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走出無差別教養的誤區(1)
- 男孩窮養,女孩富養(大全集)
- 凡禹 田田
- 5464字
- 2014-01-10 13:28:46
▲中性化危機悄悄來臨
很多家長在坐下來聊天的時候,會達成這樣的共識:現在女孩的穿著、行為越來越像男孩子,喜歡穿著男士型號的運動衣,還和班上的男生以“哥們”互稱;而小男孩,則開始喜歡上打扮了,流行穿粉色的T恤,每天早上一定要經過“精心打扮”才肯出門,保濕霜、啫喱膏都是男孩的法寶,個別男生的耳朵上還扎了耳洞。
男孩過于軟弱,女孩則表現的積極進取,在現在的學校中還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問題出現在哪里?有些專家特地對此進行調查,并了解到了其中更嚴重的問題。
★其一,對學習感興趣的男孩在減少
一所重點中學的女高中生提到:全年級17個班級的900多人中,位于全年級50的學生中,女生占到了四分之三,而且成績排到末尾的男生人數也比女生多。這位女高中生感到:班里的女生大多數都表現的努力、認真、刻苦并嚴格要求自己,而相比之下男生則表現的缺乏自制力。有的男孩上課時會走神,發現成績落后了也不思進取,甚至是自暴自棄,對成績無動于衷了。
其二,男孩不再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有的教育專家認為,現在的男孩在教育上出現了一些問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男孩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遇到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女老師。女老師喜歡聽話的男孩,不太喜歡那種粗粗拉拉的男孩。而男孩的教育恰恰需要的就是寬松,不可以用很僵化的要求去管理。“男孩子要有抱負、有信念、更需要粗狂和豪邁。”
其三,男孩的抗挫折能力弱化,沒有承擔責任的意識
有一位老師深切地體會到了現在的男孩子和過去相比,男子氣概弱了很多,沒有表現出男子應該有的個性出來。“現在的男孩子很柔弱,缺乏責任和擔當,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情緒就會表現出來。”有些男孩說話的時候扭扭捏捏,生氣就跺腳,真的是和女孩子沒有什么區別了。★
香港中文大學的一位教授曾經對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1000名家長做了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父母對女孩的教育方式趨于男性化,比如鼓勵女孩在和人交往的過程中影響他人、領導他人。于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男孩在不同程度上很明顯表現出了女孩的陰柔氣質。這種情況在校園里已經是不算少數,教育中出現的性別趨同化,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足以引起社會的深思。
這種現象不僅僅出現在中國,目前在全世界都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趨勢。美國有一個《男士健康》的雜志就曾經做過“美國男人心中最具性感的50位女人”的調查,結果顯示,如今在男人的眼中對女人的評價標準也已經發生了改變,那些以容貌驕人的明星們都排到了30名之后,美國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因其“有權利和自信心”而排名第一,相貌平平的政界精英奧爾布萊特居然排名第六。
女性群體的男性化以及男性群體的女性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范圍內獨特的青年文化現象。對此,足以引起家長的思考,難道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性別真的可以忽略不計嗎?
給父母的建議:不要忽視男生女生教育方式的差異
★小偉是個男孩,是家中的獨生子,同時又是家中的長孫,從小就被媽媽嬌慣著。他小的時候經常和女生一起玩耍,只要被女孩子欺負了,一不高興就說“我告訴媽媽去”。后來,所有的小女孩都討厭他,為什么呢?因為他處理事情的時候,動不動就找家長,而且老是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長大后的小偉確實有很多帶有小女孩性質的缺點:嬌氣、小氣,還有小脾氣。★
可以看出,小偉的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注意培養小偉的男孩特質。教育男孩和教育女孩應該是有所區別的,而不能一概而論。而小偉媽媽在教管他的時候,根本沒有注意到男孩的性格需求,以致后來對小偉的性格形成了不好的影響。
男孩和女孩的差別是天然的,但很多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卻忽視了這些差別。教育,需要更好地尊重性別差異。
1.面對兒子,父母要做出“陽剛”的示范
一位母親曾說出了她的困惑:
★我家的兒子都已經三次轉學了,因為他每到一個新的班級,同學都嘲笑他,說他是“娘娘腔”,大家常常會欺負他。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的性格越來越孤僻。我們實在沒有辦法,才幫他辦的轉學。孩子的爸爸平時工作很忙,根本就沒有時間陪孩子。所有相關的事情都要我來操心。★
從這位母親的話中得知:父親教育角色的缺失很可能就是兒子“娘娘腔”的主要原因。因為孩子從小長到大,沒有男性可以讓他進行模仿,他也很難對自己的性別有明確的定位。在教育男孩的過程中,家長要怎樣做,才能給男孩做出陽剛的示范呢?
