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學而篇篇第一(1)
- 論語(大全集)
- 雅瑟主編
- 5743字
- 2014-01-15 17:28:14
《論語》把“學而”作為全書的開篇之章,旨在強調學習為人立身存世的根本。非學無以成才,無以存身,無以生活于世間。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學習是人立身的根本,是人成就事業(yè)的根基。只有學習才能塑造一個最好的自己,古今中外無數(shù)個英雄豪杰,莫不從學習中練就一身建功立業(yè)的本領,從而在各自的領域內作出不凡的成就。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對學習的執(zhí)著和愛好遠遠超過了一切,信念所系、信念所在皆在于學習知識,以求達到“仁”的境界。時至今天,孔子的主張仍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它是超越時空的至理金言。我們所在的時代,知識大爆炸,更新速度極快,競爭異常激烈,要想在殘酷的競爭中獲勝,沒有豐富的知識作為基礎是遠遠不行的,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才能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使我們立于不敗之地。
1.1子①曰:“學②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①子:中國古時候對有德行、學識淵博的男子的敬稱,后來也指男子。《論語》這本書中的“子曰”的子指的就是孔子。②學:在這里主要是指學習西周時的禮、樂、詩、書等文化典籍。孔子說:“我們能夠持之以恒地學習,就能把知識掌握得很牢固,這豈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志氣相投的好朋友從遠方來了,久別重逢,難道不值得讓人高興嗎?別人一時不了解自己,也不會對人產生怨恨,這樣的胸懷坦蕩的人難道不是君子嗎?”
程頤、程顥注:習,重習也。時復思繹,浹洽于中,則說也。學者,將以行之也。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故說。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說在心。樂主發(fā)散在外。雖樂于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樂由說而后得,非樂不足以語君子。
朱熹注: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及人而樂者順而易,不知而不慍者逆而難,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學之正、習之熟、說之深而不已焉耳。
解讀
“學而時習之”,這不僅是學習的方法,也是對學習的基本要求。學習永無止境,講究持之以恒,只有不斷地學習,人的知識才能豐富起來,人的能力才能提高。現(xiàn)代是知識大爆炸的時期,知識門類多,更新速度很快,不學習或者放松學習就跟不上時代的腳步,難以在人生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但正確對待學習也非常重要,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學習給人帶來的是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通過學習,可以塑造一個最好的自己,讓我們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yǎng)、有品德的公民。可以求得自己內心的完善和平和。在人生歷程中,我們就會從容不迫地應對人生的起伏,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步,在人生的舞臺上展現(xiàn)出亮麗的風采。
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他需要友情和親情,需要溝通和交流。“獨學無友”,非常不利于人的進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互相督促,互相交流,互相砥礪,學問才能大進。曾國藩曾說“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足見交好友對自己的影響有多么大。好朋友在一起,共同學習,商討學問,是多么令人高興的事兒。
君子志向遠大,胸懷坦蕩,不會為一時被人誤解而患得患失。每天專心在學習進步上,專心于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和道德水平。自然不會在意于外界人的看法和評論。如果別人對自己有誤會,不要逃避,也不要生氣,而要心平氣和地與人溝通,反躬自省。胸懷博大,能容萬物,才能始終以寬容仁義之心對待萬物蒼生。當今時代,人們?yōu)橹约旱纳姘l(fā)展而奔波,所要承受的物質壓力和精神壓力遠遠超越了過去那個時代。生活瑣事、職場上的糾紛、生意的得失成敗、仕途的順逆無不在擾亂著我們的身心。我們該怎么辦?只有把心胸放寬,自己多反省,多與人溝通,才能避免身心為諸種瑣事所困,擾亂自己的生活。才能達到“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境界。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譯文
孔子的弟子有若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有修養(yǎng)的人要在為人的根本上下功夫,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而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就是仁的根本。”
名家注釋
程頤、程顥注:“孝悌,順德也,故不好犯上,豈復有逆理亂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則其道充大。孝悌行于家,而后仁愛及于物,所謂親親而仁民也。故為仁以孝悌為本。論性,則以仁為孝悌之本。”或問:“孝悌為仁之本,此是由孝悌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謂行仁自孝悌始。孝悌是仁之一事。謂之行仁之本則可,謂是仁之本則不可。蓋仁是性也,孝悌是用也,性中只有個仁、義、禮、智四者而已,曷嘗有孝悌來?然仁主于愛,愛莫大于愛親,故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朱熹注:“君子凡事專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則其道自生。所謂孝悌,乃是為仁之本,學者務此,則仁道自此而生也。”“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
解讀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最親近的人首先莫過于我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作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最根本也最起碼的就是要做到“百事孝為先”。自古以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友愛姊妹的人,沒有不受到人們敬重的。《三字經(jīng)》里就有“香九齡,能溫席”的典故,講的是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寒冬用體溫為父親溫暖被窩的事跡。小黃香的孝心感動了左鄰右舍,人們都說,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愛百姓愛自己的國家。事實正是如此,黃香后來做了地方官,為當?shù)乩习傩兆隽瞬簧俸檬隆K⒕锤改傅墓适拢乔Ч帕鱾鳌?
