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教育管理探索與創新(2019)
- 韓芳 張瑩
- 4769字
- 2021-04-16 12:27:01
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四川大學研究生工作部 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將新媒體技術運用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雙面性的影響,一方面能夠使大學生及時獲取思政信息,了解思政知識、拓寬思政信息來源,豐富教學形式,促進思政教育者交流,為思政教育注入新思想;另一方面也會帶來信息甄別難度加大、使用門檻更高,形式喧賓奪主等負面影響。大學生應做到主動學習,促進師生雙向交流,提升判斷力,培養正確價值觀;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合理結合新媒體思政教育與傳統思政教育,同時不斷提高教師相關技能和能力。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是與傳統媒體在理念上、介質上、效應上大相徑庭的新型媒體形態,其以數字化信息為載體,以網絡信息技術為中介,不僅資源更為豐富,傳播速度也更快,新媒體的本質是數字化媒體,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謝秀英,2017)。隨著現代化教育與新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將新媒體技術應用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研究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摸清現狀、分析利弊、提出建設性意見與措施,對于促進新媒體技術與傳統思政教育的結合、深化思政教育具有社會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大學生使用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的現狀調研
我國網民結構中青少年占主體地位,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普及程度非常高。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現狀進行了調查,調研結果如下。
(一)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時間
對“大學生每天在互聯網新媒體上花費時間”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超過4小時,占比為50.67%,上網時長在2~4小時之間與2小時以內的人分別為32.33%、17%。互聯網占據了大學生大部分閑暇時間,成為大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完全覆蓋了人們的衣食住行,使大學生以新媒體技術為依托進行娛樂、學習等活動具有良好的硬件基礎。
(二)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用途
大學生主要利用網絡媒體進行社交,或者通過微博、博客等參與網絡輿論活動。45.51%的被調查者主要利用互聯網進行社交活動,其中QQ、微信、郵件為主要工具;其次關注網絡輿論的人數位居第二,占比25.25%;關注新聞時事、游戲娛樂的人數不相上下,占比分別為13.29%和11.63%;利用互聯網關注學術研究的人數最少,為4.32%。根據活動特點,游戲與網絡輿論活動相對耗時,高頻從事此類活動也會相應增加個人上網時間。每天上網時間在2小時以內的被調查者在學術研究、了解新聞時事方面的比例要高于上網時間在2小時以上的被調查者,這類大學生善于利用網絡滿足自己的學術需求。上網時長與關注內容沒有統計學關系,無論上網時間多少,用于聊天交流的微信、QQ都是大學生高頻使用的軟件,所以QQ、微信平臺具有開發思政教育的潛力。同時QQ的訂閱號、QQ看點以及微信公眾號都是進行思政教育的窗口。
(三)大學生對使用新媒體的評價
大學生對新媒體有著不同的評價。調查結果顯示,新媒體的趣味性、時效性、傳播力等都要優越于傳統媒體。但是也因為其參與門檻低、信息爆炸、魚龍混雜,所以易產生在信息傳播方面可信度低、網絡暴力滋生、輿論難以控制等問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新媒體是科技發展的產物,大學生在享受新媒體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要看到新媒體傳播信息過程中的劣勢,進而揚長避短。
二、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調查結果顯示,被訪者普遍認為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雙面性的影響。一方面,互聯網新媒體可以打破時空局限,使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思政知識,這也有利于豐富思政內容,此外新媒體還有利于師生間的雙向交流;另一方面,互聯網新媒體技術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主要表現在輿論誤導、隱私侵犯、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等方面。
(一)積極影響
1.及時獲取思政信息,了解思政知識
在傳統媒體時代,大學生主要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途徑獲取信息,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遠沒有新媒體快,信息傳播具有滯后性。而新媒體的“身份準入門檻”低,信息發布自由、即時交互,開拓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場域(邢曉紅,2017),打破了時間的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新媒體平臺及時獲取思政信息,了解思政知識。
2.拓寬思政信息來源,讓思政教育走進生活
互聯網新媒體技術出現之前,大學生獲取思政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除了傳統媒體,就是通過以老師講授為主的傳統課堂、家人朋友、思想政治教育書籍等途徑了解思政信息。而新媒體出現后,大學生能夠利用貼吧、微信、微博等生活中廣泛接觸的大眾互聯網產品快速獲取思政信息,讓思政教育走進生活。據調查,通過互聯網新媒體了解思想政治知識的大學生占比最多,為74.42%,而從書本中了解思想政治知識的大學生只有33.22%,可見大學生獲取思想政治信息不受限于傳統渠道,新媒體的運用成為主流。
3.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率
隨著現代教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思政課堂已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需求。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通過說教的方式來完成,偶爾會結合小組討論等形式,形式比較單一,而且異地教學無法實現,對學生興趣吸引力度不足,上課“抬頭率”低,學生思政知識的掌握情況不容樂觀。隨著新媒體的出現,一些以新媒體為載體的教學形式逐漸進入課堂,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圖片、文字等交流方式將思政知識展現在大學生面前(楊占良,2013)。特別是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高新技術創造出的智慧課堂逐漸進入到教學領域,教學模式走向多元化,授導型、研討型、遠程互動多種教學并存;課內互動增強,借助移動終端可方便地開展課堂活動,促進學生和老師的溝通交流,提高教學效率;而且利用移動應用一鍵式操控,可迅速地實現模式切換,達到教師“去講臺化”的目的,新穎的形式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消極影響
1.新媒體引入思政教學使大學生缺少思考領悟
當代大學生成長于數字環境中,對于新媒體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加上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學生隨時“觸網”已成為一道校園風景線。思政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對學生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的教學和培養,在新媒體進入課堂教學后,為課堂增加了活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思政課堂的興趣。但是,在調查中發現的一個普遍現象是:在老師提出問題需要學生作答時,很多學生都會拿出手機上網直接搜索,照搬網上的答案,并沒有進行思考,原有的教育效果也就無法達到。
