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仰的人生才會精彩,做人最可怕的不是貧窮困窘,而是內心缺乏一個有力的支撐、少一個堅定的信念。立志于追求真理的人,就是內心有堅定信仰的人。如果一個人說他立志高遠,卻又不安于貧困,那么他就無法專心修道。做不到心無旁騖的人怎么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呢?所以,對于這種重物質享受、無法寧靜自守的人,我們就沒必要跟他談論什么真理了。
商品經濟大潮中的新一代讀書人,真正能分清精神追求和物質享樂的還有多少呢?所謂的高雅、情調、小資……究竟是追求精神層面多一些,還是追求物質層面多一些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現代人深思的問題。雖然時代不同了,但是圣人的教導依然受用,人類應該永遠將精神追求放在首位。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④。”
注釋
①適:音擊,意為必行。②莫:疏遠、冷淡,引申為必不行。③義:適宜、妥當、合適。④比:親近、接近、靠近。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無所謂必行,無所謂必不行,只要符合道義就可以了。”
名家注解
張居正注:“適,是必行的意思。莫,是必不行的意思。”
解讀
孔子一直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他認為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一定要為人公正、友善,處世嚴肅靈活,不會厚此薄彼。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沒有什么是必須這樣、必須不這樣的,只要符合道義就可以。為政的人不應該有固執的成見,要按照道德規范的規定待人待物。推及個人也一樣,為人處世不能單憑一己私見,這是道德修養的重要條件。堂堂正正的君子,為人應該公平友善,以道義為準則,有所為有所不為;對待世上萬物不能絕對肯定也不能絕對否定。
換個角度來理解,只要不違背道義原則,對人對事就沒必要過于追究,這一點似乎更符合我們現代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生活中,凡事持一種灑脫大方的態度,對于無關緊要、不違背原則的行為適當寬容,我們就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們的生活也會越來越輕松愉快。
4.11子曰:“君子懷①德,小人懷土②:君子懷刑③,小人懷惠。”
注釋
①懷:思念。②土:鄉土。③刑:法制懲罰,法度。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仁德,小人思念鄉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關心恩惠。”
名家注解
朱熹注:“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間而已矣。”
張居正注:“夫君子小人之所懷不同,如此觀人者,但看其意思何如,便可以知其為人之實矣。”
解讀
本章中的君子和小人是以仁德的高下區分的,君子就是有仁德的人,而小人指的是沒有仁德的人。君子為人處世講究禮儀準則,違背道德的事情不做;而小人做事沒有道德準則,只要對他有利,他不會在意是否違背道德。所以,君子和小人的志趣不同。君子不計較自己是否擁有顯赫的地位、富足的財產,他們關心的是法度,他們的行動源自心靈;小人一心想要的就是那幾畝田幾兩銀子,他們只關心自己有沒有得到恩惠。
其實,想擁有屬于自己的財富并沒有錯,多為自己考慮也并非罪不可赦。實現自己的心愿,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損人利己,不要去違背道德觸犯法律,在行動上處理得當了,便也不失為君子之舉。形色匆匆的現代人,誰不是為了生存為了養家糊口在奔波勞累?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無論什么情況下,我們都要謹記,不是我的東西我不要,違背良心危害社會的事情我不做。
4.72子曰:“放①F利而行,多怨。”
注釋
①放:音fang,同仿,效法,引申為依據。②怨:別人的怨恨。
譯文
孔子說:“依據自己的私利而行動,會招來很多怨恨。”
名家注解
程頤、程顥注:“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張居正注:“放利而行,本欲為身謀、為家計也。至于多怨,又豈保身全家之道哉!故君子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解讀譯文常人趨利,君子重義。一般人只重視個人利益,看不到他人利益更看不到社會利益;但是人格高尚的君子卻很少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心里想的多數是道義準則,并且處處以社會利益為重。
一個人如果處理任何事情都以自己能否獲得利益為依據,只考慮自身得失,一心追逐一己私利,必然會遭受各方指責乃至怨恨。所謂“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聰明人懂得共同富裕,懂得讓利于人;反之,目光短淺的愚笨之人才會損人利己、先利后義。
“多行不義必自斃”,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這句話可謂是警世名言。很多人精于算計別人,為了一點小恩小惠就置“義”于不顧,不惜損害他人利益。所謂有得必有失,在獲益的同時害處也隨之而來,你會算計別人,別人也同樣會算計你,最終受害的還是我們自己。大家彼此之間算計來算計去,結果都是以怨恨告終,這樣的人生有什么意義呢?何不把道義放首位,大家和平相處,其樂融融,這番景象是何等美好啊!
