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世界金融合作的典型實踐

1.2.1 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二戰以后以固定匯率制度安排為核心的全球性金融合作的一次嘗試。主要內容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采取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美元成為全球的結算貨幣、存儲貨幣和衡量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尺度。應該說這種全球意義的金融安排對二戰以后創造一個穩定的國際匯率環境,促進全球貿易的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布雷頓森林體系施行期間,國際貿易和投資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世界貿易額提升迅速,而歐洲和日本也很快恢復并超過了二戰前的最高水平,不僅如此,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增長率都遠超美國(3)。

不過,布雷頓森林體系也存在明顯不足:

(1)“特里芬悖論”(Triffin Dilemma)的存在。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作為國際核心貨幣的地位,必須保持美元幣值的穩定與堅挺,這就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長期貿易順差國。但是,各國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這樣必然會導致美元在海外不斷沉淀,對美國來講,就會發生長期貿易逆差。這一自身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決定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不穩定和垮臺的必然性。

(2)調節機制失靈(4)。布雷頓森林體系為避免出現國際收支失衡情況的發生,準備了兩種不同的調整機制。對于短期的、數額較小的失衡,通過借助基金組織的貸款和調整國內經濟的方式來消除;對于長期的、程度較大的失衡,通過匯率的調整來消除。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最終崩潰表明,這兩種調節機制都沒有發揮應有的效果,其根源在于戰后外部平衡優先的策略難以推行,以及匯率平價僵硬而缺乏彈性,這可以說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后天失調”。

1.2.2 歐盟統一貨幣的形成

歐洲的貨幣一體化是金融合作的最高形式,其進程與歐洲的一體化進程的歷史幾乎一樣長。自1969年歐共體舉行的首腦會議上提出建立歐洲貨幣聯盟的概念,到1992年標志性文件《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簽署,1998年歐洲中央銀行的成立,直至2002年1月歐元成為歐洲統一的法定貨幣,其他貨幣逐漸退出流通市場,歐盟為各國金融合作提供了一個典型的案例。

歐盟的金融合作最典型的特點:歐元區參與國主動放棄了貨幣主權,由歐盟統一行使;設有法定的管理機構(歐洲中央銀行);有共同遵守的法律和約束性的制度安排;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包括金融政策、金融市場等。

歐盟統一貨幣制度的收益:第一,具有規模效應。截止到2015年8月,歐元區共有19個成員和超過3億的人口。統一的貨幣消除了歐盟內部的匯率風險,縮減了交易費用(5),生產要素流動更為自由,使歐盟內部資源稟賦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相異的國家互相調劑余缺的功能更強。第二,具有競爭效應。實行統一貨幣后,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統一用歐元標價,透明度增加;各種壁壘的消除和市場規模擴大,給了市場參與者更多公平競爭的機會。這樣必然導致競爭的加劇,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使消費者獲益。

對于歐元區內在缺陷的爭論和質疑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尤其源于2009年的歐債危機,對歐元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多。主要歸結為歐元區存在三個內在矛盾:統一的貨幣政策與各國獨立的財政政策相沖突;統一的貨幣政策與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競爭力差異巨大相沖突;統一的貨幣政策永久取消匯率調節機制或貨幣貶值機制,貨幣政策獨立性之喪失反而惡化經濟結構剛性,延緩經濟結構調整(6)

1.2.3 東亞金融合作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后,東亞各國普遍意識到金融合作的重要性,各國開始尋求區域性的金融合作安排。在官方和學術界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了加強各地區交流合作及共筑亞洲金融合作的構想,目前已經在一些領域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其中最重要的決議包括:第一,清邁倡議(CMI)和貨幣互換機制的運行;第二,各層次的政策對話機制的建立;第三,亞洲債券基金(ABF)的設立。其中,清邁倡議的內容集中反映了東亞金融合作的方式和運行機制,在此做一簡要介紹。

