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烹飪小百科(五)
畜肉食用有禁忌:畜肉的營養豐富,口味鮮美,其中豬、牛、羊更是我國大眾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肉類食品,但是需要注意畜肉的食用禁忌。
忌食畜肉的“三腺”豬、牛、羊、狗等畜肉體內的甲狀腺、腎上腺與淋巴腺均應忌食。這是因為甲狀腺(即栗子肉)、腎上腺、淋巴腺均含有毒物質。誤食后會出現嘔吐、頭痛、腹痛、手麻、舌麻、心跳、瞳孔放大、血壓增高等中毒癥狀。
忌食生肉或半生肉有些地區的居民有吃生畜肉的不好習慣,比如將生畜肉切片,在熱鍋上翻烤一下,蘸以佐料食用;或將肉片放在湯內燙數秒鐘,即夾出蘸佐料食用;也有把畜類宰殺后不刮毛、燙毛而用火將毛燒焦,再將生肉切成細絲拌菜生吃。這是十分危險的吃法,極易感染炭疽病、布氏桿菌病、沙門氏菌病、絳蟲病,特別是旋毛蟲病更是常見。
忌食毒死或病死畜肉:畜類在病死或毒死前,常有許多病菌或毒物侵入肌肉,誤食了這些有毒的畜類肉,就極易受到感染而中毒。
忌常食腌漬畜肉:這是由于腌肉是嗜鹽菌良好的培養基,而嗜鹽菌中含有與腸毒素相似的毒素,它會破壞腸黏膜,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并中毒,出現腹痛、惡心、嘔吐、水樣便與血樣便等癥狀。因此,腌肉最好不要常吃,以免中毒致病。
忌食燒焦的畜肉:燒焦的畜肉中,高分子蛋白質會分裂為低分子氨基酸,在熱分解中形成毒性很強的色氨酸,食用后對健康危害極大。
炭烤肉串不宜多吃:炭烤肉串,如羊肉串、牛肉串等,以其色美、味香,吸引著眾多的食客,但炭烤肉串不宜多食。
肉串制作時是在炭火上烤熏,肉串直接與炭火接觸,加熱后畜油滴落在火上燃燒,生成的煙霧中含有一種叫苯并芘的化學物質,它大量附著在肉串上,會隨畜肉一起進入人體。苯并芘是一種國際上公認的最強的致癌物質之一,當它在人體內蓄積到一定量時,就會在人體組織內部誘發癌變。
檢測表明,肉串烤的時間越長,所含苯并芘的量就越多,污染就越嚴重,對人體的危害也越大。
此外,在畜肉的肌肉內常寄生著一種叫旋毛蟲的寄生蟲,假若吃肉串時烤的火候不到,部分畜肉不熟,就會把旋毛蟲幼蟲吃進胃內,繼而進入腸內發育為成蟲。旋毛蟲會引起高燒及損傷心、肝、腎,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所以炭烤肉串還是少吃為佳。
巧汆畜肉丸:汆制畜肉丸,如果在制作和加工上不得要領,往往入鍋就散了。應注意以下三點:
選料:加工制作畜肉丸的畜肉最好是用夾心肉,質老有筋,吸收水分能力較強,如果沒有,也可用其他部位替代,但需要注意,應盡量選用肥瘦相間的畜肉。
配料:調制畜肉丸的配料不宜太多,一般加入少許蔥、姜、淀粉、雞蛋、清水調拌至濃稠即可,但要記住:要用筷子順一個方向攪拌。
火候:汆畜肉九子時最好在水似沸非沸時,用手抓或用勺舀,下鍋前在冷水中涮一下,如水已沸時,可先在鍋內放些蔬菜和豆腐等,再順鍋邊下入畜肉丸。
家畜內臟異味巧去除:在清洗畜腸、畜肚時,先用一些堿和食醋反復揉搓,就可去除里外的黏液和惡味。在清洗畜肺時,可將氣管套在自來水管上,用流水沖洗數遍,直至洗凈雜物,肺葉呈淡紅色時就沒有異味了。
洗畜舌時,可先將畜舌浸泡在開水中或投入沸水中汆一下,撈出后刮去舌苔和白皮,再洗刷干凈即可。畜肝有一股穢味,在清洗時可先用面粉和米醋揉搓后,再用清水沖凈,穢味即除。
清洗畜心時,可放入清水中不停地用手擠壓,使污血排出,直至洗凈。清洗畜腦時要注意,畜腦很嫩,容易破損,應放在水中輕輕漂洗,再用牙簽或小鑷子剔去血絲、薄膜,然后漂洗干凈即可。