4.7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①?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注釋
①何有:“何難之有”的省略,意為有什么困難呢,即不難的意思。②如禮何:把禮怎么辦?
譯文
孔子說:“能夠以禮讓來治理國家嗎?這有什么難的呢?不能夠用禮讓來治理國家,那要禮儀有什么用呢?”
名家注解
朱熹注:“讓者,禮之實也。何有,言不難也。言有禮之實以為國,則何難之有?不然,則其禮文雖具,亦且無如之何矣,而況于為國乎?”
張居正注:“禮,是尊卑上下的禮節。讓,是遜讓,即禮之實處。何有,是不難的意思。如禮何,譬如說沒奈他何。言禮不為之用也。”
解讀
禮是與法相對的概念,屬于道德范疇。法律是各種條文規定,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去做;而道德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所影響的范圍遠遠大于法律的條文規定。所以,禮對法起著舉足輕重的補充作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向來重視禮儀制度的治國效用,以禮治國,治國則易,不以禮治國,禮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傳統文化中的禮,引申到如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謙虛禮讓。安邦治國,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以謙虛禮讓為原則的社會秩序。謙虛禮讓是人們立身處世的一種美德,也是我們中國人從古至今都非常重視的一種民族精神。從政之人懂得把權位讓給有能力為人民造福的人,黎民百姓便有福了;普通大眾懂得相互禮讓、遵守秩序,社會就安定有序了。凡事多替別人考慮考慮,不爭不搶,百姓就能安居樂業,社會就會文明和諧。
現實社會,競爭充斥在各行各業,一味謙讓就會讓自己陷于被動。歷以,在提倡謙讓為美的前提下,我們也不能丟了競爭精神。對待競爭,要持一顆平常心,能做到的一定要去爭取,做不到的就要學會禮讓。簡單說就是,在競爭中既要積極爭取又要保持適度的謙虛。
4.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注釋
①患所以立:意思是擔心沒有可以立身的學問。立,立足。
譯文
孔子說:“不擔心沒有職位,擔心的是沒有立足的能力;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要力求使自己成為能夠被人知道的具有才德的人就行了。’
名家注解
程頤、程顥注:“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
朱熹注:“所以立,謂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謂可以見知之實。”
張居正注:“夫患所以立,非修此以覬得其位,求為可知,非務此以求知于人,蓋君子為己之學如此也。不然,有為而為,則亦小人儒耳。奚足貴哉!”
解讀
不怕自己得不到職位,怕的是有了不錯的職位自己卻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勝任。
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只要自己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才德具備了別人自然就知道你了。孔子多次提到“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沒有才能”這個話題。
意在告訴我們:懷才不遇不必抱怨,扎扎實實去學習,具備了能使自己立足的才德了,別人必定重視你任用你。
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之迅速頗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由此催生出來的職業門類也越來越多,極大地擴展了人們的求職空間。很多人看到別人在新生職位上做得很出色,收益也不錯,自己就去盲目爭取。結果到任之后才發現,自己根本不具備這個職位所需的能力,不僅耽誤公司工作的進展,還害得自己苦惱抑郁。忽視了充實提高自己,就算機會臨到你身上你也把握不住啊!由此可見,積累淵博的知識,不斷地修身養性,才是我們該重視的事情。
4.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①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②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釋
①貫:貫穿、貫通。②門人:曾子弟子。
譯文
孔子說:“曾參啊,我的學說貫穿了一個基本思想。”曾子說:“是”。孔子出去后,別的學生問曾子說:“這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說:“他老人家的學說,就是忠恕之道罷了。”
名家注解
朱熹注:“圣人之心,渾然一理,而泛應曲當,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處,蓋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體之一爾。夫子知其真積力久,將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應之速而無疑也。”又曰:“夫子之一理渾然而泛應曲當,譬則天地之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無余法,而亦無待于推矣。曾子有見于此而難言之,故借學者盡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欲人之易曉也。蓋至誠無息者,道之體也,萬殊之所以一本也;萬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以此觀之,‘一以貫之’之實可見矣。’
張居正注:“蓋一人的心,就是千萬人的心,我心里要盡的去處,就是人心所欲得的去處。若真實自盡,念念都出于忠,便能推以及人,事事都出于恕,可見千萬人的心,只是這一個心,便都通得,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意不過如此,豈復有他說哉!
