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 搜神記
  • (晉)干寶
  • 18257字
  • 2020-05-18 14:33:10

神農鞭百草

【原文】

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1]之性,臭味[2]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號神農也。

【注釋】

[1]平毒寒溫:我國傳統中醫里對事物性質的分類。

[2]臭味:氣味。

【譯文】

神農拿著赤色神鞭來鞭打各種植物,詳盡地了解這些植物的性質和氣味,判斷它們是平和還是有毒,是寒涼還是溫熱,而氣味又可以歸屬為酸、苦、甘、辛、咸這五行五味中的哪一種,以這些知識來選擇和播種各種農作物,所以天下人稱該部落首領為“神農”。

雨師赤松子

【原文】

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1]也,服冰玉散,以教神農,能入火不燒。至昆侖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時,復為雨師,游人間。今之雨師本是焉。

【注釋】

[1]雨師:掌管下雨的神祇,或者能夠求雨的道士法師。

【譯文】

赤松子,是一位生活在神農時代能呼風喚雨的神仙,也就是“雨師”。他成仙是因為日常服用一種名為“冰玉散”的神藥,并且把這種神藥的配制方法傳授給了神農。服用這種神藥,就能輕松漫步在火里,卻不被火燒到。他歸隱去了昆侖山,經常走進女神西王母的石室中,上天下地時伴隨著風雨。炎帝的小女兒追隨在他身邊,也得道成仙,跟著他一起離開了人間。到五帝時代帝嚳高辛在位時期,他再次以“雨師”的身份顯現,在人間游玩。直到晉代,在世間擔當“雨師”的還是他老人家。

赤將子轝

【原文】

赤將子轝者,黃帝時人也。不食五谷,而啖百草華。至堯時,為木工,能隨風雨上下。時于市門中賣繳[1],故亦謂之繳父。

【注釋】

[1]繳:系在箭上的絲繩。

【譯文】

赤將子轝,是一位生活在五帝時代黃帝在位時期的人。他不吃五谷雜糧,卻喜歡吃各種花朵。他活到唐堯在位時期,做了木匠,也能伴隨著風雨上天下地。他平時喜歡在市場的門口賣繳,所以人們也稱呼他為“繳父”。

寧封子自焚

【原文】

寧封子,黃帝時人也。世傳為黃帝陶正[1]。有異人過之,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封子積火自燒,而隨煙氣上下。視其灰燼,猶有其骨。時人共葬之寧北山[2]中。故謂之寧封子。

【注釋】

[1]陶正:主管陶器燒制業務的正職官員。

[2]寧北山:今河南省修武縣北云臺山。

【譯文】

寧封子,也是一位生活在五帝時代黃帝在位時期的人。世人傳言他是黃帝朝廷里的陶正。有奇人拜訪他,幫助他掌握燒制陶器的火候。這位奇人可以在五色火焰里出沒,卻不被火燒到。兩人相處時間久了,奇人就把這種神奇法術教給了寧封子。寧封子深信不疑,自己站在柴堆上,讓人點火燒他,他卻只能夠隨著火焰上下跳動,無法脫身。等到柴堆焚盡,人們看到灰燼里只留下了他的骨頭。于是,當時的人們一起把他的骨頭埋葬在寧北山中。他因此被稱為寧封子。

偓佺采藥

【原文】

偓佺者,槐山采藥父也。好食松實,形體生毛,長七寸。兩目更方。能飛行,逐走馬。以松子遺堯,堯不暇服。松者,簡松也。時受服者,皆三百歲。

【譯文】

偓佺,是一位居住在槐山以采藥謀生的長者。他喜歡吃松子,以至于渾身都長了長毛,這長毛竟然長達七寸。他的兩只眼睛能分別看到不同的方向,對四面八方的情況一覽無余。他還可以飛起來,能追趕正在奔跑的馬。他把松子送給唐堯,唐堯沒來得及吃就去世了。這種松子,是簡松的松子。當時吃過的人,都會延年益壽,至少活到了三百歲。

彭祖仙室

【原文】

彭祖者,殷時大夫也。姓錢,名鏗,帝顓頊之孫,陸終氏之中子。歷夏而至商末,號七百歲。常食桂芝。歷陽有彭祖仙室。前世云:禱請風雨,莫不輒應。常有兩虎在祠左右。今日祠之訖,地則有兩虎跡。

【譯文】

彭祖,是一位在殷商時代出任大夫官職的壽星。他姓錢,名鏗,是五帝當中顓頊帝的孫子,在陸終氏的兒子里排行中間。他活過了整個夏朝,到了商朝末年,號稱已經有七百歲高齡了。他經常吃一種叫“桂芝”的靈芝。在安徽省和縣歷陽山上還存有彭祖成仙的遺跡,那祠廟叫“彭祖仙室”。根據從前朝流傳下來的傳說,人們只要到那祠堂祈禱風調雨順,就會立刻靈驗。有兩只老虎常在這祠堂的左右出沒。到了晉代,祠堂已經荒廢了,但遺跡附近還能找到這兩只老虎的活動痕跡。

師門使火

【原文】

師門者,嘯父弟子也。能使火,食桃葩,為孔甲龍師。孔甲不能修其心意,殺而埋之外野。一旦,風雨迎之,山木皆燔。孔甲祠而禱之,未還而死。

【譯文】

師門,是神仙嘯父的一位弟子。他能夠駕馭火焰,平時喜歡吃桃花,是夏代帝王孔甲的龍師,為孔甲馴養龍。孔甲殘暴不仁,不能讓師門順服于他的暴虐心意,干脆把師門殺害了,將師門的遺體埋在荒郊野外。一天早上,師門的墓地上風雨大作,周圍山上的樹木全被雷電擊中燃燒起來。孔甲害怕了,認為師門要升仙了,恭敬地到墓地祭祀師門,并禱告請求師門的諒解,還沒回到王宮,就嚇死在路上了。

葛由乘木羊

【原文】

前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時,好刻木作羊賣之。一旦,乘木羊入蜀中,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山。綏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無極也。隨之者不復還,皆得仙道。故里諺曰:“得綏山一桃,雖不能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數十處。

【譯文】

西周時代有一個叫葛由的人,他是居住在西蜀地區的羌族人。當周成王在位時,葛由喜歡把木頭雕刻成栩栩如生的木羊,再賣出去。有一天早上,他居然駕著會動的木羊來到了蜀國都城里,居住在都城的很多蜀國王侯貴人追隨著他,一起登上了綏山。綏山上有很多桃樹,位于峨眉山西南方向,非常險峻。追隨他的人再也不回成都城了,都得道成仙了。所以成都城里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要是能得到綏山的一個桃,就算不能成仙,也足夠以此自豪。”蜀國人在綏山下建立了幾十處祠堂。

崔文子學仙

【原文】

崔文子者,泰山人也。學仙于王子喬。子喬化為白蜺[1],而持藥與文子。文子驚怪,引戈擊蜺,中之,因墮其藥。俯而視之,王子喬之履也。置之室中,覆以敝筐。須臾,化為大鳥。開而視之,翻然飛去。