畜肉烹調之竅門:
有時從市場上買回的畜肉,上面粘附著許多贓物,用自來水沖洗時油膩膩的,不易洗凈。如果用淘米水清洗,贓物就比較容易去掉。
燉制畜肉時不要用旺火,燒沸后如果用旺火燉制,畜肉便緊縮在一起,影響成菜的口味。此外,在燉肉時放入少許山楂或幾片蘿卜,畜肉就可很快燉得酥爛。
炒制畜肉絲時,最理想的是選用畜肉的里脊部位,切制時要粗細一致、長短相當、不連刀,并且要加入適量淀粉和水上漿。這樣會使肉絲表面有一層保護膜,而且水會滲透進肉中,使肉絲炒出來嫩一些。另外,炒制肉絲菜肴時要注意掌握好火候,火要旺一些,使肉絲在短時間內煸熟。
在烤畜肉排,尤其是豬肉排、牛肉排時,在將肉排放入烤爐前,先把肉排放入熱清湯鍋內浸泡片刻,取出后再放入烤箱烤制,這樣烤出的肉排鮮嫩、松軟。另外,烤畜肉排時必須注意烤制順序,在一面烤熟后,再翻過來烤另一面,不要總是翻來覆去地烤,那樣既費力,又不易熟透。
在炸畜肉排時,要把畜肉排用刀背剁至松軟,并且在表面切若干個小口,炸出的畜肉排就不會收縮變形了。此外在炸制時,可在油鍋內放少許鹽,可以防止鍋內炸油濺出,保證安全。
在煮排骨湯時,如能放點醋,可使排骨中的鈣、磷、鐵等礦物質溶解出來,被充分利用,營養價值更高。此外,醋還可以防止食物中的維生素被破壞。在制作排骨湯時放入幾片鮮橘皮,不僅排骨湯的味道好,而且能夠減少排骨湯的油膩感。
老牛肉質地粗糙,不易煮爛,可先在牛肉上涂一層芥末,放6~8小時,再用冷水沖洗干凈,即可烹制菜肴。經過這樣處理的牛肉,不僅容易煮爛,而且肉質會變嫩。
牛肉因結締組織較多,且肉中蛋白質含水量比豬肉少,故不易炒得鮮嫩可口。要想使牛肉炒得嫩,可先在牛肉絲中加入調味料,再放入少許色拉油拌勻,腌漬20分鐘,然后用旺火速炒,即可使炒制的牛肉鮮嫩。
骨頭湯營養豐富,滋味鮮美,而且有很好的食療功效,但制作骨頭湯所用的筒狀長骨比較難砍。家庭中可用鋼鋸(斷鋸條也可),在骨的中部鋸出一個深1毫米、長5毫米左右的缺口,然后用刀背砍,因應力集中的作用,骨頭會很快被折斷,既省力又安全。
加工制作畜肉,尤其是牛肉時,可以先用醋、色拉油和清水把牛肉浸泡并且清洗一下,放置1小時之后再進行烹調,牛肉就會變得軟嫩。另外,將牛肉在高度白酒內浸一下,也可以使牛肉變軟。如果在白酒中加入一些姜汁,效果會更好。
要想使豬肥肉不膩而且可口,可把豬肥肉切成薄片,放入鍋內煸炒后,再加調料燒燴。與此同時,按500克豬肉放入1塊腐乳的比例,將豆腐乳放入碗里,加入適量的溫水攪成糊狀,再倒入盛有肥肉片鍋內繼續燒燴3~5分鐘即可。用這種方法做好肥肉,吃起來不膩,味道鮮美可口。
禽蛋·豆制品小常識
禽類烹調原料也稱食用鳥類原料,是指人類為了經濟、飲食或其他目的而馴養的家禽(如雞、鴨、鵝)和一些未被列入國家保護動物目錄的野生鳥類(如珍珠雞、野鴨)的肉、蛋及其制品。
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養禽歷史。無論在家庭,還是在飲食業,家禽的消耗數量僅次于家畜類而位于第二。因禽肉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特別是動物性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含量較高,而且做出的菜肴質地細嫩,口味鮮香,易于被人體消化吸收,所以非常受大眾的歡迎。
