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城市:隱秘遺址的絕版圖典
- (英)大衛·沃克
- 4321字
- 2020-04-22 23:33:10
3 “你可別忘了把魚膽帶上”
1843年,法國駐摩蘇爾領事保羅·埃米勒·鮑塔在任職期間對美索不達米亞北邊荒漠上的神奇的土丘發生了興趣。有一次他在摩蘇爾西北處的喀霍沙巴德挖掘,挖出了亞述帝國最強大的國王薩爾貢二世的宮殿,其中有巨大平臺上的雄偉王宮、巨型獅身人面石像、浮雕石楹及楔形文字銘文。鮑塔把這些古物用筏子裝載向下漂往波斯灣,在那里裝船,經過南非好望角附近波浪滔天的水域,運往法國,舉國震驚。

在尼尼微遺址的挖掘過程中,最令人難忘的要算是那些記載著亞述歷史和神話的石雕壁畫,如果把畫一幅接一幅地排列起來,可以達2英里長。專家稱,雖然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有了裝飾性的彩色壁畫,但壁畫藝術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一直沒有形成一門獨立的藝術。
鮑塔原是一名醫生,但他興趣廣泛,學養深厚,熱愛植物學和阿拉伯學,青年時還做過環球旅行。法國政府為了獲得早期亞述人的珍貴資料便給予鮑塔最慷慨的資助,還派遣了一位技藝高超的畫家跟隨他從事記錄、繪畫和雕刻工作。鮑塔不負眾望,經過三年的挖掘,終于使薩爾貢二世的宮殿露出本來面貌。鮑塔的發掘成果,大部分藏于巴黎盧浮宮。這些古物的出土以及后來羅林遜對楔形文字的成功破譯,創立了一種世界上最為奇特的學科——亞述學。

亞述王國從大規模的掠奪戰爭中取得了霸權地位,一度把統治權擴展到西部亞洲;從伊朗到地中海,直至埃及首都底比斯都成了它管轄的范圍。圖為亞述人渡海遠征的情形。
亞述學起源于19世紀歐洲語言學家對亞述語的釋讀和研究。它的創立人是羅林遜。
1933年,作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少校的羅林遜來到波斯。四年后的一天,他來到隱于大山中的比希斯頓村。這里被波斯人稱為“眾神居住的地方”,因為在2000多年前,波斯王大流士為紀念他本人的不世之功,曾下令文官用3種語言在這里的巖壁上刻上浮雕和銘文。羅林遜—來到這里就立刻被巖壁上的浮雕和銘文吸引住。他不顧危險攀上巖壁,抄錄了那用楔形文字刻寫的所有的碑文。從此他開始了對楔形文字的研究,并成功地破譯了巖壁上的美索不達米亞銘文,后來他還成功地破譯了蘇美爾文。1843年,羅林遜任英國駐巴格達領事,又對庫云吉克挖掘的泥版上的文字進行破譯,進一步豐富了楔形文字的研究資料。1857年,羅林遜的研究成果得到權威機構的正式認可,他也被稱為“亞述學之父”。亞述學的創立,豐富了人們對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認識。

