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影響研究
- 臧敦剛 劉艷 宋坤 羅雨柯
- 1727字
- 2021-04-19 17:27:53
第二節 文獻綜述
一、國外關于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機構影響的研究
在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機構的影響方面,Stijin Claessens(2002)認為互聯網金融已對全球不同地方的傳統金融服務方式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改變了金融服務提供者自身,對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甚至是電子商務剛發展的地方沖擊較大,而電子金融業務發展和國內基礎設施建設較弱的國家,如非洲部分國家,也將在未來受到互聯網金融的影響和沖擊。Franklin Allen(2002)指出互聯網金融可通過促使金融脫媒、聯合銀行業、增加信貸量等在一定層面上補充傳統金融體系的不足。未來金融業的行業內競爭會因為金融機構間的模糊界限和金融產品、服務業務的創新而更加激烈。傳統金融機構須找到可超越物理位置及網絡服務形式的差異化服務來保留自身的優勢(LihuiLin, 2001)。近年來,Niko Ibrahim和Verliyantina(2012)通過對印度尼西亞互聯網金融的研究,指出互聯網金融對小微企業的融資有積極作用,這將縮小銀行的小微企業客戶群,減少銀行為其提供的服務。Tu&HungJen(2012)通過對金融服務領域渠道效應的研究,認為互聯網金融渠道已經取得了比較好的服務效應。隨著互聯網金融和移動數據的迅速興起,互聯網金融給傳統商業銀行提供了巨大機遇(Bons, Roger WH, et al,2012),傳統金融機構應把握住現有機遇,積極轉型。Momparler等(2013)認為商業銀行可通過改進經營模式、建立專業化團隊、提高效率、減少不良貸款等措施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
二、國內關于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機構影響的研究
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雖然只有短短幾年時間,但其對傳統金融體制的沖擊是不可小覷的。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機構的影響主要是負面影響與正面促進作用兩方面。
負面影響上,宮曉林(2013)通過研究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體制,特別是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影響后認為,短期內互聯網金融不會動搖傳統金融體制的根基,但在長期發展方向上,其勢必取代原有的經營模式。其他學者多從貸款、儲蓄及理財三個方面或資產、負債及利潤三個角度分析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黃蕊,2014;趙清輝,2015)。沖擊表現在風險控制的難度加大。互聯網金融實際上是一場深層次的金融變革,傳統金融市場因此轉向更為大眾化的發展,原有的分工化經營徹底轉變為混業經營,風險的控制以及監管的難度因此而增加(周宇,2013)。屈慶等(2013)借由互聯網金融對貨幣市場及債券市場影響的研究發現,由于互聯網金融的出現,貨幣流通速度加快,貨幣乘數被放大,對于貨幣的需求大大下降,最終影響到了貨幣政策的制定,并提高了國內債券市場的收益率。
正面促進作用方面,總體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我國金融體系而言是一個利好面(曾剛,2012)。王思(2011)認為發展網絡貸款擔保突破了傳統銀行在中小企業業務上的障礙。互聯網金融模式使得以往被傳統金融體制排斥在外的普通民眾擁有了參與其中的機會,激活了金融體系的生命力,這是對普惠金融發展的有益推動力,普惠金融未來的發展趨勢一定是互聯網金融模式(謝平,2012)。曾剛(2012)認為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體制結構的優化和金融體制漏洞的彌補有促進作用。其他學者普遍認為互聯網金融能加速我國金融業的發展與革新(袁博、張逸龍等,2013)。
無論是正面作用還是負面作用,學者均認為“去中介化”“全智能化”和“泛金融化”是當今我國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特征,這些特征彰顯了其對于傳統金融體制的巨大影響力。對于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兩者而言,能否互補共贏將是未來一個至關重要的難題(袁博,2013)。邱峰(2013)和洪娟(2014)認為二者應該共同發展、合作共贏。
三、文獻評述
目前,國內對互聯網金融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并且大多僅限于理論分析。現有文獻大多是關于互聯網金融內涵定義、融資模式、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體制的影響的研究大多也是宏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幾乎處于空缺狀態,并且缺乏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型農村金融機構影響方面的相關研究。本書在基于互聯網金融理論和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研究互聯網金融對中國東、中、西部三個地區中傳統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沖擊,著重分析其對四川省傳統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沖擊,以及四川省傳統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應對措施,并據此提出相關政策建議。本書對傳統型農村金融機構正確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更好地與互聯網金融融合,從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更好地服務于農村地區發展具有現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