豆制品的營養素:禽肉的主要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分等。總體而言,禽肉比畜肉營養價值高。首先,禽肉蛋白質含量高,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之一。其次,脂肪含量低,禽肉脂肪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例如人體必需脂肪酸——亞油酸,易被人體消化吸收,這是禽肉脂肪的一個特點。此外,禽肉及內臟都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D、維生素E,特別是禽的肝臟中維生素A的含量十分豐富。禽肉中的微量元素以磷、鐵含量較多。
禽蛋為雌禽所產的卵,根據禽種的不同,禽蛋可分為家禽蛋和野禽蛋兩類,此外還有由禽蛋加工而成的制品。禽蛋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等,其中蛋白和蛋黃在成分上有顯著不同,一般蛋黃內營養成分含量和種類比蛋白多,所以蛋黃的營養價值比蛋白高。
豆制品中含有多種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總蛋白質含量高于肉類。豆制品中脂肪含量為15%~30%,其中85%為不飽和脂肪酸。
豆制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為25%~35%。主要是淀粉和蔗糖及人體所不能吸收的棉子糖和水蘇糖。此外,豆制品中含有豐富的鐵和維生素B1、維生素B2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D、磷、鐵、硒等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抗溶血、抗真菌、抑制腫瘤的食療功效。
大家在選購時可從以下幾點加以鑒別:灌水家禽:檢查禽腹內是否灌水,可用手捏摸禽的兩翅骨下。若不覺得肥壯而是有滑動感,則多是用針筒注射了水。另外,灌注水量較多的禽類多半不能站立,只能蹲著不動,由此亦可參考鑒別。
活禽肉與死禽肉:活禽肉的切口不整齊,放血良好,切口周圍組織有被血液浸潤的現象;禽體表皮色澤微紅,具有光澤,皮膚微干而緊縮,脂肪呈白色或淡黃色。而死禽肉的切口平整,放血不良,切口周圍組織無被血液浸潤現象并呈暗紅色。另外,死禽肉的表皮呈暗紅色或微青紫色,有死斑,無光澤,而脂肪呈淡黃色或紅色,血管中淤存有暗紫紅色血液。
塞胗家禽:檢查活禽是否塞胗,可察看活禽胗(嗉子)是否歪斜腫脹。如果用手捏摸感覺有顆粒狀的內容物,則可能是事先塞的稻谷、玉米、粗沙等物;如果捏上去感到軟乎乎的,沉甸下垂,禽的精神不振,則禽胗內塞的多是米飯、泥沙等濃稠雜物。
禽肉禽湯:關于禽肉與禽湯的營養價值問題,很多人都認為禽湯,尤其是雞湯味道鮮美,而且湯燉了那么長時間,禽肉中的精華部分都溶解到湯里了,營養價值肯定要高于禽肉,于是經常是喝湯重于吃肉。其實,喝湯不吃禽肉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禽肉的蛋白質含量相當高,其含量比畜肉高1/3左右;禽肉的脂肪含量不多,且多是不飽和脂肪酸,因此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較好的蛋白質食品來源,尤其對體質虛弱、病后或產后更為適宜。此外,禽肉中還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維生素E、煙酸、鈣、磷、鉀、鈉、鐵等多種營養素,非常適合營養不良、貧血、神經衰弱等患者食用。
