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會說話是一種資本(1)
- 演講與口才知識(全集)
- 雅瑟
- 5756字
- 2014-01-13 09:22:50
說話和事業的進展有很大的關系,是一個人力量的主要體現。你如出言不遜,跟別人爭辯,那么,你將不可能獲得別人的同情、別人的合作、別人的助力。
——富蘭克林
人應該能言善語
語言是隨著人類的出現為滿足表達和交際的需要而產生的,具有社會性、工具性和符號性,其初始形成就是說話。
對于說話,古今中外的遠見卓識者歷來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等古語,把國之興亡與舌辯的力量緊密聯系起來,借“九鼎之寶”“百萬之師”強喻說話的力量,充分揭示了說話的巨大的社會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人把“舌頭”、原子彈和金錢稱為獲勝的三大戰略武器,進入21世紀又把“舌頭”、金錢和電腦視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三大戰略武器。這個比喻雖有牽強之嫌,但也不無道理,起碼代表了兩個時代的主要特點,而在這兩個比喻中,“舌頭”(即口才)能獨冠于三大戰略武器之首,可見口才的價值非同小可。因此我們每一個現代人都應清醒地認識到口才的重要性,進而更好地掌握口才這個隨身攜帶、行之有效、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神奇武器。
口才,簡言之就是說話的才能,是一個人素養、能力和智慧的全面而綜合的反映,而人之所以被稱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與其他動物有一個最特殊和明顯區別,那就是人能說話,并能以語言符號作為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高爾基在散文《人》中歌頌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眼睛里閃耀著大無畏的思想的光輝,雄偉的力的光輝,這力量能在人們疲憊頹唐的時刻創造神靈,又能在人們精神振奮的時刻把神靈推翻”。人“根據自身的經驗創造科學,每走一步都要把人生裝點得更加美好,就像太陽那樣慷慨地用它的光芒把大地普照——不停地運動,不斷向上,邁步向前”。這里歌頌的“人”,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是經過抽象的有思想、有創造力的人,是人類智能和勇氣的化身。而使其化身于有形,并形成真正力量的因素之一,就是語言。
《論語·里仁》中講: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到了今天,這種舊的道德規范就不能不受到質疑和重新審視。“敏于行”當然無可厚非,只要這種行有利于國家和大眾,有利于別人和自身的進步,可是“訥于言”卻與現代社會人與人交往的需要明顯地不相適應。良好的口才,不僅是宣傳鼓動的需要,還是傳授知識、增進人際關系的需要。能言善語,讓世界多一些優秀的口才和妙語帶來的笑聲、贊嘆聲有什么不好呢?曾參加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節目創建的著名社會學家鄭也夫談到,《實話實說》要找到合適的“侃爺”真的不容易。多數人講話刻板、干巴、模式化、冗長、沒有風趣,甚至在學歷高的人群中這種現象更突出。“我幾乎可以斷定,口語表達能力不足是個普遍性的社會問題。我們的中小學教育集中在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上,普遍輕視口語表達能力的鍛煉。而在現實生活中,謀職、合作、討論、請示匯報、講課、談判、爭論、吵架,以至打官司,都毫不例外地依賴于口語表達。”
美國著名教育專家卡耐基非常強調口才的重要性,他說:“假如你的口才好……可以使人家喜歡你,可以結交好的朋友,可以開辟前程,使你獲得滿意的結果。譬如你是一個律師,你的口才便吸引了一切訴訟的當事人;你是一個店主,你的口才幫助你吸引顧客。”“有許多人,因為他們善于辭令,因此而擢升了職位……有許多人因此而獲得榮譽,獲得了厚利。你不要以為這是小節,你的一生,有一大半的影響,是由于說話藝術。”
所以人不能僅僅滿足于用口說話,而要善于說話,真正能言善語,生活會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口才一詞的來源
口才是一個人智慧的反映,是影響一個人事業成功、人際和睦、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是一種可隨身攜帶永不過時的基本能力。口才活動離不開知覺、觀察、記憶、思維、想像等心理活動的基本形式。一個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征直接決定了其口才的高低、風格,甚至是社會價值。
“口才”一詞,遠在兩千多年前的周朝已有所見。據孔丘門人所撰《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稱:“宰予,字子我,魯人,有口才著稱。”正如古時也有將“人才”寫為“口材”,“口才”抑或寫為“人材”。如宋王明清《揮塵后錄〈十〉》有載:“周望,字仲弼,蔡州人,有口材,好談兵。”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語言表達能力的傳統,并已充分認識到口頭表達在安邦定國、社會交際中的作用。如我們常說的“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便典出劉勰的《文心雕龍·論說》。
