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受“窮”而后知奮進(2)
- 男孩窮養,女孩富養(大全集)
- 凡禹 田田
- 5490字
- 2014-01-10 13:28:46
逆境更能讓男孩獲得更好的成長機會。從一個人成長的一般規律看,順境可以出人才,但是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磨礪意志,逆境也可出人才。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強的競爭力。因為,逆境中奮斗的人既有失敗的教訓又有成功的經驗,更趨成熟;他們能把挫折看成一種財富,深諳只有失敗才可能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敗的基礎上的,因此更具有笑對挫折、迎難而上的風范。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男孩在逆境中成長是一筆財富!但是我們要引導男孩面對逆境挫折時要有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
當男孩可以直面挫折,保持用樂觀的心態生活時,他們的精神、靈魂、美德都從這種愉悅的心情中得到滋潤,盡管煩惱和不安時時吞噬著這種美好的心情,各種挫折和磨難會一點一滴地消耗它,但這如清泉甘露般的美麗心情永遠不會枯竭,而是歷久彌堅以致永遠。
給父母的建議:幫助男孩樹立樂觀心態
讓男孩保持樂觀的心態,微笑著面對生活是很必要的。調查顯示:開朗樂觀的人和其他人相比較不僅更為健康,而且生活的幸福指數會更高,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家長在生活中應該如何引導男孩樂觀的生活,樂觀地面對生活的各種挫折呢?還必須注意以下幾條原則:
1.要朝好的方向想
有時,男孩變得焦躁不安是由于碰到自己所無法控制的局面。此時,你應該讓他們承認現實,然后設法創造條件,使之向著有利的方向轉化。此外,還可以引導男孩把思路轉身別的事上,諸如回憶一段令人愉快的往事。
2.不要過于挑剔
大凡樂觀的人往往是“憨厚”的人,而愁容滿面的人,又總是那些不夠寬容的人。他們看不慣社會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間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這才感到順心。因此盡量讓男孩避免挑剔的惡習。挑剔的人常給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實是在消極地干涉他人的人格。怨恨、挑剔、干涉是心理軟弱的表現。
3.偶爾也要屈服
當男孩遇到重創時,往往變得浮躁、悲觀。但是,浮躁、悲觀是無濟于事的。我們要告訴男孩不如冷靜地承認發生的一切,放棄生活中已成為他們負擔的東西,終止不能取得的活動,并重新設計新的生活。大丈夫能屈能伸,只要不是原則問題,不必過分固執。
4.不要對男孩控制過嚴
男孩到了不同的年齡段,應該給予他適當的選擇權。讓男孩可以充分為自己的生活做主,比如:午餐可以吃什么,上街要穿什么樣的衣服,假日選擇到哪里去玩,要選擇什么樣的玩具……只有從小 就享有“民主權”的男孩,才會感到充分的快樂自在。
5.鼓勵男孩與人融洽相處,多交朋友
與人融洽相處有助于培養男孩快樂的性格。家長可以多帶男孩接觸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和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此外,家長還應該與他人融洽地相處,熱情待客,真誠待人,幫助男孩樹立良好的榜樣。如果男孩性格內向,家長更應該鼓勵男孩多交朋友,可以讓男孩變的更加開朗、樂觀。
6.讓男孩的興趣愛好廣泛
一個孩子如果沒有一些課余的愛好,就難免會覺得生活無聊。試想,一個愛看電視的男孩,如果當天晚上沒有合適的電視接節目可以看,那么他就會郁郁寡歡。如果男孩的興趣愛好廣泛,他可能不僅是個書迷,還有可能熱衷體育活動、喜歡飼養小動物、或者參加話劇表演,他的生活怎么可能不會豐富多彩呢?他肯定每一天都生活的充實快樂。
▲能干的父母,奪走了男孩成長的機會
被喂養慣了的動物接受放養時,通常自己不會捕食。大自然的生存法則告訴我們:動物如果學不會自己捕食的話,就會被餓死。同樣的道理,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的孩子通常沒有在社會獨自生存的能力。一旦父母因為一些原因無法顧及到他們,他們就只能被社會淘汰。
可現實情況卻讓我們頗為沮喪。據天津市少工委對150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其中51%的學生長期由家長整理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有4%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離開父母就束手無策;只有13%的學生偶爾做些簡單家務,情況實在令人擔憂。
由于現在獨生子女居多,幾代人的關心與愛護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我們家長會為孩子們鋪路——替他穿衣,替他系鞋帶,替他安排工作,替他迎接挑戰,一次,兩次,一百次……所以孩子們在家里凡事不肯自己動手。這些孩子長大后依賴心理嚴重,凡事不想自己動腦筋,遇到事情第一個就想到找人幫忙,而且這樣的孩子慣于推卸責任,將來勢必不為社會接受。