當今時代,我們承受各種各樣的壓力,每日都為事業(yè)為生計奔波,很少有時間陪伴父母左右。這樣的我們該如何表達孝心呢?盡量減少那些可有可無的應酬,多抽點時間回家看看吧!
跟父母聊聊天,陪父母散散步,及時了解他們的生活所需和精神所需。手足之間,也是血濃于水。“兄弟同心,其力斷金”,兄弟姐妹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扶持,一家遇到困難大家都伸出援手。共同分享溫暖與親情,擁有一個幸福祥和的大家庭是多么令人開心的事兒啊!
孟子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德行高尚的人不僅以孝道侍奉自己的父母,還會同樣尊重愛戴別人的父母。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孝悌”顯得尤為重要。
可以說,一個人對父母是否孝順,對兄長是否尊敬絕不是一個個人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家庭問題,而是關系到社會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問題。祖國的大好河山是養(yǎng)育我們的母親,沒有大家何來小家,“孝悌”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以一顆赤子之心熱愛自己的祖國。在這個激烈競爭的國際環(huán)境中,作為公民又該如何維護好國家利益呢?學習上積極進取,工作時踏實奉獻,生活中遵紀守法……做好這些點滴小事便是在為祖國母親“盡孝”了。
1.3子曰:“巧言令色①,鮮仁矣。”
①巧言令色:朱熹的解釋是“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悅人。”色,臉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解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②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這樣的人仁德是很少的。”
程頤、程顥注:“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則知仁矣。”
朱熹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悅人,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辭不迫切,專言鮮,則絕無可知,學者所當深戒也。”
張居正注:“蓋仁乃本心之德,心存,則仁孝也。今徒致飾于外,務以悅人,則心馳于外,而天理之斫喪者多矣,豈不鮮仁矣乎!然孔子所謂鮮仁,特言其喪德于己耳。若究其害,則又足以喪人之德。蓋人之常情,莫不喜于順己,彼巧言令色之人,最能逢迎取悅,阿徇取容,人之聽其言,見其貌者,未有不喜而近之者也。
既喜之而不覺其奸,由是變亂是非,中傷善類,以至覆人之邦家者,往往有之矣!
夫以堯舜至圣,尚畏夫巧言令色之孔壬。況其他乎!用人者不可不察也。”
解讀
善于用動聽的語言恭維別人的人,一定居心叵測另有圖謀;精于察言觀色偽裝和善的人,一定言不由衷陽奉陰違。面目虛偽善于諂媚的人自古有之,但是品行高尚的人很少有這樣做的。屈原“世人皆醉我獨醒”,周敦頤“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都表現(xiàn)了他們正直仁德的品質。然而,巧言令色,脅肩諂笑的人并不因為圣賢之士的鄙棄而減少。
道德的修養(yǎng)不是空洞的泛泛而談,而應該與我們的生活結合起來。自己要極力避免“巧言令色”的行為,不做阿諛逢迎的媚態(tài)。踏踏實實,對待朋友誠實有信,生活中堅持正義主持公道,這樣的我們離“仁德”就很近了。
1.4曾子①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注釋
①曾子:名參,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jù)說《孝經(jīng)》就是他撰寫的。
譯文
孔子的學生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竭盡全力了嗎7.與朋友交往信守諾言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溫習了嗎?
名家注釋
朱熹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則又以忠、信為傳習之本也。”
張居正注:“曾子之學,隨事精察而力行之,故其用功之密如此。然古之帝王,若堯之兢兢,舜之業(yè)業(yè),成湯之日新又新,檢身不及,亦此心也,此學也。”
解讀
君子注重修身養(yǎng)性,時時刻刻反省自己,自然而然會知道自己的得與失、對與錯。每天反思,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即使沒有不足之處也可以時常提醒自己不犯同樣的錯誤。在這個喧鬧浮華的年代,反躬自省顯得難能可貴。萬籟俱寂,深夜獨處的時候,靜下心來想想,讓良知回歸,讓心靈蘇醒。拋開工作上的繁雜與生活中的不如意,除去偽裝與粉飾,捫心自問:我平時的言行是否無愧于天地,無愧于他人,無愧于自身?
