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會說話是一種資本(2)
- 演講與口才知識(全集)
- 雅瑟
- 5574字
- 2014-01-13 09:22:50
(2)在交際中始終具有明確的對象意識和語境意識。如果不顧場合,不看對象,夸夸其談,滔滔不絕,這種“能說會道”的行為只會引起反感甚至厭惡,不能稱之為有口才。荀子在《勸學》中曾明確指出:“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急躁),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瞽”,就是瞎子。這說明講話應隨境而發,相機行事。
(3)在交際中還必須具有較高的領悟能力和反饋能力,即既能準確地接受和理解,又能作出恰當、必要的應付。這是與人交談很關鍵的一條。在口語交際時,說話者不僅要表達,而且還要接受,即領悟對方話語或表情動作等體態語所蘊涵的意思,同時還要作出有針對性的反饋。1969年9月,基辛格就越戰問題與前蘇聯駐美國大使多勃雷寧舉行會談。正當發言時,尼克松總統打來電話,談了幾分鐘之后,基辛格對多勃雷寧說:“總統剛才在電話里對我說,關于越南問題,‘列車剛剛開出車站’,現在正在軌道上行駛。”老練的多勃雷寧試圖緩和一下氣氛,接過話頭說:“我希望是架飛機而不是火車,因為飛機中途還能改變航向。”基辛格立即回答說:“總統是非常注意措辭的,我相信他說一不二,他說的是火車。”在這段對話中基辛格從堅持自己的立場的原則出發,不僅明確地理解多勃雷寧變“火車”為“飛機”的用意,而且采取“借言”的方式維護了自己的觀點,顯示出機智的外交家風采。
(4)說話內容的深淺要與對方的接受能力相宜。《論語·雍也篇》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對中等水平的人可以講說高深的道理,對中等以下水平的人就不可以講說高深的道理,說話的內容超過或低于對方的接受能力都不會收到好效果。
(5)慎言。所謂“慎言”,就是不說過頭話。提倡“慎言”,是針對言與行的關系提出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多聞疑,慎言其余,則寡尤”。這就是說,做事情要勤勞敏捷,說話要謹慎講究分寸,做不到的事情,壓根就不說,如果在言與行實在無法一致的情況下,寧可多做事,少說話,也絕不能說多做少,言過其行。
說話必備的四種素質
1.思想素質
言為心聲。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生死觀、苦樂觀、審美觀,常常支配著人的話語品位。“良好的口才”與“巧舌如簧”是兩個感情色彩不同的詞語,后者有時候可以用來作為貶義詞。我們說某人具有“良好的口才”,盡管是側重于語言技巧上的贊美,但往往也包含著對其說話所表達出來的正確的觀念、信念和人格品位的贊賞。
內森豪爾說:“為祖國犧牲沒有什么可以遺憾的,遺憾的是我只能犧牲一次。”
聞一多說:“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的精神!我們隨時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
張海迪說:“雖然我的生命不長了,但是我覺得早起點、晚睡點、多做點事情,就是相對地延長了生命。”
正確的觀念、信念、人格品位,是良好的口才不可或缺的深層基礎,當它們從“水面”下顯露出來的時候,很可能形成語言的氣勢、強烈的感情色彩以及話語的針對性。語言的藝術性完全是受正確的觀念、信念、人格品位支配的,其中,信念又顯得特別重要,它是精彩演講如響箭呼嘯前行的一股強勁的動力。當一個人將自己確信的觀點、原則和理論當作行為動力的時候,信念往往首先從語言上呈現出來。1998年3月,剛剛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的朱镕基面對中外記者莊重地講道:“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個偉大的承諾,給全國人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被廣大人民稱頌不已。
2.道德素質
一個人說話的美丑優劣,與其道德素養是分不開的。人們在評論一個人的文章時常說“文如其人”。其實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的說話,更如其人。因此,說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光明日報》1994年7月25日有一篇題為《不同尋常的足跡——記我國杰出的女工程物理學家王承書》的長篇通訊,讀來令人十分感動。王承書1954年從美國回來,回國幾十年中,她只有一次是主動去看病,因為這個病太影響她的工作了。當她得知,她的眼病已無法治療的時候,她既不緊張,也不懊喪。醫生對她說,有一種進口藥,可以打十針試一試,王承書問:“能治好我的眼病嗎?”“恐怕不能,最多只能暫時控制。”醫生答道。“多少錢一支?”“600元。”王承書笑了,幽默地說:“你看,我這眼睛還值6000元嗎?”王承書沒讓醫生給她治療眼睛,她覺得自己這么大年紀了,既然自己的青光眼和白內障只能暫時控制,無法治好,又何必浪費國家和集體的錢財呢,即使眼睛看不見了,也可用嘴、用手為黨和國家做點貢獻。她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黨的忠誠,始終貫穿著她的全部事業,成為她思想、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3.心理素質
