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勝考試焦慮:如何在考試時保持冷靜、自信和專注
- (美)本·伯恩斯坦
- 2420字
- 2020-05-21 10:43:58
應激與表現
在心理學領域,應激與表現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最充分的研究。一百多年前,有兩位心理學家率先研究了這種現象,并提出了“耶克斯-多德森曲線”(Yerkes-Dodson Curve),該曲線如圖1-1所示:

圖1-1 耶克斯-多德森曲線
如圖1-1所示,當應激逐漸達到令你產生不適的水平時,你的效能就會隨之降低。過高的應激水平會令你離開“最佳區域”。在這種狀態下你將無法充分發揮自己解決問題的本領,你的自尊水平和自信水平也會隨之降低。你難以保持專注,并且因此感到緊張,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你會感覺身體不適或精疲力竭。此時的你急躁易怒,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你的表現也將一落千丈。無論你是在表演戲劇、參加棒球比賽,還是發表演講,應激和表現之間都存在這樣的關系,并且在你必須面對的每一場考試中,應激和表現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會對你產生影響。考試就是一種表現。對多數人來講,“表現”一詞通常被用來描述個體在舞臺或運動場上的發揮,然而這個詞的內涵不僅局限于此。表現是指“為完成某事而實施的行為,即執行或采取行動”。學術類考試正是如此:它不僅包括學習相關資料的過程,也是運用、展現并證明所學內容的行為。表現還包括學會如何在考試的當時當場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對一場考試來講,重要的不是你在此前或此后取得的優異成績,而是你在此時此刻有怎樣的表現。在當下表現出最佳水平對運動員、舞臺演員、外科醫生和很多人來講都是眾所周知的。此類人群必須在此刻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所學的知識、接受過的訓練和積累的經驗。
就考試而言,了解與表現并不相同。了解側重于對內容的理解,而表現則強調如何運用所了解的內容。我所接觸到的來訪者向我抱怨的主要問題是,盡管他們努力學習了需要了解的知識,但仍無法在考場上發揮出相應的水平。在這個問題上,至關重要的一點是你必須在了解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將其發揮出來。
由于應激會對你的表現產生直接影響,因此你必須學會覺察應激并對其進行控制。在參加考試的過程中,能否將自己體驗到的應激控制在無害的水平是決定你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應試產業對此避而不談,它們的信條是學習更多的知識是提高成績的唯一途徑。然而僅僅了解更多知識是不夠的,你必須保證表現優異。時至今日,尚不曾有人構想出一個清晰、簡單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教會人們如何做到這一點。
作為一名表現指導老師,我的工作不是教人們如何記住更多東西,如何更有效地學習,或者如何強行將更多知識灌進自己的大腦。我的工作是向你展示如何在考試過程中避免自己的表現受到任何不利因素的影響。我關注的重點是處于壓力狀態下的表現。我將教會你如何識別應激,并且立即使用特定的工具來降低應激水平。這種方法有助于你將狀態保持在“最佳區域”內,并且在每一場考試中表現得更為出色。我接觸的來訪者中包括需要在各個領域中“有所表現”的人。我指導高中學生參加學術能力評估測試,指導年輕人參加法學院入學考試、醫學院入學考試、牙科入學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和期末考試,指導博士研究生進行畢業論文答辯,也指導律師參加律師資格考試。不僅如此,我也為音樂家、運動員和演員提供指導,他們的表現每天都要經受考驗。我還指導專業的技術人員、醫生、牙醫、律師和護士。除此之外,一些獲得過重大獎項的創作者、作家和演員也曾接受過我的指導。
在與這些來訪者合作的過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目睹了應激對個人表現造成的影響。曾經有一名頭腦聰穎的高中女生被激烈的競爭所帶來的壓力擊垮,她在大學預修課程考試中忘記了所學的微積分知識,并且最終因此在求學之路上止步不前。曾經有一名才智出眾的律師,他在四次未能通過律師資格考試后最終放棄,眼看著自己付出的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付諸東流。曾經有一名歌手因害怕遭到拒絕而無法將自己的音樂天賦與聽眾分享。這些親眼所見的事例無一不令我感到痛心疾首。
與之相反,我也見證過人們跨越自己面前的障礙。在學會如何在考試中保持冷靜后,一名學生的學術能力評估測試成績得到了非常顯著的提升。在學會如何在整場比賽中集中精神后,一名女性劃槳手流露出了無比的喜悅。而在這些事例中,最令我感動的莫過于我所指導的一名學生的父母,他們學會了通過降低自己完全不切實際的期待來幫助孩子建立自尊,而不是對其施以壓力和打擊。最終,我們欣喜地看到這名學生在學術能力評估測試的學科測驗(SAT II)中的成績得到了提高。
當人們向我尋求表現指導時,我首先考慮的問題是:為了能有最佳表現他們需要什么?毋庸置疑,他們需要學習與考試科目相關的知識——這是我從未輕視過的重點——但結合個人經驗,我認為這僅僅是他們需要做的一個方面。考試的內容在不斷發生變化。你可能需要參加數學考試、化學考試、歷史考試、文學考試,或者在期末考試到來之時一并應對所有科目的考試。但在千變萬化的考試中存在一個不變的常量,它才是所有考試的核心要素,與考試的科目和題目的設置無關。這個常量便是你,即參加考試的個體。你要面對的可能是駕照考試,也可能是潛水證考試。無論考試內容如何,參加考試的人都是你。你必須向自己提出下列問題:“我能從自身中挖掘出哪些有助于自己在所有情境中提升表現的要素?我該如何掌控這一過程?”不幸的是,無論學校的教育系統還是備考用書或相關輔導課程都沒有將你視作應試者。他們僅僅強調學習的對象,而不是學習的主體。通常情況下,主體一詞是指需要學習的知識,但在實際的考試情境中,你才是主體。
我之所以說“常量是你”是因為,在你面對的所有考試中,你是確定且始終存在的因素。確定性是指不隨外部條件發生改變。它是一種無論遇到怎樣的情況都會取得成功的堅定信念,請你試想伴隨著這種確定性步入考場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或許你感覺時間倉促,或許你感到疲勞,又或許你因一心想要取得高分而感到有壓力。你可能遇到筆出現問題或忘記在試卷上寫自己的姓名。在口語考試中,你對面的考官流露出的表情可能讓你感到他認為你一無所知。無論面對怎樣的挑戰,無論你身處怎樣的環境,表現指導老師都能教會你如何保持自我,并且在此基礎上發揮出最佳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