2000年5月,在泰國清邁召開的第二次“10+3”財長會議上通過了將東盟內部原有的貨幣互換機制擴展到中日韓三國,在“10+3”范圍內逐步建立雙邊貨幣互換網絡,對出現資金短缺國家進行必要的資金援助,防范金融危機發生的倡議?!扒暹~倡議”中涉及金融合作的協議有:第一,充分利用東盟“10+3”的組織框架,加強有關資本流動的數據及信息的交換。第二,擴大東盟的貨幣互換協議,構建東盟與中日韓三國貨幣互換交易網及債券交易網。第三,如果能夠將各國外匯儲備的一部分用于相互之間的金融合作,將對穩定亞洲區域內的貨幣金融市場產生極其深刻的意義。第四,通過完善亞洲各國貨幣間的直接外匯市場,建立資金結算體系,擴大亞洲貨幣間的交易。

在“清邁倡議”框架下,“10+3”各國之間已簽訂16個貨幣互換雙邊協議,涉及8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2008年5月4日,各國財長同意,為籌建中的共同外匯儲備基金出資至少800億美元,以幫助參與國抵御可能發生的金融危機。中日韓三國分擔80%的出資額,東盟國家負擔20%。同時,各方承諾進一步加快工作進度,以便就包括借款的具體條件及借款協議條款的具體內容等所有要素達成共識。2009年2月22日,東盟和中國、日本和韓國(東盟+3)特別財長會議聯合公布了《亞洲經濟金融穩定行動計劃》(簡稱《行動計劃》)。根據《行動計劃》,清邁倡議多邊機制(CMIM)將共同儲備基金擴大到1200億美元。與此同時,為保證共同儲備基金的有效管理和使用,提議建立獨立的區域監控實體。在上述兩項措施實施之后,共同儲備基金啟動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條件性貸款的掛鉤比例將從目前的80%進一步降低(7)。

從東亞金融合作的實踐步驟可以看出,為了維護區域金融穩定,東亞各國在試圖建立一個亞洲版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當某國面臨外匯資金短缺時,靠“10+3”集體力量及時做出反應,防范金融危機的發生,彌補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令人失望的表現。

1.2.4 美洲美元區的形成

美元化包括三層含義:事實美元化、過程美元化和政策美元化。事實美元化是指作為一種事實,美元在世界各地已經扮演了重要角色;過程美元化是指作為一種過程,美元在美國境外的貨幣金融活動中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政策美元化是指作為一種政策,一國或經濟體的政府讓美元取代自己的貨幣并最終自動放棄貨幣或金融主權的行動(8)。

事實美元化和過程美元化的國家在全球眾多,如阿根廷、阿塞拜疆、白俄羅斯、玻利維亞、柬埔寨、哥斯達黎加、克羅地亞、格魯吉亞、幾內亞比紹、老撾、拉脫維亞、莫桑比克、尼加拉瓜、秘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和烏拉圭等18個國家的外匯存款超過廣義貨幣存量的30%以上,被稱為高度美元化的國家。中度美元化的國家數量更多。拉丁美洲的許多小國采取了政策美元化,自動放棄了金融主權,如表1-1所示。

表1-1 拉美國家實行“美元化”的經濟體

資料來源:李曉、丁一兵.亞洲的超越[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111.

一個國家放棄貨幣發行權,用美元代替本幣使用,有利有弊。這種做法實際上采用的是一種超(沒有退路的)固定匯率,只能在一些小國具有可行性。

除了以上列舉的對全球金融體系曾經或現在仍具有較大影響的金融合作以外,還有不少特定區域的國家也成立了具有區域金融合作性質的組織,如西非貨幣聯盟、阿拉伯貨幣基金組織和安第斯儲備基金組織等。這些組織金融合作的層次較低,加上區域本身的經濟規模和實力有限,對國際金融體系影響不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北| 修文县| 江口县| 义马市| 乌拉特前旗| 保定市| 太湖县| 特克斯县| 仙桃市| 五常市| 灵璧县| 凤城市| 偏关县| 应用必备| 玛多县| 赤壁市| 红桥区| 曲阜市| 晋州市| 玉龙| 安平县| 平南县| 蕉岭县| 宁远县| 邛崃市| 昭通市| 黄石市| 和政县| 隆德县| 牟定县| 横山县| 福泉市| 惠来县| 灌云县| 淳化县| 遂平县| 武清区| 湘潭县| 淳安县| 灵台县| 崇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