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經(jīng)》注譯
- 韓高年
- 3965字
- 2020-05-09 15:55:48
南次二經(jīng)
《南次二經(jīng)》之首,曰秬山①,西臨流黃,北望諸,東望長右②。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③,其中多白玉,多丹粟④。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貍力,見則其縣多土功。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⑤,其音如痺⑥,其名曰
⑦,其鳴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⑧。
【注】
①秬(jù)山:山名,譚其驤《論》認(rèn)為是湖南西部常德、桃源西南某山。或以為浙江仙霞嶺。②長右:本為猴子的一種,蓋因山多猴,故名山為長右。郭郛《注證》以為即湖南雪峰山。③赤水:辰水,在辰溪入沅水。或以為即今烏江。④丹粟:細(xì)丹砂如粟也。⑤人手:其腳如人手。⑥痺(pí):鳥名,郝懿行《箋疏》以為即雌鵪鶉。⑦(zhū):紅腳鸮,屬鴟鸮科,古人以為是一種不吉祥的鳥,形似貓頭鷹,毛灰褐色,夜間活動(dòng)。⑧放:放逐。一本作“效”。
【譯】
《南山經(jīng)》的第一座山,叫秬山,西面臨近流黃山,北面遙對諸,東面與東望相對。英水發(fā)源于此處,向西南方向流注于赤水河,河中盛產(chǎn)白玉和丹砂。有一種野獸,形狀像豬,卻長著雞爪子,叫聲像狗,名字叫貍力,它出現(xiàn)預(yù)示著所在的縣域內(nèi)將要大興土木之事。有一種鳥,形狀像貓頭鷹而足似人手,叫聲像雌鵪鶉,名叫
,它叫起來像是“朱”,所以人們就叫它“
”,這種鳥出現(xiàn)在哪里,哪里就會出現(xiàn)被放逐的才士。
東南四百五十里,曰長右之山,無草木,多水。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①,其音如吟②,見則郡縣大水③。
【注】
①長右:猴子的一種,以山出此獸,因以名此山曰長右山。②如吟:如人呻吟聲。③郡縣:郝懿行《箋疏》謂:“郡縣之制起于周,《周書·作雒篇》及《左氏傳》具有其文。畢氏引《淮南·氾論訓(xùn)》云‘夏桀、殷紂之盛,人跡所至,舟車所通,莫不為郡縣’,以此證郡縣之名起于夏、商殷也。”今之學(xué)者多以郡縣為秦制,以此證“五藏山經(jīng)”曾經(jīng)秦漢人潤色。實(shí)際上郡縣之稱在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已經(jīng)存在,至秦推行而已。
【譯】
向東南四百五十里,是長右山,山上不長草木,但水源充足。有種野獸,形狀像長尾猴,長著四個(gè)耳朵,它的名字也叫長右,叫聲像是人在呻吟,它出現(xiàn)的地方會發(fā)生水災(zāi)。
又東三百四十里,曰堯光之山①,其陽多玉,其陰多金。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②,其音如斫木③,見則縣有大繇④。
【注】
①堯光之山:堯光山,呂調(diào)陽《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堯光之山在今池州建德縣西南,香口河所出也,東北有堯城鎮(zhèn),蓋取山為名也。”張步天《山海經(jīng)解》據(jù)方位推定即今江西蓮花縣西南湘贛邊界的景陽山。②猾褢(huái):貉的亞種,屬犬科,體胖尾短,穴居冬眠。③斫木:砍木頭的聲音。④大繇:徭役。郭璞《注》謂:“作役也,或曰其縣亂。”
【譯】
再向東三百四十里,是堯光山,山南面多玉石,山北面多銅礦。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人卻長著豬一樣的鬃毛,住在洞穴中,冬天冬眠,名字叫猾褢,叫聲像是砍樹,它出現(xiàn)的地方必有繁重的徭役。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羽山①,其下多水,其上多雨,無草木,多蝮蟲②。
【注】
①羽山:郭璞《注》謂:“今東海祝其縣西南有羽山,即鯀所殛處。計(jì)此道里不相應(yīng),似非也。”汪紱《山海經(jīng)解》謂:“此羽山當(dāng)在南安、贛州之間也。”即今江西東北部玉山縣一帶之山。②蝮蟲:毒蛇。郭璞《注》:“蚖也。”
【譯】