【注釋】

[1]白蜺:這個詞含義有爭議,可能是白色的娃娃魚,也可能是白色的虹霓。

【譯文】

崔文子,是一位居住在泰山的人,向東周時代著名的王子神仙、號稱“王子喬”的周天子的兒子姬喬學神仙術。王子喬變身成白蜺,出現在崔文子面前,拿著仙藥遞給他。崔文子被這妖怪嚇倒了,隨手抄起戈就向這白蜺擊打過去,打中了白蜺,而仙藥也掉到了地上。崔文子俯身看下去,發現白蜺變回了王子喬,已經傷重而亡,只剩尸體。崔文子慌張了,把王子喬的尸體放在屋中,拿竹筐蓋在上面。片刻之間,這尸體變成撲打著翅膀的大鳥。崔文子翻開竹筐看稀奇,大鳥便展翅飛走了。

冠先釣魚

【原文】

冠先,宋人也。釣魚為業。居睢水旁,百余年。得魚,或放,或賣,或自食之。常冠帶,好種荔,食其葩實焉。宋景公問其道,不告,即殺之。后數十年,踞宋城門上,鼓琴,數十日乃去。宋人家家奉祠之。

【譯文】

冠先,是春秋時代的一位宋國人,以釣魚為職業。他居住在睢水河邊,長達一百多年。他釣到魚以后很隨意,有時放生,有時賣掉,有時自己吃掉。他經常戴著冠帽、系著絲帶,打扮得很正式,還喜歡種荔枝,為的是吃掉荔枝的花朵和果實。宋景公向他詢問修道的方法,冠先卻不肯說出來,于是宋景公就殺害了他。幾十年之后,冠先又出現了,蹲在宋國首都的城門上,彈奏古琴,在那里表演了幾十天才離開。這神跡震撼了宋國人,使得他們家家都祭拜冠先。

琴高取龍子

【原文】

琴高,趙人也。能鼓琴。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術[1],浮游冀州、涿郡間二百余年。后辭入涿水中,取龍子。與諸弟子期之。曰:“明日皆潔齋,候于水旁,設祠屋。”果乘赤鯉魚出,來坐祠中。且有萬人觀之。留一月,乃復入水去。

【注釋】

[1]涓彭之術:神仙涓子、彭祖,都以修行道術而長生不老聞名。

【譯文】

琴高,是戰國時代的一位趙國人,擅長彈奏古琴,出任過宋康王的舍人官職。他躬親力行地修煉涓子、彭祖傳下來的長生不老道術,在河北、北京之間出沒了二百多年。后來,他告辭眾人,要到涿水里去,降服龍的兒子,跟弟子們約定了日期,說:“明天都潔凈身體,吃齋飯,在水邊等著我順利歸來,給我修好祭祀的祠堂。”第二天,他果然騎著一條紅鯉魚浮出水面,飛到祠堂里正經坐好。這神跡驚動了四方,人們來圍觀他,達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他留在祠堂里供大家瞻仰了整整一個月,然后再次騎著紅鯉魚飛進河里,離開了。

陶安公通天

【原文】

陶安公者,六安鑄冶師也。數行火。火一朝散上,紫色沖天。公伏冶下求哀。須臾,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冶與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龍。”至時,安公騎之,從東南去。城邑數萬人,豫祖安送之,皆辭訣。

【譯文】

陶安公,居住在六安,是一位鑄造冶煉金屬的大師。他天天生火煉鐵。有一天,火焰朝上的勢頭忽然變得格外旺盛,火光變成紫色還一直沖到天空。陶安公感到驚恐不已,跪伏在冶煉爐下,可憐巴巴地向蒼天祈求饒命。沒過多久,一只朱雀從天而降,飛到冶煉爐上立定,對他開口說:“安公!安公!你的冶煉技術已經高超到能通天的地步了。七月七日這一天,上天會派遣一條赤龍來迎接你登天當神仙。”到了七月七日,安公果然騎上了那條龍,從東南方離開六安,飛升上天。城內好幾萬人得知了消息,預先聚集到一起,按習俗祭祀路神,祝愿安公平安順利,給安公送行。安公臨行前一一和他們道別。

焦山老君

【原文】

有人入焦山七年,老君與之木鉆,使穿一盤石,石厚五尺。曰:“此石穿,當得道。”積四十年,石穿,遂得神仙丹訣。

【譯文】

有一個人進焦山生活修行了七年。太上老君賜予他一件木質鉆頭,吩咐他去鉆穿一塊堅硬的大石頭,這石頭的厚度達到五尺。太上老君對他說:“只要你鉆穿了這塊石頭,就能得道成仙。”這人專心致志鉆了四十年,終于把石頭鉆穿了,于是得到了能用來修煉成神仙的丹道秘訣。

魯少千應門

【原文】

魯少千者,山陽人也。漢文帝嘗微服懷金過之,欲問其道。少千拄金杖,執象牙扇,出應門。

【譯文】

魯少千,是西漢時期一位居住在山陽郡的人。漢文帝曾經換上普通人的衣服,揣著金錢去拜訪他,想學習了解他的道法。魯少千杵著金質拐杖,手持象牙扇子,出門迎接漢文帝。

淮南八老人

【原文】

淮南王安好道術,設廚宰以候賓客。正月上辛,有八老公[1]詣門求見。門吏白王,王使吏自以意難之,曰:“吾王好長生,先生無駐衰之術,未敢以聞。”公知不見,乃更形為八童子,色如桃花。王便見之,盛禮設樂,以享八公。援琴而弦歌曰:“明明上天,照四海兮。知我好道,公來下兮。公將與余,生羽毛兮。升騰青云,蹈梁甫兮。觀見三光,遇北斗兮。驅乘風云,使玉女兮。”今所謂《淮南操》是也。

【注釋】

[1]八老公:史稱“淮南八公”,其姓名分別為蘇飛、李尚、左吳、陳由、伍被、毛被、晉昌、雷被。

【譯文】

西漢時代,淮南王劉安非常沉迷于道術,還專門在王府設立了掌管膳食的“廚宰”一職,專門負責接待來充當門客的奇人異士。

在某年正月上旬的辛日,有八位老人來到王府門口求見淮南王。看門人把他們求見的消息稟報給淮南王,淮南王讓看門人自己想辦法來為難他們。于是,看門人回到門口,對淮南八公說:“我們的淮南王非常想長生不老,但是各位先生看起來這樣蒼老,應該不懂長生不老的方法,所以我沒敢把你們的請求上報給他。”

老人們明白這是淮南王不肯見他們,就變成了八個小孩,臉色和桃花一樣白里透紅。淮南王聽到這樣的神跡,就以十分隆重的禮節接見他們,還專門安排了奏樂來助興。淮南王撫著琴邊彈邊即興演唱說:

“圣明的上天哪,光照了四海啊;上天明白我喜愛道術,就派各位長者下凡來了啊。長者們會帶著我一起,身上長出羽毛來啊。我們騰飛升上青天云端,把梁甫山踩在腳下啊。觀賞著日、月、星辰三光,偶遇北斗七星啊。乘風駕云,使喚神女啊。”這首琴曲,就是今天的《淮南操》。

