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南次三經(jīng)

《南次三經(jīng)》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注】

①譚其驤《論》謂:“這一組山大致應(yīng)西起黔東南,東徑湘南、贛中,達(dá)于閩北或浙南。”②天虞之山:天虞山,郝懿行《箋疏》以為即夫盧山,“在交廣也”。

【譯】

《南次三經(jīng)》的第一座山脈,是天虞山,山下水源豐富,山高峻險(xiǎn)不可攀登。

東五百里,曰禱過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有鳥焉,其狀如,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鳴自號(hào)也。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首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

【注】

①犀:即大犀牛。郭璞《注》謂其似水牛,豬頭痹腳,腳似象,有三蹄,大腹,黑色,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在鼻上者小而不墮,食角也。喜食荊棘,口中常灑血沫。②兕(sì):亦似水牛,毛青色,體形碩大。③象:即大象,古人以象為獸類中最大者。長鼻,大者牙長一丈。④(jiāo):一種鳥,體形似野鴨而稍小,腳近尾。⑤足:或作“手”。⑥瞿如:水鳥,即鸕鶿,捕魚為生,又稱魚鷹、水老鴉。此處言此鳥人面,也可能是人裝扮成鳥的樣子。⑦泿(yín)水:水名,發(fā)源于廣東韶關(guān)的銀山,為北江上源之一。郝懿行《箋疏》引《水經(jīng)》云:“泿水出武陵鐔城縣北界沅水谷。”⑧虎蛟:馬來鱷,形體似蛇,四足,體粗長,1米以上,長吻,牙齒銳利。生活在淡水或沼澤,常成群攻擊其他動(dòng)物。

【譯】

向東五百里,是禱過山,山上蘊(yùn)含豐富的銅礦和玉石,山下犀牛等成群結(jié)隊(duì),還有很多大象。山里有一種鳥,外形像,但頭是白的、長著三只腳,臉如人面,它的名字叫瞿如,是根據(jù)它的叫聲取的名。泿水發(fā)源于此山,向南流注入大海。泿水中生活著虎蛟,它的形狀是魚身而蛇尾,叫聲像鴛鴦,人吃了這種虎蛟的肉不得腫病,還可以治愈痔瘡。

又東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注】

①渤海:海旁出為渤,此渤海指漢代以前廣州以南的南海。郭璞《注》:“海岸曲崎頭也。”②鳳皇:即鳳凰,常被視為祥瑞。郭璞《注》:“漢時(shí)鳳鳥數(shù)出,高五六尺,五采。莊周說鳳,文字與此有異。《廣雅》云:‘鳳,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雌曰皇,雄曰鳳。’”

【譯】

又向東五百里,是丹穴山,山上蘊(yùn)含豐富的銅礦和玉石。丹水發(fā)源于此山,向南流注入渤海。有一種鳥,形狀像雞,長著五彩的羽毛,名叫鳳凰,頭上有紋叫德,雙翼有紋叫義,背上有紋叫禮,胸口有紋叫仁,腹部有紋叫信。這種鳥,飲食悠閑,叫聲如歌,飛翔如舞,它出現(xiàn)預(yù)示著天下安寧。

又東五百里,曰發(fā)爽之山,無草木,多水,多白猿。泛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注】

①發(fā)爽之山:發(fā)爽山,或謂即廣東惠州市轄龍門縣天堂山、南昆山。爽,或作“器”。②泛水:即今廣東中部的增江。

【譯】

又向東五百里,是發(fā)爽山,山上草木不生,水源豐富,有很多白猿。泛水發(fā)源于此山,向南流注入渤海之中。

又東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多怪鳥,凱風(fēng)自是出

【注】

①育遺:峽谷名,在羅浮山脈中。遺,或作“隧”。②怪鳥:少見的鳥。《廣雅》曰:“離、鷦朋、爰居、鴟雀,皆怪鳥之屬也。”③凱風(fēng):南風(fēng)。《詩經(jīng)·邶風(fēng)》有《凱風(fēng)》,《毛傳》:“南風(fēng)謂之凱風(fēng),樂夏之長養(yǎng)者。”

【譯】

又向東四百里,就到了旄山之尾,山南有一山谷,名叫育遺谷,谷中有很多奇怪的鳥,傳說中的凱風(fēng)出自此谷。

又東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無水,其下多蝮蟲。又東五百里,曰陽夾之山,無草木,多水。

【譯】

又向東四百里,就到了非山主峰,山上蘊(yùn)含豐富的銅礦和玉石,沒有水,山下生活著許多毒蛇。再向東五百里,是陽夾山,山上草木不生,水源豐富。

又東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無草;多怪鳥,無獸。

【注】

①灌湘之山:灌湘山,一作灌湖射之山。

【譯】

又向東五百里,是灌湘山,山上生長著很多樹,但不長草,有很多怪鳥,但沒有野獸。

又東五百里,曰雞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其狀如鮒而彘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

