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心理現象

我們學習心理學時需要了解心理現象。心理現象紛繁復雜,心理學家對它們進行了大致的分類,了解這些分類有助于你對心理現象的把握和理解。

1.1.1 心理過程

心理過程可以分為認識過程和情意過程。

認識過程

認識過程是指個體對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了解和覺察的心理現象,包括感知覺,思維、想象和記憶等心理現象。

感知覺是指個體通過感覺器官對外界事物的直接認識。例如,眼前有一朵花,你睜開眼睛看到了它,并且意識到這就是一朵花的時候,這就是感知覺。又例如,通過身體上的感覺器官,覺察到自己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的時候,你意識到自己處于焦慮緊張中,這同樣也是感知覺。

思維是透過事物表面現象深入思考這些現象背后本質的心理過程。例如,看到太陽每天都是從東邊升起來西邊落下,你去思考這個現象背后的原因的時候就是思維。又例如,當你竭盡全力學習,考試分數卻不高時,你想知道為什么會這樣的時候也是思維。

想象是借助于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創造出一個新形象的過程。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中就包含非常多這一類的想象,當然有些想象后來成了現實。例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神話故事就是想象。又例如,電影《阿凡達》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也是想象。再例如,有社交焦慮的來訪者往往有“假想觀眾”的想象,他認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審視和評價,其實這并不是真實的,別人并沒有興趣關注你。

記憶是把我們認識到的世界、經歷的事情、體驗過的情感等內容,儲存在大腦中保留下來,必要時候提取出來的過程。例如,你學過的各個學科的知識、背過的唐詩宋詞是記憶;你能回憶起來的童年的快樂時光、和父母一起外出旅游的情形,這些也是記憶。

情意過程

情意過程包括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我們把它放在一起,是因為這兩個過程都和人類的需要(或欲望)有關系。有些心理學家把這兩個過程分開來表述,這樣一來,心理過程就可以分為三個過程:認識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

情緒情感過程是個體對客觀事物與個體需要之間關系的態度體驗。當外部發生的事情如你所愿時,你體會到的就是積極情緒,如快樂、興奮、高興、愉悅;當外部發生的事情與你的愿望背道而馳時,你體會到的就是傷心、悲哀、恐懼、憤怒、抑郁、焦慮等情緒;而當外部發生的事情與你的愿望并無關聯時,你就沒有情緒。

意志過程也與需要有關,當客觀世界不符合你的需要時,你發現自己可以做一些事情,使得它更符合你的愿望,你采取某種行動去改變外部世界的過程就是意志。當我們照鏡子發現自己身體發胖,腰上的肉太多時,這往往不是我們期望的狀況,我們希望自己身材好些,更健康些,于是我們下定決心去鍛煉,去減肥,這就是意志。當我們認識到吸煙有害健康的時候,我們努力去戒煙,這是意志。當我們意識到拖延并不是一個好習慣的時候,我們立即行動起來,挑戰拖延癥也是意志行為。

注意與意識

心理過程中還有一種叫作“注意”的心理現象,注意是對我們的心理能量或資源的一種分配或控制。我們注意什么,就是我們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或資源指向什么。老師上課的時候要求學生注意聽講,就是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朝向老師所講的內容,不要去關注無關的事情;過人行橫道時,我們要注意往來的車輛,防止行駛不當的車輛傷害自己。

和注意相關的一個詞叫“意識”,當我們注意到某個東西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說自己意識到某個東西。例如,我注意到自己心跳加快了,也可以說,我意識到自己心跳加快。有心理學家把意識區分為“意識”和“下意識”兩個水平。所謂意識水平,就是你知道你當時正在做的事情,例如,你意識到自己正在讀書,或正在聽課,或正在看電視,或正在聽人講話等。

所謂下意識就是你當下在做的事情沒有被你注意到。例如,你一邊走路一邊和人說話,你能意識到自己在說話,也能意識到自己在前行,可你并沒有意識到你是怎么抬腿,怎么走路的,前者就是意識,后者就是下意識。其實“下意識”這個詞并不是一個專業術語,有些心理學家喜歡用“前意識”或“無意識”來稱呼它。

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把意識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所謂潛意識,就是那些埋藏在意識底層的東西,其不可能被人直接了解和認識,但卻影響我們的情感和行為。例如,在人際交往中,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地喜歡某些人而不喜歡另一些人;盡管你周圍有很多人都很優秀,但你卻發現自己只喜歡某些類型的人,這些都是潛意識起作用的結果。