劉根召鬼

【原文】

劉根,字君安,京兆長安人也。漢成帝時,入嵩山學道,遇異人授以秘訣,遂得仙,能召鬼。潁川太守史祈以為妖,遣人召根,欲戮之。至府,語曰:“君能使人見鬼,可使形見。不者,加戮。”根曰:“甚易。”借府君前筆硯書符。因以叩幾。須臾,忽見五六鬼,縛二囚于祈前。祈熟視,乃父母也。向根叩頭曰:“小兒無狀,分當萬死。”叱祈曰:“汝子孫不能光榮先祖,何得罪神仙,乃累親如此。”祈哀驚悲泣,頓首請罪。根默然忽去,不知所之。

【譯文】

劉根,字君安,是西漢時代一位居住在京兆長安的人。漢成帝時代,他進嵩山去修行學道,遇到了奇人異士傳授了秘訣,于是得以修煉成仙,能夠召喚鬼魂。潁川郡太守史祈認為劉根是妖孽,派遣屬下去傳喚劉根,想要把他殺掉。

劉根來到了太守官府。史祈傲慢地說:“聽說你能夠使人看見鬼,想必也可以讓這些鬼顯形讓人看見吧!不能的話,我就以妖言惑眾的罪名處決你。”劉根說:“這太簡單了。”

于是他借用了太守面前桌上擺好的筆硯,畫好了道符,然后用它輕輕在桌上扣了幾下。片刻之后,忽然憑空冒出五六個鬼,捆綁著二個鬼囚,出現在史祈眼前。

史祈仔細一看,那兩個鬼囚居然是他已故的父母。他的父母向劉根叩頭,恭敬地說:“我們的兒子太沒有禮貌了,真是罪該萬死。”然后他們訓斥史祈:“你這個做子孫的不能爭口氣讓九泉之下的先祖感到光榮,居然去得罪神仙,連累父母被這樣對待。”史祈驚恐哀傷,悲痛地哭泣起來,跪下叩頭向劉根請罪。劉根一言不發,忽然離開了,不知道去哪里了。

王喬飛舄

【原文】

漢明帝時,尚書郎河東王喬為鄴令。喬有神術,每月朔,嘗自縣詣臺[1]。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候望之。言其臨至時,輒有雙鳧從東南飛來。因伏伺,見鳧,舉羅張之,但得一雙舄。使尚書識視,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

【注釋】

[1]詣臺:拜訪尚書臺。

【譯文】

東漢時代,漢明帝在位時期(公元58—75年),有位來自河東的官員叫王喬。王喬原來在京城擔任尚書郎,被外調擔任鄴縣縣令。王喬擁有神奇的法術。每月初一,王喬都會從鄴縣趕到尚書臺看望舊同事。這事驚動了漢明帝,漢明帝感覺他很奇怪,因為他來得這樣頻繁,又沒有人看見過他的隨行車馬,于是漢明帝秘密命令太史守候在尚書臺監視他。太史回復說,每次王喬快到達京城時,總會有兩只野鴨從東南方飛來。于是,漢明帝派人暗中埋伏監視,當他們再看見野鴨時,就按照旨意舉起網把它們罩住,結果網里沒有野鴨,只有一雙鞋子。漢明帝讓尚書們來辨認,這正是永平四年(公元61年)時漢明帝賜給尚書臺官員們的鞋子。

薊子訓長壽

【原文】

薊子訓,不知所從來。東漢時,到洛陽[1]見公卿數十處,皆持斗酒片脯候之,曰:“遠來無所有,示致微意。”坐上數百人,飲啖終日不盡。去后,皆見白云起,從旦至暮。時有百歲公說:“小兒時見訓賣藥會稽市,顏色如此。”訓不樂住洛,遂遁去。正始中,有人于長安東霸城,見與一老公共摩娑銅人,相謂曰:“適見鑄此,已近五百歲矣。”見者呼之曰:“薊先生小住。”并行應之。視若遲徐,而走馬不及。

【注釋】

[1]洛陽:古名洛陽。東漢時代,名為洛陽。因為東漢屬火德,忌諱“洛”字有水旁,水能克火,故而改名。曹魏又改回洛陽,沿用至今。

【譯文】

薊子訓,是一個誰都不知道他來自哪里的人。東漢時代,他出現在人間,前往洛陽去拜見那些擁有三公九卿地位的貴人們,先后去了他們的府上,每次都是只拿一杯酒、一片干肉等候著貴人們回家,總是對貴人們說:“我遠道而來,沒帶上什么東西,只是聊表一點小小的心意。”可是,這酒肉似乎可以無限再生,哪怕當時在貴人家赴宴的有好幾百人,大家吃喝一整天也吃喝不完。等他告辭后,人們都會看見一道白云升起,從早晨到傍晚都不消散。當時有位百歲老人說:“我小時候見過薊子訓在會稽集市上賣藥,那時候他的容貌就是現在這樣的。”薊子訓被人窺破了秘密,不喜歡再住在洛陽,就偷偷離開了。三國時代曹魏正始年間(公元240—249年),有人在長安東面的霸城,看見他與一位老人一起撫摸銅像,并對老人說:“當年我親眼看見人們鑄造這銅象,離現在差不多有五百年了。”這人急忙向他喊道:“薊先生歇個腳吧!”他一邊答應著一邊走,看上去走得很慢,但是快馬都追不上他。

漢陰生乞市

【原文】

漢陰生[1]者,長安渭橋下乞小兒也。常于市中丐,市中厭苦,以糞灑之。旋復在市中乞,衣不見污如故。長吏知之,械收系,著桎梏,而續在市乞。又械欲殺之,乃去。灑之者家,屋室自壞,殺十數人。長安中謠言曰:“見乞兒與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注釋】

[1]漢陰生:他真名不詳,因為生活在兩漢時期的陰暗地方,故而被稱為漢陰生。

【譯文】

漢陰生,是一位棲身在西漢首都長安城渭橋下的行乞小孩。他常常到集市里行乞,集市里有人討厭他又臟又煩,居然拿糞便灑在他身上,把他趕走。沒過一會兒,他又出現在集市里行乞,而且衣服上的污穢糞便一點也沒有殘留,就跟之前一樣干凈。主管集市的官吏知道了這事,派遣下屬帶著警械把他拘捕起來,戴上手銬腳鐐,結果他又神秘的掙脫了鐐銬,出現在集市里行乞。官吏再次帶著警械把他抓住,想把他殺了,可他卻神秘地消失了。而在他身上灑糞便那個人的家突然房倒屋塌,砸死了十多個人。于是,長安城中流傳著這樣的民謠:“看到行乞的小孩,給他喝美酒,免得遭受房倒屋塌的災禍!”

