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儒家哲學研究
- 陳來
- 510字
- 2020-05-18 16:40:59
第四章
馬一浮哲學的理氣體用論
馬一浮先生(1883—1967),原名馬浮,近代著名學者。光緒戊戌(1898)赴紹興縣試,名列第一,時同考者有周樹人、作人昆仲。變法后,與謝無量、馬君武共議以學術振興中華,共同創辦《二十世紀翻譯世界》。1903年赴美游學,習西方文學歷史。1907年東渡日本,習西方哲學。民國六年,蔡元培被任命為教育總長,聘馬一浮為秘書長,以世誼勉應,3月即謝去。歸居西湖廣化寺,徹覽四庫全書,又遍究道佛,尤留心義學。1918年蔡元培聘先生為北大文科學長,以經不可廢而辭。居鄉廣結方外之友。1938年避寇于江西泰和,應浙大校長竺可楨之邀,講學于內遷途中之浙大。同年隨浙大遷至廣西宜山,繼續講學。1939年,講學于四川樂山復性書院,講論刻書一歸儒宗。1953年受聘為浙江文史館長,晚年病目,疾革時作詩“乘化吾安適,虛空任所之,形神隨聚散,視聽總希夷。漚滅全歸海,花開正滿枝,臨崖揮手罷,落日下崦嵫。”[1]學者認為,馬一浮思想在20世紀中國思想史上有一定地位,賀麟40年代曾推稱他“可謂代表傳統中國文化僅存的碩果”,臺港新儒家代表之一徐復觀以馬一浮與熊十力、梁漱溟、張君勱并稱為“當代四大儒者”。本章著重敘述馬一浮哲學思想的理氣體用論,并由此理解他對傳統話語的態度及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