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學而篇篇第一(2)
- 論語(大全集)
- 雅瑟主編
- 3476字
- 2014-01-15 17:28:14
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日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
孔子的學生子夏說:“把喜歡美色的心換成優秀的品德;侍奉父母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豁出自己性命,結交朋友講話守信。這樣的人,雖然說沒學習過,我也要說他學習過。”
名家注釋
朱熹注:“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誠也。致,猶委也。委致其身,謂不有其身也。四者皆人倫之大者,而行之必盡其誠,學求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茍非生質之美,必其務學之至。雖或以為未嘗為學,我必謂之已學也。”
解讀
德分為“敬”、“孝”、“忠”、“信”。一個人活在世上為人做事不能不謹慎,要講究尺度把握好火候。對待賢德之人,要恭敬虔誠。對待父母,要盡心盡力悉心照顧。對待君主要竭盡全力,忠貞不二。對待朋友應誠懇熱情,言而有信。
修身養性是做人的第一要事。社會在不停地發展,歷史的車輪也在不斷地向前行駛。現代社會,享受義務教育成了我們每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人們掌握的文化知識越來越豐富,但是衡量一個人如何不能只看文憑和學歷,更應該看他的行為,看他的言談舉止。“有余力,則以學文”,先做好了人,再做學問。毛澤東也說過:
“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所以,我們要明白做學問的目的是什么,不是單純的文化、不是掌握的知識,而是如何作人做事。看到善良仁德的人能肅然起敬,在家能竭心盡力地愛家庭、愛父母。在工作中,對待同事能熱情相助,遵守承諾。在社會上做事,對他人、對國家,能拋開自己的私心,樂于助人無私奉獻。這樣,我們就都能夠成為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的人了。
1.8子曰:“君子①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③,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注釋
①君子:這個詞貫穿于本段始終,因此這里應當有一個斷句。②重:莊重、自持。③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譯文
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沒有威嚴,而所學的東西也不會牢固。為人應該以忠厚誠信為主,不與忠信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要勇于改正不能畏怯。”
名家注釋
程頤、程顥注:“人道惟在忠信,不誠則無物。且出入無時,莫知其鄉者,人心也。若無忠信,豈復有物乎?”又曰:“學問之道無他也,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已。”“君子自修之道當如是也。”
朱熹注:“友所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又曰:“輕乎外,必懈怠于內,則所學不深,所知膚淺,所行虛浮,自然德威無所從樹。”
解讀
自尊自愛是我們每個人都必備的品格。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說過:“如果你想受人尊敬,那么首要的一點就是你得尊敬你自己。只有尊重自己,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尊重自己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教導。做人,首先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尊嚴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每個人都必須自重,自重是自信的基礎,而有了自信心才能在學業上有所成就,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正所謂“立業必先立人”。只有懂得做人做事的學問,懂得尊重人的道理,才能正確面對自己的人生。
做人只懂得尊重自己還不夠,真正有修養的人還能時時刻刻做到尊重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我們應該尊重別人,對照別人的優點反省自己,一旦發現自身的不足及時改正。這樣做到揚長避短,日子久了,我們就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完善。
追遠:
1.9曾子曰:“慎終①追遠②,民德歸厚矣。”
注釋
慎終:終的意思是去世。這里指父母的去世。舊注曰:慎終者喪盡其哀。②遠指祖先。舊注曰:追遠者祭盡其敬。
譯文
曾子說:“慎重對待父母的死亡,按時追思悼念先祖,百姓的道德自然就引歸淳厚了。”
名家注釋
朱熹注:“蓋終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謹之;遠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為,則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則其德亦歸于厚也。”
張居正注:“喪也,盡其禮;祭也,盡其誠,而其德亦歸于厚矣。此可見孝者,人心之所同。君者,下民之表率。欲化民成俗者,可不知所以自盡也哉。”
解讀
“慎終追遠”是孝道的體現,也是仁道的根本。中國家庭直到今天也沒有廢棄“慎終追遠”。父母去世的喪事大家還是慎重地進行操辦;清明時節,很多家庭也仍然沒有忘記到祖墳上去給祖先們燒幾炷高香,以此來祭奠列祖列宗。這種仁孝的態度,也可以推及到我們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待一個好的結果,而好的結果必須要有一個好的開端。古時如果君主在推行政事的時候,能懷著一顆謹慎的心,國家的各項事業就能減少不少失誤。在這樣的國君的統治下,老百姓良好的道德風尚自然而然就歸于仁厚了。今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凡事開頭難,任何事情在邁出第一步的時候都很艱難,但這第一步卻又是最重要的。所謂有果必有因,所有的結果都可以追溯到源頭找到原因。所以,我們在做出任何一個決定之前都必須慎之又慎,三思而后行。任何事情在付諸實施之前,也一定要做好科學的策劃與細致的準備工作。我們只有抱著慎重的態度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才可能收到好的結果。
1.10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①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②與之與,7”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①邦:指當時割據的諸侯國家。②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還是”的意思。
譯文
子禽向子貢問道:“老師每到一個國家,一定聽得到它的政事。是他自己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跟他說的呢?”
