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古今中外的哲學大家(5)

戰國時期,張儀相秦。他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外連衡而斗諸侯”,與秦國的耕戰政策相配合,運用雄辯的口才,詭譎的謀略,縱橫捭闔,游說諸侯,建立了諸多功績,在秦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風云多變的險惡環境中,主要憑借外交手段,采用連橫策略,“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國的國威大張,在諸侯國中產生了巨大的威懾作用。張儀使用軍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國“東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這為秦國的霸業和將來的統一起了積極的作用。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子秦武王即位。張儀素為秦武王不滿,離秦赴魏,秦武王二年(前309年)卒于魏。

●提出“合縱”者是誰?

蘇秦,戰國時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字季子。自稱“進取之臣”,“以不復其常為進者”。早年游說諸侯,后為燕昭王親信,受命使齊,從事反間活動,使齊疲于對外戰爭,以造成“弱燕敵強斉”的形勢。齊泯王末年任齊相,勸泯王勿與秦稱東西帝,使秦亦廢帝號。與趙奉陽君李兌共同約燕、齊、韓、趙、魏五國合縱攻秦。趙封為武安君。秦知道這個消息后大吃一驚,竟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越函谷關雷池半步,并歸還所奪魏地溫(今河南溫縣西南)、軹(今河南濟源市南)、高平(今河南濟源市西南),歸還所奪趙地王公、符逾。后燕將樂毅大舉攻齊,其反間活動暴露,被車裂而死。《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著錄《蘇子》三十一篇,現已佚失。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保存其書信和游說辭十六章。《戰國策》和《史記·蘇秦列傳》所記年代及事跡紊亂,僅可參考。

★佛教

●用中國人自己的思維和語言,深刻闡釋般若奧義的第一人是誰?

僧肇,中國東晉著名的佛教高僧、學者、理論家,俗姓張,為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原崇信老、莊,讀《維摩經》,欣賞不已,遂于鳩摩羅什門下出家,為羅什的得意門生,被稱為“法中龍象”。他擅長般若學,曾和道融等講習鳩摩羅什所譯三論,被稱為羅什門下“四圣”或“十哲”之一,人亦稱為“解空第一”。

僧肇曾在姑臧(今甘肅武威)和長安參與鳩摩羅什譯場,從事譯經和經論評定。他的四篇深邃、精辟、簡潔、優美的論文《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和《涅槃無名論》,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直至今天仍被眾多佛子和佛學專家研讀。此四論合稱為《肇論》。此外還有《宗本義》一書。

僧肇是用中國人自己的思維和語言,深刻闡釋般若奧義的第一人。他對般若奧義的解讀,博得了羅什大師的首肯,羅什還對其論文的優美語言大加贊賞:“我的理解不遜于先生,但在文詞上應當拱手祝賀。”著名居士、隱士劉遺民讀后也感嘆道:“想不到穿袈裟的僧人中還有何晏類的人物。”他又將此論推薦給慧遠大師,慧遠也以為像這樣的精辟文章“未嘗有”,他們一同批尋玩味,愛不釋手。此時僧肇只有二十三歲。

弘始十六年(414),僧肇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一歲,令僧俗大眾痛感惋惜。

●誰是禪宗始祖?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南天竺人,婆羅門種姓,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南朝梁武帝時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后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于慧可。后出禹門游化終身。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濱,葬熊耳山。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于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后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于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后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誰開創了北宗禪?

