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里仁篇第四(3)

值得注意的是,見賢思齊。不是說事事都做到跟賢哲之人一樣。人的天性稟賦不同,能力必然會存在差異,所以也不必過于強求自己。只要我們立志于思想品德的修養(yǎng),循序漸進(jìn)地進(jìn)步,日積月累,終究有一天會像賢德之人一樣具備高尚的仁德。

4.18子曰:“事父母幾①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②而不怨。”

注釋

①幾:音j,輕微、婉轉(zhuǎn)的意思。②勞:憂愁、煩勞的意思。

注釋

孔子說:“侍奉父母,對他們的過失要婉言勸阻;如果父母不聽從自己的心意,仍然要恭敬父母不要違背他們,雖然憂愁但不能有怨氣。”

譯文

朱熹注:“此章與內(nèi)則之言相表里。所謂‘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

也。見志不從,又敬不違,所謂‘諫若不入,起敬起孝,悅則復(fù)諫’也。勞而不怨,所謂‘與其得罪于鄉(xiāng)、黨、州、閭,寧熟諫。父母怒不悅,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也。”

張居正注:“昔大舜父頑母囂,常欲殺舜。舜祗載見瞽瞍,夔夔齋栗,瞽瞍亦允若。夫以瞽瞍之惡,而大舜猶能以孝感之,況未至為瞽瞍者乎!然則孔子所謂幾諫,惟大舜能之也。”

解讀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父母是人,他們也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身為子女,如果明明知道父母有過錯卻不去勸阻,這是陷父母于不義之中,也是不孝的行為。所以,當(dāng)父母有了過錯,作為孝子就一定要加以勸阻,但是,勸阻父母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言辭方式。子女應(yīng)該做到態(tài)度恭敬,語言委婉,如果父母不聽從勸阻,也不能大吼大叫去冒犯父母,更不能心生怨恨。簡言之,勸阻要恰到好處,情理兼顧。能處理好情理適度很不容易,尤其對于如今社會的獨生子女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現(xiàn)如今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父母長輩對孩子十分溺愛,這在一定程度上導(dǎo)致了很多孩子事事自我為中心,毫不顧及父母感受。不孝不敬的行為時有發(fā)生,對待父母輕則吼罵,重則甚至粗魯?shù)貏邮郑@真是大逆不道,讓人寒心啊!

好好想想,父母費盡艱辛養(yǎng)育了我們,不厭其煩地教導(dǎo)我們,我們怎么能夠不孝敬他們,怎么就不能對他們多些耐心呢?對待父母的過錯,耐心地將道理講給他們聽,如果老人一時半會兒明白不了,也要恭恭敬敬地侍奉他們,心里再多委屈也不要表現(xiàn)在臉上。這是我們現(xiàn)代人應(yīng)該牢記的一點。

4.19子曰:“父母在,不遠(yuǎn)游①,游必有方⑦。”

注釋

①游:遠(yuǎn)離家鄉(xiāng)去游學(xué)、游宦、經(jīng)商等外出活動。②方:~定的地方。

譯文

孔子說:“父母健在時,不要遠(yuǎn)離家門,如果非遠(yuǎn)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名家注解

朱熹注:“遠(yuǎn)游,則去親遠(yuǎn)而為日久,定省曠而音問疏;不惟己之思親不置,亦恐親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東,即不敢更適西,欲親必知己之所在而無憂,召已則必至而無失也。”

張居正注:“夫人子事親,一出游而不敢輕易如此。又豈可縱肆逸樂,不惜其身,以貽父母之憂乎!所以古之孝子,不登高,不臨深,出必告,反必面,無非欲安父母之心而已,為人子者不可不知。”

解讀

中國是個崇尚孝道的國家,衡量一個人的品質(zhì)如何,孝是一個很重要的標(biāo)準(zhǔn)。

古代交通通信都相當(dāng)不發(fā)達(dá),外出游學(xué)經(jīng)商的人離家太遠(yuǎn),與父母聯(lián)系很不方便,要想回家也得一年半載。如果父母患急病或緊急有事,很難迅速趕回家,有的甚至錯過了給父母送終而留下終生遺憾。并且,子女遠(yuǎn)游,做父母的也必定無時無刻掛念著子女是否安康。所以,做子女的最好不要離家太遠(yuǎn),假使必須外出,也一定要告訴父母自己所去的方向位置,以便聽候父母的隨時招呼。

