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是藍海:向精細化管理要效益
- 張應春
- 3391字
- 2020-05-13 15:12:43
耗不起、放不下、舍不得的企業老板
1. 耗不起
中小私企老板在身份之苦和孤獨之苦中修煉自己。“從白手起家到企業頗具規模的過程中,我一直采取的是‘補漏式管理’。”這是昆明一位企業老板的原話。很多私營企業主、民營企業家沒有管理經營的系統思維和系統實踐,很多人都沒有預料到企業通過幾十年的發展能夠做到如今的規模。我形象地稱之為“哈慈五行針”式管理,因為哈慈五行針當年的廣告語是“哈慈五行針,哪兒疼針哪兒”。
這一點,“50后”“60后”以及部分“70后”的企業家體會得最為深刻。在管理上、在經營中總是遇到問題才去解決問題,而沒有系統性的、機制性的解決方案,導致同樣的問題總會周期性地出現。
企業在粗放式發展、野蠻式生長的時代,在高毛利、低風險的時代,靠著“高增長”這件漂亮的外衣掩蓋了許多實際問題。當經濟形勢有壓力的時候,很多企業家只能“四處問藥”“到處求醫”,最后反而讓自己“病得不輕”。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跟風病
當實體經濟遇到壓力的時候,中小私企老板們發現到處都在講互聯網,都在講打造平臺,都在講聯盟,都在講跨界,都在講投融資,都在講打造生態……于是乎,大家紛紛去找“風口”:做服裝的老板跑去打造供應鏈平臺、定制平臺、營銷平臺;做門窗的老板跑去做無人機;做五金的老板跑去做自動化設備;做鞋子的老板跑去做基金……大家都認為只有自己的這個行業是紅海,其他的都是藍海。
這些企業家講起O2O、C2M、F2C、“工業4.0”等都頭頭是道,但其實自己工廠的內部管理連海爾當年的OEC都沒有推行下去。結果“風口”還沒找到,就倒在了找“風口”的路上;要不就是找到了“風口”,卻發現“風口”前站滿了人。
(2)模式病
一些企業家總試圖去找一些好的管理模式、經營模式。各種類似“讓你快速成功”“十倍利潤增長”“聽三天課,每月只需上三天班就能管好企業”的培訓課程現場,到處都有企業家的身影。
從知識面的角度來講,很多企業家的綜合能力絕不會比專業的培訓師差。但是,有些企業家總想找出一套模式,希望能夠解決企業所有的問題;總想找出一套模式,能讓自己一勞永逸。最后卻發現所謂的模式只是“霧里看花”“竹籃打水”。
(3)守成病
一些幸運兒一直走在成功的路上,而疏于發展、創新。馬云說過,當一個成功的人不愿意改變昨天成功的模式的時候,是很危險的。從阿里巴巴的創立到成熟,馬云出色地扮演了一個B2B領航人的角色,然而,在其將視線轉向C2C、欲投資一億元打造“淘寶網”的時候,阿里巴巴內部反對聲一片。很多老員工認為,阿里巴巴的B2B剛剛存活,現在卻要轉向C2C,與C2C巨頭eBay網競爭,無異于以卵擊石。eBay當時的市值是800億美元左右,而阿里巴巴當時的市值還不足1億元人民幣。直到發布會前2個小時,還有人找馬云談話,反對他的這個決定。但是,馬云看到了C2C的“錢”途,下定決心要打造淘寶網。最終,馬云帶領淘寶一步步搶占了eBay的市場,打敗了這個C2C“王者”。
的確,當時的阿里巴巴在B2B市場上是成功的,但是,如果馬云和其他老員工一樣守著B2B市場的“一畝三分地”,不去探索、嘗試更好的經營模式的話,就不會有今天更輝煌的阿里巴巴,也許就沒有今天的“BAT”(指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一說了。
在制造型企業里又何嘗不存在一些“守成”的人?有些老板固守舊有的狀態和模式,習慣于“等、靠、要”,不去進行管理的升級和經營的變革,還是用老一套辦法來管理員工、經營企業,簡單地認為只要企業當下還在盈利,其他的問題就無傷大雅,把企業管理成一副“老態龍鐘”的樣子,整個企業失去了活力,也沒有了成長性。這就是現在很多老企業、大企業往往競爭不過新創企業的原因。
所以,企業老板不能沉迷于昨天取得的一點點成就。當今這個時代,企業要發展,更需要創新,當然創新也并非是對企業在過往發展中形成的管理理念、經營理念的全盤否定。企業從創辦到頗具規模,一代企業家完成了資本、技術、市場、資源的原始積累,他們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企業在經營中積累的經營管理理念也有著可取之處。但是,守成不應該是對傳統一成不變地留戀與看護,而應該是對傳統精華的傳承,創新也應該是在繼承傳統理念基礎上的發展與創造。
企業創新需要不斷地進行管理升級和經營變革。中國制造型企業的“一代”企業主,大都是“50后”“60后”“70后”的企業家。問題是,作為“50后”“60后”“70后”的他們,還能夠花那么多精力在工作上嗎?一方面,父母、小孩等社會關系占用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另一方面,談到跨界、創新,老一代企業家的思維方式、專業能力、創業心態能和“80后”“90后”相媲美嗎?
