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是什么讓我們難以寬容(4)
書名: 寬容是一種境界作者名: 端木自在本章字數: 3734字更新時間: 2014-01-17 16:42:54
還有一些朋友,為了彼此的需要互相捧映,出于利益而來往,與感情無關,與道德無緣,唯有利益和需要決定彼此來往的密切程度。
然而,別人不可能完全同我們有一樣的觀點與志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有不同的長處和短處,我們不能像要求自己那樣要求別人,要以理解的眼光看別人,懂得大千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人與人也是各不相同的。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包括自己在內誰都有缺點,誰都有可能犯錯誤。要寬容別人的過錯,給別人改正錯誤的機會,就像希望別人也原諒自己的過失一樣。
對別人不要一味責備,要小事糊涂,大事明白,記住“水至清則無魚”。對別人要求過高就會曲高和寡,對別人太苛刻就會拒人于千里之外,對別人橫挑鼻子豎挑眼,就沒有人愿意同我們共事。
除非涉及原則性的問題要搞清楚是非曲直之外,對一些無關緊要的事,不能抓住不放,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有意裝糊涂。絕不應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本來沒有多大的事,卻非要弄個水落石出,論出個你是我非,那只能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所以,對朋友不要過于苛求,只在平時少些計量,多些寬容;少些提妨,多些真誠。如此則好。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與朋友相處就要互相諒解,經常以“難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異,有膽量,能容人,你就會有許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諸事遂愿;相反,過分挑剔,明察秋毫,眼里不揉半粒沙子,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論個是非曲直,這樣朋友會躲我們遠遠的,最后我們只能關起門來當“孤家寡人”,成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異己之徒。
有時朋友冒犯我們,其中肯定是另有原因,只要不是惡語傷人、侮辱人格,我們就應寬大為懷,不以為然,或以柔克剛,曉之以理。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大多數人。擁有寬容的人具有寬闊的胸懷,豁達而不拘小節;大處著眼而不會鼠目寸光;從不斤斤計較,糾纏于瑣事,所以他們才能成大事、立大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人。
一個人真正做到不計較、能容人也不是簡單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養、善解人意的思維方法,并且需要經常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的考慮和處理問題。多一些體諒和理解,才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和諧,多一些友誼。
◎智慧點撥
如果認定要做朋友,那么就要像找老婆一樣,在接受她美麗容貌的時候,就必須也接受她的性格孤僻;在接受她性情豪爽的時候,就必須同時接受她的粗心大意;在接受她勤儉持家的時候,就必須同時接受她出手不大方的習慣。
難容的偏見需要的是“被磨合”
在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戴著一副有色眼鏡。在看別人時,總看見不好的一面,總指責別人身上的缺點;而看自己時卻總是看到優點。有時人們看到他人身上的缺點時,并不一定就是那個人所有的。也就是說,人們往往帶著一種偏見看待別人。
所謂偏見,指的是人們對某事持有的觀點或信念,而這種觀點和信念其實并不符合客觀事實或與邏輯推論相違背。它帶有很強烈的個人色彩。所以說,如果一個人在頭腦中對他人已經有了一些不切實際的觀念,那這種觀念就會被強加到他人身上,并且一時很難改變。但這種偏見在他看來卻認為是極其客觀的。
一個人的偏見是非常強的,以至于很難用事實去反駁他,這樣的人也被稱為偏激者。偏激的人往往忍受不了從多個角度來看待事物,他們堅持的是非此即彼。
盡管偏見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但它卻是人們互相交流的一個重大障礙。在它的影響下,原本會成為好朋友的兩個人卻可能反目成仇。如果一個人想要與他人有一個和睦友善的互動關系,就需要放棄這種偏見,放棄那種先入為主的不良觀念。要放棄偏見,就需要承認別人的優點,就需要從實際的生活中學會觀察,從多個角度去考量一個人或一件事。冷靜自己的頭腦,傾聽別人的言論,客觀地分析,才能卸下偏見的眼鏡。
在一所小學里,有一個班長欺負了班上一個同學。這個同學把這件事告訴了老師,老師一聽就說:“你說其他人欺負你我還相信,說他欺負你這不可能。”偏見對于普通人還可以理解,但如果連有一定知識修養的老師都有這樣的問題,可見刻板的印象影響是很大的。所以,在對他人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之前,不要隨意地讓自己設想的情景固定你的頭腦。