禽湯的味道之所以鮮美,主要是由于湯內含有含氮浸出物。但是,湯所含的蛋白質量很低,若不去掉禽皮,禽湯亦含有較多的禽雞油,其多屬飽和脂肪酸。因此,多喝禽湯只能是攝取更多的動物性脂肪,對心血管不利。由此可見,禽肉的營養價值要高于禽湯,在吃禽肉的同時兼喝點美味可口的禽湯,既能刺激胃酸分泌,又有助于消化吸收,這才是正確的飲食觀念。
禽肉烹調之竅門:
禽肉質地比較細嫩疏松,切制禽肉時應順著禽肉的纖維紋理去切,才能切得整齊,否則就會把禽肉切散、切碎,不僅影響美觀,也不利于烹調。
燉制禽類前要先把剁好的禽塊放在冷水鍋中燒沸,稍等片刻后撈出,將鍋中的水全部倒掉,重新換水再放入禽塊置火上燒,并加入調味料,這樣燉出的禽塊純香無腥味。
一些冷凍的禽類常常帶有一股怪味,在制作菜肴前可以先將其用姜汁拌勻并腌漬5分鐘,不但能除掉怪味,而且可使禽肉的味道更加鮮美。
炸制禽類菜肴時需要先將禽類加入各種調味料拌勻并腌漬入味,封上保鮮膜并放入冰箱冷藏30分鐘,再取出放入熱油鍋內炸制成熟,這樣炸出的禽類酥脆可口。
炸制整禽時要注意,禽類的眼睛遇高溫會爆裂,滾油濺出易傷人,故整禽下鍋炸制前應先把禽類的眼睛挖去,以免發生燙傷情況。
燉制禽類時為了保持禽類的外皮完整不破裂,可先用大針在禽身上扎幾個小孔,放入鍋內燉煮時要蓋上鍋蓋,由于傳熱和蒸汽壓力均勻,禽皮就不會破裂了。
對于一些比較老的禽類或野生禽類,有時候不易燉爛。可以在宰殺老禽前,先捏開禽嘴灌進1湯匙醋,然后再殺,燉時在鍋中放幾粒山楂或加入一兩把黃豆與禽類同煮,就會使老禽爛得比較快。
散養家禽:禽類是烹調中的上乘原料,并且也是人們喜食的主要副食品之一。目前,市場上出售的禽類主要有圈養與散養兩種。它們的質地、性味差異較大,烹調前必須根據菜肴的要求,認真地鑒別和選料。
圈養禽類的飼養單一但較精細,禽類活動少,生長期短,腥味少,脂肪多,肉質鮮嫩,出肉率比散養禽高15%左右,但不及散養的禽類味鮮,宜于炸、熘、烹、炒等,是烹制速食菜肴的優良原料。
散養禽類的飼料復雜,生長期長,肌肉質地粗老,皮厚脯小不豐滿,宰殺后皮肉褐紅,不美觀,但散養的禽類比圈養的味道醇正,非常適宜用燒、燉、煨等長時間的烹調方法加工成菜。
六種禽蛋不宜吃:粘殼蛋因儲存時間過久,蛋黃膜由韌變弱,使蛋黃緊貼于蛋殼。如果局部呈紅色尚可吃,一旦貼皮又呈深黑色,且有異味者不可再食。
散黃蛋因受劇烈震蕩,造成機械性散黃;或者因存放過久,被細菌或霉菌經蛋殼氣孔侵入蛋體內,破壞蛋白質結構而造成散黃,蛋液稀薄渾濁。一般散黃不嚴重,無異味,經過煎煮等高溫處理后仍可食用;如果已有細菌在蛋體內生長繁殖,蛋白質已變性,并有臭味,就只能舍棄了。
死胎蛋:禽蛋在孵化中受到細菌或寄生蟲污染,加上溫度、濕度條件所限,導致胚胎停止發育的蛋謂之死胎蛋。這種蛋的營養已發生變化,蛋白質被分解而產生多種有毒物質,故食用不得。
發霉蛋:有些禽蛋遭到雨淋或受潮,可將蛋殼表面的保護膜沖洗掉,致使細菌侵入蛋內而發霉變質,蛋殼上可見黑斑或霉點,亦不能食用。
臭蛋:由于細菌侵入蛋內大量繁殖,引起變質,蛋殼呈烏灰色,甚至使蛋殼因受內部硫化氫氣體膨脹而破裂,而蛋內的混合物呈灰綠色或暗黃色,并帶有惡臭味,此種禽蛋不能吃,否則可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
蛋羹蒸制小竅門
蛋羹,尤其是雞蛋羹,色澤淡黃,軟嫩異常,營養豐富,老幼皆宜。要使蛋羹蒸制得法,在蒸蛋羹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不宜用冷水攪蛋液要蒸好蛋羹,加水至關重要。加水時要加涼開水,而不要加冷水。這是因為冷水中有空氣,水被燒沸后空氣排出,蛋羹會出現蜂窩。涼開水內沒有空氣,用它來攪制蛋液,蒸出的蛋羹表面光滑,軟嫩異常。
