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斯·韋伯思想肖像
- (美)萊因哈特·本迪克斯
- 1398字
- 2020-06-04 17:34:31
一 地位團體和階級
韋伯早期研究德國東部農業工人和證券交易所時,曾臨時使用Stand(地位團體)一詞來指涉諸如容克、工業家和德國公務員等團體。在德文中Stand意謂某個人或其團體的社會地位。在日常談話中,當人們說到婚姻是否門當戶對時,常用這個詞。這種地位意識是一種復雜現象的一部分。韋伯強調,容克或農業工人的集體行動,不能單純地從經濟角度來理解,還必須分析從各個團體的次文化——用韋伯的術語,即“生活方式”——衍生出來的觀念,對其經濟利益的評價也包含這種次文化。在這個意義上,農業工人同容克一樣,也是一個Stand,因為正如家長作風已成為容克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對人身依附的抗拒也已成為農業工人世界觀的一個根深蒂固的因素。人們通常僅僅將Stand一詞用于指較高的社會等級,韋伯卻用于指各種社會團體。他強調,這種地位差異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令人厭惡的一面。譬如,容克不愿在平等的基礎上同中產階級成員交往,這不僅表明人格上的自負傲慢,而且表明一種維護某種生活方式的愿望。這種做法同時體現了普魯士文明的真正價值觀。
韋伯將Stand或地位團體【164】概念同階級概念加以比較,從而使前者的意義變得更加明晰:
階級概念指的是這樣一些團體……(他們具有相同的)獲得物質供應的典型機會、外部生活條件和個人生活經歷,而這種機會是由……支配財富或技能以在既定經濟秩序獲得收益的……權力決定的。……在這個意義上,“階級狀況”歸根結底就是“市場狀況”【165】。
韋伯同馬克思一樣認為,“階級”的基本條件就在于經濟權力以及機會的不平等分配。但是,對于韋伯來說,這種經濟決定論并沒有囊括團體構成的全部條件,必須提出一種概念,既涵蓋觀念對團體構成的影響,又不忽略經濟條件。
這兩種集體行動的狀態是對立的。市場是不考慮任何個人差異的。譬如,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完全化為數量不多的語言或符號。經紀人之間唯一相關的區別是他們各自的信用度。簡言之,經濟行為趨向于“一種理性的利益調節”【167】。而地位秩序則恰恰相反。人們是按照不同的名望和生活方式組合的。基于地位考慮的各種行動是以“行為者的集體歸屬感”為導向的。【168】為了捍衛地位身份,人們會反對任何把財富作為名望的正當基礎的主張。否則,一個富人會要求享有比一個名門子弟更多的“榮譽”,從而破壞地位秩序。
階級和地位團體的區分直接關系到韋伯的宗教社會學。一方面,他研究了基于共同宗教觀念的團體構成。在此,觀念是團體凝聚的保障,團體區分的手段,也是壟斷經濟機會的一個基礎。另一方面,他從階級狀況和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宗教傾向的角度考察了某些社會團體,如手工業者、封建騎士。在此,觀念成為物質利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