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存還是毀滅:人生終極困境的坦率指南
- (南非)大衛(wèi)·貝納塔
- 1630字
- 2020-04-22 23:39:19
人生大問題
本書關(guān)心人生的“大問題”,事實上是最大的問題:我們的生命有意義嗎?人生值得一過嗎?對我們終有一死這個事實,我們該作何回應?假如我們能永生,會更好嗎?我們可不可以/應不應該不等我們的生命自然走到終點,就以自殺的方式提早結(jié)束它?
很難想象有思考習慣的人不會在某時某刻琢磨這樣的問題。至于對問題的各種回應,則不只在細節(jié)上各式各樣,連大方向也迥然有別。有些人提供現(xiàn)成的、撫慰人心的回答,這些回答可能是宗教性的,也可能是世俗的;還有些人覺得這些問題徹底無解,且這種無解無法克服;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對這些大問題的正確回答,總體上令人沮喪。
雖然在書的開頭嚇跑讀者并不明智,但我仍應該開宗明義:我的看法屬于上述第三類,這類看法幾乎一定是最不流行的。我要論證,對人生大問題的(正確)回答,會揭示出人的境況是一種悲劇性的困境,逃無可逃。一句話:生是壞事,但死也一樣。當然,生并非在每個方面都壞,死也不是在每個方面都壞。然而,無論生還是死,在一些關(guān)鍵方面都很糟糕。兩者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把存在之鉗,惡狠狠地把困境鉗在了我們身上。
困境的具體情況會在本篇引論與書末結(jié)論之間的六章里講述。不過,大體輪廓可以先在這里概述一番。
首先,從宇宙角度看,生命沒有意義。我們的生命可以對彼此有意義(第2章),但并沒有更廣闊的本旨和目的(第3章)。在這個對我們完全漠然的茫茫宇宙中,我們是渺無意味的微塵。我們的生命能夠具備的有限意義是短暫而不持久的。
這本身夠令人不安了,但還有更糟糕的,因為如我在第4章所論,我們的生命質(zhì)量竟也如此低劣。有些生命明顯比其他生命的質(zhì)量差,但就連質(zhì)量好的生命,從根本上說,也是壞多于好,這與流行看法截然相反。至于為什么人們沒有普遍認識到我們這種境況的不幸,我們對此有令人信服的解釋。
為了應對生命的宇宙性意義闕如(cosmic meaninglessness)以及生命之低質(zhì)量,有些人可能不禁覺得,我們必須否定另一個流行看法——死是壞事。如果說生是壞事,那么可能會有人主張,死必定是好事,是從生之慘境中的快意解脫。然而如我在第5章所論,我們應該接受死是壞事這一主流觀點。這個觀點受到的最著名的質(zhì)疑是伊壁鳩魯派的論證:對死者來說死不是壞事。伊壁鳩魯派沒有說死是好事,但在反對他們的論證并贊同死是壞事之際,我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死不是對生命之困苦的(無代價)解決方案,而是我們存在之鉗的另一條鉗口。死無助于抵御我們的宇宙性意義闕如,也通常會(盡管不是一定會)減損我們能獲得的有限的意義。而且,死雖然使我們從苦痛中解脫,因而在某些時候成了最不壞的結(jié)局,但即使在這些時候,死仍是嚴重的壞事。這是因為解脫的代價是一個人的毀滅。
鑒于死這么糟糕,無怪乎有些人以否認有死性來應對它。有些人認為我們會復活,或者認為,我們會在死后以新的形式存續(xù)。還有些人認為,雖然我們目前終有一死,但實現(xiàn)永生是在科學能力限度之內(nèi)的。在第6章,我會回應此類妄想和幻想,并追問:假如永生是可得的,它會不會是好事。這個問題無法由第5章的結(jié)論來解決,因為同時認為死是壞事但永生也是壞事,這是可能的。比方說,死可以很壞,但永生可能更壞。我主張,雖然永生在很多種情況下的確會是壞事,但也能想象,某些條件下,擁有永生這個選項,是很好的。而在那些條件下我們卻沒有永生這項可選,這也是人的困境的一部分。
對死生大事的探討延續(xù)到第7章,但這一回的話題變成了死于己手。鑒于死是壞事,自殺不是擺脫人的困境的出路。不過,死有時不如活下去那么壞,故而自殺可以納入對我們困境的可行回應。因此,我們應該否定一種流行觀念,即認為自殺(幾乎)一律是不理性的。自殺也不像流行觀點認為的那樣在道德上有錯。但即使當自殺合乎理性且在道德上可容許,自殺仍然是悲劇性的,這不僅是由于自殺對他人的影響,也因為自殺包含了生命終結(jié)之人的毀滅。
自殺不是對人的困境的唯一回應方式。書末結(jié)論一章,我首先面對從樂觀態(tài)度出發(fā)的質(zhì)疑,辯護我對人的境況的全面(但不徹底)悲觀的看法,之后,我考慮對人的困境的其他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