神秀,唐代高僧,為禪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禪創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屬河南)人。少習經史,博學多聞。50歲時,到蘄州雙峰山東山寺(在湖北黃梅縣東北)謁禪宗五祖弘忍求法,后出家受具足戒,曾從事打柴汲水等雜役六年。弘忍深為器重,稱其為“懸解圓照第一”、“神秀上座”,令為“教授師”。相傳弘忍為傳衣法,命弟子們各作一偈以呈,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認為未見本性,未付衣法。

弘忍死后,他在江陵當陽山(今湖北當陽縣東南)玉泉寺,大開禪法,聲名遠播。四海僧俗聞風而至,聲譽甚高。武則天聞其盛名,于久視元年(700)遣使迎至洛陽,后召到長安內道場,時年90余歲,深得武則天敬重,命于當陽山置度門寺,于尉氏置報恩寺,以旌其德。中宗即位,更加禮重。中書令張說也向他問法,執弟子禮。神龍二年(706)在天宮寺逝世,中宗賜謚“大通禪師”。弟子普寂、義福(行思)繼續闡揚其宗風,盛極一時,時人稱之為“兩京法主,三帝門師”,兩京之間幾皆宗神秀。后世稱其法系為北宗禪。

神秀的根本思想,可以從他作的示眾偈看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他繼承道信以來的東山法門,以“心體清凈,體與佛同”立說。因此,他把“坐禪習定”、“住心看凈”作為一種觀行方便。后慧能弟子神會出來論定南北宗優劣,以神秀之禪由方便入為漸門,以慧能禪直指人心為頓門,于是有南頓北漸之分。北宗禪僅傳數代即衰。普寂弟子道璇曾將北宗禪傳往日本。

●禪宗第六代祖師是何人?

慧能,一作惠能,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俗姓盧,出生在廣東新興,生活傳法于廣東。

慧能家境貧寒,三歲喪父,遷居南海。稍長,賣柴養母。因聽人誦讀《金剛經》有悟,決心出家學佛。慧能于公元662年到湖北黃梅參拜弘忍大師。因其悟性甚高,弘忍大師正式傳他為禪宗六祖。為躲藏“煩惱未斷者”加害,他在廣東四會一帶的獵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直到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才公開露面。是年正月初八,慧能來到廣州法勝寺(今光孝寺),不久,法勝寺主持印宗法師為慧能剃度,后又召集高僧名師為慧能舉行了隆重的授戒儀式。次年春,慧能離開法勝寺,北上南華寺開山傳法,前來送行的有一千多人。在南華寺,六祖慧能傳教說法長達37年之久。其間,韶州刺史韋璩曾邀請慧能到韶州開元寺(后更名為大梵寺)講經,其言行被弟子法海匯編成書,這就是被奉為禪宗宗經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釋迦牟尼的言行記錄能被稱作“經”,而一個宗派祖師言行錄也被稱作“經”的,慧能是絕無僅有的一個。

六祖慧能大師春秋七十有六,24歲得傳衣,39歲出家,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證悟者四十三人,開悟者不計其數。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永鎮寶林。自六祖后,唯傳心印,不傳衣缽,禪宗法脈流傳至今不斷,禪宗后分五宗,分別為曹洞宗、臨濟宗、云門宗、法眼宗和溈仰宗,雖分五宗,確同一心印,法脈相承,燈燈相續。

●誰是禪宗七祖?

菏澤神會,唐代著名禪僧,菏澤宗之祖,襄陽(湖北襄陽)人,俗姓高。幼學五經、老莊、諸史,后投國昌寺顥元出家。諷誦群經,易如反掌。年十三,參謁六祖慧能。慧能示寂后,參訪四方,跋涉千里。開元八年(720)奉敕配住南陽龍興寺,大揚禪法,人稱南陽和尚。

六祖入滅后二十年間,曹溪之頓旨沉廢,兩京之間皆宗神秀,由普寂等續樹法幢。神會初至洛陽,欲振六祖之風,乃于開元二十年(732)設無遮大會于河南滑臺大云寺,與山東崇遠論戰。指斥神秀一門“師承是傍,法門是漸”,欲確立南宗慧能系之正統傳承與宗旨。并于天寶四年(745)著《顯宗記》,定南北頓漸兩門,即以南能為頓宗,北秀為漸教,“南頓北漸”之名由是而起,竭力攻擊神秀之漸門,于是南宗日盛而北宗大衰。

