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及學習指南之“憑吃打敗疾病:人的身體如何能夠自愈的新科學”
- 利民·鄧
- 2322字
- 2020-06-10 15:32:56
第一部分 我們身體的自然防御系統
第一章 血管生成
研究表明,許多人都有微觀腫瘤。這些微觀腫瘤對身體無害;我們體內有一個名為血管生成的防御系統可以通過切斷微觀腫瘤必要的營養和血液供應來阻止腫瘤變大。人體利用血管生成這一過程來生長和維持血管系統。血管生成的功能障礙會導致包括癌癥在內的各種疾病。不過,我們可以通過攝入的食物來增強這套系統的功能。
血管生成的作用
我們體內的血管長度超過60,000英里(約96,560.64千米),它們負責運送氧氣和營養物質,保持細胞存活。根據功能和所需血量的不同,每個器官都有自己獨特的毛細血管(小血管)分布和密度。例如,肌肉組織中的毛細血管密度就是骨骼組織中的4倍,而大腦、心臟、腎臟和肝臟中的血管密度更是達到了骨骼組織中的30倍。
甚至在懷孕以前,血管生成便開始支持人類的生命了。卵子一旦受精,子宮內便布滿了新生的血管,準備接收受精卵,并為其提供營養。如果沒有懷孕,新生血管層就會在經期剝落。受精卵著床8天后,胎盤形成,將血液從母體運送到胎兒體內。在接下來的9個月中,嬰兒體內的血管生成從無到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循環系統。臨近生產時,胎盤會釋放一種天然的抗血管生成因子,減緩血管生成,為嬰兒出生做好準備。
血管生成系統時刻都在感知我們的身體哪里在何時需要更多的血管,以便幫助身體器官保持健康,正常發揮作用。受傷時,損傷的細胞會釋放出生長因子,刺激血管生成系統形成新的血管,治愈受損組織。一旦新血管形成,身體就會終止(釋放)生長因子信號,從而停止血管生成作用。
血管生成系統也能持續感知哪些血管需要“修剪”。微觀腫瘤之所以長不大,正是因為人體內天然的血管生成抑制劑隨時會切斷腫瘤組織的血液供應。而我們的免疫系統最終會發現這些腫瘤,并將其摧毀。不過,有些癌細胞能克服這一“難關”,它們會通過釋放生長因子來促進自身循環。這時,惡性細胞就會通過血管進入血液循環,造成癌癥轉移。轉移是癌癥最危險的特征。很少有癌癥患者死于最初長出來的腫瘤,它們通常都能通過手術摘除——轉移后的病灶才是致命的。
幫助身體阻止不必要的血管生成可以抑制癌癥。第一個受益于抗血管生成療法的是一位名為湯姆·布里格斯(Tom Briggs)的12歲少年,他是一名肺部腫瘤患者。他的醫生給他使用了一種名為ɑ干擾素的藥物來阻止血管生成。一年后,他肺部的腫瘤就萎縮消失了。
從20世紀90年代起,生物技術公司就在研發治療腫瘤血管生成的靶向藥。如今,血管生成抑制劑已成為繼手術、化療、放療之后的第四大癌癥療法。
血管過度生成導致的疾病
● 癌癥——不斷生長的血管系統為癌細胞生長提供了養料。
● 視力受損——血管生成會導致眼部異常血管的形成,其滲漏的液體會導致視力受損。
● 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骨關節炎——關節內的炎癥會導致新血管生成,這些血管會釋放破壞軟骨、引發關節疼痛的化學物質。
● 銀屑病——皮膚下異常的血管生成會導致皮膚表面形成凸起的紅色斑塊,通常伴有腫脹、發癢、疼痛等癥狀。
● 阿爾茨海默癥——大腦內異常的血管生成會釋放神經毒素導致腦細胞死亡。
● 肥胖——過量飲食會刺激為脂肪細胞提供營養的血管的生長。
● 冠狀動脈疾病——冠狀動脈上的微血管(microvessels)負責向心臟輸送營養物質。這些血管的異常會讓冠狀動脈更加脆弱,更易破裂,進而導致致命的心臟病。
血管生成不足引發的疾病
● 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臟病是由為心肌供血的動脈狹窄引起的。為了應對阻塞,心臟會打開側枝血液通道來改善血液流動。但不幸的是,與心臟的需求相比,血管生成通常不夠快也不夠充分,這就讓缺血性心臟病越來越嚴重。最終,心肌衰弱導致心力衰竭。冠狀動脈斑塊突然破裂會導致心臟病發作,因為它們阻塞血管并使阻塞點周圍的心肌壞死。如果您在心臟病發作后幸存,您的心臟會生成出新的血管來修補破損的地方,繞過堵塞點,防止更多細胞的死亡。
● 周圍神經病變——一旦神經的供血衰減,神經便開始死亡,導致神經病變。神經病變會引起麻木、疼痛,疼痛程度從輕到重有所不同。糖尿病是引發神經病變的常見原因之一,因為糖尿病會減緩血管生成。癌癥化療也會引發周圍神經病變,因為化療藥物會損傷神經周圍的微循環系統。
● 腦組織壞死——大腦中的血管阻塞時,大腦會嘗試通過增加血管生成反應來形成自然的旁路通道。如果這樣還不足以應對,腦組織就會壞死。
● 缺血性腦卒中——缺血性腦卒中是由移動至大腦內的血塊引起的。引發腦卒中的其他因素還有腦部出血。在這兩種情況下,我們都需要強大的血管生成,以避免嚴重殘疾甚至死亡。
● 肢體動脈梗塞病——腿部的動脈粥樣硬化會導致下肢供血不足。供血不足會讓包括走路在內的運動都變得困難。肌肉缺氧會引發嚴重的抽筋,如果堵塞加重,腿部的肌肉組織將壞死。
● 久傷不愈——血管生成的防御機制失效時,傷口愈合就會變慢,甚至根本無法愈合。瘡口形成的壞疽會導致截肢或死亡。在美國,有八百萬人受到久傷不愈的影響,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腿部靜脈瓣膜功能異常患者,以及那些常年臥床或使用輪椅的人。如果您遭遇舊傷未愈,首要目標就是快速推動血管生成以改善血液循環,加速傷口愈合。
● 下肢靜脈潰瘍——下肢靜脈潰瘍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傷病。因為他們的靜脈瓣膜功能容易出現異常,導致小腿血液阻塞,引發大面積腫脹。由于傷口內血管生成不足,愈合得非常緩慢。
● 壓力性潰瘍——當身體的某個部位長期過度受壓就會產生壓力性潰瘍,即褥瘡。長期臥床無法活動的人會在臀部及接近尾椎骨的部位產生褥瘡。難以緩解的壓力會削弱血管生成,而且瘡口的愈合也很緩慢,常引發感染。
● 勃起功能障礙——勃起功能障礙在男性糖尿病患者中很常見。引發勃起功能障礙的因素很多,不過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向陰部神經供血的血管生成不足。
● 脫發——發根毛囊需要新血管來滿足其營養需求。頭皮血液循環不足會削弱頭發生長的能力,導致謝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