★對兒童心理和腦力開發研究造詣頗深的日本杰出教育家多湖輝認為,增強孩子能力的最好辦法,就是使父母成為“教育的實踐者”。父母不僅要了解孩子獨特的心理動態,而且應該針對不同孩子的個性特征,不斷地在生活和學習實踐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而要求孩子幫助多做家務,對于孩子來說,會起到比課堂更有效的學習效果。因為這不但可以提高他們動手實踐的能力,而且孩子在實際動手中必須學會安排計劃,這就促使孩子將家務活與學習時間調劑好,在做不同家務的同時,培養了孩子的耐性和身體素質。★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凡兒童自己能夠做到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這是一句符合成長規律的至理名言。其實,要讓孩子脫離對別人的依賴,獨立地發展和鍛煉自己,扔掉拐杖,走出成長的誤區,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有人說,中國孩子很累,中國父母更累。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子成龍”,他們給孩子傾注了全身心的愛,事無巨細都替孩子著想,恨不得一切包辦代替,就像有的母親所說:“我一顆心都撲在孩子身上,可以說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只要孩子將來有出息,再苦再累我都愿意。”因為他們只有一個孩子,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家長們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為他們設計好了人生。不幸的是,作為傳承性很強的家庭教育,今天的父母并沒有太多可以借鑒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為孩子設計好的人生計劃,很有可能是自以為是的規劃。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只能沿著這條道路前進,不能有“非分”之想。還總是以“我是為你好”自居,讓孩子覺得不聽從安排就是“不知好歹”。
給父母的建議:不要給男孩過度的保護
著名的教育工作者孫云曉說:“中國的父母正在辛辛苦苦地醞釀著孩子的悲劇命運,爭分奪秒地制造著孩子的成長苦難。實際上,我們的父母在和自己作戰,用自己的奮斗來擊毀自己的目標。”作為家長,誠然我們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那么應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呢?
1.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動手的習慣
家長不可能照顧孩子們一輩子,因此從小就應該讓他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衣服,收拾文具,幫父母拖地、洗碗等。只有從小事做起,才能逐漸培養起獨立自主的精神。
2.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鍛煉孩子的自立能力
要避免對孩子過度的保護,我們首先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放手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如果我們對孩子過度保護,因為怕孩子犯錯,就一味地為他鋪墊一切,事事領著孩子的手那么他永遠都不可能長大。
魯迅先生曾說:“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類中的人。因為即我,所以更應該盡教育的義務,教給他們自立的能力;因為非我,所以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魯迅先生的話正表達了這樣一種現代兒童觀——子女,是我的孩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我,他從母體出來后,已與母體分開,成了人類中的一個獨立的人。因為還是我的孩子,作為父母就有教育他的義務,而這種教育主要是教給他自立的能力,因為他不等同于我,所以要解放孩子,使他們完全成為獨立的人。
▲巨額財產難保孩子一生富貴平安
我們知道財富需要靠勞動換得,但是在孩子眼里,金錢和信用卡可以幫他們買到玩具、零食,可以讓他們在游樂園盡情狂歡,也可以讓他們享受很好的生活。而且孩子往往會認為,父母的金錢就像蘑菇,取走以后自然就會長出新的,這樣的誤解讓孩子不懂得感恩,也不知道節儉生活。失去感恩和節儉意識的人,也就失去了很多快樂。
要讓孩子明白財富與幸福的關系,對父母來說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很多成年人自己也沒有找到財富與幸福的平衡點。因此,讓我們在幸福教育之前,先補上這一課。
有人將財富比成萬惡之源,也有人視財富為畢生的目標。其實,財富終究只是一種中介,通過它去換回自己想要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體會到幸福。財富與幸福之間未必會有正比的關系,更多財富并沒有帶來更多幸福。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二戰以來美國人的收入連翻三倍,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在1950年接受調查時說他們“非常快樂”,現在這個比例并沒有明顯變化。世界變得越來越富足了,不過人們的幸福感覺并沒有像財富一樣翻番。這種現象可以用“適應效應”來解釋:人們對生活水準的提高很快作出心理調整,就像彩票中獎興奮一段時間以后,就會回到原來的幸福感水平上來。★
其實,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埋藏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我們大多數人追求的幸福,實際上是相對。也就是說,只有在自己比他人得到更多時,我們才會有更多的幸福感。生活在北京的人與生活在武漢的人,平均收入會有較大的差距,但擁有幸福感的人群比例,卻不會有什么差距。我們常問自己“我的房子是不是比鄰居的更漂亮?”而不是“我的房子是不是夠用?”