清朝著名的文藝批評家葉燮曾提出,“才、膽、識、力”是人才成長的重要因素。這里的“才”,其一就是“口才”;這里的“膽”,更是在強調人在社會交往中敢于說話、在大庭廣眾前敢于演講的“膽”。
時代進入21世紀,人們對口才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沒有良好的口才,已作為衡量一個人素質的基本標準之一。從一個人的口才上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綜合實力,口才幾乎在每一個人的命運里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口才好,有可能改變你的命運。我們拿面試來說,現在國內外大小公司,已把面試作為人才招聘的必要途徑,其中有大多行業尤其看重口試。在這種情況下,“口才”這門課程在許多高校已經屬于必修課,即使設為選修課,選修的人也很多。因為,現在高校一般不包畢業分配,絕大多數學生根據人才市場需要來尋找職業,在最后一學年,也就是說在學習尚未完成、畢業論文尚未啟動或剛啟動的時候,他們已首先通過口才叩擊著求職的大門,學生們越來越感到口才的重要性。
隨著人們越來越認識并熱衷于口才修煉和培養,口才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一躍成為當今世界十分走俏的一門學問,而它的前身,或者另外一種形式或分支——演講學,則是一門更古老的學問。中世紀前的中國、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古巴比倫、印度等具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古國,演講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在中國,演講這一形式在先秦的古代社會已廣泛盛行。中國傳世最早的一部政治文獻匯編《尚書》里面就記載了盤庚“動員民眾遷都”的演說。這是中國至今發現的最早的一篇有文字記載的演說,也是世界演講史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演說稿。此演說稿分上、中、下三篇。中篇為遷都前的演說,上篇、下篇為遷都后的演說。其中以中篇最為精彩,它無論在構思立意、遣詞造句上,還是邏輯思維的演繹、歸納和情感的發揮上,都相當成熟,真切感人。《尚書》中還有《甘誓》、《湯誓》、《牧誓》等好幾篇演講辭。其中《甘誓》是公元前21世紀夏啟與有扈氏戰于“甘”這個地方的戰前動員,文字雖簡短,卻義正詞嚴、氣勢恢弘。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大變動時期,各諸侯國之間及其內部的階級斗爭和政治斗爭錯綜復雜,加上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促進了“士”這種階層的出現。再加王權發生動搖,人們對“天”產生了懷疑,私學悄然興起,促進了各種學術思想的發展。而其傳播的主要途徑無一不是通過學者的辯論和對學生的口授。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莊子,法家的韓非子,名家的惠施、公孫龍等,都紛紛表述自己對治理天下的政治見解和思想,對社會大眾進行游說,形成了“百家爭鳴”、游說風氣極盛的時代。這也是我國古代演講學、口才學的第一個鼎盛時期。
孔子說話的講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倫理學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思想深刻而久遠地影響了我國的政治、教育、倫理、文化以及傳統習俗。孔子的豐富思想集中反映在《論語》里,《論語》就是孔子的一本談話錄。春秋時期,孔子開設學校,立教講學,傳授古代文化,他的教學當時包括了四個方面的科目,即德行、政事、文學和言語。在當時,文字雖已普遍應用,但書寫仍不方便。由于竹簡太笨重,帛書太昂貴,書面語言的使用范圍很窄。在社會生活的廣闊領域里,主要靠口語交流。通過言傳、耳聽、心記來傳播文化,交流信息。當時孔子常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四出游說,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深知口語表達的社會作用。因此,非常重視說話的藝術。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孔子認為說話是進德、修業、治國的大事。他強調說話要言之有禮,言之有文,言之有情,言之有物。他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強調演講要有文采,說話要講求技巧。他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情欲信,辭欲巧”,才能說服打動對方。孔子認為口語表達直接面對聽眾,說話的針對性越強,表達的效果越好,因此,說話的內容、時機、情態都要因具體對象、具體環境而異,有所選擇,進而區別對待。
1.言之有禮
孔子在政治方面,為了達到他所主張的德政目的,他周游列國,苦口婆心地規勸國君。他說:“施行德政,就好比北極星一樣,待在自己的位置上,群星都環繞在它的周圍。”生動的比喻說明,施行德政,必然會獲得大家的擁戴。他又說:“如果只用政令去管理、只用刑法去約束百姓,他們只能暫時不去犯罪,卻沒有‘犯罪可恥’之心;如果用道德去教化、用禮節去約束百姓,他們就會有‘犯罪可恥’之心,于是就會自覺地約束自己了。”孔子用對比的方法把是否施行德政的兩種結果擺出來,把道理講得一清二楚!不由得使我們聯想到現在,我國把“依法治國”寫入憲法的同時,又強調“以德治國”,構建文明、進步、和諧的“禮儀之邦”,這難道不是對孔子治國思想的繼承與發揚光大嗎?