再向東三百五十里,是羽山,山下水源充足,山上多雨,不長草木,到處是毒蛇。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①,無草木,多金、玉。
【注】
①瞿父之山:瞿父山。瞿父為猴子的一種,因此山多瞿父,故名。汪紱《山海經(jīng)解》謂:“此殆三衢之間也。”張步天《山海經(jīng)解》以為在今浙江衢州以北。
【譯】
再向東三百七十里,是矍父山,山上寸草不生,但多有銅礦和美玉。
又東四百里,曰句余之山①,無草木,多金、玉。
【注】
①句(gōu)余之山:句余山,在今浙江余姚市境內(nèi)。郭璞《注》:“今在會稽余姚縣南、句章縣北,故此二縣因此為名云。見《張氏地理志》。”
【譯】
再向東四百里,是句余山,山上不生草木,但多銅礦和美玉。
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①,北望具區(qū)②,東望諸③。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陰,北流注于具區(qū)。其中多鮆魚④。
【注】
①浮玉之山:浮玉山,即浙江境內(nèi)天目山。吳任臣《廣注》云:“《一統(tǒng)志》:浮玉山在湖州城南七里玉湖中,巨石如積波,不以水盈縮,故名。”②具區(qū):古澤名,即太湖。郭璞《注》謂:“今吳縣西南太湖也,《尚書》謂之震澤。”所言極是。③諸(pí):相連的一片水域,大約指今錢塘江口一帶水域。④鮆(jì)魚:一種魚,頭長體扁。郭璞《注》謂:“狹薄而長頭,大者尺余。太湖中今饒之。”
【譯】
再向東五百里,是浮玉山,其北面對著具區(qū),東面對著諸。山中有野獸,外形像老虎而長著牛尾巴,它的叫聲如狗吠,名叫彘,兇猛吃人。苕河發(fā)源于羽山之北,向北流入具區(qū)。苕河中盛產(chǎn)鮆魚。
又東五百里,曰成山①,四方而三壇②,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③,其中多黃金④。
【注】
①成山:即重山。畢沅《新校正》謂即會稽重山。②三壇:三壇山。因山有三層,形如人筑壇相重疊,故稱。③注于:一本作“流注于西”。虖勺:水名,或以為即富春江。勺,一本作“多”。④多黃金:多產(chǎn)金砂。郭璞《注》謂:“今永昌郡,水出金如糠,在沙中。《尸子》曰:‘清水出黃金、玉英。’”
【譯】
再向東五百里,是成山,山形極像四方三層的祭壇,山上多銅礦和玉石,山下盛產(chǎn)青雘。水發(fā)源于此山,向南流入虖勺河,
水中多出黃金。
又東五百里,曰會稽之山①,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②。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③。
【注】
①會稽之山: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南,山上有禹冢及井。②砆(fū)石:一種質(zhì)地次于玉的石頭。郭璞《注》以為是武夫石,似玉,今長沙、臨湘出之。赤地白文,色蘢蔥不分明。③湨(jú):水名,或以為即今浙江紹興南之曹娥江支流柯水。湨,《水經(jīng)注》引作“湖”,汪紱《山海經(jīng)解》以為當(dāng)作湖。
【譯】
再向東五百里,是會稽山,山形四方四正,山上多銅礦和玉石,山下多武夫石。勺水發(fā)源于此山,向南流入湨河。
又東五百里,曰夷山①,無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②。
【注】
①夷山:屬會稽山系的一座山。②列涂:江河入海口。郝懿行《箋疏》曰:“疑即涂山。”不確。徐顯之《山海經(jīng)探源》謂:“海潮攜帶泥沙,因而形成一些超出水面的陸地;或者列涂即列島。”大體近是。
【譯】
再向東五百里,是夷山,山上不生草木,土壤多含沙石,湨水發(fā)源于此山,向南流入列涂。
又東五百里,曰仆勾之山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無鳥獸,無水。
【注】
①仆勾之山:仆勾山。勾,一作“夕”,郝懿行《箋疏》以為是“多”字之誤,其說可從。
【譯】
再向東五百里,是仆多山,山上多銅礦和玉石,山下草木茂盛,沒有鳥獸,也沒有河流。
又東五百里,曰咸陰之山①,無草木,無水。
【注】
①咸陰之山:白象山。郭郛《注證》以為在今浙江境內(nèi)。
【譯】
再向東五百里,是咸陰山,山上不生草木,也沒有河水溪流。
又東五百里,曰洵山①,其陽多金,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也②,其名曰③。洵水出焉④,而南流注于閼之澤⑤,其中多茈蠃⑥。
【注】
