我們是從他們描繪的花畫中領略到真正花的美。不僅限于花。最近我在書桌上擺上兩件小青銅像:一件是羅丹創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瑪伊約爾創作的《勒達像》。
光這兩件作品也能看出羅丹和瑪伊約爾的風格的迥然不同。從羅丹的作品中可以領略到各種的手勢,從瑪伊約爾的作品中則可以領略到女人的肌膚。他們觀察之仔細,不禁讓人驚訝。
我家的狗產崽,小狗東倒西歪地邁步的時候,看見一只小狗的小小形象,我嚇了一跳。因為它的形象和某種東西一模一樣。我發覺原來它和宗達畫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達水墨畫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養的是雜種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達高尚的寫實精神。
去年歲暮,我在京都觀賞晚霞,就覺得它同長次郎使用的紅色一模一樣。
我以前曾看過長次郎制造的稱之為夕暮的名茶碗。這只茶碗的黃色帶紅色釉子,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來的。觀賞這只茶碗的時候,我不由得浮現出坂本繁二郎的畫來。那是一幅小畫。畫的是在荒原寂寞村莊的黃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亂的十字形云彩。這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入我的心。坂本繁二郎畫的霞彩,同長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顏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時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這幅畫。
于是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那時候,我去本能寺拜謁浦上玉堂的墓,歸途正是黃昏。翌日,我去嵐山觀賞賴山陽刻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沒有人到嵐山來參觀。可我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以前我也曾來過幾次,作為一般的名勝,我沒有很好地欣賞它的美。
嵐山總是美的。自然總是美的。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
我之所以能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
絲路花語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深夜遇見花未眠,是多么美妙的一刻,充滿了溫馨的感動。大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但是人生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所以必須抓住每一個感受美的機緣。要走進大自然,尋找發現大自然的美好。
生活是美好的
【俄國】契訶夫
必讀理由
生活如一面鏡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就哭,生活是否美好關鍵看你是否擁有樂觀的心態。讀此文會讓你感受到樂觀心態的力量。
生活是極不愉快的玩笑,不過要使它美好卻也不難。為了做到這點,光是中頭彩贏20萬盧布,得個白鷹勛章,娶個漂亮女人,以好人出名,還是不夠的——這些福分都是無常的,而且也很容易習慣。為了不斷地感到幸福,那就需要善于滿足現狀,很高興地感到:“事情原本可能更糟呢。”這是不難的。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時燃起來了,那你應當高興,而且感謝上蒼——多虧你的衣袋不是火藥庫。
要是有窮親戚上別墅來找你,那你不要臉色發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
“挺好,幸虧來的不是警察!”
要是你的手指頭扎了一根刺,那你應當高興:“挺好,多虧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
如果你的妻子或者小姨練鋼琴,那你不要發脾氣,而要感激這份福氣——你是在聽音樂,而不是在聽狼嗥或者貓叫。
你該高興,因為你不是拉長途馬車的馬,不是寇克的“小點”,不是旋毛蟲,不是豬,不是驢,不是茨岡人牽的熊,不是臭蟲……你要高興,因為眼下你沒有坐在被告席上,也沒有看見債主在你面前,更沒有跟主編土爾巴談稿費問題。如果你不是住在十分邊遠的地方,那你一想到命運總算沒有把你送到邊遠地方去,豈不覺著幸福?
要是你有一顆牙痛起來,那你就該高興——幸虧不是滿嘴的牙痛。
你該高興,因為你居然可以不必讀《公民報》,不必坐在垃圾車上,不必一下子跟三個人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