2.新媒體內容缺乏可信度,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負面影響新媒體以網絡為媒介進行信息傳播,而網絡空間是一種虛擬空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并不是傳統的面對面交流,而是一種間接的交流方式。這也就導致各種信息會不加篩選地出現在大學生面前,一些正確的思想或許能推動大學生的成長,但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觀念會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產生不利的影響。大部分大學生還不具備良好的辨別能力,無法有效地對外界信息進行甄別,所以易受不良思想的影響。
3.新媒體形式喧賓奪主
從教育形式來說,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采用相對比較單一的教學方式向受教育者進行統一授課,這種教學方式針對性強,教育目的比較明確,能夠得到受教育者的及時反饋。而采用新媒體方式進行思政教育的形式比較豐富,但事實上可能會存在教育工作者為使用新媒體而使用新媒體的現象。同時,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溝通方式大大吸引了大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的參與熱情,但這也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過分集中于新媒體形式上而忽略對于知識本身的學習。新媒體教學只能是作為傳統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不能讓形式越過內容占主導地位。
4.信息甄別難度加大
我國網絡平臺起步發展較晚,對網絡監督管理機制體制建立不夠完善,一些消極負面的言論及內容很容易傳播擴散,繼而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心理健康(蔣勇,2018),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在選取上較之前就更具有難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以及教育對象的思想實際所確定,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極具理論性,但是知識體系完整,而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呈現方式具有碎片化的特征,符合社會快節奏發展的需求,但無法把信息有序、完整地呈現給受教育者,原本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變得零散,導致受教育者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少系統性和連貫性。此外新媒體時代使得信息來源廣泛,質量良莠不齊,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提高信息甄別能力,判斷哪些內容適合選取并傳播給受教育者。
三、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措施
(一)加強學生主動學習,促進師生雙向交流
很多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是在老師和家長的“逼迫”下完成的,這屬于被動學習。而在大學,大學生需要自主學習、考試,學習的內容與未來職業發展直接掛鉤。被動學習的態度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產生了不利影響。對于大學生來說,應該摒棄對學習的消極態度,借助新媒體技術加強主動學習。新媒體作為借助互聯網興起的新型傳播媒介,突破了時空界限、身份限制,實現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雙向互動,極大地降低了交流成本,提高了交流效率(張麗霞,2017)。從事思政教育的老師也會通過一些聊天平臺,促進與學生的溝通及學生之間思想的交流。如果學生能夠加強自主學習精神的培養,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將會有很大的提升。
(二)提升大學生判斷力,培養正確價值觀
對大學生來說,大學階段是培養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然而,新媒體中的不良信息和不良思想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為了避免負面影響的產生,必須提升大學生的判斷力。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教授學生如何正確運用新媒體,引導學生利用新媒體傳播正能量,防止學生被不良信息誤導,同時社會要創造一個健康的信息平臺,提供一個綠色的環境(黨瑛瑛,2018);其次,大學生對于接收到的信息應該主動分析,面對不明確的思想問題,應該主動和老師同學溝通交流、理性判斷,把持住心中的那桿秤,避免倒向不良思想。
(三)把握度量,優勢互補
無論是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還是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二者在目的和原則上具有一致性,即教育大學生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自覺地遵紀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勤奮學習,努力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授課理論體系完整,并且直接交流的方式更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狀態以及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因此應該合理結合新媒體思政教育與傳統思政教育,并且適當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不可過分使用新媒體方式而導致傳統教育方式式微。
(四)建設新媒體思政教育體系,提高教師相關技能和能力
有些新媒體平臺獲取信息的方式煩瑣,增加了教師獲取信息的時間成本,對此,首先要加快新媒體思政教育體系的建設,使思政教育工作者具有完備及時的思政教育信息獲取渠道;其次,新媒體信息來源廣、內容豐富,面對龐大的信息量,思政教育工作者應提高信息的甄別能力,判斷哪些內容適合面向學生授課以及怎樣將思政教育與新媒體技術有效結合。為此,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認識到新媒體技術進入思政教學的好處,積極參加校內外組織的新媒體技術培訓,提高相關技能和甄別信息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謝秀英.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開展的思考[J].中國高校科技,2017(S1):24-25.
[2]邢曉紅.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SWOT分析及戰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6):29-31.
[3]楊占良.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6):132-133.
[4]蔣勇.探析新媒體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才智,2018(15):80.
[5]張麗霞.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與對策[J].河南中醫藥大學[J].2017,(25):120.
[5]黨瑛瑛.校園網絡文化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楚雄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4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