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管理秘笈:每天十分鐘
- 米哈爾·斯塔維茨基
- 2723字
- 2020-04-22 19:13:33
第三章:動機
除非你珍惜自己,否則你不會珍惜時間。除非你珍惜時間,否則你不會想方設法利用它。
——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1
“你的人生目標是什么?”如果你在任何時候都能毫不猶豫地回答任何人這個問題,本章可以跳過不讀。但如果你做不到,一定要仔細閱讀本章。改善時間管理的背后,必須以目標為推動力。若沒有目標支撐,修煉時間管理技能將不會帶來有意義的結果。
技巧和技術是很好的工具,但是如果你不去實踐,那么世界上所有知識都對你沒用。做任何事都需要目標做指導,包括時間管理。這個目標必須強大到幫你克服惰性,阻止你懈怠或是放棄。
時間管理流程始于大腦。它是拖延癥唯一真正的源頭,也是生產力唯一真正的源頭。憤世嫉俗者或絕對現實主義者可能會覺得難以置信,但這是事實。在創造之前,萬物都不存在,而在你的生活中,創造始于你的大腦。
下面是動機幫助我管理時間的故事。
2011年11月,我讀了大衛·艾倫(David Allen)寫的《盡管去做》(Getting Things Done)。書中介紹的時間管理系統是我所見過的最出色的系統。一切都解釋得很清楚,條理清晰。該系統簡單易操作,而且據說有效,我便進行了嘗試。
我反復嘗試這套系統……
沒有內在動力,我能做的只剩嘗試。別誤會,如果使用正確,每個技巧和技術都頗有成效。即使只是隨意嘗試一下艾倫的方法,也成功幫助我更好地管理時間。但是,在應用每一種技巧的同時擁有堅定的內在動機,我開始看到無與倫比的結果!
想一想那些工作是出于激情的人,也許是你的同事或朋友,再想想那些工作只是為了糊口的人。這兩種人雖然可能做著相同的工作,但是,他們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他們為之付出的努力是非常不同的。從你的身邊找出兩個例子,仔細考慮他們之間的差異。
2012年8月,我讀了另一本書,這本書讓我能夠更好地管理時間,效果甚至比《盡管去做》一書更好。它不是一本時間管理的書,而是杰夫·奧爾森寫的關于個人發展的書——《微弱優勢》。這本書促使我在生活中尋求有意義的改變。我努力提高自己,最終形成了一股充滿激情的動力,這是我從未有過的感覺。這股新的活力賦予我榨取更多時間價值的能力。
這就是為什么我鼓勵你先尋找動機,再應用這些新的時間管理技巧。
你為什么想節省時間?你為什么想提高效率?你為什么想提高生產力?這些欲望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忘掉所謂的愿望吧——它們支撐不了你長期實踐這些技巧和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找到你的目標
斯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以畢生的熱情幫助他人成長,因此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人、一個千萬富翁。他懷著對自我意識和個人價值的探索,開始了他最偉大的作品——《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本書堪稱效率的圣經。柯維成功的秘訣與其說是技術上的,不如說是精神上的,不是嗎?
我采納了他的建議,大大提高了我的效率。改變生活的第一步就是制定自己的個人使命書。雖然書寫和修改的過程花了我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每一秒鐘都是值得的。你不妨也試一下。
把它看作是你在時間管理計劃上,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投資。把時間管理效果提高一千倍的關鍵在于個人使命書。當你可以花幾周時間大幅提升自我意識、激發個人動機時,為什么要把時間浪費在瑣事上呢?
持久的改變必須從原則和價值觀的層面開始。用這種方法,你可以完成(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這就是我如何養成持久而富有成效的習慣。
截至目前(2013年10月),我在Coach.me上追蹤了33個習慣。一年前,這個數目只有2個。還有一些習以為常的習慣已經無須繼續追蹤。此外,我還有一些新的周習慣和月習慣。總的來說,去年我總共培養了大約40個新習慣。
現在,回到主題:我在谷歌花了10分鐘找到無數個鏈接,教你如何培養或改變習慣。這些建議都是互相兼容的,而且都有一個共同點:容易開始,慢慢開始;不試圖打亂你的生活。
自我提升導師網(self-improvement-mentor.com):“改變習慣是最困難的任務之一。”
心理博客(PsyBlog):“人們常犯的一個典型錯誤就是貪多嚼不爛。”
里奧·巴伯塔(Leo Babauta)2:“我見過很多人嘗試一次性改變很多習慣,都以失敗告終。……一次改變一個習慣即可。有些人可以一次改變兩個習慣,并始終堅持,但難度大大增加。一旦你熟練了,也許你也可以一次改變兩個習慣。”
巴伯塔先生所說的“一次”是指新習慣必須保持4-6周。如果你足夠勤奮,一年就能培養13個持久的新習慣。
我當時不知道巴伯塔的這個建議,直接按照自己的方式實施,成功培養了超過三倍數量的習慣,并且改掉了一些過于浪費時間的習慣,比如玩游戲、看電視。
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24小時似乎不足以讓我在完成所有每日任務的同時擁有休閑時間。但我仍然做到了,這完全歸功于我的個人使命書,它給了我內在動力。
在福格(BJ Fogg)3行為模型中,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需要三個要素:動機、能力和觸發因素。其中,動機和能力可以互相轉換。所以,如果你的動機很弱、能力很強,你仍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反之亦然。這意味著,即使你不知道如何改變,但你的動機很強,你也會找到方法的。
我的成功也就說得通了。制定個人使命書使我擁有了非常強的動機,雖然我的能力可能比不上很多人,但我比以前效率更高,更成功!
你是否想有效利用時間卻不得其法?那么,在時間管理上,你的能力很低,需要的正是動機很強!個人使命書正好可以派上用場,它幫你弄清楚內驅力在哪里,進而產生動機。
定義你的人生目標,之后你的成功之路將變得顯而易見。我做了很多不同的事情,原因形形色色,但我發現沒有什么動機能像實現人生目標那樣激勵我。
如果你還沒有讀過《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我強烈建議你閱讀此書前兩章,并寫下個人使命書。若你想省錢,也可花1美元購買我的書《個人使命書:通往幸福的地圖》,學習如何撰寫個人使命書。而若你有大量時間仔細研究,你可以無師自通,網絡上有很多關于如何寫作個人使命書的建議。
行動派們可能覺得浪費時間,但我向你保證,沒有沉思的行動才是真正的浪費時間。為什么?因為只有持續的行動才能帶來持久的結果。即使你像我一樣極其頑固,沒有目標,你遲早會放棄。
舉個例子。我前半生每天堅持做俯臥撐。在我找到一個足夠充分的理由之前,我不斷開始,也不斷放棄這個習慣,次數比我想象的要多。我花了大約十年才醒悟過來,固執固然可以支撐我一兩年,但內在目標感才能讓我在過去的六年里始終堅持做俯臥撐。
如果把你的人生比作一座房子,那么思想是這座房子的地基。沒有地基的墻和屋頂只不過是一個帳篷,承受不起狂風暴雨。
行動起來
——制定你的個人使命書,或者使用其他方法幫你回答這個問題:“你的人生目標是什么?”
——如果你是一個純粹的行動派、一個實際主義者,請先仔細研究福格行為模型。
1 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美國作家、醫學博士、心理治療大師,著有《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
2 里奧·巴伯塔(Leo Babauta):美國作家,著有《少的力量》(The Power of Less)。
3 福格(BJ Fogg):斯坦福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