常生復生

【原文】

谷城鄉卒常生,不知何所人也。數死而復生,時人為不然。后大水出,所害非一,而卒輒在缺門山上大呼,言:“卒常生在此。”云:“復雨,水五日必止。”止,則上山求祠之,但見卒衣杖革帶。后數十年,復為華陰市門卒。

【譯文】

谷城鄉有一位叫卒常生的人,人們不知道他來自什么地方。他死而復生,這樣好幾次,當時的人不相信這樣,認為他是裝死。后來,有大洪水暴發,所損害的不止一個地方。而卒常生總是會在缺門山上大聲呼喊,說:“卒常生在這里!”然后他以命令的口氣說:“停止下雨,大洪水五天內必須停止!”到了期限,大洪水真停止了,人們就上山去找卒常生,想把他當活神仙供養起來,卻只看到了他的衣服、手杖和皮帶。幾十年以后,卒常生又出現在了華陰縣的集市里當看門人。

左慈顯神通

【原文】

左慈,字元放,廬江人也。少有神通。嘗在曹公[1]座,公笑顧眾賓曰:“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者,吳松江鱸魚為膾。”放曰:“此易得耳。”因求銅盤貯水,以竹竿餌釣于盤中,須臾,引一鱸魚出。公大拊掌,會者皆驚。公曰:“一魚不周坐客,得兩為佳。”放乃復餌釣之。須臾,引出,皆三尺余,生鮮可愛。公便自前膾之,周賜座席。公曰:“今既得鱸,恨無蜀中生姜耳。”放曰:“亦可得也。”公恐其近道買,因曰:“吾昔使人至蜀買錦,可敕人告吾使,使增市二端。”人去,須臾還,得生姜。又云:“于錦肆下見公使,已敕增市二端。”后經歲余,公使還,果增二端。問之,云:“昔某月某日,見人于肆下,以公敕敕之。”后公出近郊,士人從者百數,放乃賚酒一罌,脯一片,手自傾罌,行酒百官,百官莫不醉飽。公怪,使尋其故。行視沽酒家,昨悉亡其酒脯矣。公怒,陰欲殺放。放在公座,將收之,卻入壁中,霍然不見。乃募取之。或見于市,欲捕之,而市人皆放同形,莫知誰是。后人遇放于陽城山頭,因復逐之,遂走入羊群。公知不可得,乃令就羊中告之,曰:“曹公不復相殺,本試君術耳。今既驗,但欲與相見。”忽有一老羝,屈前兩膝,人立而言曰:“遽如許。”人即云:“此羊是。”競往赴之。而群羊數百,皆變為羝,并屈前膝,人立,云:“遽如許。”于是遂莫知所取焉。老子曰:“吾之所以為大患者,以吾有身也;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哉。”若老子之儔,可謂能無身矣,豈不遠哉也。

【注釋】

[1]曹公:即曹操。晉受魏禪。當時主流意識形態對曹操很尊重,習慣不直呼其名。

【譯文】

左慈,字元放,是一位東漢末年居住在廬江郡的人。他年輕時就顯得神通廣大。

有一次,左元放參加了曹操的宴會,以賓客身份入座。曹操笑嘻嘻地看著各位賓客,說:“今日是一次高端的貴賓聚會,所以本人為各位準備了山珍海味。唯獨差一道名菜,那就是江南吳淞江里的鱸魚做的生魚片。”左元放說:“這不難。”于是,他要了一只銅盤,裝滿了水,又找來竹竿,在竹竿上安好魚餌,把竹竿甩到銅盤里開始釣魚。片刻之間,他就成功地釣出一條鱸魚。曹操使勁地大聲鼓掌,在場參加宴會的人都很驚奇。

曹操說:“一條魚不夠在座的客人們分個遍,要是有兩條就更好了。”于是,左元放又下餌在銅盤里釣魚。片刻之間,他又釣出一條鱸魚,兩條魚都長三尺多,活蹦亂跳,新鮮可愛。曹操就親自把魚削成了生魚片,賜給了每個在座的客人。

曹操又說:“現在雖然有鱸魚,只是可惜沒有西蜀的生姜作佐料。”左元放說:“這東西也可以弄得到。”曹操怕他在附近買別的姜回來冒充,就說:“我之前派人到西蜀買錦緞,你去傳達命令,告訴他多買二端織錦吧。”左元放拱手出門了,片刻之間就回來了,拿到了生姜。他對曹操說:“我剛才在賣織錦的店鋪里見到了您派去的人,已經告訴他多買二端了。”

一年之后,曹操委派買錦的人回來了,他果真多買了二端織錦。曹操問他,他便回答說:“某月某日,我在西蜀的店鋪里遇見一人,他向我傳達了您的命令。”

后來,曹操到郊外去游玩,有一百多個官員陪同他。左元放露面時只帶了一壺酒、一片干肉,他親自把酒壇倒下,依次給這些官員倒酒,讓官員們都酒醉飯飽。曹操覺得很奇怪,派人去調查這件事的緣故。調查人員詢問了城里賣酒菜的飯館,這些飯館都說昨天丟失了大量的酒和干肉。曹操很憤怒,暗地想殺掉左元放。

碰巧,左元放又到曹操家里的宴會做客。曹操剛想叫人逮捕左元放,他卻逃進了墻壁里,忽然消失看不到了。于是,曹操懸賞通緝他。有人在集市里遇見他,正想捉住他請賞,集市上的人瞬間都變成左元放的模樣,不知道哪個是真身。

后來,有人在河南陽城山頂遇到了左元放,又想抓他立功,他便逃進羊群隱藏起來。曹操明白無法捉住左元放,就派人走到羊群中,大聲告訴他說:“曹公不再想殺你了,只不過想試驗下你的法術。現在他已經見識到你的厲害了,所以想見你一面。”忽然,有一只老公羊提起前腿,隨后像人一樣站了起來,開口說:“你們怎么驚慌忙亂成這樣!”人們馬上喊道:“這只羊就是左元放。”他們爭先恐后撲過去捉他。轉眼之間,這一群有幾百只的羊,都變成了老公羊,也都提起前腿,像人一樣站起來,開口說:“你們怎么驚慌忙亂成這樣!”于是,人們又不知道到底該去捉哪只羊了。

老子說:“我之所以有大的憂患,是因為我有身體。現在我連身體都沒有了,還能有什么擔憂呢?”左元放正是像老子所說的這種人,已經可以沒有形體了,難道不是修為遠大嗎?

于吉請雨

【原文】

孫策欲渡江襲許,與于吉俱行。時大旱,所在熇厲。策催諸將士,使速引船,或身自早出督切,見將吏多在吉許。策因此激怒,言:“我為不如吉耶?而先趨附之。”便使收吉至,呵問之曰:“天旱不雨,道路艱澀,不時得過,故自早出。而卿不同憂戚,安坐船中,作鬼物態,敗吾部伍。今當相除。”令人縛置地上,暴之,使請雨。若能感天,日中雨者,當原赦;不爾,行誅。俄而云氣上蒸,膚寸而合;比至日中,大雨總至,溪澗盈溢。將士喜悅,以為吉必見原,并往慶慰。策遂殺之。將士哀惜,藏其尸。天夜,忽更興云覆之。明旦往視,不知所在。策既殺吉,每獨坐,仿佛見吉在左右。意深惡之,頗有失常。后治瘡方差,而引鏡自照,見吉在鏡中,顧而弗見。如是再三。撲鏡大叫,瘡皆崩裂,須臾而死。(吉,瑯邪人,道士。)