一位父親分享了他的成功經驗:
一直以來我的工作都很忙,晚上回到家之后,孩子都已經睡了,所以我和孩子接觸的時間基本上沒有。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兒子膽小,并且對刀槍之類的玩具一點不感興趣。
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也很自責沒有抽出時間來陪他。從那之后,我就有意識的每天抽出一點時間來陪他。只要是下班早的時候,我就會從學校把孩子接回來一起回家,在路上,我會告訴他男孩有著意想不到的力量,將來可以開汽車、開飛機,還可以坐火箭……周末的時候,我還會帶上他去爬山、去運動場,孩子終于慢慢了解了自己的力量。
2.面對女孩,培養女孩的自信心
大多數的女孩都是敏感的,一旦她感覺到別人忽略了她,就會認為是別人不喜歡自己了,從而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
女孩小的時候都是媽媽的“小跟屁蟲”,總是格外地依戀媽媽,好像對爸爸并不敢興趣。但是當女孩到了上學的年齡之后,就不再像之前那樣依戀媽媽了,而是渴望與父親在一起。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女孩的眼界也在逐漸開闊,她們的注意力開始從自身的世界里轉移除出來,開始更加關注父親,到父親的世界里去探索未知的新鮮事物。
★默默每當穿上花裙子的時候,就會不停地問爸爸:“爸爸,好看嗎?”如果爸爸表示出贊賞,默默就會很高興。 當被爸爸批評的時候,默默會很傷心,覺得自己落入了萬丈深淵。★
父親對女兒的評價就是這樣的奇妙和有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女孩情緒的巨大變化。如果家長總是對女孩不聞不問的話,那女孩就很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那么,作為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一位父親介紹了自己的經驗:從女兒上小學開始,我就注意鼓勵和夸獎她。當然,我不會去夸獎女兒的外表,而是對她做事的態度進行肯定。★
這位父親的教育方法就非常科學,他了解女孩的心理,知道這個年齡階段的女孩很想取悅父親。這時如果父親總是夸獎女兒漂亮,那女兒會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外表上。父母對女兒品質的夸獎,可以為女兒指引正確的努力方向。
▲孩子需要一張“明性片”
無論是男孩或是女孩,在幼兒期不會對自己的性別表示出多大的關注。因而,導致孩子表現出異常性別取向的原因多半來自周圍的環境,父母和家庭的影響最為直接,其次就是影視、報刊等傳播媒介對孩子的影響。父母在觀念上的性別定位對孩子的影響最為直接。
很多父母在孩子尚未出生之前,就會對孩子有了一種性別的企盼。在孩子出生之后,父母又在不知不覺中傳遞給孩子一些信息,給孩子灌輸了男孩、女孩不同的形象概念,從而使孩子心理上產生了性別認同。
然而有一些父母生了個男孩,卻偏偏想要個女孩,于是就違背客觀事實,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打扮孩子,使孩子的性心理遭受扭曲。從心理上否定自己的性別,并且要求更換生理的性別特征,這是一種心理上的變態,是對于性別身份的識別障礙。這種情況以男性居多,男女之間的比例大約是3:1。
影響孩子的性別取向的因素主要有:
(1)孩子對父母的感情。順應異性相吸的天然原則,男孩一般會多少有戀母的情節,女孩會更加趨向于戀父的情懷,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孩子過于戀父母的話,則將來長大后會對同性更有好感,很容易出現同性戀的傾向。
(2)父母的性別角色。如果父母雙方所扮演的不同的性別角色比較規范的話,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各自的優秀品質,會加深對父母的崇敬和愛慕。但是父母的性別特點不可過于懸殊。比如父親過分男性化,母親總是一副女性柔弱的樣子,孩子會覺得父親“高不可攀”,母親看上去羸弱可憐,這樣的孩子將來就很難對異性產生好感。
給父母的建議:給孩子一張“明性片”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性教育都感到頭疼,覺得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說明,而且即便是有所關注,也是將目光投向生理方面。性教育該怎樣進行,它的缺失會造成哪些問題,都已經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如果孩子從小對性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把它看做是正大光明,那么他就傾向于發展成為正常、健康、幸福的人。
性教育應該是要結合性別角色進行的。性別角色的教育,就是讓不同性別的孩子展現出與性別相應的特點,即符合“原型要求”,男孩子就要體現出陽剛之氣,女孩子就應該表現出陰柔之美。人類學家認為:人的生理性別是天生的,而心理性別則是在于后天的教育,這尤其取決于兒童期接受的成人的影響和教育。
★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家長還有其他的人常常會很自然地對孩子的性格給予指導,比如給女孩穿粉色的衣服,給男孩穿藍色的衣服;把男孩稱為“大胖小子”,把女孩成為“小毛丫頭”;當男孩摔倒了的時候,父母鼓勵他自己爬起來,當女孩摔倒了之后,則被父母抱起來。通過這些提示讓孩子明白了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
