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是什么讓我們難以寬容(3)

  • 寬容是一種境界
  • 端木自在
  • 3639字
  • 2014-01-17 16:42:54

李顯明的妻子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她數次勸他應該寬宏大量,何況張小為是電腦專家,對他的生意很有幫助。李顯明經過深思,覺得妻子說的有道理,可是每次拿起電話來他心中就想起那幾十萬元,又想起張小為曾像只老鼠似的偷盜過那些錢,使他的生意差點垮掉,于是又放下電話,長嘆一口氣。

盡管已經過了很長時間,李顯明還是處于這種矛盾中,一會兒覺得應該原諒張小為,畢竟他是個電腦專家,曾經幫助過自己;一會兒又想,難道要原諒傷害過自己的人嗎?不,不行。

直到有一天,一位心理醫生告訴他:“你形成了一種心理障礙,這種障礙不僅會妨礙你與張小為的關系,也會妨礙你與他人的交往,你必須積極地清除它。”

李顯明終于鼓起勇氣,給張小為打了一個電話,告訴張小為明天可以到辦公室見他。第二天,他們談得很順利,李顯明決定再次聘請張小為到公司工作,他對張小為說:“我相信你不會再辜負我。”

張小為沒有辜負李顯明的期望,對公司盡心盡責,使公司的生意越來越紅火,而他和李顯明的友誼也越來越牢固,倆人成了真心的知己。

若朋友未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或有什么過錯做了對不起我們的事情,切不可懷恨在心。因為怨恨不僅會加深朋友間的誤會,影響友情,而且還會擾亂正常的思維,引起急躁情緒。凡事要換個角度想想,這樣或許能夠理解朋友的所作所為。《菜根譚》中有句話:“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的極樂法。”意思就是在道路狹窄之處,應該停下來讓別人先行一步。只要心中常有這種想法,那么人生就會快樂安詳。因此,走不過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讓對方先過,就是寬闊的道路也要給別人三分便利。

有兩個朋友結伴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一個地方,他們因為一件莫名的小事吵了起來,最后一個還給了另外一個人一記耳光。被打的心里覺得很不是滋味,但是他卻一句話也沒說,只是默默地伸出了自己的一個手指,在沙子上寫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之后,他們繼續往前走,經過長途跋涉,他們來到了一個湖的邊上,好久都沒有見過這么大、這么美的湖了,于是,他們就決定下去游泳。不幸的是,挨巴掌的那位游到那湖中心的時候,由于過度疲勞導致小腿抽筋,差點溺水而亡,幸好被朋友救起來。在說過謝謝救命之恩后,他拿起一把小刀,在石頭上很小心地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朋友看到他又刻字了,十分好奇,就問:“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把字寫在沙子上,而現在卻要把字刻在石頭上呢?”

他笑了笑,回答說:“當被一個朋友傷害時,要寫在容易忘卻的地方,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被風雨抹掉;相反,如果得到幫助,我們要把它刻在心靈的深處,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友情的珍貴!”

有時候朋友的傷害往往是無心的,而幫助卻是真心的。很多時候我們卻對那些芝麻大的傷害斤斤計較,對那些莫大的幫助視而不見,心里留下的也只有無窮的幽怨與煩悶。其實,只要我們忘記那些無心的傷害;銘記那些對你真心的幫助,就會發現這世界上,我們有很多很多真心的朋友。

原諒一個人有時候是使之再生,對其心靈會造成多么大的震撼。寬容需要有一顆博大的心,它可以使自己最大限度地減少麻煩,不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因此,我們更不要把朋友之間的怨恨常記心頭,這不僅帶給對方心靈上折磨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痛苦,使自己活在怨恨的影子里無法自拔。

在漫長而又短暫的一生中,想找一個知音是不容易的,就算最要好的朋友也會有摩擦,就算最親近的故人也會有誤解。我們也許會因為這些摩擦、誤解而不斷地分開,但也會因為彼此的寬容而又重新言歸于好。所以,寬容地對待他人的過錯,也正是因為有了寬容,才會將一個個猶如斷了線的記憶片段重新組成一串美好的經歷,一段長久的記憶,或者一生永恒的珍惜。

因此,請珍惜你身邊的朋友,告訴他們,在你心中他們有多重要,而你又有多在乎他們吧!我們不應該讓過錯成為人際間的阻路石,而應當把它作為寬容的鋪路石。

◎智慧點撥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朋友也不例外。當朋友損害了我們的利益時,應該以一顆寬容之心對待他,這樣我們自己的心靈不但能得到解脫,同時我們的寬容也能拯救朋友的靈魂。

最讓人受不了的“自私心”

有些人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往往過于看重自己,把自己放在最中心的位置。我們通常認為這種人是自私的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的特點就是,常常以自己的情緒為情緒,以自己的意志為意志,凡事都只希望別人滿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為己,卻置別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為別人做半點犧牲,不關心他人痛癢,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為中心;否則,就感到委屈、受不了。這種人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卻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別人。總之,在這些人心目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