①洵山:山名,或以為即浙江天臺山。洵,畢沅《新校正》謂一本作“旬”。②不可殺:謂稟氣自然,不能傷之。③(huàn):一種似羊的野獸,無口,或以為是羊圖騰。④洵水:水名,或以為是寧海縣白溪水。⑤閼之澤:沼澤名,呂調(diào)陽《傳》以為即溫州之玉環(huán)山大池。⑥茈蠃(zǐ luó):即紫螺,一種貝類,殼楔形,頂端圓尖,可食。郭璞《注》以為紫色螺也。
【譯】
再向東五百里,是洵山,山的南坡多銅礦,北坡多玉石。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羊而沒有嘴巴,不進(jìn)食卻不會被餓死,它的名字叫。洵河發(fā)源于此山,向南流注入閼澤,河里有很多紫色的螺。
又東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楠①,其下多荊杞②。滂水出焉③,而東流注于海。
【注】
①梓:山楸樹,一種高大喬木。楠:楠樹,常綠喬木,葉似桑,高二三十米,是優(yōu)質(zhì)的木材。②荊杞:即枸杞,果實(shí)紅色。③滂水:水名,郭郛《注證》以為即浙江境內(nèi)之甌江。
【譯】
再向東四百里,是虖勺山,山上梓樹和楠樹茂密,山下荊杞叢生。滂河發(fā)源于此山,向東流注入大海。
又東五百里,曰區(qū)吳之山①,無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②,而南流注于滂水。
【注】
①區(qū)吳之山:區(qū)吳山,或以為在浙江永康市境。②鹿水:汪紱《山海經(jīng)解》以為當(dāng)作“麗水”,即今甌江支流。
【譯】
再向東五百里,是區(qū)吳山,山上不長草木,土壤沙石成分很高。鹿河發(fā)源于山中,向南流注入滂河中。
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①,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②,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③,其狀如雕而有角④,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注】
①鹿吳之山:鹿吳山,亦在今浙江境內(nèi)。②澤更之水:水名,亦為甌江支流。③蠱雕:鼬科食肉動(dòng)物,大小似狗獾,性兇猛,善奔跑,會泅水,叫聲似狐,臭腺濃騷。蠱或作“纂”。④雕:似鷹,而大尾長翅。
【譯】
再向東五百里,是鹿吳山,山上不長草木,多銅礦與玉石。澤更河發(fā)源于此,向南流注入滂河。滂河中有一種獸,名叫蠱雕,它的形狀像雕而長著角,叫聲像嬰兒,兇狠吃人。
東五百里,曰漆吳之山,無草木,多博石①,無玉。處于東海,望丘山,其光載出載入②,是惟日次③。
【注】
①博石:一種石頭,可用以制作博棋,故稱。②其光載出載入:神光之所潛耀。③日次:太陽休息的地方,郭璞《注》曰:“日景之所次舍。”
【譯】
再向東五百里,是漆吳山,山上不生草木,多博石,沒有玉。此山臨近大海,東面是丘山,山中有光時(shí)明時(shí)暗,是太陽休息的地方。
凡《南次二經(jīng)》之首,自秬山至于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其祠:毛用一璧瘞,糈用稌。
【譯】
南方的第二個(gè)山脈,從秬山到漆吳山,共有十七座山,共計(jì)七千二百里。山中的山神形狀都是龍身而鳥首。祭禮用祭品:雞鴨及玉璧一塊瘞埋于地,祭米用糯稻米。
- 歷史編纂與民族精神
- 蕭繹《金樓子》及其思想
- 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
- 從演揲兒法中拯救歷史:元代宮廷藏傳密教史研究
- 殷商元圣:伊尹里籍·隱居·事功考實(shí)
- 當(dāng)代中國世界歷史學(xué)研究1949—2019(當(dāng)代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史叢書)
- 史學(xué)理論與史學(xué)史學(xué)刊(2019年上卷/總第20卷)
- 魏晉南北朝絲綢之路與對外關(guān)系史研究
- 酒之爵與人之爵:東周禮書所見酒器等級禮制初探
- 傅璇琮先生紀(jì)念集
- 西方的沒落
- 南北戰(zhàn)爭三百年:中國4—6世紀(jì)的軍事與政權(quán)
- 中國近代史學(xué)的歷程
- 政治與思想語境中的宋代《尚書》學(xué)
- 王權(quán)、法律與神祇:薩珊波斯與古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