現(xiàn)代社會,通信交通都很發(fā)達(dá)。即使遠(yuǎn)在天涯海角,一通電話便可知道彼此現(xiàn)狀;如果遇到緊急情況,乘坐飛機也可及時趕到父母身邊。但是,我們?nèi)匀粦?yīng)該時時不忘孝敬父母的義務(wù),在安排自己的活動時想一想父母在家的實際情況,然后再加以合理的調(diào)整。

4.20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①注釋

①本章系重出,請參見學(xué)而篇第十一章。

譯文

孔子說:“如果他父親死后的三年內(nèi),沒有改變父親的思想主張,可以稱得上孝敬了。”

名家注解

朱熹注:“父在,子不得自專,而志則可知。父沒,然后其行可見,故觀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惡。然又必能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乃見其孝;不然,則所行雖善,亦不得為孝矣。”

張居正注:“抑孔子所謂無改于父之道,若于道有未合焉,則雖速改可也,何待三年。

觀圣人之言者,不可以執(zhí)一求之。”

解讀

本章系重出,請參見學(xué)而篇第十一章。

亦自其合于道而可以未改者言之耳。

故善述其事孝也,克蓋前愆亦孝也。

4.21子曰:“父母之年①,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②。”

注釋

①年:年齡。②懼:憂懼,恐懼。

譯文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jì)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為他們長壽而感到欣喜,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感到恐懼擔(dān)憂。”

名家注解

朱熹注:“常知父母之年,則既喜其壽,又懼其衰,而于愛日之誠,自有不能已者。”

張居正注:“若知道這一件可喜,又有這一件可懼,時常記念在心,則愛日之誠,自不能已。而所以奉事之者,不敢有一毫之不盡矣!所以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解讀

百事孝為先,為人處世任何時候都不能不講究一個“孝”字。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不但能用一顆純正的愛心對待自己的父母,還能用同樣的禮節(jié)對待別人的父母,對這樣的人才能委以重任。而身為人子,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激的人,我們還能指望他去感恩誰呢?

孝敬父母,首先就要記住父母的年齡生辰。父母的年齡每增加一歲,做子女的都會有兩種心理,即喜憂參半。喜的是父母又平安度過一歲,長壽了一年;而憂的是,父母的年歲越來越高,越來越衰老,離人生的終點又近了一步。這就是孝子之心的體現(xiàn)。

自古天下做父母的終生不忘子女的生辰八字,而作子女的卻很少有謹(jǐn)記父母生日的。做孝子,最基本的應(yīng)該從記住父母的生白開始。當(dāng)今經(jīng)濟(jì)日漸發(fā)達(dá)的時代,很多父母在物質(zhì)方面已不需要子女的贍養(yǎng),老人所期望的就是做子女的那份心意。

這種情況下,我們有什么理由連父母的生日都‘不住呢?父母生日時,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為父母點上生日蠟燭唱首生日歌,人心里是何等溫暖何等知足啊?不知道父母年紀(jì)、生日的朋友,捫心自問一下吧,你是否盡到了孝子該盡的義務(wù)?如果沒有,就從記住父母的年紀(jì)開始吧1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①,恥躬之不逮②也。”

注釋

①不出:不妄然出口,指不輕易說。②逮:及,趕上。

譯文

孔子說:“古代的人話不輕易說出來,因為他們以自己的行為跟不上為恥辱。”

名家注釋

朱熹注:“言古者,以見今之不然。逮,及也。行不及言,可恥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言,為此故也。”

張居正注:“古之人惟其尚行,故篤實之風(fēng)行,今之人只是空言,故浮華之習(xí)勝,學(xué)術(shù)既異,而世道人心亦迥然不同,孔子之言,蓋傷之也。”

解讀

做人要謹(jǐn)言慎行,對任何人不要輕易許諾,對任何事情不要輕易表態(tài),因為如果你一旦做不到,就會失信于人,這樣你的威信就降低了。所以,古人不輕易說話,更不說隨心所欲的話,因為他們以不能兌現(xiàn)自己的允諾而感到恥辱。這就要求我們言行一致,多做少說。

