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世界史:牛津英國史
- (英)肯尼思·O.摩根
- 3174字
- 2020-06-12 10:52:28
埃塞爾雷德二世和克努特:英格蘭君主制的衰落
接下來的兩任國王的統治表明英格蘭的君主制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位新國王在贏得忠誠之前不能指望別人自動對他忠誠,這一點在隨后就得到了驗證。埃德加于公元975年去世,留下兩個未成年的兒子。長子愛德華不受歡迎,許多貴族更喜歡他的弟弟埃塞爾雷德。愛德華登基四年后在科夫(Corfe)遇害。毫無疑問,這是埃塞爾雷德的支持者干的。謀殺是多災多難統治時期的開端。“倉促王”埃塞爾雷德(979—1016年在位)總是得到糟糕的評價(雖然他的著名綽號已經失去了它的原始意義,其中包括雙關語thelred Unraed,意思是“邪惡顧問”)。可能他確實缺乏對王權仍然至關重要的品質——信任該信任的人并且博得他人信任。另一方面,在學識淵博的大主教伍爾夫斯坦(Wulfstan)的指導下,法律和司法在他的統治下繼續發展。如果不是因為一個新問題的出現(維京人卷土重來),此時的英格蘭可能已經像埃德加時期一樣實現了統一。
新的襲擊者甚至比他們的公元9世紀的祖先更危險。到了10世紀70年代,丹麥國王藍齒哈羅德(Harold Bluetooth)獲得了丹麥和挪威的控制權,并建立了一支由訓練有素的專業士兵組成的強大軍隊。公元988年,哈羅德被他的兒子斯維因(Swein)廢除,后者保留了他父親的軍隊并建造了大規模堡壘來安置軍事社區。其中一個堡壘已在丹麥特瑞堡(Trelleborg)被發掘出來。這座堡壘由巨大的圓形土方圍墻包圍,里面建有幾組巨大的船形大廳,這一切都設計得非常精巧。特瑞堡的考古發現和丹麥傳奇都表明丹麥軍人擁有高度的協調能力和紀律性,這是英格蘭軍隊無法相比的。
丹麥人的襲擊發生在埃塞爾雷德二世即位后的一兩年內。起初是小規模攻擊,但是在公元991年,一支龐大的丹麥軍隊在莫爾登(Maldon)擊敗了高級市政官百利特諾思(Byrhtnoth)和埃塞克斯民兵,失敗者不得不支付巨額賠款以求和。公元994年、公元997年和1002年遭到的幾次大規模襲擊,都以這種方式收場。埃塞爾雷德二世的統治如今如此臭名昭著正是因為這些賠款。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出土了大量埃塞爾雷德二世發行的硬幣,還有一些瑞典雇傭軍的墓碑,這些墓碑記載著他們前往英格蘭,因為立功受獎而發了財。在10世紀90年代,與1066年一樣,英格蘭的財富也是其危險所在。
埃塞爾雷德二世是如何應對的?他采取的一項措施是阻止鄰國給維京人的船隊提供停靠的港口。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新建立不久的諾曼底公國在這些鄰國中最重要。諾曼人的祖先就是維京人,相隔只有幾代人的時間,因此他們有時會向從英格蘭返回的襲擊者開放港口。但是在公元991年,埃塞爾雷德二世和查理公爵簽署了一項不幫助對方的敵人的協議。十年后,埃塞爾雷德二世與公爵的女兒結婚,從此開始了諾曼底和英格蘭的致命聯盟。
到目前為止,國王的內部政策似乎與他的前任并沒有太大的不同。他繼承了一個強大、富裕的貴族集團,他的早期契約顯示他跟埃德威格和埃德加一樣,利用土地饋贈來獲得支持。但是從1002年開始,維京人的威脅變得越來越嚴重,這暴露出王權的基本弱點。國王的土地,可能還有他的活動,通常都集中在威塞克斯。在北部和東部,他可以用來換取支持的資源非常有限,而這些地方正是最需要換取支持的地區。這兩個地方存在分裂主義傾向,并且許多當地人仍然懷念他們的丹麥祖先。埃塞爾雷德二世后來的章程表明,王室贊助方向轉向中部地區和英格蘭東部,尤其是非威塞克斯血統的新人。國王正在努力讓英格蘭團結起來防御外敵。他的無能可能使這項任務變得更加艱巨,但這項任務對任何人來說都非易事。