【譯文】

袁紹、曹操在官渡打仗時,孫策打算趁機渡過長江偷襲曹操的根據地許昌,他帶著活神仙于吉一起出發。當時正在鬧旱災,他們所在的地方非常炎熱。孫策不斷地催促官兵,讓他們趕緊把渡江用的船只收集整齊。

這天一大早,他親自出門去督促工作,卻見官兵大多聚集在于吉身邊聽他講道。孫策為這事感到非常憤怒,生氣地說:“我難道比不上于吉嗎?你們居然都去依附在他身邊!”于是,他命令部屬把于吉抓到他身邊。等于吉被帶到,孫策就呵斥他說:“天氣這么干旱,一直沒有下雨,道路都很難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湊齊船,順利渡過長江去呢?所以,我一早出來干活。然而你卻不和我分擔憂慮,只是安靜地坐在船中,裝神弄鬼,影響我部隊的士氣。今天我應該除掉你!”他命令部屬把于吉緊緊綁住,再扔到地上,讓太陽暴曬,命令于吉趕緊求雨。他承諾,要是于吉能感動上天,中午就能下雨的話,就赦免于吉的罪過;要是求雨失敗了,就殺死于吉。沒過多久,云氣蒸騰起來,升到天空中合攏。等到中午時分,大雨按時傾注下來,溪流山澗的水位都漲起來了。官兵們十分高興,以為于吉一定會被孫策赦免了,紛紛前去慶賀慰問。然而,孫策看到他們對于吉的敬重,還是把于吉殺掉了。官兵們哀傷惋惜于吉,就把他的尸體藏了起來。當天夜里,忽然云霧彌漫,把于吉的尸體蓋住了。第二天一早,大家早起去查看于吉的尸體,發現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自從孫策殺了于吉,每到他身邊沒有其他人的時候,他就覺得于吉在旁邊。他認為自己被于吉的冤魂纏上了,充滿了厭惡的情緒,精神也變得十分失常。后來,他受傷了正在治療,傷勢剛剛好起來,他就拿起鏡子照自己,居然在鏡子中看到了于吉,他轉過頭,卻什么也看不到。他看鏡子,又看到于吉了。這樣反復幾次后,他非常崩潰,推倒了鏡子,大聲叫喊起來,他的傷口都崩裂開了,不多會兒就死了。

于吉,是來自瑯邪郡的一個道士。

介琰隱形

【原文】

介琰者,不知何許人也。住建安方山,從其師白羊公杜[1]受玄一無為之道,能變化隱形。嘗往來東海,暫過秣陵,與吳主相聞。吳主留琰,乃為琰架宮廟。一日之中,數遣人往問起居。琰或為童子,或為老翁,無所食啖,不受餉遺。吳主欲學其術,琰以吳主多內御,積月不教。吳主怒,敕縛琰,著甲士引弩射之。弩發,而繩縛猶存,不知琰之所之。

【注釋】

[1]白羊公杜:按《歷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載,這位神仙名叫杜必。

【譯文】

介琰,沒人知道他的底細。他居住在建安郡的方山,跟隨著他的恩師白羊公杜鉆研名為“玄一無為”的道教法術,能夠達到變化身形、隱藏身形的境界。介琰曾經在東海郡和建安郡之間游歷,經過吳國首都秣陵時,認識了吳國君主孫權。為了留住介琰,孫權為他建造了高大的道觀、廟宇。每天,孫權都會多次派人前去問候介琰的日常生活。介琰有時變成童子,有時變成老頭,他從來不吃送去的飯菜,也從不接受各種類型的饋贈。孫權想要跟他學習道術,介琰覺得孫權妃嬪太多,無法清心寡欲,所以磨蹭了幾個月也不肯傳授他。孫權終于發怒了,下令把介琰捆綁起來,讓身穿盔甲的士兵用弩來射他。結果,箭倒是射過去了,綁介琰的繩子也還在原處,介琰卻不知道去哪里了。

徐光種瓜

【原文】

吳時有徐光者,嘗行術于市里。從人乞瓜,其主勿與。便從索瓣,杖地種之。俄而瓜生,蔓延,生花,成實,乃取食之,因賜觀者。鬻者反視所出賣,皆亡耗矣。凡言水旱甚驗。過大將軍孫[1]門,褰衣而趨,左右唾踐。或問其故。答曰:“流血臭腥不可耐。”聞惡而殺之。斬其首,無血。及廢幼帝,更立景帝,將拜陵,上車,有大風蕩車,車為之傾。見光在松樹上拊手指揮,嗤笑之。問侍從,皆無見者。俄而景帝誅。

【注釋】

[1]孫:三國時代吳國權臣,孫權侄孫,與其兄孫峻先后專權,誅殺孫權托付的顧命大臣諸葛恪后,廢黜孫權第七子孫亮,另立孫權第六子孫休。

【譯文】

三國時代,吳國有個人叫徐光,曾經在集市里顯露過法術。他向賣西瓜的討要西瓜吃,但賣西瓜的不肯給。徐光就找人要了一粒瓜子,用手杖在地上挖個坑,把瓜子種了下去。不一會兒,坑里就發出了西瓜芽,長出了西瓜蔓,開出了西瓜花,結出了大西瓜。于是徐光摘下了西瓜美美地吃起來,還送給在一旁圍觀的人吃。賣西瓜的也跟著圍觀,等他回去看自己賣的西瓜,發現它們都無影無蹤了。

凡是徐光對水旱災害的預言,都相當靈驗。他路過吳國大將軍孫<纟林>的家門,卷起衣服急忙跑開,還往左右兩邊吐口水,并輕蔑地踐踏著地面。有人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回答說:“這里滿地流血,又臭又腥,讓人受不了。”孫<纟林>聽說了,非常氣憤,派人把徐光殺了。但是,行刑的人砍掉了徐光的腦袋,卻沒有一點血從脖子里噴出來。后來孫<纟林>廢黜了吳少帝孫亮,另外擁立了吳景帝孫休。孫<纟林>將要去參拜孫家的祖墳帝陵,剛上車,就吹來一陣大風,把這車吹得歪歪斜斜。孫<纟林>手忙腳亂,看到徐光站在原處的一棵松樹上,揮舞著手臂,指揮著大風,還嘲笑孫。孫<纟林>問身邊的隨從人員,但是他們都沒有看到徐光。不久,吳景帝孫休就誅殺了孫<纟林>。

葛玄使法術

【原文】

葛玄,字孝先,從左元放受《九丹液仙經》。與客對食,言及變化之事。客曰:“事畢,先生作一事特戲者。”玄曰:“君得無即欲有所見乎?”乃嗽口中飯,盡變大蜂數百,皆集客身,亦不螫人。久之,玄乃張口,蜂皆飛入,玄嚼食之,是故飯也。又指蝦蟆及諸行蟲燕雀之屬,使舞,應節如人。冬為客設生瓜棗,夏致冰雪。又以數十錢使人散投井中,玄以一器于井上呼之,錢一一飛從井出。為客設酒,無人傳杯,杯自至前;如或不盡,杯不去也。嘗與吳主[1]坐樓上,見作請雨土人,帝曰:“百姓思雨,寧可得乎?”玄曰:“雨易得耳!”乃書符著社中,頃刻間,天地晦冥,大雨流淹。帝曰:“水中有魚乎?”玄復書符擲水中,須臾,有大魚數百頭。使人治之。

