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窮”養男孩并非放養(1)
書名: 男孩窮養,女孩富養(大全集)作者名: 凡禹 田田本章字數: 5218字更新時間: 2014-01-10 13:28:46
▲男孩的魄力從苦難中來
一位已經上了大學的男孩,喜歡吃魚,但不“喜歡”摘刺兒。據說他媽媽“喜歡”摘刺兒,而“不喜歡”吃魚。于是他們母子多年來就成了理想的“搭檔”。后來,男孩到了一個盛產魚的國度。他從那里回信說,正是媽媽的“喜歡”幫助,幾乎剝奪了他維生的“技術”。
愛默生說:“坐在舒適軟墊上的人容易睡去。”一個人坐在健身房里讓別人替自己練習,是永遠無法增強自己肌肉力量的。
★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獅子故意把自己的小獅子推到深谷,讓它從危險中掙扎求生,這個氣魄太大了。雖然這種作風太嚴格,然而,在這種嚴格的考驗之下,小獅子在以后的生命過程中才不會泄氣。在一次又一次地跌落山澗之后,它拼命地、認真地、一步步地爬起來。它自己從深谷爬起來的時候,才會體會到‘不依靠別人,憑自己的力量前進’的可貴。獅子的雄壯,便是這樣養成的。”★
慣于依賴的孩子遇事首先想到別人,追隨別人,求助別人,沒有自恃之心,不敢相信自己,不敢自行主張,不能自已決斷,在家中依賴父母,日后在外面寧愿依賴同事、依賴上司,也不愿自己創造,不敢表現自己,害怕獨立。這都意味著人格還沒有趨于成熟和健全。
心理學的研究把人分為兩種類型,即內控型和外控型。內控型的人常常這樣描述自己:“我身上發生的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自己做出的決定和付出的努力。當我無法改變事情的時候,我仍然可以決定以何種方式來應對。”外控型的人經常會這樣說:“我的快樂和痛苦不是我能決定的,這取決于別人或取決于命運。”換句話說,內控型的人相信自己,并會通過努力和負責的行動,改變自己的命運;外控型的人認為人是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與境遇的,因而他們是被他人、外界或命運擺布的弱者。
把孩子放在可以依靠父母或是可以指望幫助的地方是非常危險的。在一個可以觸到底的淺水處是無法學會游泳的。而在一個很深的水域里,孩子會學得更快更好。當他無后路可退時,他就會安全地抵達河岸。依賴性強、好逸惡習勞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而只有把孩子逼到“迫不得已”的形勢下才能激發他們身上的最大潛力,只有讓孩子完全拋棄可以依賴的拐杖,勇于去走自己的道路,才能真正自立自強。
一家大公司的老板曾說,他準備讓自己的兒子先到另一家企業里工作,讓他在那里鍛煉鍛煉,吃吃苦頭。他不想讓兒子一開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為他擔心兒子在他的大樹蔭下,被他遮住了陽光,從而難以成為棟梁。在這方面,華人富豪李嘉誠做得很好。他曾讓自己的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兩兄弟到過外國人的咨詢公司打過工,磨煉他們獨立的精神,他的用心得到了實際的回報,李澤鉅后來擔起了家族發展的重擔,而李澤楷也擁有了新的事業,和父親并駕齊驅,一同奮戰商海。
這些具有遠見的家長知道,在父親的溺愛和庇護下,想什么時候來就什么時候來,想什么時候走就什么走的孩子很難會有大的出息。只有自立精神能給人以力量與自信,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培養成就感和做事能力。
給父母的建議:讓男孩坦然面對挫折
★有這樣一則寓言:兩只青蛙在覓食中,不小心掉進了路邊一只牛奶罐里,牛奶罐里還有為數不多的牛奶,但是足以讓青蛙們體驗到什么叫滅頂之災。
一只青蛙想:完了,全完了,這么高的一只牛奶罐啊,我是永遠也出不去了,于是,它很快就沉了下去。
另一只青蛙在看見同伴沉沒于牛奶中時,并沒有沮喪,而是不斷告誡自己:“上帝給了我堅強的意志和發達的肌肉,我一定能夠跳出去。”它每時每刻都鼓起勇氣,鼓足力量,一次又一次奮起、跳躍——生命的力量與美展現在它每一次搏擊與奮斗里。
不知過了多久,它突然發現腳下黏稠的牛奶變得堅實起來。原來,它的反復踐踏和跳動,已經把液狀的牛奶變成了奶酪!不懈地奮斗和掙扎終于換來了自由的那一刻。它從牛奶罐里輕盈地跳了出來,重新回到綠色的池塘里,而那一只沉沒的青蛙就留在了那塊奶酪里,它做夢都沒有想到會有機會逃出險境。★
有時候我們的人生也會遭遇青蛙的境遇,很多突如其來的挫折或困難會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
但是有的人卻成功了,是因為他們能夠堅強地面對,而有的人失敗了,是因為他們面對困難一蹶不振,失去了繼續拼搏的勇氣。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說過,厄運對樂觀的人無可奈何,面對厄運和打擊,樂觀的人總會勇敢地迎接挫折!因此,我們要告訴孩子,跌倒了不要怕,勇敢地站起來就能看到一片艷陽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不斷地鍛煉孩子的勇氣!