天寶十二年,神會大師因御史盧奕誣奏,奉敕黜離洛陽荷澤寺,遷住弋陽(江西)、武當(湖北)等地。次年轉住襄陽,再轉住荊州開元寺般若院。安史之亂起,兩京板蕩,時大府各置戒壇度僧,聚香水錢,以充軍需。請師主壇度之事,所獲財帛悉充軍需。亂平后,肅宗詔入宮內供養,并建造禪宇于荷澤寺中,詔請住之,故世稱荷澤大師。師在荷澤寺仍闡揚六祖之宗風。上元元年入寂,世壽九十三,敕謚“真宗大師”。貞元十二年(796),皇太子集諸禪師,楷定禪門之宗旨,遂以師為禪宗第七祖,敕碑置神龍寺。其法流稱荷澤宗,門下英才甚多,有無名、法如等。

●何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

禪法傳入之初,禪宗僧侶大多棲住于律寺,時日一久,齟齬叢生,所以馬祖道一便在荒山另建叢林,作為安頓禪僧之所。百丈懷海禪師承繼開創叢林的馬祖道一禪師,立下一套極有系統的叢林規矩——百丈清規,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即是此意。

懷海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曾經也遇到許多的困難,因為佛教一向以戒為規范的生活,而懷海禪師改進制度,以農禪為生活,甚至有人批評他為外道。因他所住持的叢林在百丈山的絕頂,故又號百丈禪師。他每日除了領眾僧修行外,必親執勞役,勤苦工作,對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極其認真,對于平常的瑣碎事務,尤不肯假手他人。

漸漸的,百丈禪師年紀老了,但他每日仍隨眾人上山擔柴、下田種地,因為農禪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們不忍心讓年邁的師父做這種粗重的工作,便懇請他不要隨眾出坡(勞動服務),但百丈禪師仍以堅決的口吻說道:“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動,豈不成廢人?”

弟子們阻止不了禪師服務的決心,只好將禪師所用的扁擔、鋤頭等工具藏起來,不讓他做工。百丈禪師無奈,只好用不吃飯的絕食行為抗議,弟子們焦急地問他為何不飲不食。百丈禪師道:“既然沒有工作,哪能吃飯?”弟子們沒辦法,只好將工具又還給他,讓他隨眾生活。百丈禪師這種“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為叢林千古的楷模!

●“南有雪峰,北有趙州”是指什么?

趙州禪師(778年—897年),法號從諗,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禪師,為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之后的第四代傳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已八十高齡的從諗禪師行腳至趙州古城,受信眾敦請駐錫觀音院,弘法傳禪達40年,道化大行,僧俗共仰,為叢林模范,人稱“趙州古佛”。

趙州禪師以其證悟淵深、年高德劭而享譽當時中國的南北禪林。人們議論當時中國禪林的高僧,每每說“南有雪峰,北有趙州”,又有“趙州眼光爍破四天下”的美譽。在遙遠的南方,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山門聳立有“趙州關”,福建雪峰義存禪師的道場有“望州亭”。由此可見趙州禪師在禪門中的地位。

禪師雖然道譽四布,并有燕趙二王的供養護法,但他的生活卻十分樸素清貧。他的“繩床一腳折,以燒斷薪用繩系之”。他經常是“褲無腰,褂無口,頭上青灰三五斗。土榻床,破蘆席,老榆木枕全無被”。禪師正是在這種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弘傳祖師心印,接引四方學人。膾炙人口的“吃茶去”“洗缽去”、“庭前柏樹子”“狗子無佛性”等公案不僅啟悟了當時的許多禪僧,而且流傳后世,歷久彌新。從宋朝開始,中國禪門盛行以“參話頭”為方便的話頭禪,趙州禪師的公案語錄最頻繁地為人們所參究,許多人在趙州語錄的啟發下明心見性。其中“狗子無佛性”更凝練為“無門關”,成為禪門一大總持,直至今天,在中國、日本、歐美等地仍是最流行的公案。

西方哲學卷

★古希臘·羅馬

●希臘七賢都有誰?

