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傳承遇到轉型:中國家族企業發展路徑圖
- (新加坡)李秀娟 張燕
- 1370字
- 2020-05-13 18:23:42
金融投資是另一只翅膀
基于以上種種原因,二代們對于金融投資的青睞似乎是水到渠成、大勢所趨。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平臺期,企業面臨轉型升級和全球化的挑戰,二代們樂于利用自己的海外留學經歷和熟悉海外市場的優勢,并且不拘泥于傳統模式和思維,抓住機遇,取大勢所趨之利,也是喜聞樂見之事。在金融市場蓬勃發展的當下,風險也意味著機遇,二代站在一代的肩膀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學識和資源,將優勢轉化為實際的財富積累也無可厚非。
二代進入金融投資行業進行資本運作對于家族企業的傳承來說意味著什么?
從上文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二代進行資本運作有兩種成功的模式。一種是“繼往又開來”式地把傳統業務與新業務兩手抓、兩腿走的結合型。對于希望基業長青的家族企業來說,家業的傳承是永恒的主題。目前總體來說,大多數企業家都只有一到兩個孩子,家族接班人的可選擇范圍非常有限。那么,如果二代傾向于從事金融投資,就勢必面臨著企業實體交給誰的問題。以華茂的徐立勛和新光的虞江波為例,二代完全可以在接手主業的同時用投資來作為集團背后的戰略擴充手段之一。家族資源、信譽、品牌和人脈關系的積累、整合利用都可以很好地幫助二代通過金融投資來提高家族企業的財務杠桿,提升盈利水平,有助于企業的多元化發展,增強在經濟波動時期的風險抵抗能力。另一種是像美的集團何劍鋒這樣將家族企業與二代投資完善剝離的“另起新爐灶”的方式,這或許也是很多二代樂意為之的一種選擇。但是這種方式要求家族掌門人一定要提早做好人才的儲備培養、企業文化的建立和傳承計劃的準備。如果二代積極從事投資業,卻不能與企業實體有清晰的分離和形成有效的制約,就會出現諸如海鑫鋼鐵這樣令人唏噓的后果。
在二代躋身金融投資領域的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即使是站在一代的肩膀上起步,資本市場的風險也不容小覷。“錢賠錢”應該是每一個創業企業家或是希望成為“創二代”的人所不愿看到的,因此,二代在投身投資領域時必須做好風險控制。由于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經濟發展過快的歷史經驗,人們對于投資回報率的預期普遍偏高。當人們對于投資回報率的預期過高時,往往會對投資風險失去理性判斷。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資本市場的風險,以及長期高回報率的不可持續性。
同時,為了設立更好的風險防御機制,家族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家族企業治理模式,對投資行為進行指導和管理,避免“拍腦袋式”的決策方式。如歐洲的穆里耶茲家族就通過設立家族委員會來監管家族創業基金,對家族成員的投資行為進行指導和管理。同時,資本市場的運作需要更加專業和規范的操作,可以適當借助專業人士和機構進行投資決策,避免因個人判斷的偏頗而給整個家族企業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失和風險。
最后,還是要回到根本,錢如果沒有被賦予任何價值,那最后就會窮得只剩下錢。一個治理結構清晰、專業管理的企業才能妥善保護家族財富與企業資產,這在家族企業的發展傳承中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家族可以傳承至百年的基石并不是財富本身,而是家族價值觀和對于家族企業的責任感。培養二代樹立統一的家族價值觀以及對家業的責任,是給這代生長于財富之中的新時代的弄潮兒最好的禮物。有錢不是可以任性,而是“生性”(香港人稱贊懂事的孩子)。家族責任和社會責任是對二代們“有錢就任性”的最好制約。而家族財富如果沒有被賦予家族價值觀和責任,“有錢就任性”的結果就是,陷入“富不過三代”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