在鍛煉孩子勇氣方面,英國人的做法是值得家長們學習的。曾經有這樣的事情:英國西南部的瓦伊河畔,有一所由少年探險組織建立的河流探險訓練中心,專門為孩子們提供進行探險活動的機會,以訓練他們的勇氣和堅強的意志。
在那里,孩子們每天一早就來到河邊,由專門的人負責教他們游泳和劃船。訓練是艱苦而緊張的,每一次練習都有孩子落水,也有些人受傷。在激流中拼搏,需要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勇氣。孩子們在這里不僅僅學習了劃船等技術,更重要的是鍛煉了他們的意志,培養出勇敢的精神,同時也懂得了互敬互愛和團結合作。
在英國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活動,目的不是為了學習某種技巧,而是為了鍛煉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在家庭教育中,英國人的這種做法是值得提倡和推廣的。鍛煉孩子的勇氣,首先要求父母是勇敢的人。如果父母自身就對困難或對帶有一些危險的活動感到害怕,那么這樣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就不可能有勇敢的精神。有些父母僅僅是為孩子的安危擔憂而犧牲給孩子鍛煉的機會。事實上,這樣做事實上是很自私的,也是很懦弱的表現,因為這些父母更多地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感情不受到萬一可能發生的危險所帶來的傷害。
▲對男孩“狠”一點
★美國西點軍校有一個久遠的傳統,遇到學長或軍官問話,新生只能有四種回答:
“報告長官,是!”
“報告長官,不是!”
“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
“報告長官,不知道。”
除此之外,不能多說一個字。比如學長問:“你認為你的皮鞋這樣就算擦亮了嗎?”你的第一個反應肯定是為自己辯解:“報告長官,剛才排隊時有人不小心踩到了我。”但是不行,
這不在那四個“標準答案”里,所以你只能回答:“報告學長,不是。”學長要問為什么,你最后只能答:“報告學長,沒有任何借口。”
如果軍官派一個新生去完成一項任務,而且限定在一定時間內完成。這項任務完全可能會因種種原因而不能按時完成,但軍官只要結果,根本不會聽你長篇大論地解釋為何完不成任務。“沒有任何借口”迫使這位新生只有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去爭取完成任務,根本無暇為完不成任務找借口。★
也許我們認為西點軍校的校規有些過于苛刻,但是他能夠存在必然有存在的道理。學校之所以這樣規定,就是要讓新生學會忍受壓力,學會恪盡職責,明白表現不達標是“沒有任何借口”的。
我們必須告訴自己的孩子,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不要找任何借口。
借口是做不成事、做錯事的擋箭牌;是敷衍別人,原諒自己的護身符;是孩子掩飾弱點、逃避責任的百驗靈丹。借口掩蓋了過失,推卸了責任,使孩子心理暫時平衡,但長此以往,便是大事做不了,小事做不好,最終一事無成。
做家長的要引導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對于過去的失敗抱著正確的態度,分析原因,找出不足,進行彌補。客觀、合理地制定自己的目標,并為生活中的成功和失敗找出原因。這樣孩子不為任何事情找借口的習慣一旦養成,他們將會受益終生!
給父母的建議:對男孩嚴而有格,嚴而有度
★茅盾5歲那年,父母就商量應該給兒子進行早期的啟蒙教育。當時茅盾進的私塾學習氣氛不好,父母擔心他得不到嚴格訓練,會養成不良習慣,便決定自己來教兒子。他們自己找了教材,還根據歷史古書編成兒童易懂的歌曲教給孩子,或者是把晦澀的歷史文獻講成一個個小故事,由母親來講給孩子聽。這些早期的家庭教育,對茅盾形象思維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茅盾10歲那年父親病逝,教導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母親一個人身上。母親怕茅盾落下功課,便讓茅盾拿課本來自己教他。有時候茅盾在學習上遇到了問題,母親總是嚴加管教,毫無情面可言。
茅盾小學畢業,征求母親的意見,是上師范院校呢,還是讀自己喜歡的工科。雖然母親獨自一人艱辛地撫養著兩個孩子,但她還是讓茅盾上了工科。
雖然離開了家,但是母親也沒有放松對兒子的管教和關心,茅盾也經常把自己發表的作品或是和弟弟通的信寄回去給母親看。
茅盾快結婚的時候,母親擔心他和目不識丁的未婚妻在一起沒有共同的人生追求,就想幫他把婚事退了,但是茅盾害怕退婚給母親添麻煩,就想把未婚妻娶過來,讓母親教她識字,于是第二年,母親就為兒子辦了婚事。
后來,在茅盾弟弟的教育問題上,母親也體現出了極大的嚴而有格,嚴而有度。茅盾的弟弟在工科學業即將結束的時候受新思想影響,響應革命的需求要東渡日本專心研究政治,但此時離他畢業只有短短的半年時間了。茅盾很反對弟弟的選擇,但母親看小兒子的去意已決,便同意了兒子的要求。★
茅盾母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懂得寬嚴相濟,既不一味地強求孩子服從自己的管教,也不縱容孩子不好的習慣,這點值得很多父母好好學習。
在我們現在的家庭中,一般情況下男孩和母親在一起的時間大大多于和父親相處的時間,母親在男孩的早期家庭教育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可是有的母親愛子心切,常常過度地溺愛自己的孩子,往往是男孩主宰著家長的一切。
兒童教育學家和幼教工作者普遍認為:對孩子應當寬嚴相濟。該嚴的時候嚴,父母才能在孩子面前樹立起應有的威信;該寬的時候寬,孩子才能夠不被束縛,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父母應該怎樣對男孩進行家庭教育呢?