夸夸其談、言過其實的人,十有八九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只說空話不會給人帶來任何發(fā)展機會,說話算話的人才受人尊敬。所以,我們?nèi)魏螘r候說到了就要去做到,做不到就是自己食言,以后無論我們再說什么別人都不敢相信了。“輕諾則寡信”,任何事情答應(yīng)得太快了就不容易兌現(xiàn),而最可靠的辦法就是先做后說,這樣才能保證自己不在說話上失信于人。

現(xiàn)代人各自忙于自己的事業(yè),失信于人的行為屢見不鮮。為了避免失信于人,我們在允諾他人之前一定要先考慮自己的能力和時間,保證自己能兌現(xiàn)諾言再去答應(yīng)別人的請求也不遲。而一旦答應(yīng)下來,就要竭盡全力如期完成,不要找理由找借口。

4.23子曰:“以約①失之者鮮⑦矣。”

注釋

①約:約束,嚴(yán)于律己。這里指“約之以禮”。②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因為約束自己而犯過失的人是很少的。”

名家注解

張居正注:“蓋人情才放肆,則日就曠蕩;自檢束,則日就規(guī)矩。故成湯制事制心,只是一個懋敬;太甲敗度敗禮,只是一個縱欲。圣哲狂愚之判,實系于此,可不慎哉!”

解讀

雖然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是盡量減少犯錯卻是相當(dāng)必要的。如何才能減少犯錯呢?最主要的方法莫過于謹(jǐn)言慎行,時時做到自我約束。自古以來,謹(jǐn)慎的人,很少有犯過失的;而放蕩的人,則容易犯錯誤。有仁德的人凡事都能做到嚴(yán)于律己,他們時時刻刻自我節(jié)制,能做到謹(jǐn)言慎行,不任意妄為,甚至能做到一日三省。

嚴(yán)于律己,寬于待人是為人處世的至理名言。對待自己,極力約束,不該說的話一定不說,不該做的事也必定不做;而對待他人,則要學(xué)會寬容忍讓,不要事事挑剔。然而,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能真正做到這點的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了。

現(xiàn)代人大部分克制不了自己,往往隨性而就,想到什么就脫口而出,愛做什么就去做什么,這樣一來,必然錯誤百出;并且大部分即便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也不承認(rèn)或者直接原諒自己。而對于別人,則處處挑剔,十分苛刻。自愛自重的人應(yīng)做到嚴(yán)于律己,有仁德修養(yǎng)的人還應(yīng)該做到寬于待人。所以,我們現(xiàn)代人應(yīng)該加強自身的仁德修養(yǎng),凡事謹(jǐn)慎小心,時時刻刻約束自己,既減少自己的犯錯幾率又能以一顆寬容之心對待別人的錯誤。

4.24子曰:“君子欲訥①言而敏②于行。”

注釋

①訥:音ne。遲鈍的意思,這里指說話要謹(jǐn)慎。②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注釋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jǐn)慎,而行動要敏捷勤快。”

譯文

張居正注:“欲訥于言,則言必能顧行,欲敏于行,則行必能顧言,豈非慥慥篤實之君子乎!”

解讀

真正有仁德的君子,說話總是很謹(jǐn)慎,但是做起事情來,行動卻很敏捷。這跟前面提到的先做后說,不要光說不練一個意思。很多人嘴巴笨拙、反應(yīng)也很遲鈍,但是一旦說到了什么事情就會立即去行動,趕快實踐。也有很多人想到什么說什么,說得很隨便,可是半天不見他行動。后者相比前者,我們當(dāng)然更喜歡前者這樣的人。

有些人說話很快,任何事情都輕而易舉去下結(jié)論,好像從來不用大腦思考,我們實在不敢相信這樣的人。生活中去仔細(xì)觀察這類人,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也確實不值得信任,因為他們往往是只說不做。只說不做,長此以往,就慢慢養(yǎng)成了說空話的壞毛病。別人顧及你的面子不便說出來,如果自己再不自知,那實在是太讓人厭惡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時時檢討自己,對任何事情不要輕易下結(jié)論、輕易去承諾,而一旦話說出來了,就要竭盡全力去做到。

話說出來,也去做了,但是做事拖拖拉拉毫無效率可言也不行。因為凡事兩天打魚三天曬網(wǎng),行動遲緩,就會給人留下態(tài)度不好的壞印象。這就是說,我們不但要說到做到,而且做事情要注重效率,勤快敏捷,這樣才會受人喜歡。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①。”

注釋

①鄰:同志相求,與之為鄰,指親近。

譯文

孔子說:“有德行的不會孤單,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名家注解

朱熹注:“德不孤立,必以類應(yīng)。故有德者必有其類從之,如居之有鄰也。”

張居正注:“人君修德于上,則百姓歸心,四夷向化,而天下為一家,不然,則眾叛親離,不免于孤立而已。可不慎哉!”

