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文物南遷
- 李家俊編著
- 1270字
- 2021-04-16 12:31:28
(三)救焚拯溺
1937年日軍悍然制造“七七事變”。8月13日,日軍轟炸上海,南京告急,文物危急。根據戰時文物宜散不宜聚原則,國民政府及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電令北平故宮博物院將南下的文物加南京的重要文物搶運向西,指派委員長侍從室侍衛長錢大均、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張群、南京市政府馬超俊、交通部部長俞飛鵬、中英文基金會董事長朱家驊負責此事,他們分別負責安排車輛、接洽安全保衛、協調火車輪船、組織工作人員、撥付經費。多方面的參與和配合使文物南遷西移進展順利。經過認真準備,共計16697箱文物從南京分南線、北線和中線三路向西遷移。
南線 負責人:莊嚴。押運人:莊嚴、曾湛瑤、那志康、朱家濟、李光弟、鄭世。南線文物共80箱,于1937年8月從南京起運,經漢口、長沙、桂林、貴陽,1939年1月抵安順,存放在華嚴洞,1944年12月轉運到四川巴縣飛仙巖。

文物在貴州接駁裝車,車廂上有“貴州公路局”字樣(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展板資料)

1939年1月,部分故宮文物遷移到貴州安順縣華嚴洞存儲。4月13日,南京古物陳列所的5箱文物,計有秦漢古劍等珍貴文物118件也移藏華嚴洞(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展板資料)

1937年至1939年,故宮文物南遷西移南線路線圖(資料片《一寸河山一寸血》截圖)
北線 負責人:那志良。押運人:那志良、馬彥祥、王志鴻、吳玉璋、黃貴生、梁匡忠。北線文物共7287箱,經徐州、鄭州、西安、寶雞、漢中、成都、新津、彭山,1939年6月抵峨眉。

1937年底,川陜公路上,北線文物運輸車隊向成都艱難地前行(歐陽道達《故宮文物避寇記》)
中線 負責人:歐陽道達。押運人:歐陽道達、馬衡、杭立武、吳玉璋、牛德明、李光弟、黎森玉、朱學侃、劉官鄂、梁廷煒。中線文物共9331箱,經漢口、宜昌、重慶、宜賓,1939年7月抵樂山,存放于安谷鎮。

故宮文物南遷中線路線圖(資料片《一寸河山一寸血》截圖)

1939年9月,中線運送文物的輪船抵達冠英場杜家渡(歐陽道達《故宮文物避寇記》)
故宮博物院在文物南遷過程中首次在海外舉辦故宮文物展覽,把中華文化精髓向世界傳播。在嚴密典守制度的保障下,那志良租用英國“薩福克號”遠洋艦,率隊從上海招商碼頭出港,帶著700多件南遷文物精品,遠赴英國舉辦故宮文物展,這是迄今為止故宮博物院最大規模的展出,在海外引起了轟動。

1935年,故宮文物在英國布展(故宮博物館文物南遷展板資料)

1936年,傅振倫、宋際隆、那志良、牛德明在英國倫敦皇帝藝術學院合影(故宮博物館文物南遷展板資料)

那志良與牛德明在倫敦展室內合影(左圖),中方工作人員牛德明、那志良、傅振倫、宋際隆在展室“昭陵六駿”前合影(右圖)(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展板資料)
1937年以來,在文物南遷西移的過程中,故宮博物院職員不辭辛勞、不失時機地挑選了數百件精品,在沿途的上海、南京、成都、重慶、貴陽等地舉辦展覽。抗戰時期的文物展覽,有其獨特的歷史痕跡,日軍轟炸威脅著文物安全的同時,也威脅著市民的安全,故在重慶展覽期間,展覽說明書上提示:“如遇敵機空襲,大家依次撤退。”

故宮博物院在成都舉辦文物展的門票(魏奕雄主編《樂山抗日戰爭檔案文獻選編》)

故宮博物院在成都布展目錄(魏奕雄《樂山抗日戰爭檔案文獻選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