【注釋】

[1]吳主:通常指三國時代吳大帝孫權。

【譯文】

葛玄,字孝先,他拜左慈左元放為師,學習《九丹金液仙經》。有一次,他和客人一起吃飯,談到各種神仙變化的法術。客人說:“等我們吃完飯,請先生舉個例子演示一下您的變化法術。”葛玄說:“其實您是不是想馬上見識呢?”于是,葛玄把嘴里的飯粒噴了出來,那些飯粒立刻變成了幾百只大馬蜂,都飛過去停到客人的身上,卻不螫他們。過了一會兒,葛玄再張開嘴巴,這些大馬蜂又都飛進了他的嘴里。葛玄神態自如地咀嚼著它們,結果它們變回了原來那些飯粒。然后,他隨手指向周圍的蛤蟆以及各種爬蟲、燕雀之類的小動物,召喚它們前來跳舞。這些動物就像人一樣跳起舞來,而且都合乎節奏。

葛玄能夠在冬天里為客人預備新鮮的瓜果、棗子,在夏天里為客人預備冰塊、雪水。他曾經拿出幾十枚銅錢,讓人隨便散亂地扔進井里面,然后他拿起一只容器,走到井上面,呼喚這些錢幣。不一會兒,這些錢幣一個個從井里飛出來,飛進容器里。又一次,他為客人置辦酒宴,并沒有安排人來端酒杯,而酒杯會自動挪到客人的面前。要是有人沒把杯中的酒喝完,酒杯就不會自動挪開。

這一天,他和孫權在樓上坐著聊天。兩人看到,樓下的人們正在用泥人求雨。孫權說:“百姓都盼著下雨,但是這雨求得來嗎?”葛玄說:“雨很容易就能求得來。”于是,他就動手寫了道符箓,吩咐人拿去放在土地廟里。頃刻之間,天色就昏暗下來,瓢潑大雨從天而降,積水在路上流淌。孫權說:“水中能不能有魚呢?”葛玄馬上再寫一道符箓扔進水中。很快,水里出現了幾百條大魚。孫權就派人把這些魚抓來烹飪。

吳猛止風

【原文】

吳猛,濮陽人。仕吳,為西安令,因家分寧。性至孝。遇至人丁義,授以神方;又得秘法神符,道術大行。嘗見大風,書符擲屋上,有青烏銜去,風即止。或問其故。曰:“南湖有舟,遇此風,道士求救。”驗之果然。武寧令干慶,死已三日,猛曰:“數未盡,當訴之于天。”遂臥尸旁,數日,與令俱起。后將弟子回豫章,江水大急,人不得渡。猛乃以手中白羽扇畫江水,橫流,遂成陸路,徐行而過。過訖,水復。觀者駭異。嘗守潯陽,參軍周家有狂風暴起,猛即書符擲屋上,須臾風靜。

【譯文】

吳猛,是一位漢末三國時代生長在濮陽的人。他遷移到吳國出任官職,擔任了西安縣令,于是就把家安在了分寧。他天性非常孝順,有緣遇到過神人丁義,被教授了神仙方術。后來又得到了修仙秘籍、神奇符箓,于是他的道術修為就越來越高超了。他曾經遇上大風,便寫了一張符箓扔到屋頂,不久便出現了一只三腳青鳥,飛下來銜走了符箓,然后大風隨即停息了。有人問他這是怎么回事。他說:“南湖上有條船,正好遭遇這大風陷入了險境,有道士正在求救呢。”這人專門去南湖驗證此事,果真和他說的一樣。

武寧縣的縣令叫干慶,去世已經整整三天了。吳猛趕到干慶的尸體旁,說:“他的壽命年數還沒完呢,我應該向上天申訴這事。”于是,他就躺在尸體旁邊入睡。過了幾天,他和干慶一起醒了過來。

后來,他和徒弟一起返回豫章郡。正遇到長江發洪水,水流十分湍急,沒有人有辦法渡江。吳猛就揮起手里的白羽扇,對著江面輕輕一劃。江水就變成橫著流動,不再往下游流去。他羽扇劃過的方向便出現了一條跨江的陸路。他們不慌不忙地走著,就這樣渡過了長江。等他們走到對岸,長江的水像之前那樣流,淹沒了陸路,圍觀的人感到恐懼而又驚奇。

吳猛曾經擔任潯陽郡太守,他的部屬周參軍家中突然刮起了狂風,他馬上寫了一道符箓扔到屋頂,很快,風就停了。

園客養蠶

【原文】

園客者,濟陰人也。貌美,邑人多欲妻之,客終不娶。嘗種五色香草,積數十年,服食其實。忽有五色神蛾,止香草之上,客收而薦之以布,生桑蠶焉。至蠶時,有神女夜至,助客養蠶,亦以香草食蠶。得繭百二十頭,大如甕,每一繭繅六七日乃盡。繅訖,女與客俱仙去,莫知所如。

【譯文】

園客,一位生活在濟陰郡的男人。他長得很好看,當地有很多人想都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然而園客始終不肯結婚。他曾經栽種了五顏六色的香草,堅持種了好幾十年,然后就只吃這些香草的果實。忽然,有一只五顏六色的神蛾飛來,停在香草上。園客把它捉住,放在一塊布上,這神蛾就在布上生了一些吃桑葉的蠶寶寶。到了養蠶的時節,有個仙女在晚上來到園客家,幫助園客養蠶。他們也改用這香草來喂蠶。最終,他們得到一百二十個蠶繭,每個都像酒甕那么大。這些蠶繭吐了很多的絲,每一個蠶繭吐的絲,都要兩人連續繅六七天才能繅完。等到所有的蠶絲都繅完,仙女和園客就一起消失了,沒人知道他們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董永與織女

【原文】

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主人知其賢,與錢一萬,遣之。永行三年喪畢,欲還主人,供其奴職。道逢一婦人曰:“愿為子妻。”遂與之俱。主人謂永曰:“以錢與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喪收藏。永雖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報厚德。”主曰:“婦人何能?”永曰:“能織。”主曰:“必爾者,但令君婦為我織縑百匹。”于是永妻為主人家織,十日而畢。女出門,謂永曰:“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耳。”語畢,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譯文】

西漢時期,董永,是居住在千乘縣的一個男子。他小時候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孩子,與父親住在一起,竭盡力氣耕種田地,用鹿車拉著身體不好的父親,形影不離。他父親去世后,他窮得沒有錢埋葬父親,只有把自己賣給人家當奴仆,用這賣身的錢來為父親辦喪事。買主早就了解他是孝順的好孩子,就給了他一萬錢,讓他為父親治喪。

董永為父親辦完了喪事,按照禮節在墳墓邊守孝三年,然后打算到買主家去當奴仆服勞役。在路上,他忽然遇到一位奇怪的女子。這位女子對他說:“我想做你的妻子。”于是,她就跟董永一起到買主家去了。主人對董永說:“不用不用,那錢是我送給你的呢!”董永說:“多虧您的幫助,我父親才得以安葬。我雖然是個低賤無用的人,也一定會竭心盡力來報答你的恩德。”主人想了想,說:“你的老婆能干什么呢?”董永說:“會紡織。”主人說:“要是你一定想報答我的話,那么就請你的妻子為我織一百匹細絹吧。”于是董永的妻子就為主人家紡織,只用了十天時間就把絹給織成了。