自私自利、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很難做到寬容。由于一門心思都放在蠅頭小利的追求與意義不大的個人得失上,沒有崇高的理想、遠大的目標,因而也不可能擁有好的人際關系。試想,誰愿意與自私的人長期合作共事或終生為伴呢?很“自我”的人由于過分看重自己,往往會失去很多朋友,最終也失去了自己。這種自我中心意識于他自己也是極為不利的。這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自我形象,也影響良好品格的形成。

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與需求,也都有其權利與義務,這就難免會出現矛盾,不可能人人如愿。這就要求我們正視客觀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作出讓步。在人際交往中,不能只顧自己,忽視他人的存在。從自我的圈子中跳出來,多設身處地地替他人著想。

兩位德國最偉大的至今仍然備受推崇的詩人歌德與席勒,不僅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而且生活在同一個小城中,相距不過幾百米遠。

歌德與席勒的友誼為世人所稱頌。即使死亡也無法把他們分開:他們的棺材并排放在同一個墓穴中。在城市的紀念碑上,他們像雙胞胎一樣肩并肩站在底座之上。但他們又有著巨大的差異,歌德于1749年生于法蘭克福一個貴族之家,在不同的城市學習法律,早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著名的詩人,并供職于魏瑪的宮廷。而席勒是一個軍醫的兒子,出身于拮據的市民家庭,13歲的時候被公爵強制塞進了斯圖加特的軍事學校,不情愿地學起了醫。

他們相識之初根本不喜歡對方。席勒評價歌德說:“即使對他最親近的朋友,他也從不吐露心曲。在任何事情上都抓不住他。我的確認為,他是一個極不尋常的利己主義者。”而歌德當時對席勒也并無好感,只不過這位年長的詩人比較收斂含蓄,談起席勒時不是那么沖動,感情色彩也不是那么強烈。

直到很多年后,他們才坐下來討論這個問題。其中一個這樣寫道:“我懷疑,我們是否真的走得很近……他的世界不是我的,我們的思考方式看起來是那么不一樣。總是圍著他轉讓我感到很頹喪。”另外一個人則覺得他們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態度根本就是分別在“地球的兩個半球上”。

但是,這些并不影響兩人成為朋友。1794年7月20日,歌德和席勒參加了在耶拿召開的自然研究協會的一次會議。散會后,兩人同路,邊走邊談,進行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談話。交談中歌德生動地描繪植物的生長變化。席勒聽后說道:“這并非經驗,而是一種觀念。”這次談話與其說使兩人觀點更接近,勿寧說使差異更明顯。但席勒認為這并非壞事,他深信歌德對此也有同感。因此他在8月23日真誠地給歌德寫了一封信,對歌德進行了全面的深入的評價。

席勒在信里談道:歌德是個天才。天才的本質特點乃是自己的行動自己并無意識。因此席勒大膽地說道,歌德對他自己并不了解,也無法正確分析,“天才對自己總是個謎。”他對歌德的深刻分析,表明他對歌德的了解的確勝于歌德自己。

席勒正直誠懇的性格和深邃精湛的思想給歌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歌德摒棄對席勒的成見和隔閡,把他視為知己、引為摯友。

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從中也可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幸福。

一個過分自我的人是根本不懂得去尊重別人的。其實,尊重別人的人格是贏得別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因素。人格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最寶貴的。不要降低別人的人格,不要傷害別人的自尊心,因為只有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喜歡你。你滿足別人的精神需求,別人才會滿足你的精神需求。

◎智慧點撥

自我主義者應學會控制自我的欲望與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滿足置身于合情合理、不損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礎之上。做到把關心分點給他人,把關心留點給自己。

過多的苛求把寬容趕跑

朋友之間怎樣相處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有的人甚至用畢生的精力也沒能研究透徹。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窮究原委,試圖領悟到友誼真諦,希望能擁有一段轟轟烈烈的友誼。然而友誼哲理的復雜性,使人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洞悉其全部的內容。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對朋友不要太苛求。太苛求了,就會對誰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都容不下,這樣也就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了。

我們期望的朋友或許是這樣的:肝膽相照、兩肋插刀、彼此信任、有所擔當。如果碰到這樣的朋友,那算是自己千年修來的緣分,高山流水遇知音,此生一人足矣。但我們的大多數朋友卻是這樣的:關系比較密切,肝膽相照但不一定會兩肋插刀,彼此信任但不完全信任,有所擔當但得付出相當。這樣的朋友也算難得,會說真話,也做真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州市| 孙吴县| 宝应县| 九寨沟县| 铅山县| 延安市| 高邑县| 寿光市| 喜德县| 台东市| 大竹县| 龙井市| 封丘县| 绥宁县| 仁化县| 册亨县| 六枝特区| 汉寿县| 周至县| 宁武县| 平山县| 德江县| 沈丘县| 泌阳县| 普格县| 安图县| 威海市| 桦南县| 宁南县| 绍兴市| 腾冲县| 齐齐哈尔市| 陵水| 陆丰市| 新兴县| 和林格尔县| 图木舒克市| 洪泽县| 会同县| 靖西县| 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