通過對孩子進行教育,讓他能夠明確自己所要扮演的性別角色,以及在這樣的一個角色下他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應該承擔什么樣的社會責任,怎樣尊重異性以及和別人交往合作。如果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就遭遇性別的認同障礙,對性別的認同出現模糊,長大之后的性取向就很可能出現影響。
★大力和小蕾是一對雙胞胎兄妹,爸爸媽媽都注意到了對孩子的性別指導,同時還鼓勵孩子向對方的優點學習。有一次家里的暖氣管跑水了,大力表現的很勇敢,主動跑上前去堵住水龍頭,爸爸媽媽高興地表揚了他,還告訴小蕾要像大力學習。家里做衛生的時候,小蕾把桌子擦的干干凈凈,爸爸媽媽就告訴大力應該多向妹妹學習。兩個孩子在這樣的取長補短中快樂地成長著,大力吸取了女孩的優點,做事粗中有細;小蕾則吸取了哥哥的優點,表現的落落大方。★
像大力小蕾他們父母這樣的做法是可取的。性別沒有優劣,但是各具特色,不論是男孩或是女孩,都應該在發揮自己性別優勢的同時,注意向異性的優點學習,克制自己性格上的弱點,完善全面的人格。這種“雙性化”的發展是在保留本性別固有的特征基礎之上,糅合異性優秀特征的發展。
提倡“雙性化”的教育,與讓孩子認清自己的性別并不背離,提供給孩子與異性交流、玩樂的機會,使男孩在這個過程中學會關心體貼他人以及擁有細膩的情感世界,女孩則培養剛強的心理素質。不論男孩女孩,既能夠認可自己的性別,又善于吸收異性的優點,這才是一種真正的性別平等教育。
▲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
嬰兒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經被性別化了。在醫院的嬰兒室里,我們可以看到女嬰的床上貼著粉紅色的小標簽,男嬰的床上貼著藍色的小標簽,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區分性別。父母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已經將孩子安放在符合他性別的世界中。家長給小女孩穿上色彩柔美的衣服,戴上漂亮的飾品,而男孩的服裝,無論從樣式還是色彩都非常簡單,并且毫無裝飾。
不僅如此,家長在給孩子選擇玩具的時候,也是根據他們的性別來進行挑選,父母給女孩的玩具有布娃娃,給男孩的玩具則是電動車。
當家長在不自覺地以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時候,孩子就已經在接受性別的暗示,并且已經開始有性別認同的觀念。
★教育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嬰兒在1歲左右的時候,就已經建立起性別的歸屬感了。嬰兒對與自己性別相同的人表現出感興趣,并試圖與這些人接觸。當嬰兒長到20個月以后,他們就已經完全接受了周圍人給他們的性別信息,小女孩喜歡漂亮的裙子,小男孩喜歡好玩的玩具。★
人之所以有性別的差別,原因在于染色體以及荷爾蒙等方面的差別。問題的關鍵在于,一個孩子,他在最開始是如何認同自己的性別的呢?孩子的性別認同是否是因為自己體內的基因和荷爾蒙在起作用呢?
★科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跟蹤了105名嬰兒的成長,這些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人們無法從外部的生殖器來判斷他們的性別,但是一年之后如何呢?這些嬰兒完全可以確定自己的性別角色——按照父母的養育方式確定的。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有這樣的常識,如果把一個男孩用女孩的方式來養育,他們長大之后就會有很多女性的行為。同樣,如果把女孩當做男孩來養育,那她們長大之后就有很多行為看起來很像男孩。★
毫無疑問,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一個孩子是男是女,他們起初并不了解,而這種性別的認同意識是在后天的養育過程中由大人灌輸的。生理性別是天生的,但心理性別是與社會交互影響的產物,它會隨著時間和文化的不同而改變。
時代的不同,社會對性別的態度也會產生變遷,以至于家長需要以不同的教養方式來養育子女,以期被社會所接納。社會早就為男孩和女孩規定好了,他們所要在社會扮演的角色從一出生的時候就注定了。當小男孩在玩布娃娃的時候,就會認為是將來沒出息的晦氣兆頭。
給父母的建議:找到合適的教育方式
對于孩子來說,只有父母能夠影響他的一生。而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系的質量高低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成功和失敗。要想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們的好的教育方式,需要家長做些什么呢?
1.家長要讀懂自己的孩子
有的人把孩子形容為一本書,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孩子的內心世界實際上非常豐富,可惜很多家長并不留心去了解,也不給孩子表現自己的機會,這樣的教育就是缺乏互動。家長首先做到了尊重孩子,才會得到孩子發自內心的尊敬和認可。因此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應該養成平等協商或談判的風氣,凡事坐下來心平氣和地溝通一下,再難以逾越的鴻溝都可以順利地抹平。
2.要尊重孩子,并且允許孩子犯錯
心理教育學專家經過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一個人只有在自尊自愿的狀態下,才能夠釋放出自身的潛能。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才能逐漸培養起珍惜自己權利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