2.言之有文
“言之無文,其行不遠。”孔子的談話流傳千古,中國和外國的有識之士,都將它奉為經典,除了它的內容博大精深外,它的文采燦爛、文雅悅人,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習知識并時常復習它,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一件欣慰的事嗎?)兩個反問句,道出了人生兩大快樂事——求學與會友,句式活潑生動,說得自然,聽得悅耳。
有一次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孔子回答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國君像國君的樣子,臣屬像臣屬的樣子,父親像父親的樣子,兒子像兒子的樣子。)四個分句組成一個工整的排比句,瑯瑯上口,簡潔明快,意義卻很深遠。
孔子在奉勸諸侯以身作則時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自身的行為符合法紀,不下命令法紀也能推行;自身的行為不符合法紀,即使下了命令法紀也難以推行。一句話15個字就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正因為言之有文,孔子留給后世許多膾炙人口的佳句和成語。如:巧言令色、言而有信、溫故知新、既往不咎、盡善盡美、文質彬彬、舉一反三、任重道遠、欲罷不能、各得其所、后生可畏、成人之美、名正言順、欲速不達、怨天尤人、殺身成仁、當仁不讓、患得患失,以及“三思而后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四海之內皆兄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小不忍則亂大謀”“殺雞焉用牛刀”“學而優則仕”等,它們至今仍為人們廣泛引用。這些極富文采的佳句和成語,極大地豐富了漢語的詞庫,在古今先賢中首屈一指。
3.言之有情
有一次孔子帶著學生走在山里,聽到一個婦女在哭泣,了解到婦女一家為逃避暴政躲進深山,丈夫被老虎吃了,兒子又被老虎吃了,但她還舍不得離去,因為這里沒有暴政。孔子感慨萬千,感嘆道:“苛政猛于虎。”充滿了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又有一次,他家馬棚失火了。孔子聽到消息時,急切地問:“有人受傷嗎?”卻不問馬的情況。在他的意識里人是第一位的,遠比財產重要。
孔子言之有情,還集中反映在他對學生的教誨中。當看到有個叫宰予的弟子白天睡覺、荒廢學業時,孔子嘆息說:“朽木不可用于雕刻,糞土不可用來糊墻呀!”表現了他“恨鐵不成鋼”的殷切之情。孔子還經常用自身的經歷教育學生道:“我小時候家里很貧窮,所以學會了做很多粗重的活兒。”孔子用這些話激勵和鼓舞家庭貧寒的學生,對學生進步寄予厚望。一次魯哀公問哪個弟子最愛學習,孔子說:“有個叫顏回的學生最喜歡學習……可惜的是他短命早死!現在沒有這樣的人了,再也沒有聽說有這樣的人了!”學生顏回死了,孔子白發人送黑發人,傷心地痛哭著說:“這是上天要我的命呀!這是上天要我的命呀!”對學生情深意篤,令人感動。
4.言之有物
孔子“不尚空談,言之有物”,主張說話必須有根有據、實話實說。他說:“路上聽到一些毫無根據的傳聞,就拿來到處散布,這是對仁德的背棄!”他尤其憎恨那些油嘴滑舌、到處亂說而導致國破、家敗的人,他說:“花言巧語說話、佯裝笑臉行事、故作謙恭等人,這樣的人,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他在教誨弟子、規勸國君時,總能注重言論因時而發,因事而發,因人而發,說實實在在的話,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如有一次他和學生走在一條奔騰不息的大河岸邊,他即景生情,針對有的學生不思進取的思想,教育學生珍惜青春年華,他說:“要好好珍惜青春年華,光陰就像這流水一樣不停流逝呀!”這些切實而生動的話語,至今還閃爍著真理的光輝。對于我們今天反對說假話、空話,反對夸夸其談、不干實事的不良世風,有著實際的指導意義。
怎樣才算會說話
口語表達是人們運用聲音和勢態語言對一個人思維活動的掃描和表達。也就是說,說話是人思維的物質外化,人們常說想得清才能說得好。說得好才算會說。因此,我們可以簡明扼要地說,說話是一個人素養、能力和智慧的一種綜合體現。具體地說,說話是在交談、演講和論辯等口語交際活動中,表達者根據特定的交際目的和任務,切合特定的言語交際環境,準確、得體、生動地運用連貫、標準的有聲語言,并輔之以適當的體態語表情達意以取得圓滿交際效果的口頭表達能力。
根據口語交際的構成要素和口才的含義,說一個人會說話應當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在交際中必須具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即能根據交際意圖和目的熟練地運用語言技巧來展開話語,同時應具有靈活機智的應變能力,即對應情況而說話。《論語·選進篇》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問“聞斯行諸”,聽到的事就馬上做嗎?孔子在回答子路時說:“有父親、哥哥在,應聽聽他們的,怎能聽到了就做呢?”在回答冉有時又說:“聽到了就干起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回答,使在座的公西華大惑不解。孔子解釋說:“冉有膽量小,平時做事退縮,所以我說一聽到了就干起來,是鼓勵他,給他壯膽;子路膽量大得超過一般人,勇于作為,所以我說,有父親、哥哥在,要壓一壓,使他有所退讓。”這件事一向被用做孔子“因材施教”的例證,其實也是說話看對象、針對不同實際情況而選擇不同說話內容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