子貢說:“老師是憑著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五者得到的。他老人家獲聞各國政事的方法,與別人都不同吧?”
名家注釋
朱熹注:“夫子未嘗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時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問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圣人過化存神之妙,未易窺測,然即此而觀,則其德盛禮恭而不愿乎外,亦可見矣。學者所當潛心而勉學也。”
張居正注:“子貢之言,不惟足以破子禽之疑,而使萬世之下,猶可以想見圣人之氣象,此所以為善言德行也。”
解讀
人格的修養是學習做人的重中之重。君子的處世之道就在于溫、良、恭、儉、讓。人格道德修養都具備的人,他的所求就很容易實現,正如孟子所說的“萬物皆備于我”。圣賢之人的所求,通常不同于平常人。他們常常反躬自省,注重自身的人格魅力,可以說他們求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因為,當他們高尚的品德被很多人知曉的時候,他們想要知道的事不用他們自己去問去打聽別人也自會告訴他們。
溫、良、恭、儉、讓,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態度,也是一個人的行為風范。而植根于內就是這個人的人格修養和文化積淀。如今社會,長舌婦式的八卦人物大有人在,這種人仿佛天生就有打聽各種消息的本領。但仔細想想,我們就不難發現這些人很少有德高望重的。如今,我們仍然愿意主動接近有人格魅力的人,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向有威望的人傾訴。所以,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和內在素質是我們應該重視的人生問題。
1.11子曰:“父在,觀其①志;父沒,觀其行②;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注釋
①其:他的,這里指兒子。②行:指行為舉止等。
譯文
孔子說:“他父親活著時,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父親去世后,要觀察他的行為。如果多年不改變他父親的行為原則,就可稱作孝子了。”
名家注釋
朱熹注:“父在,子不得自專,而志則可知。父沒,然后其行可見,故觀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惡。然又必能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乃見其孝;不然,則所行雖善,亦不得為孝矣。”
張居正注:“抑孔子所謂無改于父之道,亦自其合于道而可以未改者言之耳。
若于道有未合焉,則雖速改可也,何待三年。故善述其事孝也,克蓋前愆亦孝也。
觀圣人之言者,不可以執一求之。”
解讀
孝,就是父母活著的時候盡心盡力地去贍養他們,他們去世之后要繼承他們的遺志,完成他們沒有完成的事業。這便是“三年無改于父之道”。
我們在學校里學習文化知識,在家里則更多的是學習如何做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一點不假。我們從小便接受父母的影響,學習他們的正當志向和言行舉止,在他們的熏陶下樹立自己遠大的志向。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相當重要。為人父母之后,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培養優秀的子女做好鋪墊。
1.12有子曰:“禮之用,和①為貴。先王之道②,斯③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①和:調和、和諧、協調。②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③斯:意思為這、此等。這里指禮,也指和。
譯文
有若說:“禮儀的效用,以和諧自然可貴。古代帝王治理國家之道,最可貴的也在這里。無論大事小事,都無一例外地遵循這一點。有行不通之處,為求得和諧而和諧,不用禮儀來加以節制,也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