解讀

“有德乃有人”,有道德的人會用自己的修養(yǎng)和風(fēng)范影響周圍的人、吸引周圍的人并使其成為自己的朋友。此外,有道德的人必定是耐得住孤單和寂寞的人,他們即便暫時沒有得到周圍的人的理解,也會在道德學(xué)問的思想和人格中找到與之神交的朋友。如此說來,仁德之人是不會孤立的。

現(xiàn)代社會,很多人看上去朋友很多,你來我往甚是熱鬧,但是內(nèi)心卻常常感到孤單冷清。這是因為朋友雖多,但是知心的卻沒有幾個。相反,有的人平時往來的朋友不是很多,但是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朋友卻都是心心相通默契十足,由此內(nèi)心也不感到孤獨寂寞。可見,前者重物質(zhì)而后者重精神,酒肉朋友不相與謀,而君子之交自得其樂。所以說,我們現(xiàn)代人要重視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交朋友要重視精神層面的相互契合。朋友不在多,知心足矣。

4.26子游曰:“事君數(shù)①,斯②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

注釋

①數(shù):音shu……屢次、多次的意思,引申為煩瑣的意思。②斯:則,就。

譯文

子游說:“事奉君主勸諫過于煩瑣,就會遭到侮辱;對待朋友規(guī)勸過于煩瑣,就會被疏遠(yuǎn)。”

名家注解

程頤、程顥注:“數(shù),煩數(shù)也。”

張居正注:“若夫為君為友者,又當(dāng)思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優(yōu)容褒獎,以求樂告之誠,虛心受善,以求切磋之益,庶德日進(jìn)而過日寡,與圣賢同歸矣!”

解讀

“距離產(chǎn)生美”,侍奉君主,交往朋友,都應(yīng)該保持一定的距離。對待君主過于親近煩瑣,會招致侮辱;對待朋友過分親昵而不保持距離,就會遭受疏遠(yuǎn)。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要和諧相處就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

任何人都有獨立的人格,并且由于大家所處的環(huán)境、所受的教育、所經(jīng)歷的生。活都存在差異,所以彼此對待同一事物有著各自的見解與需要是在所難免的,所以我們不能代替別人去考慮事情,更不能替別人做任何抉擇。對于君主也好,朋友也好,我們能做到的只有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們,聽還是不聽由他們自己決定。并且,事不過三,凡事只要說一遍就夠了,不必反反復(fù)復(fù)一遍又一遍地去告誡,那樣只能招來侮辱與疏遠(yuǎn)。

如今社會,如何與上司和朋友保持距離,維系恰如其分的關(guān)系更成了一門藝術(shù)。誰都想得到上司的賞識,但如果說話做事過于煩瑣,必定招來上司厭惡。與朋友相處也是一樣的道理,事事想要朋友采取你的意見,恨不能朋友的任何事情都按照你的想法去做,時間久了再親密的朋友也會對你敬而遠(yuǎn)之。人與人之間,是相互接受相互理解的關(guān)系,所以說,保持適當(dāng)?shù)木嚯x,大家才能和諧共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施甸县| 澳门| 开江县| 马公市| 山东省| 湖北省| 宜城市| 仙游县| 泰安市| 翁源县| 平邑县| 南澳县| 高邮市| 合肥市| 沾化县| 山丹县| 镇雄县| 房产| 夹江县| 玉山县| 印江| 观塘区| 奉化市| 丁青县| 阜南县| 彭州市| 英山县| 宣威市| 吉隆县| 余姚市| 天门市| 大埔县| 封丘县| 新源县| 新绛县| 通城县| 米脂县| 阿拉善盟| 沈阳市| 新乡县| 通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