薩爾貢一世。這位閃族的開國之君,雖然出身卑微,卻是美索不達米亞歷史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在位50余年,出征達34次,建立了薩爾貢帝國,自稱是“天下四方之王”。
亞述人是居住在兩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的摩蘇爾地區)的一支閃族人。亞述人建立起來的亞述王國在公元前9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成為兩河流域的軍事強國。由于亞述處于特殊的被異族包圍的地理環境,經常受到敵對民族進攻的威脅,加之國土、資源又非常有限,使亞述人養成了好戰的習性。亞述那西爾帕二世(前883-前859年)曾攻占敘利亞,擴張領土到卡爾赫米什附近,兵臨腓尼基海岸。其后繼者薩爾瑪那薩爾三世(前859-前824年)在位35年,發動了32次的遠征,兩河流域北部和敘利亞地區的許多小國大都被征服,公元前8世紀下半期,擴張的規模遠遠超過了以往,終于形成龐大的軍事帝國。
公元前744年,亞述王進軍東北,征服了烏拉爾圖的同盟者米底各部落。次年,又西征烏拉爾圖的北敘利亞各同盟國獲勝。公元前742年,亞述軍再次西征敘利亞,圍攻阿爾帕德城,歷時3年終于取勝。公元前739年,敘利亞、巴勒斯坦、腓尼基及阿拉伯等地區19國聯合反抗亞述,被亞述大軍征服。公元前714年,薩爾貢二世奔襲烏拉爾圖腹地,最后攻占其宗教中心穆薩西爾,使烏拉爾圖一蹶不振。
為了爭奪兩河流域的霸權,亞述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南鄰巴比倫。公元前688年,亞述軍攻陷并摧毀巴比倫城,俘迦勒底王,從此巴比倫被亞述控制達數10年。
埃蘭古國位于今伊朗西南部的胡齊斯坦,公元前7世紀它成為一個軍事強國。為了爭奪巴比倫這一戰略要地,亞述與埃蘭戰事迭起。公元前652年起,亞述王率軍苦戰3年,終于擊敗了巴比倫和埃蘭等軍隊。公元前648年,巴比倫城被攻陷,巴比倫王自焚而死。
公元前642-前639年,亞述對埃蘭發起強大攻勢,最后攻入蘇薩,埃蘭淪為亞述屬地。
公元前7世紀后期,亞述帝國的經濟力量已被多年的戰爭消耗殆盡,其軍事威力也已成強弩之末。公元前614年,米底人的軍隊乘亞述軍隊在外作戰內部空虛之機,攻陷千年古都亞述城。公元前612年,迦勒底和米底聯軍又攻陷帝國首都尼尼微(“獅穴”),亞述王自焚于宮中,亞述王國壽終正寢。
亞述王國本身存在的時間不長,但是他們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明,為世界文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記。有人認為,戰爭和藝術是亞述人貢獻給人類的兩大作品。事實也是如此,由于亞述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帶有濃厚的軍事色彩,所以亞述時期留下的浮雕作品,幾乎全是與軍事有關。亞述王朝的幾個重要國王都十分熱衷于大規模的宮廷建筑,其中尤其以薩爾貢二世在杜爾-沙魯金城(現霍爾薩巴德)內修建的皇宮最為輝煌。

這塊浮雕出于尼尼微宮內,也是大幅獵獅圖的局部,一頭牝獅已中箭,它的后腿無力把后半截身子抬起,而強壯的前爪仍然極其有力,掙扎著想讓全身都站起來。它昂首怒吼,發出悲鳴,形象動人,給人以一種悲壯感。從這個浮雕中可以看出,公元前7世紀,亞述王宮里的淺浮雕裝飾雖然在內容上沒有更多變化,但在技藝上已達到它的高峰時期。淺浮雕形象寫實傾向被大大加強了。

