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從體起用

在馬一浮思想中,理氣問題,正如在宋明理學中一樣,仍是他首要關切的哲學思考。馬一浮的理氣觀受程朱學派的影響較大,他認為:

理氣皆源于孔子“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即言乎理之常在者,器即言乎氣之凝成者也。《乾鑿度》曰:“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此言有形必有質,有質必有氣,有氣必有理。“未見氣”即是理,猶程子所謂“沖漠無朕”。理氣未分,可說是純乎理,然非是無氣,只是未見,故程子曰“萬象森然已具”。理本是寂然的,及動而后始見氣,故曰“氣之始”。氣何以始,始于動,動而后能見也。動由細而漸粗,從微而至著,故由氣而質,由質而形。形而上者即從粗以推至細,從可見者推至不可見者,逐節推上去,即知氣未見時純是理,氣見而理即行乎其中,故曰“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不是元初有此兩個物事相對出來也。[2]

馬一浮接受了《易緯》關于區分宇宙演化過程的主要范疇,又接受了理學關于宇宙本源的一些說法,認為“太易”就是程頤所說的“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的狀態或階段。按照理學傳統的解釋,沖漠無朕是指純粹的理世界而言,所以馬一浮也用“純乎理”來表示這個階段。馬一浮指出,萬事萬物是“形”,形由氣質即“質”所構成,而氣質又是由“氣”所構成。氣—質—形不只是共時性的不同構成論層次,還是宇宙發展過程的演化程序。在馬一浮看來,氣并不是像元氣論者主張的代表宇宙原始階段的存在狀態,在氣的流行活動之前尚有一更為本源性的階段,其存在狀態為“未見氣”。這個未見氣的存在狀態并不是“無”,而是“純乎理”,故說“氣未見時純是理”。到了“氣見”的階段上,理并未消失,“氣見理即行乎氣之中”。同理,形質構成后理即行乎萬事萬物之中。

但是,承認有“未見氣”的階段,及認定“未見氣時純是理”,并不簡單地意味著馬一浮自然走向理產生氣或理在時間上先于氣的結論。他說:

“天地設位”“乾坤成卦”,皆氣見以后事,而“易行乎其中”“位乎其中”,則理也。“乾坤毀則無以見易”,離氣則無以見理;“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若無此理則氣亦不存。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故曰“生生之謂易”。生之理是無窮的,太極未形以前,沖漠無朕,可說氣在理中;太極既形之后,萬象森然,可說理在氣中。四時行,百物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天地之大化默運潛移,是不息不已的,此所謂易行乎其中也。[3]

馬一浮肯定離氣則無以見理,無理則氣亦不存,這里說的太極當指元氣。所謂“太極未形以前”即“未見氣”,非是無氣,在這個階段上“可說氣在理中”;“太極既形之后”即氣見之后,可說理在氣中。照程頤的說法,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純理的世界中已包含了一切存在,“已具”包括氣已具。馬一浮的說法雖然脫胎于程頤,但又與之不同。

氣是形而下者,理是形而上者,無論說氣“在”理中或“具”理中,即使在理學的系統中這樣的說法也不是沒有困難的。我們不必追問馬一浮氣如何在理中,事實上,馬一浮的這個說法只是表示,氣在太易這個階段上并不是真正的無,太易的階段上只是“未見氣”,“純乎理,然非是無氣”。所謂“氣在理中”也是表示氣雖然“未見”,但仍是“在”,“非是無氣”。就是說宇宙的原始狀態是一種理氣都“在”的特殊狀態。

馬一浮進一步指出:

邵康節云“流行是氣,主宰是理”,不善會者每以理氣為二元,不知動靜無端陰陽無始,理氣同時而具,本無先后,因言說乃有先后(小注:兩家不能同時并說)。就其流行之用而言謂之氣,就其所以為流行之體而言謂之理。用顯而體微,言說可分,實際不可分也。[4]

這表明,理氣在事實上是不可分離的。哲學的“言說”中的“理”是對事實存在的理的抽象,在思想上可以與事物分離,這是邏輯上的分離。在哲學上把理與氣作為對待的范疇加以討論,但理氣在實際上是一體的。因此,在實際上理氣同時而具,無所先后。理論上理—氣的分析及其關聯只是從邏輯上進行分析的結果,因為在邏輯上理是氣的依據和前提。所以這種因言說而有的先后只是一種邏輯分析上的先后,并不表示事實存在的先后。在實存上,動靜無端,陰陽無始,理氣同時而具,本無先后。

在理氣論的其他方面,馬一浮也基本承繼了宋明理學的分析,如說“一陰一陽固有個所以然,此便是道”[5], “陽明下凝聚二字本來未妥,……才說凝聚,便在氣一邊。理行乎氣中,不可說理凝乎氣中也。”[6]又說:“天地人物本是一性,換言之即是共此一理,共此一氣也。理無差別,氣有差別。”[7]這些說法表明馬一浮的理氣觀受朱熹的影響較大。

馬一浮特別反對把古典哲學的理氣觀看成一種二元論,的確,西方哲學史上典型的二元論是把宇宙歸結為兩種絕對不同的實體,二者相互獨立,不能由一個決定或派生另一個。在這個意義上,以流行為氣、主宰為理的理氣論并不認為理氣為兩種獨立的實體。中國哲學以氣為流行之用,理為所以流行之體,二者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不是元初有此兩個物事相對出來也”。

[1] 參見馬鏡泉:《馬一浮先生年表》。

[2] 《泰和會語》,臺灣廣文書局,1976年,第45頁。

[3] 《泰和會語》,第45頁。

[4] 《泰和會語》,第44頁。

[5] 《爾雅臺答問續編》卷二,臺灣廣文書局,1976年,第28頁。

[6] 同上書,第24頁。

[7] 《復性書院講錄》卷五,臺灣廣文書局,1976年,第17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靖县| 谷城县| 奉节县| 六枝特区| 锡林浩特市| 东方市| 湘西| 利辛县| 中牟县| 古丈县| 洪江市| 封开县| 普格县| 平罗县| 二手房| 朝阳县| 慈溪市| 甘南县| 东乌珠穆沁旗| 民和| 芦山县| 衡阳市| 平湖市| 澄江县| 利川市| 天台县| 疏勒县| 聂拉木县| 广水市| 和田县| 习水县| 惠来县| 兰坪| 临泉县| 云浮市| 平罗县| 上犹县| 仁寿县| 顺平县| 德昌县| 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