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正所謂“人無完人”。只有不斷自我反省才能不斷完善自己,逐漸走向完美。人一旦具備了反省的能力,自然會變得謙虛謹慎,彬彬有禮不自以為是。善于自省的我們,對待事業(yè)會兢兢業(yè)業(yè),與人交往必誠實守信,學習知識能溫故知新。
生活賜予我們的酸甜苦辣,我們只有細細咀嚼慢慢消化才能有所體味。社會上有很多事情是我們無力改變的,我們能做的只是反省自己,從而獲得心靈的寧靜。
當我們無法抗爭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沉默。在沉默中養(yǎng)育正氣,同樣能達到“仁”的境界。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
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要嚴肅謹慎地對待各項工作,信守承諾;節(jié)省開支,愛惜民力;征用勞役時應順應節(jié)令不違農時。”
名家注釋
程頤、程顥注:“此言至淺,然當時諸侯果能此,亦足以治其國矣。圣人言雖至近,上下皆通。此三言者,若推其極,堯、舜之治亦不過此。若常人之言近,則淺近而已矣。”
朱熹注:“五者反復相因,各有次第,宜細推之。”
張居正注:“蓋君者,民之父母,不能愛人,何以使眾。必須視之如傷,保之如子,凡鰥寡孤獨、窮苦無依的,水旱災傷、饑寒失所的,都加意周恤,使皆得遂其生,則人心愛戴,而仰上如父母矣。其一要使民以時。蓋國家有造作營建,興師動眾的事,固不免于使民,然使之不以其時,則妨民之業(yè),而竭民之力矣。必待那農事已畢之后,才役使他,不誤他的耕種,不礙他的收成,則務本之民,皆得以盡力于田畝,而五谷不可勝食矣。”
解讀
黎民百姓是國家能夠存在的根基,而農民又是百姓中的根本。農民種植糧食滿足全國人民的生存需要,所以,糧食又顯得極其重要。這也是歷代統(tǒng)治者都深諳于心的道理。
農業(yè)是國民經(jīng)濟的基礎,沒有農業(yè)這個第一產業(yè)就不可能有第二第三產業(yè)的存在。沒有農業(yè)的國家是不能夠長久穩(wěn)定的,沒有足夠的糧食供百姓食用的國家是很難維持下去的。經(jīng)濟發(fā)展到現(xiàn)在,人類社會也達到了高度文明的程度,可是現(xiàn)在仍有許多國家的人民吃不飽飯,仍有很多地區(qū)因為糧食短缺而不停地暴動02009年聯(lián)合國的一份最新報告說,全球饑餓人口高達10.2億人。因此,無論什么時候,吃飯問題永遠是人類最重視的基本問題。
促進農業(yè)的發(fā)展,最基礎的一點就是不能違背節(jié)氣時令。“無為”而治是歷朝歷代帝王的政治理想。“無為”的思想里就包括了讓老百姓遵循自然規(guī)律從事農事,百姓自主安排作息,該種稻的時候種稻該收割的時候收割。在農忙時節(jié)不要煩擾農民,這樣糧食就充足了,進而農業(yè)基礎也就穩(wěn)固了,國家也就有了強大的根基。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②愛眾,而親仁③,行有余力④,則以學文⑤。”
注釋
①謹:寡言少語的意思。②汎:同泛,廣泛的意思。③仁:有仁德之人。④行有余力:這里指有閑暇時間。⑤文:古代文獻。主要包括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學生,在家孝順父母,在外敬愛兄長;做事嚴謹恭敬誠信,博愛眾生,親近有德行的人。這樣做了之后如果還有余力,再去學習文獻提高修養(yǎng)。”
名家注釋
程頤、程顥注:“為弟子之職,力有馀則學文,不修其職而先文,非為己之學也。”
朱熹注:“力行而不學文,則無以考圣賢之成法,識事理之當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張居正注:“古之帝王,自為世子時,而問安視膳,入學讓齒,以至前后左右,莫非正人,禮樂詩書,皆有正業(yè),亦不過孝弟、謹信、愛眾、親仁與夫學文之事也。至其習與性成,而元良之德具,萬邦之貞,由此出矣。孔子之言,豈非萬世之明訓哉!”
解讀
“百行孝為先”,中國傳統(tǒng)最講究忠孝節(jié)義。古時孝敬父母稱為“孝”,友愛兄弟稱為“悌”。上到治理國家下到為人處世,做到了“孝悌”也就奠定好了所有的基礎。
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是從日常生活的小細節(jié)中體現(xiàn)出來的,點點滴滴的小細節(jié)成就著我們的大人生。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我們的本質天性,也是我們做人的根本。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yǎng),其次才可以談得上學習文化知識。
現(xiàn)在國家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并且將“德育”放在首位。
這是完全必要的。現(xiàn)在家庭多數(shù)孩子是獨生子女,加上西方思想的影響,很多孩子越來越不懂得尊重父母孝敬父母了。也有的家庭只重視孩子的文化教育,忽視思想品德教育,導致孩子除了學習其他的什么都不會。這樣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德育第一,智育第二,這兩者的關系非常明確。也就是說,如果你要學習文化知識,想精通學問之道,只有從做人的體驗、人生的經(jīng)歷人手,才能夠學有所成,學以致用,而不會成為死讀書的書呆子。這便是《紅樓夢》里提到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