交完這些細絹,這女子走出門,對董永說:“我其實是天上的織女。因為你孝順到了極致,感動了上天,天帝便命令我下凡來幫你償還債務。”說完這些話,這個女子騰空飛起,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

鉤弋夫人

【原文】

初,鉤弋夫人[1]有罪,以譴死。既殯,尸不臭,而香聞十余里。因葬云陵。上哀悼之,又疑其非常人,乃發冢開視,棺空無尸,惟雙履存。一云,昭帝即位,改葬之,棺空無尸,獨絲履存焉。

【注釋】

[1]鉤弋夫人:漢武帝寵妃,姓趙,生漢昭帝劉弗陵。漢武帝與她年齡差距很大,為防止她在自己死后專權,在立劉弗陵為太子后,找借口把她殺死。

【譯文】

當初,漢武帝找了個茬,指責鉤弋夫人有罪,下圣旨指責并賜死了她。等她出殯的時候,尸體沒有臭味,反倒發出香氣,讓人們從十多里遠的地方都能聞到。她埋葬的地方被命名為云陵。漢武帝又后悔了,哀傷地悼念她,而且懷疑鉤弋夫人不是普通人,于是讓人掘開墳墓、打開棺材,來查看她的遺容。結果鉤弋夫人的棺材是空的,并沒有尸體,只有兩只鞋留在里面。又有人說,漢昭帝繼位后,為了改葬她,這棺材里是空的,并沒有尸體,只有絲制的鞋子在那里。

杜蘭香與張傳

【原文】

漢時有杜蘭香者,自稱南康人氏。以建興四年春,數詣張傳。傳年十七,望見其車在門外,婢通言:“阿母所生,遣授配君,可不敬從?”傳,先改名碩,碩呼女前,視,可十六七,說事邈然久遠。有婢子二人:大者萱支,小者松支。鈿車青牛,上飲食皆備。作詩曰:“阿母處靈岳,時游云霄際。眾女侍羽儀,不出墉宮外。飄輪送我來,豈復恥塵穢。從我與福俱,嫌我與禍會。”至其年八月旦,復來,作詩曰:“逍遙云漢間,呼吸發九嶷。流汝不稽路,弱水何不之。”出薯蕷子三枚,大如雞子,云:“食此,令君不畏風波,辟寒溫。”碩食二枚,欲留一,不肯,令碩食盡。言:“本為君作妻,情無曠遠。以年命未合,其小乖。太歲東方卯[1],當還求君。”蘭香降時,碩問:“禱祀何如?”香曰:“消魔自可愈疾,淫祀無益。”香以藥為消魔。

【注釋】

[1]太歲東方卯:太歲,即歲星,歲星紀年法即原始的干支紀年法。太歲東方卯,便是卯年的意思。

【譯文】

有位女子,在兩漢時期現于世間。她自稱杜蘭香,是南康郡的人。等到西晉建興四年(公元316年)的春天,她好幾次來拜訪一位叫張傳的美少年。張傳當時才十七歲,總是望到杜蘭香的車子遠遠地停在門外。杜蘭香讓她的丫鬟進到張傳家里,代她傳話說:“我媽媽生養了我,命令把我許配給張碩,我還能不尊敬順從她的話嗎?”張傳在此之前剛好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張碩。

于是,張碩請杜蘭香進了家門,他要好好看看她的模樣。這女子看起來也就十六七歲,可是她所講述的那些見聞之事件卻是很久之前發生的了。她帶了兩個丫鬟,年長的叫萱支,年幼的叫松支。她乘坐的車子,上有金花裝飾,前有青牛拉轅,還裝載有飲用水、食物。杜蘭香作詩說:“我媽媽生活在靈山,時常到天際的云霄里游玩。一群侍女舉著羽毛充當她的儀仗隊,她從不在天宮之外拋頭露面。車輪飄飄把我送到紅塵俗世,還能嫌棄這紅塵俗世骯臟嗎?跟我在一起是有福的,嫌棄我是有禍的。”

那年八月的一天早上,她又來到張碩家,作詩說:“我在銀河里逍遙地往來,轉瞬之間就從九嶷山來到這里。你始終流連在這沒有前途的人生路,為什么不渡過弱水去成仙呢?”她拿出三個像雞蛋一樣大的山藥果,對張碩說:“吃下它們你就不怕狂風巨浪,也不會因為氣候變化生病了。”張碩吃了兩個,打算留下一個。她不肯,堅持讓張碩吃光。她遺憾地對張碩說:“我本來現在就想成為你的妻子,感情并沒有變得疏遠。只不過我還沒到該成婚的年齡,這有點小問題。等到下一個卯年,我會回來請求與你成婚的。”杜蘭香這次露面時,張碩好奇地問:“祈禱、祭祀能不能治病呢?”杜蘭香回答說:“消魔自然可以治療疾病,而祭祀之類沒有什么作用。”杜蘭香這是把藥物稱為“消魔”。

弦超與神女

【原文】

魏濟北郡從事掾弦超,字義起。以嘉平中夜獨宿,夢有神女來從之。自稱天上玉女,東郡人,姓成公,字知瓊,早失父母,天帝哀其孤苦,遣令下嫁從夫。超當其夢也,精爽感悟,嘉其美異,非常人之容。覺寤欽想,若存若亡,如此三四夕。一旦,顯然來游,駕輜車,從八婢,服綾羅綺繡之衣,姿顏容體,狀若飛仙。自言年七十,視之如十五六女。車上有壺、榼、青白琉璃五具,食啖奇異。饌具醴酒,與超共飲食。謂超曰:“我,天上玉女,見遣下嫁,故來從君。不謂君德,宿時感運,宜為夫婦。不能有益,亦不能為損。然往來常可得駕輕車,乘肥馬;飲食常可得遠味異膳,繒素常可得充用不乏。然我神人,不為君生子,亦無妒忌之性,不害君婚姻之義。”遂為夫婦。贈詩一篇,其文曰:“飄飖浮勃逢,敖曹云石滋。芝英不須潤,至德與時期。神仙豈虛感,應運來相之。納我榮五族,逆我致禍菑。”此其詩之大較,其文二百余言,不能盡錄。兼注《易》七卷,有卦有象,以彖為屬。故其文言既有義理,又可以占吉兇,猶揚子之《太玄》[1]、薛氏之《中經》[2]也。超皆能通其旨意,用之占候。

作夫婦經七八年,父母為超娶婦之后,分日而燕,分夕而寢,夜來晨去,倏忽若飛,唯超見之,他人不見。雖居暗室,輒聞人聲,常見蹤跡,然不睹其形。后人怪問,漏泄其事。玉女遂求去,云:“我,神人也。雖與君交,不愿人知。而君性疏漏,我今本末已露,不復與君通接。積年交結,恩義不輕;一旦分別,豈不愴恨?勢不得不爾,各自努力!”又呼侍御下酒飲啖,發簏,取織成裙衫兩副遺超。又贈詩一首,把臂告辭,涕泣流離,肅然升車,去若飛迅。超憂感積日,殆至委頓。