除了偏見能引起一個人對他人的誤解,愛批評的心態同樣左右著他的大腦。有的人認為批評了別人就是抬高了自己的地位,就能顯示自己的派頭。其實則不然,表面上批評他人好像是占了便宜,但實際上卻顯出了批評者是一個沒有風度的人,顯出他是一個患得患失的人,根本就沒有達到一種豁達的境界。得失對其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放棄偏見,會使人變得寬容。所以,當你與人發生矛盾或沖突時,盡量放棄爭強好勝的心理,那樣才會化干戈為玉帛,使彼此和好如初;當你與家人發生摩擦時,盡量放棄爭執,才會得到家人的諒解,使家庭和睦溫馨。
假如你與人意見有分歧,完全可以討論,但不要爭吵。只要出于善意,討論也最終是對事不對人,同樣會令雙方像促膝談心一樣有所收獲。相反,那種毫無分寸和不理智的爭吵,一方激烈地攻擊另一方,同時拼命地維護自己,這正是有良好教養的人所不為也不該為的事。
信念與偏見的本質區別就在于:觀點不需要動怒就可以闡述清楚,征服人心;而偏見則往往不得不靠聲音來虛張聲勢。
不是說凡是發怒的人看法都是錯誤的,而是說他根本不懂得如何表述自己的見解。討論問題的原則是:要用無可辯駁的事實及從容鎮定的聲音,努力不讓對方厭煩,不迫使對方沉默而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
只要你能夠聽我說,我也愿意聽你講;如果我們能讓自己專注于問題的討論而不是引向感情用事或固執己見,那么討論就不至于降格為爭吵。
如果我們的聲音漸漸提高,說出:“我認為這種想法愚蠢透頂!”這樣的話一說出口,就是一種傷害他人的反駁了。這時,旁觀者焦慮不安,朋友們躲到背后去,也就不足為奇了。為贏得一場爭吵而失去一位朋友,實在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一位所得稅顧問為了一筆不該收所得稅的款子和稅務稽核整整爭論了一個小時,那位稽核傲慢而又頑固。顧問決定不再同他論理,改變了一個話題。顧問說:“比起其他要你處理的重要的事情來,這件事實在不足掛齒。我也研究過稅務問題,但那是書本上的死知識,你的知識卻是從實踐中來的。有時,我也真想有份像你這樣的工作。”這下,稽核在椅子上伸直了身子,開始和顧問談起他的工作,態度慢慢地友善起來。3天后,顧問收到了他的電話,說是那筆所得稅決定不征了。
這位稽核要的是一種重要人物的感覺。顧問越和他爭論,他越要強調職務上的權威。一旦承認了他的權威,爭論自然偃旗息鼓了,而他也同樣變成了一位有寬容態度和同情心的人。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戴爾?卡耐基認為:“在多數情況下,同事間爭論的結果只會使雙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絕對正確的,你贏不了爭論。要是輸了,當然你就輸了;如果你贏了,還是輸了。為什么?如果你的勝利,使同事的論點被攻擊得千瘡百孔,證明他一無是處,那又怎樣?你會覺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你使他自慚。你傷了他的自尊,他會怨恨你的勝利,即使口服,心里也不服。最糟糕的是,轉過身來,你們還要不得不同在一個屋檐下共事。”
因此,你自己要衡量一下:你寧愿要那樣一種表面上的勝利,還是別人對你的好感?
◎智慧點撥
當一個人學會放棄偏見,放棄對別人的批評,那他就在修養上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就有了一種開闊的眼界,就能敞開胸襟接納所有的事物,就能讓自己活得比別人更有滋味,就能讓人覺得他是一個可以親近的人。
醍醐心語
寬容是治愈心傷的“創可貼”
通常情況下,別人的一些小錯誤、失誤會輕易地得到我們的原諒,而恰恰越是與自己親近、關系密切的親友、愛人、朋友,這些人給自己帶來的隔閡、矛盾、傷害、誤會等,越是在內心長久地糾結著,不肯得到自己的原諒。其實,寬容是沒有時間的界限的,也沒有人情親疏的遠近來衡量寬容的程度,寬容實質上就是一個情感溝通的問題。情感上互通了,心情上理解了,情緒得到穩定,心理找到了平衡,那么因不能相容而導致的一切怒氣、怨氣、嫉妒、計較、苛刻等不良心態和情緒都可以得到解除。沒有化解不了的矛盾,沒有無法容忍的心結,只要敞開心扉,讓彼此的情感流通起來,而不是給彼此的內心添堵,那么一切心傷都可治愈。
1得饒人處且饒人。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特別固執己見,十分容易為一些小事情同別人爭論,而且火藥味濃烈。這時候,得理的一方應當有饒人的雅量,他可以一面解釋一面折中調和,最好使用不帶刺激性的“各打五十大板”或者“你好我好”的語言形式,以避免沖突的擴大。
2用溝通增進感情。
不少時候,人和人之間的相互發火,是因為互不了解、有失溝通造成的。這時候得理的一方切不可因對方的錯怪而以怒制怒。最好的方式是多加解釋,想法溝通或者道歉、勸慰,與對方達成諒解或共識。
3. 可以主動道歉說“這一切都怪我”。
面對蠻橫無理者,得理者若只用以惡制惡的方式,常常會大上其當。這時候,平息風波的較好方式,莫過于得理者勇敢地站出來,主動承擔責任,以自責的方式對抗惡人惡語,以柔克剛。
4. 矛盾宜解不宜結,主動打破僵局。
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有給對方一點顏色看、懲罰對方一下、非讓他(她)低頭認罪不可的種種不良心態。有話說話,有理講理,寧要爭吵也不要冷戰,這是許多人總結出的一條經驗,而一旦處于冷戰中無人主動來給你們調解,那就靠雙方“系鈴人”來打破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