希臘七賢又稱“古希臘七賢”,是指古希臘人所說的七個最有智慧的人。他們是:普林納(小亞細亞)的拜阿斯,斯巴達的開倫,林都斯(羅得島)的克利奧布拉斯,科林斯的勃立安得,密提利那(列斯保島)的庇達卡斯,雅典的梭倫和米利都的泰勒斯。

這七個人中,除了泰勒斯和梭倫,其他人的事跡皆不可考,只是流傳下來一些出自他們口中的格言警句。拜阿斯的格言是:“人多手腳亂”(Too many workers spoil the work);勃立安得的格言是:“行事前要三思”(Forethought in all things);庇達卡斯的格言是:“緊抓時機”(Know thine opportunity);梭倫的格言是:“避免極端”(Nothing in excess);克利奧布拉斯的名言是:“凡事取中庸之道”(Moderation is the chief good)。

羅馬時代的古希臘哲學史家第歐根尼·拉爾修在其《名哲言行錄》的首卷中介紹了希臘七賢,令人深思。結合公元3世紀羅馬動蕩的社會背景,我們可以推測,拉爾修意是想通過希臘七賢高尚睿智的言行,為混亂黑暗中的羅馬人擎起一盞指路明燈。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基礎的改革家是誰?

梭倫生于雅典,出身于沒落的貴族,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詩人,古希臘七賢之一。梭倫在公元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執政官,制定法律,進行改革,史稱“梭倫改革”。他在詩歌方面也有成就,詩作主要是贊頌雅典城邦及法律的。

梭倫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

(1)實施“解負令”,取消債務,主要是防止更多平民因債務而淪為奴隸。

(2)廢除世襲貴族的壟斷,不再以出身而以財產的數量來劃分公民等級。

(3)恢復和提高幾乎已經喪失作用的公民大會的權力,同時在貴族會議以外設立四百人會議和公民陪審法庭,準許每個公民就自身利益攸關的問題向公民大會和民眾法庭提出申訴。

(4)制定新法典,取代舊的嚴酷法典。

(5)獎勵公民從事手工業和商業,禁止輸出谷物,改革度量衡,鑄造雅典新幣,制定了一些有關財產繼承、禁止厚葬、憮恤為國犧牲公民的親屬法律。

梭倫改革是雅典城邦歷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有助于工商業的發展,調整了公民集體內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關系,使自身從事勞動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經濟、政治和社會上的地位得以保證。

●誰創造了伊奧尼亞學派?

圖片9

泰勒斯是希臘最早的哲學學派(伊奧尼亞學派)的創始人,也是古希臘有文獻記載以來的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早年是商人,曾游歷巴比倫、埃及等地,很快學到那里的數學和天文知識,以后從事政治和工程活動,并研究數學和天文學,晚年轉向哲學。他幾乎涉獵了當時人類的全部思想和活動領域,獲得崇高的聲譽,被尊為“希臘七賢之首”.實際上七賢之中,只有他夠得上是一個淵博的學者,其余的都是政治家。

據說,泰勒斯在埃及時曾利用日影及比例關系算出金字塔的高。泰勒斯最早開始了數學命題的證明,它標志著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這在數學史上是一個不尋常的飛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土县| 东明县| 同心县| 罗山县| 焦作市| 五莲县| 五大连池市| 深水埗区| 拉萨市| 麻城市| 轮台县| 尉氏县| 曲水县| 确山县| 安图县| 师宗县| 漠河县| 儋州市| 砚山县| 红河县| 新津县| 富阳市| 万安县| 达尔| 孟津县| 宁安市| 土默特右旗| 额济纳旗| 赤城县| 错那县| 监利县| 延寿县| 朔州市| 南川市| 阜新市| 舞阳县| 宁国市| 苍山县| 遂川县| 利川市| 达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