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知識邏輯下的企業組織設計與優化作者名: 王皓本章字數: 2136字更新時間: 2020-05-13 15:28:50
第一節 組織的理性系統視角
從理性系統的視角來看,理性是指為了最有效地達成預定目標而以某種方式組織起來的一系列行為邏輯,組織是為了完成特定目標而設計的工具,組織行為是由有意圖的,協調成員所實施的行為。理性模型是“機械”模型,把組織作為可操作部件的結構,每個部件都可以單獨改變,以提高整體的效率。理性系統視角認為組織區別于其他集合體的特征在于目標具體化和形式化這兩個要素。
該視角的組織理論認為,具體目標為選擇相應的行動提供了明確的標準,也對組織結構的設計起指導作用。具體目標使行動具體化,使組織明確所雇傭人員的類型,以及資源在參與者之間的分配方式。形式化即時一系列在組織體系中指導行為的角色和原則關系結構更加清楚明確,使參與者或觀察者能夠描繪社會結構及其運作流程,描繪其與合理操作的關系和過程,包括責任分工的設計與修訂,信息與物質的流轉以及參與者之間互動的方法。通過標準化、規范化和形式化能使個體行為更加確定(1),形式化使組織的每個成員能更穩定地預期其他成員在特定條件下的行為。除此之外,形式化可以優化互動期望的構成(2),可以使結構客觀化,即使角色和關系的定義對參與者而言更客觀、更外在。
以上理論視角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論有: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法約爾等的行政管理理論、韋伯的科層制理論以及西蒙的管理行為理論。
泰勒方法的基本精神是基督教倫理、社會達爾文主義和信仰科學技術的混合物。泰勒認為,通過科學地分析單個工人所從事的工作,就能找到用最少的能量和資源投入來獲得最大產出的運作程序。但是,基于個體勞動力配置的合理化,必然引起整個工作安排結構的變遷。泰勒是“傳統品質范式”(3)要素的主要闡述者,強調確定工作任務以及使該方法規范化的重要性,同時強調審查制度,既要有細致的設計以確保審查者本身的行為也要受到審查。
與泰勒及其后繼者對組織提出“自上而下”的理性化管理方法,即由個體工作的改變有影響更大結構的工作關系不同,法約爾等行政管理理論家提出了“自上而下”的理性化方案,強調管理的功能,并力圖建構主要的行政管理原則作為組織活動理性化的準則。法約爾等認為協作與專門化是重要的兩種行為類型,為指導行為而產生的準則主要包括等級原則(強調等級制組織形式,在其中,所有的參與者都被置于控制關系的金字塔結構內)、指令單一原則(沒有哪個參與者可以從兩個以上的上司那里接受指令)、控制范圍原則(強調每個上司不能擁有多于其有效監督范圍外的下屬)以及特例原則(建立所有規范化事務均由下屬應對,為上司留出時間以處理即存規章不適用的特殊情況)。而專門化問題包括了如何把各種行為分配給組織的每個職位,以及如何使這些職位最有效地組成工作單位或部門,這其中包括部門化原則和流水線作業原則。在這些原則下,對工作活動的細分和對組織與協作的關注成為形式化結構的標志。
韋伯的科層制理論主要包括對權威的分類以及對建立在傳統權威和法理權威基礎上的科層制的分析。韋伯把每個科層制要素都視為解決早期行政體系問題或缺陷的方法,而且,每個要素都不是單獨運作,而是作為整體中的一員,通過要素的結合,產生更為有效且高效的行政體系。韋伯認為,科層制區別于傳統的組織形式,有下述特征:①對管轄權的范圍進行清晰的劃分:把個人的常規行為劃分在職務責任的范圍內;②公司的組織遵循等級制原則:每個相對低級的職員都受高級職員的控制和監督,同時,高級職員對于低級職員的權威范圍是有限制的,低級職員也有申訴權;③有特意建立起的一般規則體系,以指導和控制職員的決策和行為;④“生產或管理的手段”歸屬于公司。而不是公司的所有者,且不能被濫用;⑤在技術資格的基礎上挑選職員和指派職位,并給予薪水;⑥組織的雇員制度為職員構建起職業。雖然韋伯的行政體系模型強調了許多相互關聯的因素,但他主要關注作為權力或統治體系的組織。在該組織中,領導者通過職員的等級制對其實施控制,這些職員同時接收和發出指令。為了把握住獨特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內涵,韋伯采用了“理想類型的而把那些被視為所探索的現象中最為突出的特征分離出來。
西蒙在其管理行為理論中批判了泰勒和其他早期理論家提出的關于組織中的行動者的論斷,提出了更為人性的“管理人”——力求追逐自己的私利,但是卻總不明白到底是什么。他們只知道一些可能的選擇,并且愿意作一個適宜而不一定是最好的決定。西蒙闡明了有助于組織內部理性行為的目標具體化和形式化的過程,認為對組織的科學描述就是具體的分析作為組織參與者的個體所作的決定,以及他們在作這些決定時所受到的各種影響。西蒙認為,組織既簡化了決策,又支持了參與者做出必須做出的決策,組織簡化參與者決策的一個主要的方法就是對指導行為的目標進行限制,組織的目標可以作為構建手段—目標鏈的起點,建立一個目標等級體系。從下往上來看,個體決策和行為的合理性只有在與更高層的決定相聯系才能予以評價;對每個子目標的評價只能看它是否與更大的目標相一致。從上往下來看,把大的目標分解并指派給子單位形成子目標,通過具體化價值前提進而簡化每一層必須的決策,就可以通過行為的合理性。從西蒙的這一觀點來看,組織的等級就是聚合的手段—目標鏈,用以提高組織內部決策和行為一致性,組織結構就是“為完成某種行為的相互環套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