不宜猛攪蛋液:蛋羹是否能蒸得好,除了要加入適量的涼開水外,主要取決于蛋液是否攪拌得好。蛋液是一種富有粘稠性的膠體,在攪拌蛋液時,要使空氣均勻地混入蛋液中,在一定限度內攪蛋的時間越長,混入的空氣越多。但時間過長,又會使膠體的性質改變,蛋液的粘稠性降低,薄膜破裂,而使已混入的空氣跑出,因此攪蛋的時間必須適當。另外,氣溫對于攪好蛋液也有著直接關系,如氣溫在20℃以下時,攪蛋的時間應長一點(約5分鐘);氣溫在20℃以上時,攪蛋的時間就要適當短一些。
不宜先加調味品:蛋羹的調味應放在蒸制后,因為蒸前放調味品,會使蛋白質變性,蛋羹不軟嫩,失去其特有的風味。一般來說,蒸好的蛋羹要先用小刀將其劃幾刀,再放入少許醬油或鹽水,滴幾滴芝麻油就可以了。
蒸制時間不宜過長:蒸制蛋羹以放汽蒸法為好,也就是說上屜時鍋蓋不要蓋嚴,要留點空隙。這是因為蛋類含蛋白質極為豐富,加熱到85℃左右時,就逐漸凝固成塊,凝固的程度,隨著加熱的時間長短和溫度的高低而加重。所以蒸制的時間不宜過長,屜內的熱汽不能過足,以保證蛋羹異常鮮嫩的特點。否則蛋白質會失水變硬,鮮味減少,并出現氣泡而呈現蜂窩狀,影響蛋羹的質量。
家庭煮蛋有竅門
冷水煮蛋煮蛋前要把禽蛋放入冷水中浸泡幾分鐘,以降低氣壓,再用冷水煮沸,蛋殼不易破裂。另外,煮蛋時水必須把蛋淹沒,否則浸不到水的部位,其蛋內的蛋白質不易凝固。
中火煮蛋在煮禽蛋時需要用中火,不宜使用旺火。如果火力過大,會引起蛋殼爆裂;如果火力太小,則會延長煮蛋時間,不易掌握蛋的老嫩。
煮蛋時間煮蛋的時間應為水沸后5分鐘,煮出來的禽蛋既被殺死了有害致病菌,又能比較完整地保存營養素。如果禽蛋在沸水中超過10分鐘,內部會發生一系列的化學變化,蛋白質結構煮蛋加鹽在煮蛋時可在水鍋內加入少許食鹽,尤其是煮裂紋禽蛋時。因為鹽有促進蛋白質凝固的作用,因此裂紋蛋就不會往大破裂,蛋白也凝固在蛋中不會流出來。加鹽煮好的禽蛋稍涼后也便于去掉蛋殼,并且蛋面也較完整、光滑。
變得更緊密,不易與胃液中蛋白質消化酶接觸,所以較難消化。此外,蛋品中蛋白質含有較多的蛋氨酸,經過長時間加熱后會分解出硫化物,可與蛋黃中的鐵發生反應,形成人體不易吸收的硫化鐵,營養損失較多。
豆腐巧搭配,營養更豐富:食物中蛋白質營養價值的高低,取決于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種類、數量及相互間的比例。如果蛋白質中的氨基酸種類齊全,數量多,相互間的比例適當,那么這種食物蛋白質的生物價值就高,也就是說它的營養價值高。否則,即便食物中蛋白質的含量很高,它的營養價值也不高。豆腐中的蛋白質含量雖高,但由于它的蛋白質中有一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蛋氨酸的含量偏低,所以它的營養價值被大打折扣。如何揚長避短的辦法也很簡單,只需將其他動植物食品與豆腐一起烹調即可。如在烹調豆腐時加入各種肉末,或用雞蛋液裹上豆腐后用油煎,便能更充分地利用其中所含的豐富蛋白質,提高其營養檔次。
水產小常識
水產品是生活于海洋和內陸水域,野生或人工養殖的生物種類的統稱,分類上主要包括魚類、軟體動物、甲殼動物、藻類等。人們經常食用的水產品主要是魚類、蝦類、蟹類、貝類和藻類。
水產品的種類:除了按照原料分類外,市場上銷售的水產品,根據鮮度和加工不同,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第一類是鮮活水產品,是指水產品在銷售時仍保持存活狀態,如活魚、活蝦、活蟹等。
第二類是冰鮮水產品,是指經過人工宰殺或其他方法,使鮮活水產品在死后發生僵硬,并通過避免使肌肉組織凍結的低溫冷藏處理,這種處理多采用冰鮮形式,以保持死后僵硬期的延長,如冰鮮魚、蝦及冰鮮魚片或冰鮮蝦段等。