我們之所以把認識、情緒情感和意志稱為心理過程,是因為這些心理現象它都有一個發生、發展和結束的歷程,它是動態的,也是變化的。

1.1.2 心理動力

推動人去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是人的心理動力。心理動力是人一切活動的源泉。人的心理動力有需要、動機、興趣、理想、價值觀等內容。

需要是一切心理動力的根源,是其他心理動力的基礎。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

具體來說,生理需要就是免于饑渴和希求溫飽,我們對于陽光、空氣、水源、食物、衣物和性的需要都是生理需要,它是個體存在于世所必需的。安全需要是指生命和財產有保障、社會有秩序以及工作和生活穩定的需要,實際上它反映的是個體對能持續生存下去的需要。順便說一下,保險滿足的就是人的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對關系的需要,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孤獨對人來說是難以忍受的事情。為了免除孤獨,人總是希望和別人保持某種關系,與他人建立友誼、加入某個群體、與某人成為戀人或夫妻等都是這類需要的具體表現。尊重的需要是個體在群體內希望得到認可和尊重的需要。人們對權力、名譽、地位和成就的追求,可以看作是尊重需要的具體體現。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人們追求實現個人價值和人生理想的需要。

除了這五種需要外,馬斯洛還提及另外兩種需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這兩種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層次排列中,他認為這二者應居于尊重需要與自我實現需要之間。

在外部誘因的條件下,個體采取行為滿足自身需要時,需要就變成動機。例如,在數小時未進食的情況下,個體這時就存在進食需要。如果這時外部存在可供食用的食材和餐具,個體就可能去煮飯、做菜、填飽肚子。這個時候進食的需要就變成個體上述行為的動機,即進食的動機。

個體的動機可以分為生物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生物性動機包括進食動機、飲水動機、睡眠與覺醒動機、性動機等;社會性動機包括成就動機、交往動機和權力動機等內容。

興趣是人認識需要的心理表現。它使人對某些事物優先給予注意,并愿意把更多時間用在這樣的事情上。例如,對音樂感興趣的人,總是對樂器以及有關音樂的書籍、刊物優先關注,無論歌劇、廣播,還是報紙上有關于音樂的報道,他都愿意了解。對他來說,自己愿意把閑暇的時間用在有關音樂的事情上面。

理想、信念、世界觀價值觀等也是心理動力的表現形式。它表現為個體會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及世界觀和價值觀而努力奮斗,追求自己理想、信念、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實現。革命年代,許多仁人志士為了自己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而拋頭顱灑熱血,犧牲自己、奉獻自己就是其具體表現。現代人為了社會的公平正義、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而努力也是其具體表現。

1.1.3 心理特征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心理學中用來描述人和人之間穩定差異的心理現象,我們把它稱為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能力,另一方面是人格。

能力

能力就是指人在做事情或者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活動方式、活動效率和完成質量等方面的差異。有些人擅長觀察,有些人擅長記憶,有些人擅長推理,有些人擅長想象,這些是能力結構方面的差異;有些人活動質量完成得高,有些人活動質量完成得差,這是能力水平方面的差異。

能力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智力,有些人智力超常,有些人智力落后,多數人則智力正常,心理學家為了測量人的智力水平,還發明了智力測驗。特殊能力是指人從事某些特殊活動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水平,例如,音樂能力、運動能力、繪畫能力、人際關系能力等。有些人擅長音樂,則音樂能力強;有些人擅長繪畫,則是繪畫能力強;而有些人則擅長處理各種人際關系,這就是人際關系能力強。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個方面:語言能力、數理邏輯能力、空間能力、身體-運動能力、音樂能力、人際能力、內省能力。后來他又補充了自然探索能力和存在能力。

人格

人格是指一個人在為人處事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穩定心理特點和行事風格,它以個體對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態度為核心,以穩定的行為方式為表現形式。例如,有人對未來樂觀,有人則對未來悲觀;樂觀者容易超前消費,預支未來的收益,悲觀者則愿意積蓄,以便應對不時之需。有人喜歡新奇、意外和刺激,盼望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有人則討厭意外,喜歡一切都是熟悉的、有秩序的和規律的,愿意在熟悉的地方久待。有人外向樂群,喜歡與人交朋友,愿意在閑暇時間呼朋引伴,樂在人際中;有人則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人交往,愿意獨處,閑暇時間與書為伴,與自然為友。

人格就其形成原因的不同,可以區分氣質和性格。氣質一詞往往是先天的、與遺傳相關的心理特征,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用“脾氣”“秉性”來描述氣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就是用來說明一個人的氣質通常難以改變,氣質之所以難以改變是因為它是遺傳決定并且受個體生理特征所決定的。