一個人的心理素質雖無實體可觸可摸,但卻實實在在地決定著人的表達和反應。“心慌意亂,語無倫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魯迅先生分析認為,某些人“‘急不擇言’的原因并不在沒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時候沒有想”。魯迅先生剖析的是深層次的原因,是平時積累的問題。但我們要看到,“急不擇言”與心理素質、心理因素總是有關系的。情緒緊張,不善于控制和調節情緒,易受周圍環境干擾,就很可能使本來準備好了的話發生障礙。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荷蘭被德軍占領,荷蘭流亡政府在倫敦設立總部。荷蘭總理原來很少出國,幾乎不會說英語。有次會見丘吉爾時,他剛剛看到丘吉爾就伸出手友好地說:“Good-bye!”丘吉爾愣了一下,回答道:“先生,我真希望所有政治性會見都如此簡短而且切中要害。”這里,表現了丘吉爾反應的迅速和善意的幽默,同時也看出了荷蘭流亡政府總理的心情有一點緊張,他雖然“很少出國”,但畢竟出過國;雖然是“幾乎不會說英語”,但畢竟懂一些客套語。再說作為歐洲的一個政府的總理不見得連何時該說“Good-bye”也不懂吧!鬧出這個笑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他見到丘吉爾這位大名鼎鼎的首相,心理有些緊張的緣故。香港鳳凰衛視的著名節目主持人竇文濤,上初中時還很靦腆,曾被人誤認為是女孩子,而且還有點結巴。后來經過刻苦練習,長大后居然成為著名主持人。他在《鳳凰周刊》2000年試刊號的一篇文章中說:“人要珍惜每一個當眾出丑的機會。我在上初中的時候,教師讓我參加演講比賽,寫了演講稿,也倒背如流了,我讓家里的人說任何一個自然段的頭一個字,我唰唰地就把下面的給背出來了。上臺的時候,底下黑壓壓的一片,我背了第一段,就想第二段開頭的字,背完了第二段,我的大腦一片空白,沖著全校師生沉默了足有一分鐘,嚇得尿褲子了,全校師生目睹我跑出校門。后來我回學校總覺得旁邊有女生笑我。老師對我說:‘雖然你沒有講得完,在學校沒有名次,但是你朗誦的那兩段挺好的。你不要緊張,能背下來肯定能得一個名次,我推薦你去區里參加比賽。’我這次答應得比上次痛快,好像覺得無所謂了,結果背下來真得了一個名次。從此之后我就有點變化了……卸下這個負擔后,我覺得自己還行,也能經常在這種場合露露臉。再往后,我就慢慢總結出一個道理,只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講話,就要設法進入一個心理上的自由王國和無我的狀態。”
4.藝術素質
如果說思想素質在“水面”以下,那么藝術素質則是直接露在“水面”上的一種素質。一個人說話的好壞,首要因素就是發音,這也是說好話的一個基本條件。著名演講者如李燕杰、曲嘯、彭清一等,首先都是發音清晰洪亮、吐詞清楚、話音美妙動人的典范。
彭清一曾是一名出色的舞蹈表演藝術家,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85年,有一次他排完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后,給青年演員做示范動作時,不幸摔傷左腿。從此,他由舞臺走上了講臺,開始了自己的演講藝術生涯。彭清一認為,給當代青年人作報告,必須講求藝術美,“入腦入心首先要入耳”。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知識面寬,口味高,宣講大道理不愿聽,必須要有較高的藝術性,才能打動聽眾。“我在演講時,根據報告的內容和聽眾的情緒,不時插入一段舞蹈動作,或引吭高歌,或朗誦幾句古詩,把聲音與態勢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會場的氣氛熱烈起來,能使聽眾消除疲勞,在聽眾興奮過后,再引發出一段革命道理,聽眾就容易接受。”面對眾多喜愛他的聽眾,他講出了自己的心里話。據1993年6月份的報道,幾年中,他在全國的許多講臺上為國家干部、企業職工、大學師生演講1280多場,聽眾達200萬人次。他是全國一百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27個大型企業的高級思想政治工作顧問,受聘如此眾多的單位,堪稱全國之最。1992年6月29日,他被請到中南海給領導人演講20分鐘。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現場錄音,并在全國新聞聯播中播放了4分鐘,在全國性的新聞聯播中播發一位普通人的講話錄音達4分鐘時間,還是第一次。彭清一的講話為何吸引聽眾?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藝術素質起著最主要的作用。國內著名美學家張道一教授,雖然年過古稀,但音色仍然渾厚、圓純如男中音。有一年,在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的開幕式上,他的聲音如樂聲在會場內震響。其中有這樣兩句特別耐人尋味:“牛郎織女每年相逢一次,那是為了愛情,我們每年相逢一次,則是為了美學!”話語充滿感情而又具有對仗、錯綜美,再加上音色非常好聽,引來臺下長久不息的掌聲。