第三類是冷凍水產品,是采用冷凍方式將水產品體內的水分凍成冰晶,以降低微生物生命活動和實現生化反應所需的液態水的含量。
市場上運用此方法處理的水產品有冷凍原條的整魚、整蝦,有切段或切片后冷凍的加工產品。
此外,水產品還包括干制品、腌漬品、罐制品、水產動物內臟制品、水產調味品等。
水產品的營養素:水產品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通常在10%~15%,而且是人體所需的優質蛋白質,易于人體消化吸收。與其他肉類相比,水產品碳水化合物含量較少,所含熱量低,最受減肥者的歡迎。
水產品中的脂肪含量一般在5%以下,且脂肪多為不飽和脂肪酸,有很好的降低膽固醇的作用,還能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和降低冠心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的發生率。
水產品中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特別是維生素E、維生素A及礦物質鋅、鐵、鉀等,對人體的健康成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水產品中含有的鈣、磷、鐵等微量元素比一般肉類高,還有豐富的礦物質,能對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起到重要作用。
冰鮮水產與冷凍水產:如今我們在購買水產品時越來越注重“新鮮”,而冰鮮水產品由于口感、新鮮程度等方面的優勢日益受到消費者青睞。目前在水產品市場上,冰鮮水產品所占比例正在不斷地擴大,過去冷凍水產品在市場中唱主角的狀況已經發生改變。
由于冰塊易攜帶、使用方便,冷卻時不需要動力,因此冰鮮方法在水產品儲藏運輸中被廣泛使用。同時,冰鮮水產品最接近鮮活水產品的特性,能極大地滿足消費者對新鮮的追求。比較起來,冷凍水產品保存的時間更長,價格也相對便宜些。但保存時間過長,產品的口味會差些,品質也會受到一些影響。
現在消費者也越來越認識到冰鮮水產品的好處。因為冷凍的水產品必須解凍后才能加工制作菜肴,其中一凍一化的過程會使水產品的口味發生很大改變。而冰鮮水產品卻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鮮活水產品原有的味道。另外,冰鮮水產品不像冷凍的那樣凍在一起,比較容易挑選和購買。
當然,無論是冰鮮水產品還是冷凍水產品,只是保存方式的區別,讀者可以根據個人的經濟能力和嗜好做出選擇。
養殖水產與天然水產:現在市場上的養殖水產品越來越多,消費者在購買時會有一些疑問:養殖水產品與天然捕撈的水產品哪個更好呢
養殖水產品與天然捕撈的水產品由于生長環境、食物來源不同,兩者的口味及營養成分自然有一些區別。但對于一些水產品,如海參、鮑魚、放流的魚類、蝦類、螃蟹等差別并不太大。
此外,同一類水產品,養殖的往往因為生長周期短,形體較非養殖的大。從營養成分上比較,天然捕撈的水產品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比較高,營養價值比養殖的要好,但其天然毒素含量也相對高一些。
由于防治病害時藥物的應用以及漁用飼料添加劑的使用,養殖水產品往往存在安全隱患,但并不是說捕撈水產品就不存在質量安全問題,一旦其生長水域受到污染,食用安全同樣得不到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