去后五年,超奉郡使至洛,到濟北魚山下陌上。西行,遙望曲道頭有一馬車,似知瓊。驅馳至前,果是也。遂披帷相見,悲喜交切。控左援綏,同乘至洛。遂為室家,克復舊好。至太康中,猶在。但不日日往來,每于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旦、十五日輒下,往來經宿而去。張茂先為之作《神女賦》。

【注釋】

[1]揚子之《太玄》:《太玄經》,作者揚雄,易學占卜書籍。

[2]薛氏之《中經》:《中經》,作者姓薛,易學占卜書籍。

【譯文】

三國時期,魏國濟北郡的從事掾弦超,字義起。有一個夜晚,弦超獨自就寢時,他夢見一位神女,來陪同他兩相歡好。這位神女說她在天上是“玉女”,原本是東郡人士,姓成公,字知瓊,很小的時候就父母雙亡了。后來,她成了神女,天帝覺得她孤苦伶仃很可憐,派天使傳令,讓她下凡來到人間出嫁,跟隨丈夫過日子。弦超在做夢的時候,神清氣爽,夢境清晰,還特別喜歡成公知瓊那異常美艷的容貌,覺得這樣美艷的容貌不是普通人所能擁有的。醒過來以后,弦超久久地思念她,有時候覺得她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栩栩如生,有時候又感覺模糊不清了。這樣的情況反復出現,持續了三四個夜晚。

有一個晚上,成公知瓊從夢境里走到了現實中。她乘坐了有頂蓋、帷帳的輜車前來游玩,攜帶了整整八個丫鬟,身上穿著綾羅綢緞,姿態、臉蛋、容貌、身材都和人們描繪的飛仙女一樣。她自稱已有七十歲高齡了,但看上去卻像只有十五六歲的少女。她的車上有壺、榼等器皿,都是用青色、白色的琉璃寶石制成,一共五件。她攜帶的飲食物品都很特別。她特意安排制作了菜肴和美酒,和弦超一起吃喝。她對弦超說:“我確實是來自上天的玉女。天帝讓我嫁到凡間,所以我來追隨你。這不是因為你超凡的德行,而是因為我們有宿世的姻緣,這姻緣在命運中成熟了,所以我們此時此刻應該結為夫妻。這不會帶給我們什么好處,但是也不會對我們有什么害處。然而,以后你出門可以經常駕馭輕車,或者騎上肥馬,還可以常常吃到來自遠方的山珍海味、稀有菜肴,也不會缺少綾羅綢緞。只不過,我已經是神仙了,沒有辦法給你生兒育女,也不會妒忌你另外娶凡間女子,不損害到你在凡間的婚姻關系。”于是,他們倆就正式結為夫妻。

成公知瓊還寫了一首詩送給他,詩的主要內容是:“我們在蓬萊仙境中飄然游玩,拿云板石磐奏樂來助興。靈芝不是下雨滋潤就能種植的,遇到圣潔的道德典范就自然長出來。神仙可不是虛無縹緲的傳說,順應命運來幫助你。娶我就會讓你家族發達,害我就會遭到災禍。”這首詩的主要內容大致就是這些。全文長達二百多字,并沒有完全流傳下來。

她還對《易經》加以注釋,寫下了整整七卷注釋。她對《易經》的注釋中,包含了對卦爻的說明,還包含了對《易經》里自帶的、解讀卦爻含義的象辭的說明,而且這些說明都根據彖辭來分門別類。這樣一來,她創作的注釋顯得內容豐富,既能講明白《易經》這本書的價值觀、理論脈絡,還能直接用來占卜吉兇,達到了揚雄創作的《太玄經》、薛氏創作的《中經》的水平。弦超天資聰穎,能夠全部讀懂這本書里的主旨、含義,并且活學活用,開始觀察氣候變化,來預測吉兇。

他們兩相歡好,做了整整七八年的夫妻。弦超的父母親不知道這事,又為弦超娶了凡間的新媳婦。從這以后,神女就隔一天才來與弦超推杯換盞,隔一夜才來和弦超同床共枕,她夜里才出現,早晨就離開,來去都很迅速,就像飛來飛去。而且,只有弦超能看到她,其他人沒辦法看到。雖然弦超專門為和她相聚準備了一間密室,可是兩人在里面說話的聲音還是被其他人聽到了。其他人也發現了神女來過的痕跡,卻從來看不到她身影。后來,有人感到很奇怪,向弦超打聽這事,弦超最終還是泄漏了整件事。

于是,成公知瓊就要求離開弦超。她說:“我是神人。雖然我和你一直保持著男女關系,但是并不想讓外人知道。遺憾的是,你卻有著喜歡泄露秘密的性格。如今,我的秘密已經泄露給外人了,我就沒辦法再和你交往下去了。這么多年來,我與你交往相伴,夫妻之間的恩情和好感并不薄。今天我們就要分別了,我怎么會不難過不悔恨呢?但是,情況危急,我不得不這樣,以后我們就各自努力好好過日子吧!”她招呼身邊的侍從們,準備好酒菜和弦超一同吃喝。然后,她又打開車上用竹片編的箱子,從里面取出兩套用絲織好的下裙、上衫留給弦超作個紀念,還贈給他一首離別詩。她挽著弦超的手臂告辭,眼淚汪汪,泣不成聲。隨后,她表情嚴肅地登上小車,迅速飛走了。弦超天天憂慮思念她,感覺心理已經被壓垮了。

成公知瓊離開后大約五年,弦超被郡里委派,到首都洛陽出差。他路過濟北郡魚山腳下,在原野上向西邊前行,遙望著遠方。忽然,他發現,在遠處道路拐彎的地方停了一輛馬車,那馬車好像是成公知瓊的。他立刻策馬前往,到了眼前,成公知瓊果然在那里。拉開帷帳,兩個人又見面了,既為離別這么久感到悲傷,又為重逢而喜悅。弦超自然地把馬也綁到了車轅的左邊,把車繩緊緊攥住,坐上馬車。兩人一起乘車到洛陽,在那里買了房安家,兩個人又像當年那樣相好了。一直到了西晉時代晉武帝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成公知瓊還會和弦超相聚,只是不會天天待在一起。每到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這些節日以及每月初一、十五,她才會下凡來到弦超家,和他過夜然后離開。張茂先專門為這段佳話寫了篇《神女賦》。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宁县| 祁门县| 来凤县| 曲阜市| 疏勒县| 大丰市| 咸丰县| 潮州市| 都江堰市| 建宁县| 福鼎市| 张家港市| 永丰县| 九龙县| 元阳县| 德保县| 邻水| 绍兴县| 姜堰市| 盐山县| 涟水县| 师宗县| 岳池县| 隆安县| 大城县| 东安县| 东源县| 上杭县| 玉溪市| 溧水县| 梅州市| 台中市| 新乡市| 天全县| 治多县| 莱西市| 循化| 西吉县| 扎囊县| 会泽县| 嘉峪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