人們對待財富往往不能心平氣和,所幸財富也不是快樂的唯一源泉。在財富滿足基本生活所需之后,它對生活的樂趣沒有多少真正的影響。與朋友或家人聊天、聽音樂、幫助他人等都對幸福有比財富更大的影響力。那些最讓人感到幸福,譬如愛、朋友、家庭、尊重、對生命價值的信念等,都不是錢可以買到的。
怎樣做一個幸福快樂的人?心理學家調查發現,最快樂的人和最消沉的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在于,他們與朋友、家人之間的緊密聯系,以及愿意花時間和他們在一起的許諾。友好、感激和愛更能帶來快樂,因為付出讓人感到自身對他人的價值,給人生帶來意義。
在對幸福和財富的關系做了如此大量的充電工作之后,父母不妨再想想自己的生活經驗,我快樂嗎?最快樂的時候是怎樣的情況?相信很多人會想到和家人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得到別人的肯定以后的激動和歡欣,看到孩子小小的進步時的寬慰和驚喜……既然如此,孩子的疑惑也就能順利解開了,因為生命中的幸福已在你心中,幸福就是選擇好自己的心態,懷著感恩的心去面對人生。
給父母的建議:讓男孩懂得分享
懂得分享的人,讓自己的知識為別人增值,別人也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回報你,這樣的財富增長才是一個良性的循環。新一任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自己的“武器”也是分享。
★“我競選這個職務,不是為了個人名譽,更不是爭奪個人利益,當選聯合國秘書長就意味著責任和奉獻。我希望在我的任期內,通過各方面的努力,讓全世界的人民,不分種族、性別、國籍,都能過上幸福、和平、快樂的生活。”這是潘基文在就職演講中說過過的一句話。
短短的話語中,充滿親切和愛,人們看到一個懂得分享的領導者,分享努力帶來的幸福和快樂。
小時候,有人送來兩箱蘋果給潘基文的爸爸,其中一箱蘋果過分成熟,不馬上吃掉很快就會腐爛,另一箱比較新鮮,還可以保持長一點的時間。
父親把三個兒子找來,商量蘋果的吃法。大哥說,趁還沒有完全壞,先吃那成熟的一箱。父親說,不過等吃完這箱,那箱也就壞了。二哥說,先吃那箱好蘋果,這樣就能盡可能多地吃的。可父親說,這樣一來,熟的那箱肯定全部浪費。潘基文卻說,我們把兩箱蘋果混合起來,分一半給鄰居,所有的蘋果都不會浪費。父親聽后,若有所思地笑了笑,大概他也看出兒子的與眾不同,因為他有別人難有的高貴品質。★
分享是一種力量,在選擇給予別人的同時,自己本身也已經收獲到心靈上的慰藉和溫暖,更何況善行的背后,往往是源源不斷的資源自發地朝分享者聚攏。
讓孩子學會分享,說來容易,做來難。如果孩子還小,父母可以以身作則來示范分享,多和鄰居往來,多和孩子講講自己的故事,在生活中把分享演繹得自然而然。
★有一個孩子過生日,自己挑了一個很大的蛋糕。由于平時爸媽不讓他放開吃甜食,這回他想一個人獨享這塊蛋糕了。
結果晚上給孩子慶生之前,竟來了一群不速之客——爸爸的同事們。大家三三兩兩地趕來了,孩子背地里對爸爸說:“唉,早知道就訂一個更大的蛋糕了,這下子我的那份要被人拿走了。”爸爸看出來孩子是在為自己的損失傷心,于是安慰他說“叔叔阿姨們過來給你過生日,這是多好的事情啊,一塊小小的蛋糕算什么。”
等到吹熄蠟燭許完愿,叔叔阿姨們紛紛亮出了自己的禮物,有小鬧鐘,有彩筆,其中還有一盒精致的小蛋糕!孩子當即就說要打開來大家嘗一嘗,看來,獲得的快樂已經大大超過了小損失的傷心了。
晚上臨睡前,爸爸問孩子高興不高興,孩子說很高興。爸爸問:“你還為叔叔阿姨吃了你的蛋糕而難過嗎?”孩子搖搖頭。“當你把自己的蛋糕和別人分享了之后,別人也會把他們的好東西和你分享。就算叔叔阿姨們沒有帶禮物來,至少你多了幾個朋友,朋友肯定要比蛋糕的保質期長久,是嗎?”孩子點點頭。★
當孩子樂于與他人分享的時候,他的快樂就變成了雙倍的快樂,他的憂傷也只剩下一半。如果孩子能夠做到真正地樂于分享,他們也就體會到了生活中真正的樂趣。作為家長,在鼓勵孩子“樂于與人分享”的同時,一方面要培養孩子大度、自然抒發感情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培養孩子體貼他人、自信、豪爽的性格。
父母在鼓勵孩子“樂于與人分享”的同時,一方面要培養孩子大度、自然抒發感情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培養孩子體貼他人、自信、豪爽的性格。還應該增加孩子與他人交往的機會,使孩子認識到人是離不開他人的,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互相扶持、互相慰藉的。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自然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要做與人分享的模范,經常主動地關心和幫助別人。做了好吃的點心分給鄰居嘗嘗,毫不吝惜地借給別人需用的物品等,都會為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起表率作用。這些行為都無聲地鼓勵著孩子與人分享,這樣的孩子也會有人愿意與他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