我的好朋友,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老師在2016年就提出:“把世界交給‘80后’‘90后’。”老一代企業家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二代企業家、年輕核心團隊身上,讓他們去創造一個新的世界。
2. 放不下
當企業面臨各種問題的時候,很多企業老板都想過,這么多年,自己的原始積累也夠了,自己的小家,甚至整個家族三代都不會為經濟上的問題而發愁了,為什么現在還要做得這么辛苦,承受這么大壓力,能不能干脆放下不做了,將企業關掉?
但真的關得掉嗎?一家企業關系的不僅僅是它本身,還有整個供應鏈、整條產品線。那么多的土地、廠房、設備又怎么出手呢?賣不了好價錢,賤賣又不值得。就算真的下定決心將企業關掉,做好清算,去工商局注銷,整個流程也沒有那么容易。
再想想,可不可以被收購?如果企業經營得好,就不會想著被收購;如果經營得不好,被收購也不會有多高的價值,企業老板一樣不會甘心。
有些老板認為把企業做成上市公司,做成公眾公司,就可以“解放”了。但事實上,企業上市需要做大量的、長期的工作,并且需要較高的規范性成本。企業市場化、資本化是一個很好的途徑,但企業老板不能以“解放自己”作為上市的目的。就算上市了,老板們也還是放不下,因為上市對于企業來講只是一個經營過程,并非是一個終極目標。
“那找個職業經理人來經營管理可以吧?”無數的案例證明,能夠成功運用這種方式的中小私企少之又少,這個問題在后續的章節中會詳細分析,這里不作贅言。
“那我傳給我的子女吧。”但是,很多企業家的兒女在上高中、大學時就被送出國門了,所接觸的文化、地域和社會不一樣,子女們可能完全沒有興趣來接這個班,有些父母也不忍心讓子女繼續從事制造業。就算子女來接班,一代企業主也得好好地輔導,不然企業里的“老臣子”、企業之前的管理方式都會成為子女接班的障礙。在我咨詢輔導的企業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很多企業老板跟我說,最大的心愿就是將子女培養出來。所以,近兩年,在一些原來不怎么注重管理的行業中,越來越多的企業老板主動找朗歐進行咨詢輔導。
簡單分析下來,“放下”似乎變得不可能了。
3. 舍不得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2016年的一次演講中提出一個探討性的話題:做企業究竟是“養豬”還是“養孩子”?這個話題在網絡上和現實社會中引起了激烈的討論。
“養豬”,是養肥了就賣掉;而“養孩子”,要精心呵護、百般照顧,并且照顧一輩子。很巧的是,同年,朗歐與一家養殖了萬頭奶牛的牧場達成了咨詢合作,這是朗歐唯一一個非制造業的咨詢項目。當我看到牧場的奶牛的時候,我忽然意識到,做企業應當是“養奶牛”。養奶牛的目的是什么?產奶。這就相當于經營企業的目的是盈利。當奶牛不產奶的時候可以將不產奶的牛賣掉,再養其他產奶的牛。養奶牛也需要精心呵護,雖然把不產奶的牛賣掉了,但其他的奶牛還是得繼續養。這相當于在企業里面不斷地進行產品升級、客戶升級、團隊升級。
一家企業,是企業家奮斗幾十年的結晶,企業早已經變成了一個情感的載體。要是一下子將企業賣掉,企業家還是舍不得這個載體的。再者,企業里有成百上千的人,團隊里面又有很多人是跟老板一起成長起來的,在企業里服務了這么多年,如果把企業賣掉,面對這些人,在情感上,老板也會有些舍不得。
就算一切都舍得,放下企業,環游世界,悠閑地過著退休的生活。但是,這種生活真的充實有意義嗎?朋友圈的關系還像原來那么緊密嗎?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有三家我咨詢服務過的企業是從別人手上收購過來的企業,有一個老板把企業賣掉以后,生活實在太閑了,又回到被自己賣掉的企業里面做業務和市場擴展的工作。所以,無論是在情感上還是在工作需求上,都注定了企業老板的舍不得。
“耗不起、放不下、舍不得”是“50后”“60后”以及部分“70后”企業家內心的焦慮,外在的體現則是產業的焦慮、知識的焦慮、資本的焦慮。如何從焦慮中突圍,是企業家必須要思考,要用智慧去化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