尼尼微城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十分注重綠化,在城內修了許多的花園。因此后來有學者認為,傳說中的“空中花園”可能并不在巴比倫城,而在尼尼微。
亞述王國早已沉埋于歷史的煙塵中,然而世人對亞述人所創造的兩河文明依然津津樂道。15世紀初人們開始了對亞述王國的首都尼尼微遺址的尋找。
1472年,意大利人巴布洛以一腔懷古之情游歷古波斯時,在設拉子一座廟宇的墻壁上看到一種像楔子一樣不規則排列的奇怪文字,當時他帶著滿腹疑惑回到了意大利。1616年,又一個意大利人彼得羅·德·瓦萊來到設拉子,把印有楔形文字的磚塊帶回到意大利。這是楔形文字首次登上歐洲大陸,引起轟動。這些文字因為形狀像楔子后來被稱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的一大發明。蘇美爾文由圖畫文字最終演變成楔形文字,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才告完成。
1756年,丹麥國王派遣了一個6人科學考察小組去西亞探險,可不幸的是只有數學家卡爾斯股·尼布爾幸存下來。他克服重重困難設法到了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在今伊朗西部設拉子附近),對那里做了極有價值的考察。他不僅抄錄了該地的楔形碑文,還第一次借助于草圖,向同時代的人闡述了自己對“尼尼微”古都遺址的見解。
尼尼微是《圣經》中所說的先知約拿布道的城市,跟《圣經》一起為人們所傳誦多年。《圣經》中說:“耶和華必伸手攻擊北方,毀滅亞述使尼尼微荒蕪干旱如曠野。”《圣經》故事中記載多比雅攜妻回尼尼微時這樣寫道:
多比雅攜同妻子和天使拉斐耳帶著奴仆牲畜等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當他們走到尼尼微郊外的喀什林城時,拉斐耳對多比雅說:“你還記得我們離家時你父親的狀況吧?咱們應在你妻子到家之前把家整理好,你看怎么樣?你可別忘了把魚膽帶上。”多比雅同意了,他同拉斐耳在眾人之前趕到了家中。亞拿正坐在路邊,像往常一樣等她的孩子回來,當看到走來的確實是多比雅時,她喊了起來:“看哪,我的兒子回來了,快看哪!我兒子跟他朋友一起回來了!”她邊喊邊向兒子跑去,一把抱住了他,說:“我總算活著見到了你,我的孩子,現在我死也心甘了。”說著說著,她又哭了起來。
另一位英國探險家克勞蒂烏斯·詹姆斯·里奇是一位天才式的人物,少年時就熟通好幾種東方語言,并對古代史和古遺跡深感興趣,他的夢想就是想找到消失了的尼尼微城。1820年,他任東印度公司駐巴格達顧問時,考察了巴格達以北的許多土丘,搜集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物和資料。然而就在他繼續為尋找尼尼微城而努力時,一場莫名其妙的霍亂卻使他英年早逝,當時他才34歲。
繼尼布爾和里奇后,對挖掘尼尼微發生濃厚興趣的要算前面提到的鮑塔了。當時他在摩蘇里附近挖掘其實就是想尋找尼尼微的遺址,可是干了好幾周只找到幾塊磚頭,于是失去了興趣。隨后,他聽說向北幾公里外有一個叫喀霍沙巴德的地方,可以找到大量的刻文磚,便又開始了新的挖掘,卻意外地挖掘出薩爾貢二世的宮殿,尼尼微仍無蹤跡。后來還是英國人亨利·奧斯滕·萊亞德解開了這個謎。
萊亞德1817年出生于法國巴黎,年輕時曾在英國攻讀法律,但他對考古深感興趣。22歲時曾到兩河流域考察,1845年,28歲的萊亞德據《圣經》上描述的尼尼微的位置,在美索不達米亞進行考古挖掘。萊亞德發現的第一個遺址是一個叫尼姆路德的城市。尼姆路德城與鮑塔發現的喀霍沙巴德有相似之處,歷史上都曾做過亞述帝國的首都,但不是尼尼微。
1847年,萊亞德開始發掘庫羊吉克——鮑塔在發現喀霍沙巴德之前曾檢測過然而又放棄了的土丘。萊亞德發現鮑塔當時找對了地址,只是挖掘得不夠深。萊亞德在庫羊吉克下面20英尺處發現了大量的文物。正如亨利·羅林遜在翻譯楔形文字的過程中很快證實的那樣,庫羊吉克才是《圣經》中所說的先知約拿布道的首都——人們要尋找的真正的尼尼微。
尼尼微城建在一個高達25米的山坡上,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占地約7.5英畝。城墻全長達7.5英里。城墻分內外兩重,內墻較矮,建有城塔。外墻較高。城內建有許多神廟和宮殿。
萊亞德的發現使英國人很振奮,大英博物館決定資助他對遺址進行深入挖掘,通過幾年的發掘,萊亞德在尼尼微收獲驚人。他發掘出了自公元前704-前681年一直統治著亞述的國王辛拿切利甫的部分宮殿。宮殿擁有71間房間,其中一間是隨后建造的圖書館,這是辛拿切利甫的孫子,阿西巴尼浦的杰作。圖書館收藏了古亞述國大量叢書——從語言、歷史、文學、宗教到醫學,無所不有,宮殿至少還有27個入口,每一個都由巨大的牛、獅或者獅身人面石雕衛士守衛著。也許最令人難忘的要算是那些記載著亞述歷史和神話的石雕壁畫。勒亞德估計,如果把這些畫一幅接一幅地排列起來,幾乎有2英里長。
由于大英博物館提供的資金極其吝嗇,惱怒的萊亞德于1851年離開發掘地,返回了英國。
然而萊亞德使尼尼微城恢復了本來的面目,其對世界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被牛津大學授予名譽博士稱號,后來出版了兩卷本的《尼尼微古跡》等著作,名噪一時。

薛西斯是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的兒子,他登上王位后,決心為父親報仇,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臘。為此,他精心準備了4年,動用了整個波斯帝國的軍力,于公元前480年春從齊集小亞撒爾迪斯分海、陸兩路,向希臘進發。波斯大軍走到赫勒斯邦海峽,薛西斯下令架橋,這支波斯大軍用了整整7天7夜才全部渡過海峽。有個親眼看到了這一切的當地人,驚恐地說:“宙斯啊,為什么你變為一個波斯人的樣子,并把名字改成薛西斯,率領著全人類來滅亡希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