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當傳承遇到轉型:中國家族企業發展路徑圖作者名: (新加坡)李秀娟 張燕本章字數: 1709字更新時間: 2020-05-13 18:23:42
為什么金融投資受到二代們如此的青睞呢?
其一,不愿再像父輩那樣賺辛苦錢。中國目前進入傳承期的家族企業們大多發家于改革開放前后。那時市場機會遍地都是,一代企業家的發家之路相對清晰易尋,雖說受制于整體經濟和市場的局限,但也在這三十多年的商場浪潮中得到了生存、發展、壯大的機遇。現如今,不可忽視的是,在市場全面開放并面臨國際競爭的同時,這些企業也到達了轉型升級的當口。面對利潤薄弱的實體經濟,以及下滑的產業發展,二代想要接班時所面對的是一個龐大的企業,先不論企業內部復雜的關系,僅僅是外界變革的壓力就可想而知。此外,在民營企業創業歷程中,“創一代”往往白手起家、歷盡艱辛,從利潤微薄的小本生意一點點打造積累成今天的龐大帝國。二代從小目睹父輩為了企業一分一厘地打拼、沒日沒夜地加班,以及殫精竭慮地付出,對于這樣的艱辛畫面可謂印象深刻,所以不愿意接手實業也是情理之中。同理推之,許多一代企業家自身經歷過這些痛苦的創業歷程后也不舍得讓自己的孩子踏上舊路,寧愿讓他們去發展自己的興趣。
其二,已經有“第一桶金”。對于很多“富二代”來說,家族主業是責任更是義務,而對于金融投資領域的涉入則是興趣的成分更多。父輩的創業成功為他們帶來可以投資的“第一桶金”,以及尋找投資項目的優先資源,這使他們擁有相對容易起步的平臺以及資本運作的能力。家族還為二代帶來了好的人脈關系,使得他們在做投資的時候可以更輕松地接觸到很好的資源,這無疑是二代進入這一領域得天獨厚的優勢之一。二代無論是獨立創業還是從事金融投資領域,最初大多是由一代作為“投資人”提供資金支持。在手握父輩所積累的資金的前提下,“錢生錢”是一條快速致富的道路。隨著家族企業數十年的發展,一代面對財富的不斷增值也勢必要考慮投資及理財的問題。二代從金融投資的角度介入,可以說既是其興趣所在也是一代嘗試新領域的途徑之一。二代如果可以很好地利用資源平臺,“錢生錢”既可以使得一代的部分財富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同時也可以滿足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在父輩辛苦二三十年積累的財富的基礎之上,二代很有可能通過短短幾年的運作就可以獲得頗豐的收益。
其三,專業上學以致用,享受投資人的生活方式。新生代的接班人們大多受到海外留學氛圍的熏陶,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無論是自主選擇或是聽從父輩建議都進修了金融、經濟、財務等相關專業。自身學歷和資源的積累也都是促使他們從事金融業的原因之一。在留學時代的價值觀形成過程中,二代們受到所謂“華爾街精神”的沖擊,不愿意再像父輩那樣過創業之初那種“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的艱苦生活,他們更加希望在悠然自得的輕松狀態下掙錢。因此,以小搏大的資本運營方式逐漸成為他們所青睞的,他們更加熱衷于留在北上廣等一線金融中心城市來實現自己的資本運作與金融投資夢想。可以說,二代們既想通過資本運作證明自身的能力,能夠學以致用,又希望可以以此維持自己從小在優越的環境中形成的舒適的生活方式,和高大上的人群交往。于是,從事金融投資似乎成了不二之選。
其四,時代發展使然,順勢而為。中國的民營經濟發展自改革開放起,歷經了不同時代發展階段下的四種機遇浪潮。從堅韌的創業期,到1992年飛身“下海”的激情期,經歷互聯網優勝劣汰的高峰期,再到最近七八年才嶄露頭角的新生期。第一批“富二代”最早起步于2000年前后,他們當中不乏隨著新經濟的興起,依靠風險投資、互聯網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的一批“創二代”。而中國近十五年來金融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也為二代進入投資領域提供了快車道,金融改革推動金融企業批量上市,民營資本大幅進入銀行、證券、保險、風險投資等領域。在經濟發展進入平臺期以后,實體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任何行業的利潤率都很難超越金融投資帶來的高額回報率。相較之下,金融可謂是回報快、收益高的行業。在金融市場日趨成熟的過程中,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在逐漸發展,互聯網金融也已成為近兩年來的熱門話題。可以說,市場環境的誘惑以及新興行業的發展對于“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二代們來說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的碰撞也是二代們選擇金融投資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對高風險、高收益的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二代們希冀趁風而起、順勢而為也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