1002年,他和他的委員會下令對居住在英格蘭的所有丹麥人進行大屠殺,這反映出政府所承受的巨大壓力。這項不同尋常的命令不可能得到充分執行,因為一些地區的人口主要是丹麥人,但它反映出某種近乎民族主義的歇斯底里的狀態。我們知道,當牛津的丹麥人在圣弗麗德絲維德(St Frideswide)的大教堂里避難時,英格蘭市民把它燒毀了。這次大屠殺無疑招致了丹麥人第二年的入侵,這次入侵由國王斯維因親自率領。斯維因撤掉了諾威奇(Norwick),但他在東盎格利亞戰役損失慘重,并于1005年撤回丹麥。次年他又殺了回來,帶領軍隊掃蕩了伯克郡、威爾特郡和漢普郡,英格蘭不得不再次以巨額賠款求和。在隨后的喘息時間中,英格蘭政府建造了一支新的艦隊,但在1009年初,80艘船被一名叛變的英格蘭船長燒毀。在這次不幸之后,另一支丹麥軍隊在高個子托卡爾(Thorkill the Tall)和海明(Hemming)的率領下登陸英格蘭。1010年他們火燒牛津,然后來到東盎格利亞,次年他們從這里出發突襲肯特郡。這輪戰爭在1012年意外結束,當時托卡爾改變了立場,他對自己的軍隊殘忍殺害大主教埃爾夫赫亞克(lfheah)的行徑感到厭惡。這使得45艘船轉而為埃塞爾雷德二世效力,其余的陸軍則離開了英格蘭。
此時所有人都看清了英格蘭防守的弱點,當斯維因于1013年再次來到英格蘭時,他的意圖是征服這片土地。丹麥區的人民不再對埃塞爾雷德二世抱有任何幻想,他們歡迎丹麥國王并立即接受了斯維因。到當年底,斯維因已經占領了牛津、溫徹斯特和倫敦,埃塞爾雷德二世已經逃往諾曼底,開始了流亡生活。1014年2月,斯維因去世,他的兒子哈羅德繼承了他的斯堪的納維亞帝國,但在英格蘭的丹麥軍隊擁戴哈羅德的弟弟克努特(Cnut)為他們的國王。與此同時,埃塞爾雷德二世回來了,到了春天,他發動了對丹麥人的遠征。克努特毫無防備,吃了敗仗,被迫撤回丹麥。1015年,克努特率領著一支龐大的軍隊殺了回來,而此時埃塞爾雷德的兒子剛勇者埃德蒙二世(Edmund Ironside)違抗父親,控制了丹麥區北部。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克努特重新占領了諾森布里亞,然后班師到了倫敦。但是在丹麥軍隊抵達之前,埃塞爾雷德二世已經死了,埃德蒙已經被立為國王。然而,在威塞克斯內部,許多男人不戰而降,接受了克努特的領主地位。埃德蒙集結了他的軍隊,有一段時間,似乎仍有可能將丹麥人趕出去。但是在1016年秋天,克努特在埃塞克斯的阿辛敦(Ashingdon)贏得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戰后簽訂的條約只給埃德蒙留下威塞克斯,不久之后埃德蒙去世,克努特成為整個英格蘭的國王。
克努特國王(1016—1035年在位)不得不處理50年后威廉(William)國王所面臨的類似問題。像威廉一樣,克努特不是以征服者的身份,而是以合法的英格蘭國王的身份開始統治的。克努特娶了埃塞爾雷德二世的遺孀,并為了保住王位而采取了殘酷的行動——殺害了幾位英格蘭知名人士,其中包括埃塞爾雷德二世的長子。王位穩固之后,克努特就積極地采用了文明君主的傳統做法。他頒布法律并建立修道院,用12世紀的編年史家的話來說,他把自己“從一個野人變成了一個最虔誠的基督教國王”。然而他仍然是一個丹麥人,并且在他的兄弟于1019年去世時,他繼承了一個偉大的北方帝國,而英格蘭只是他的大帝國的一部分。11世紀20年代,他越來越多地參與丹麥事務。由于他將精力主要放在丹麥事務上,因此他改變了對英格蘭的政策,雖然這些改變相對較小,但最終引發了毀滅性的后果。
當然,克努特的很多追隨者都獲得了獎賞。雖然沒有發生1066年之后出現的全面替代英格蘭地主階級的現象,但很多丹麥人加入了貴族階層。作為一個外國人,克努特的王位不是十分穩固,因此他保留了一支家族軍隊或“家族軍團”,這對國家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負擔。在過去的30年里,英格蘭地主們向自己的國王納稅,希望國王把丹麥人拒之門外,但是現在他們又不得不承擔維持一支丹麥常備軍的重擔。
克努特長期在國外,為了使英格蘭政府正常運作,1017年,他將王國劃分為四塊伯爵領地: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麥西亞和威塞克斯。這顯然有恢復當地分裂主義的風險,尤其是因為諾森布里亞和東盎格利亞的伯爵都是丹麥人。到了政權末期,最重要的人物是諾森布里亞的西沃德(Siward)伯爵、麥西亞的利奧夫里克(Leofric)伯爵[他的妻子是著名的考文垂戈黛娃(Godiva)夫人],以及威塞克斯的戈德溫(Godwin)伯爵。戈德溫的祖籍不詳,但到了11世紀30年代,他和他的家族已經成為國王下面最富有、最有權勢的非神職人員。克努特的伯爵封邑制度是導致盎格魯-撒克遜最后30年歷史中政權爭斗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