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子百家中,儒家承認歷史的變化,但強調古今間的繼承關系。孔子考察了禮的因襲和損益,注意到社會的變化對禮的影響,主張維護周禮,正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孟子則把社會的發展理解為一治一亂的轉化過程,肯定先王之道的普遍性,堅信“五百年必有王者興”。荀子提倡“法后王”,但也認為先王和后王有一貫之道。墨家重視歷史經驗,主張“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道家則美化“小國寡民”的遠古社會,主張絕圣棄智,復古倒退...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在諸子百家中,儒家承認歷史的變化,但強調古今間的繼承關系。孔子考察了禮的因襲和損益,注意到社會的變化對禮的影響,主張維護周禮,正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孟子則把社會的發展理解為一治一亂的轉化過程,肯定先王之道的普遍性,堅信“五百年必有王者興”。荀子提倡“法后王”,但也認為先王和后王有一貫之道。墨家重視歷史經驗,主張“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道家則美化“小國寡民”的遠古社會,主張絕圣棄智,復古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