【注】

①雘(huò):一種可作顏料的石頭,有赤色者。②(tuán)魚:生活在海邊的哺乳動(dòng)物,可能是海獅或海豹。

【譯】

又向東五百里,是雞山,山上蘊(yùn)藏豐富的銅礦,山下多丹雘。黑水從此山發(fā)源,向南流注于大海。黑水中有一種魚,它的形狀像鮒魚卻長著豬毛一樣的體毛,它的叫聲也像豬,一旦出現(xiàn)就預(yù)示著天下將要大旱。

又東四百里,曰令丘之山,無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條風(fēng)自是出。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鳴自號(hào)也,見則天下大旱。

【注】

①條風(fēng):東北風(fēng)。郭璞《注》曰:“條風(fēng)至,出輕系,督逋留。”吳任臣《廣注》:“《淮南子》云:‘諸稽、攝提,條風(fēng)之所出也。’”②颙(yú):貓頭鷹的一種,灰褐色,眼睛圓而大,正視面似人臉,常晝伏夜出。或指巫師作法時(shí)所戴面具。

【譯】

又向東四百里,是令丘山,山上草木不生,炎熱似火。山的南面有深谷,東北風(fēng)出自那里。有一種鳥,形狀像貓頭鷹,人臉上生著四只眼睛和耳朵,它的名字叫颙,它叫起來像是在叫自己的名字“颙”,這種鳥出現(xiàn)的地方會(huì)有旱災(zāi)。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侖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狀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飴,食者不饑,可以釋勞,其名曰白,可以血玉

【注】

①侖者之山:侖者山。②汗:郝懿行《箋疏》以為當(dāng)作“汁”,其說是。③勞:憂愁。④白(gāo):一種草,人食之可以解除憂愁。或作“睪蘇”。⑤血玉:可以把玉浸成血色。

【譯】

又向東三百七十里,是侖者山,山上蘊(yùn)藏豐富的銅礦和玉石,山下多青雘。有一種樹,形狀似榖樹而生著紅色的紋理,樹干里流出的汁液像漆,味道甘甜似糖,人吃了它不感到饑餓,也可以緩解疲勞,它的名字叫白,其汁液可以浸染玉石。

又東五百八十里,曰禺稿之山,多怪獸,多大蛇。

【注】

①禺稿之山:禺稿山。稿,吳任臣《廣注》、畢沅《新校正》均作“槀”。

【譯】

又向東五百八十里,是禺稿山,山上有很多怪獸,還有很多大蛇。

東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輒入,夏乃出,冬則閉。佐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海,有鳳皇、鹓

【注】

①水春輒入:水在春天時(shí)就流進(jìn)來。“春”原作“出”,據(jù)吳任臣《廣注》校改。②鹓(yuān chú):鳳凰類,飲食精潔,性情專貞。見于《莊子》等書記載。

【譯】

又向東五百八十里,是南禺山,山上富藏銅礦和玉石,山下水源豐富。山下有洞穴,春天時(shí)里面全是水,夏季水流了出來,而當(dāng)冬季來臨此洞就閉塞了。佐水發(fā)源于此山,向東南流淌注入大海,附近有鳳凰和鹓

凡《南次三經(jīng)》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龍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稌。

【注】

①祈:祈請(qǐng),禱告。

【譯】

全部南次三經(jīng)的山脈起始篇,從天虞山至南禺山,共有十四座山,距離六千五百三十里。這里的山神都是龍身人面。山神的祭禮都是獻(xiàn)一只白狗祈禱,米則用稌。

右《南經(jīng)》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萬六千三百八十里。

【注】

①山志:關(guān)于山的記載。郝懿行《箋疏》認(rèn)為此數(shù)語為校書者所題文字。

【譯】

以上《南山經(jīng)》的記載,大小共四十座山,距離一萬六千三百八十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闵行区| 岳池县| 吉木萨尔县| 尉犁县| 遂川县| 龙游县| 酒泉市| 涞水县| 淮滨县| 英德市| 卓尼县| 乌拉特前旗| 竹溪县| 平湖市| 林口县| 专栏| 措勤县| 惠来县| 白银市| 中牟县| 彩票| 陆河县| 疏勒县| 威信县| 永德县| 岳池县| 安龙县| 修武县| 盐山县| 民勤县| 临沧市| 长垣县| 扎兰屯市| 开原市| 灵寿县| 墨脱县| 绥化市| 龙胜| 剑阁县| 江阴市| 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