不做沉默的“智者”
古往今來,人們對說話的態度眾說不一,其中一種在表述語言的最高境界時用了兩個字“危言”,危言的境界與“大相無形,大音希聲”等先哲言語有異曲同工之妙。正如禪宗“教”人“將嘴掛在墻上”。但我們平常生活中的人,誰能不說話?即便先哲也免不了說話,只是這時候說,那時候不說,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除了啞巴才不能正常說話,但他也有自己的表達方式。
其實,說話中大有學問。有時想說而不能說;有時想說而不該說;有時想說而不會說;有時想說而不敢說。古希臘有個寓言把舌頭比做怪物,它能用最美好的詞語來贊譽你,也可以用最惡毒的言辭來詛咒你,它能把螞蟻說成大象,也能把小丑說成國王。
善于說話的人,可以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意圖,也能把道理說得清楚、動聽,并使別人樂意接受。有些人善言健談、口若懸河、出口成章,說出無數金玉良言、絕詞妙句、豪言壯語、警世箴言;又有些人信口雌黃、搬弄是非,制造多少廢話、蠢話、無用之話,給人留下說話輕浮、行動也草率的不良印象。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句話可以把人說得笑,一句話也可以把人說得跳。言語是思想的衣裳,在粗俗和優美的措辭中,展現不同的品格,在不知不覺,有意無意間為別人描繪自己的輪廓和畫像。
在今天這樣的信息時代、文明社會,探討學問、接洽事務、交換信息、傳授技藝,還有交際應酬、傳遞情感和娛樂消遣都離不開說話。甚至衡量一個人是否有力量,這種力量能否表現出來,在很大程度上看他說話的能力。另外,我們還知道口才不是先天造就的,完全可以通過自我訓練來提高。因此,說,還是不說,說什么,怎么說,和誰說,是一種文化,更是一門藝術,掌握這門藝術,就能駕馭奇妙的舌頭,改變你的一生。
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修煉自己說話的形象和語言能力。
首先,可以試著清除語音障礙,調整自己的音色。有的人聲音尖銳刺耳,有的人聲音沙啞低沉,盡管一個人聲音的基調改變不了,但每個人還是可以發出一些不同的聲音,其中,也必有一種音色是最亮麗而具有魅力的。在不同場合,要注意運用有效的發音。堅毅急進的聲音,給人一種奮發感;柔和、清脆的聲音使人愉快;低緩憂郁的聲音讓人悲哀;而粗俗急躁的聲音使人發怒。
其次,說話還要保持恰當的速度。太快,使人喘不過氣來,聽不清,白費口舌;太慢,使人聽得不耐煩。在說話中,聲調要注意有高有低,正如樂曲中的快慢和強弱,要使你的話如同音樂一樣動聽,就要注意快慢高低。另外,說話帶口頭禪,會擾亂節奏,顯得雜亂無章。平時說話聲音不能太響,在公共場合特別要注意文明,大聲喧嘩,只能遭別人白眼。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最忌諱那種傲慢的腔調,趾高氣揚的神情,刻板僵硬的語氣。而謙遜的態度、委婉動聽的語調,能給人一種心悅誠服的力量。在奧斯卡領獎臺上,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在連獲兩屆最佳女主角獎后,又一次獲得最佳女配角獎,但她對和她角逐此獎的弗倫汀娜推崇備至。“原諒我,弗倫汀娜,我事先并沒有打算獲獎。”謙遜的一句話就消除了對方的心理隔閡。
再次,不要以自我為中心,不要把最沒有價值的“我”字當成說話中最大的字,把頻率最高的“我想”“我認為”改成“我們”“你看呢”“你覺得”。少敘述自己的經歷故事,除了真正貼切簡短以外,更不要逢人便滔滔不絕地吐苦水,把周圍人當成宣泄對象。開口詛咒,閉口發誓,漫天許愿,隨便插嘴,也是粗鄙俗劣的表現。不講別人不感興趣的話題,要把所有人的談興都調動起來。
當然,我們還應意識到:說過頭的話、刻薄話、挖苦或諷刺話、傷害感情的話都會給別人的心靈留下創傷。盡量避免舌頭惹麻煩,不搬弄是非,不說人之短,不談他人隱私。當遇事應當表露時,不要畏畏縮縮,鼓不敲不響,話不說不明,要勇于把當時的情況講明,否則會人為地引起麻煩,產生誤會,事后難以說清。
夸張的詞有一種引人注意的效果,但用得太濫,反而使人不相信。你不可能每次說的都是最重要的消息,不可能每次都講最動人的故事,隨時、隨地經常出現“最”這個字,別人會認為你是個喜歡夸大的人。
最后,有些人經常由于自卑心理,嘴唇張不開而不敢說。或因某種原因而不屑開口說。孔子說:“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就是要讓人不要耽于沉默或不要無謂沉默。其實說話和寫文章一樣,關鍵是第一句,你只要勇敢地講出第一句話,緊接著第二、第三、第四句就會跟著吐出來,別人決不會在意說得怎樣。所以把話說出來是關鍵,因為無論怎樣你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而與人交流才是學習和進步的階梯,不要當“故做”深沉的智者,把自己封閉起來并無益處。
語言是人的力量的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