美國心理學往往把個體二歲以前所表現出來的特征稱為氣質。瑪麗·羅斯巴特(Mary Rosebart)和約翰·貝特斯(John Bates)把氣質定義為情緒、動機、注意反應以及自我調節方面的先天差異。A.托馬斯(A.Thomas)和S.切斯(S.Chess)在他們的紐約追蹤研究中,發現141名嬰兒中的大多數可以被歸為下面三種氣質類型。

容易型氣質容易相處的兒童脾氣好,通常會表現出積極心境,具有求新性和適應性,他們的行為有規律,而且可預測。

困難型氣質困難型兒童表現活躍、暴躁,行為習慣不規律,常常對日常生活中的變化反應過度,對陌生人和環境適應得很慢。

慢熱型氣質這些兒童不太活躍,略顯憂慮,對陌生人和環境適應得較慢。但是與困難型兒童不同,他們對新奇事物反應適度,而不是報以激烈、消極的反應,例如,他們可能用轉頭來拒絕擁抱,而不是踢打或大叫。

性格通常用來描述在后天環境和教育過程中形成的心理特點,這些特征是在氣質(也就是先天特征)基礎之上形成的。例如,有人謙遜順從,容易通融,而有人則好強固執,不容易溝通;有人嚴肅審慎,冷靜寡言,而有人則輕松興奮,隨遇而安;有人有恒負責,而有人則茍且敷衍;有人冒險敢為,而有人則畏怯退縮;有人理智現實,而有人則感情用事;有人固執己見,而有人則信賴隨和;有人自由激進,而有人則固守傳統……

關于人格或性格類型,心理學家有很多分類方法,比較簡單的分類是內向性格或外向性格的劃分。心理學家卡尓·榮格(Carl Jung)依據個人心理能量是指向外部還是內心而將人區分為外向型和內向型。把心理能量指向外部的性格類型稱為外向型或者外傾型;心理能量指向內部或者內心世界的類型,稱為內向型或內傾型。

外向型的人,喜歡參與外部活動和與人交往,喜歡與陌生人打交道;情緒外露,喜怒哀樂溢于言表,容易動感情;做事往往憑直覺,缺乏深思熟慮,經常是做了再說,富有創造性。內向型的人,喜歡獨處,偏好安靜。不太喜歡主動和陌生人交往,但愿意與熟人往來,情感深藏,不喜歡表露自己的情緒,沉默寡言,喜歡做白日夢,常和現實脫節。

生活中,我們會依據星座、屬相、血型、體型和神經系統類型將人劃分為不同性格類型,社會上流行的九型人格也是一種性格類型劃分方式。

有心理學家認為,按照某個標準劃分為簡單的類型,容易出現個體符合某些性格類型特征,但并不符合另外的特征,他們認為應該把人格分為若干個維度或方面,分別評價個體在該維度的特點。最著名的是雷蒙德·卡特爾(Raymond Gattell)的人格特質理論,卡特爾把人的性格分為16個因素,并且他還編制了問卷來測量這些因素,這個問卷被稱為《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

卡特爾的16種人格因素似乎過于煩瑣,其他心理學家的人格維度則有些簡單。不少學者對已有的人格因素問卷進行了重新的分析,試圖對這些人格因素進行整合。其中科斯塔(Costa)提出的大五人格模型最為有名。

科斯塔提出的五個人格特質如下:

(1)外傾性(extroversion):具有熱情、社交、果斷、活躍、冒險、樂觀等特質;

(2)神經質(neuroticism):具有焦慮、敵對、壓抑、自我意識、沖動、脆弱等特質;

(3)適意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從、謙虛、移情等性質;

(4)認真性(conscientiousness):具有勝任、調理、盡職、成就、慎重、自律等特質;

(5)開放性(openness):具有想象、審美、感受、行動、觀念、價值等特質。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化市| 勃利县| 邢台市| 绵竹市| 张家川| 都昌县| 富顺县| 玉田县| 家居| 枣庄市| 商城县| 十堰市| 宁南县| 揭东县| 东阳市| 原阳县| 九江市| 阜阳市| 军事| 咸丰县| 温州市| 大同市| 苗栗市| 长岛县| 佛坪县| 民和| 梅河口市| 五寨县| 福州市| 红安县| 宁明县| 陵川县| 甘洛县| 鄱阳县| 贵溪市| 泗洪县| 铜鼓县| 仙游县| 隆子县| 庆云县|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