1.對男孩寬而有度
對于男孩無理的要求,父母要果斷拒絕,比如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的汽車模型很漂亮,非要讓父母也給他買一個;吃飯的時候看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就拿到自己面前,不給其他人吃;吵著鬧著非要在吃飯的時候吃冰淇淋。家長只要答應了孩子無理的要求,就必然失去了自己的威信。
2.對男孩嚴而有度
在父母管教過嚴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性格懦弱、沒有主見、遇事慌張。家長過度限制孩子的自由,處處指責,也會影響他們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限制孩子的發展。
3.對男孩的嚴加管教要講究方法
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比如逃學、不交作業、打罵同學,父母千萬不要一味地打罵孩子,粗魯的管教方式往往只能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4.男孩的人格獨立平等
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家長和孩子的人格應保持平等,父母不應該因孩子年紀小而漠視他在家中的地位。平等是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的前提。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優越感都會對其他家庭成員造成心理壓力,使雙方產生心理隔閡。
▲為男孩創造條件適應社會
★一個研究《塔木德》的猶太學者,剛剛結束他的學習生涯,到艾黎扎拉比那里,請求給他寫封推薦信。
“我的孩子,”拉比對他說:“你必須面對嚴酷的現實。如果你想寫作充滿知識的書,你就必須像小販那樣,帶著壇壇罐罐,挨門挨戶地兜售,忍饑挨餓直到40歲。”
“那我到40歲以后會怎么樣?”年輕的學者滿懷希望地問。
艾黎拉扎比鼓勵地笑了:“到了40歲以后,你就會很習慣這一切了。”★
這一則小故事流行于猶太人之間,他們用這樣的故事教育后代苦難是不可避免的。苦難教育對一個人的一生影響深遠,很多人總是逃避苦難,不愿意去品嘗,但要知道,只有經歷苦難,才能從苦難中汲取動力和能量,只有真正懂得苦難的含義,才能品出苦難賦予它的甜。
對于苦難,任何人都會有一種不由自主想要逃避的心理,殊不知,經歷了苦難之后的生活才能更甜。所以,交給孩子品的本領,他才能夠明白究竟什么才是真的甜。
父母要讓孩子自小接受艱難困苦的磨煉,教會他們敢于面對挫折,不怕失敗,以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毅力。經過在逆境中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孩子才能更具生存競爭力,這也是父母應為孩子盡到的義務和責任。
讓孩子的心理上經得起挫敗,關鍵就是要他能“縮小”自己,不要有唯我獨尊的意識,在看問題的時候能夠從別人的角度來看,那么他就不會輕易被一件小事情打敗了。
然而,現在的很多家庭,家長不舍得孩子吃苦,他們動輒“寶貝寶貝”的叫著,恨不得為孩子做一切。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好吃懶做、嬌氣任性,還缺乏責任心、感恩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很多事情沒有經歷,不知道生活還有不如意的一面,很多東西從來都是像天上掉下來的一樣容易,不需要費一點心力,這個時候,他怎么有機會、有能力去承擔生活給他的各種考驗呢?
現在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家境優越的孩子,他們從來沒有認真努力過,總認為一切都不用愁,自有父母安排。這樣的孩子就是缺乏了危機的意識,相信當真正的困難來臨的時候,他們會被徹底打敗。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
★有這樣一個實驗:科學家把一只青蛙放在滾熱的油鍋旁邊,在快到油面的時候,那只青蛙竟然跳離了油鍋;可是,當把這只青蛙放進盛滿水的鍋里時,下面再放火煮,水越來越熱,青蛙卻已離不開鍋,最后被煮死了。★
給男孩進行苦難教育,男孩才能真正強大。如何培養男孩的危機意識呢?可以有以下的幾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