解讀
忠恕是為人的基本準則,忠于自己的人懂得愛惜自己,忠于職守的人能盡心盡力做好分內之事;有寬恕之心的人,懂得換位思考,能設身處地去體諒別人、包容別人。忠恕之道實際上就是將心比己,推己及人,這也正是仁的基本精神所在,是孔子所有學說中貫穿始終的要素。
由于人們所處的環境不同,性格秉性不同,文化素養、生活閱歷都不同,所以物的認知、理解可能會產生差異甚至持完全相反的意見。沒有忠厚寬恕之心的人,往往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到他人身上,這是一種極其愚蠢的行為。懂得寬容的人卻能夠坦然對待差異,能夠尊重別人的想法,對別人做到理解寬恕。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個聰明人就不要把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強加給別人。
4.16子曰:“君子喻①于義②,小人喻于利③。”
注釋
①喻:‘明白,懂得。②義:仁義,合乎倫理道德的行為準則。③利:財利,個人欲望。
圜。
孔子說:“君子通曉的是義,小人只知道利。”
匭圜暖盈程頤、程顥注:“君子之于義,猶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篤好。”
朱熹注:“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張居正注:“夫君子小人所喻不同如此。然喻義則君子固自成其君子,而天下之事亦因以濟。喻利則小人固終陷于小人,而天下之事亦因以壞。修己用人者,可不慎擇而深辨之哉!”
解讀
儒家認為,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孔子所說的義指服從等級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破壞等級秩序。所以,孔子把追求個人利益的人視為小人。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在于對待道義和利益的態度,君子重義,而小人重利。同一件事,君子考慮的是符不符合道義,在道德上該不該去做;小人考慮的卻是這件事對我來說有沒有利可囹。
君子往往以社會利益為重,將道德規范置于個人利益之上,也就是說,“君子羞于言利”。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我們對“君子羞于言利”要作新的理解了。利益分為兩種,一種是符合道義的利益,另一種便是不符合道義的利益。在今天看來,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爭取正當利益都無可非議。每個人的心里都有追求物質的欲望,只要心存仁義,這種欲望就合情合理。所以,君子也不能再羞于言利,該爭取的一定要積極爭取。一言以蔽之,我們既要爭取和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又要與唯利是圖的小人行為劃清界限。只要用內心的仁義道德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不至于因利害義,就是君子所為了。
4.11子曰:“見賢①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田圖①賢:有賢德的人。
固日孔子說:“看見賢德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對照他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樣的行為)。”
名家注解
朱熹注:“思齊者,冀己亦有是善;內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惡。”
張居正注:“夫見賢思齊,則日進于高明,見不賢內省,則不流于污下,此君子之所以成其德也。然是道也,通乎上下者也,人君若能以古之圣哲自期,而務踵其芳規,以古之狂愚為鑒,而毋蹈其覆轍,則為圣君不難矣。”
解讀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遇見有賢德的人,要以他為榜樣,積極學習他的優點;而遇見沒有賢德的人,要從他身上的不足之處反思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也正對應了老子所說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是一種理性主義的學習態度,直到今天依然有它獨特的精辟之處。
見賢思齊,對我們行色匆匆的現代人來說,可謂是一種省時高效的學習方法。
身處經濟高速發展新時期的人們,既忙于自己的事業又想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從而尋求一種理想的修身養性之道成了人們最期望的事。經常與品行高尚、學識淵博的人交往,從他們身上汲取可以完善自己的能量;遇到品行低下的人,想想自己身上是否有跟他一樣的缺點,沒有就引以為戒,有就趕快改正。如此一來,我們的思想道德就會得到很好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