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城市:隱秘遺址的絕版圖典
- (英)大衛(wèi)·沃克
- 2329字
- 2020-04-22 23:33:11
4 創(chuàng)造一個對手思奇都
大英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在對萊亞德從尼尼微帶回的兩萬多塊楔形文字碑分類翻譯時,發(fā)現(xiàn)了碑文上記載的古巴比倫時期,上帝派大雨和洪水來懲罰邪惡有罪的人類時的情景。碑文記載的這個故事與《圣經(jīng)·創(chuàng)世記》上的“洪水與諾亞方舟”的故事極為相似。

關(guān)于大洪水的故事,不光《圣經(jīng)》和尼尼微的泥版中有記載,在伊斯蘭經(jīng)典《可蘭經(jīng)》中也有極相似的傳說。于是史學家斷定,在歷史上肯定發(fā)生過一次遍及世界各地的大洪水,它影響了世界各個民族。
這個故事記載在一部名叫《吉爾伽美什》的史詩里。史詩里的故事是這樣的:吉爾伽美什做了烏魯克國王后,性情暴戾,荒淫無度,整個國家民不聊生。天神聽到百姓的哭訴后就為吉爾伽美什創(chuàng)造了一個對手思奇都,讓思奇都去制服吉爾伽美什。兩位英雄經(jīng)過艱苦廝殺后不分勝負。最后,兩位英雄相互敬佩結(jié)成了莫逆之交,他們生活在一起,做了許多有益于人類的事。吉爾伽美什因此得到了百姓的敬佩,贏得了反抗女神伊什塔爾的愛情。而吉爾伽美什卻不喜歡伊什塔爾水性楊花的性格。伊什塔爾由愛生恨,便請?zhí)炫L嫠龍蟪稹<獱栙っ朗埠退计娑寂c天牛展開了搏斗,最終取得勝利。但不幸的是,伊什塔爾的父親、天神安努為了報復(fù),讓思奇都患病離開了人世。摯友的去世使吉爾伽美什悲痛欲絕,同時也充滿了對死亡的恐懼。吉爾伽美什決定到人類的始祖烏特·納比西丁那里去探尋永生的秘密。英雄吉爾伽美什在云游時遇到了人類的始祖烏特·納比西丁,聽他講了一個神奇的故事:諸神用大洪水懲罰邪惡的人類,而一個名叫烏特·納比西丁的人造了一只木船,載上家人和許多動物,在洪水中幸存了下來。顯然,烏特·納比西丁獲得永生的秘密對吉爾伽美什毫無用處,因為再也不可能有這種機遇了。后來吉爾伽美什得到的返老還重的仙草又不幸被盜,最后只得萬分沮喪地回到了烏魯克。

記錄大洪水的泥版。

羅林遜只不過是一個業(yè)余的考古學家,然而他對亞述學的貢獻使他名垂千古。
《圣經(jīng)·創(chuàng)世記》中也講述了類似的故事:上帝看到人類已經(jīng)道德敗壞,便用洪水來淹沒世界。洪水淹沒了所有的高山,只有諾亞奉了上帝之命建造了一艘方舟,載著他的一家老小以及各類留種的動物逃脫了滅頂之災(zāi)。船最后在阿拉拉特山擱淺,諾亞放出鴿子探測水情,鴿子銜來一片新鮮的橄欖葉,傳達了洪水退盡、大地回春的消息。諾亞走出方舟成為人類的新始祖……

烏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一,建于公元前3500年,在公元前6世紀后衰敗。圣經(jīng)上說,亞伯拉罕族長就出生在這里。它的充滿想象力的奇異寺廟和金字形神塔,都在海灣戰(zhàn)爭中被聯(lián)軍毀于一旦。至今,城墻上大約400個彈孔仍清晰可見,地上還留有4個巨大的彈坑。烏爾的軍旗用貝殼、粉紅色石灰石、天青石鑲嵌而成。從烏爾的軍旗圖中的生活場景可以看出烏爾的社會狀況。
兩個故事何其相似。
最初發(fā)現(xiàn)尼尼微泥版上洪水故事的是一個叫喬治·史密斯的翻譯人員。他從小就對考古學產(chǎn)生了興趣,26歲時因?qū)πㄐ挝淖值难芯坑刑厥庳暙I,而當上大英博物館埃及·亞述部的助理館員,擔負起了破譯尼尼微泥版文字的重任。
史密斯的發(fā)現(xiàn)引起了轟動。有些人聲稱那段碑文證明諾亞方舟的故事是真實的;而另一些人卻爭論說,碑文表明《圣經(jīng)》故事是依據(jù)更古老的神話而寫成的。可是那塊有關(guān)洪水故事的碑已破碎,因此史密斯也無法提供巴比倫故事的全文。
為了解開這個謎,倫敦的一家報紙委派史密斯去尼尼微找回破裂碑文的殘余部分,于是史密斯前往尼尼微,很快找到了那遺失碑文的其余部分。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新恢復(fù)的碑文全文并沒有有關(guān)洪水的新的內(nèi)容。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兩年后,正在敘利亞工作的史密斯不幸被痢疾奪取了生命。
長期以來,關(guān)于洪水的傳說一直是《圣經(jīng)》里最有爭議的故事之一。有不少人根本不相信這個神話故事的存在,但19世紀的絕大部分史學家都認為,世界各地的大洪水的傳說都來源于《圣經(jīng)》。而史密斯的最新發(fā)現(xiàn),向人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圣經(jīng)》究竟是不是最古老的文獻?大洪水的傳說究竟起源于哪里?烏特·納比西丁的故事是否只是證實了《圣經(jīng)》的傳奇還是講述了一個更古老的傳奇?

有關(guān)吉爾伽美什王的神話傳說聽起來有些荒誕,卻蘊含著許多哲理。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早期蘇美爾人對世界和對自身奧秘的一種無限探究的思想反映。
人們對《圣經(jīng)》中的洪水傳說提出了質(zhì)疑,但對史密斯譯讀的史詩是否真實也無法提供更有力的證據(jù)。大洪水傳說因此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上爭論最激烈的上古大疑案之一:遠古初民時代真正有過一場大洪水嗎?世界上這樣普遍的洪水傳說究竟又起源于哪里呢?
1877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對美索不達米亞進行了為期4年的考古發(fā)掘,這也是美國人在美索不達米亞的首次考古發(fā)掘,地點在蘇美爾古國尼普爾城。這次發(fā)掘出土了泥版約50,000件,其中一塊3,700年前的碎片也記錄著史詩《吉爾伽美什》所說的那次大洪水的故事。這為史密斯的發(fā)現(xiàn)提供了佐證。
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列奧納德·伍利爵士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烏爾古城遺址進行發(fā)掘時,在近12米的深處發(fā)現(xiàn)了一個厚度達25米左右、完全沒有碎陶和瓦礫的土層,這是一個沖積層。地質(zhì)學家根據(jù)這一情形大膽提出,由于沖積層厚達2.5米,這里一定是被特大洪水淹沒過。后來用顯微鏡對這一沖積層的淤土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它的確是因為一場大洪水而沉積起來的。這成了大洪水無可爭辯的地質(zhì)證據(jù),也再次證實了史詩《吉爾伽美什》中大洪水的記載的真實性。又經(jīng)過伍利的考證,烏爾王陵出土物的年代是在公元前4000年,說明了《吉爾伽美什》史詩涉及的年代早于《圣經(jīng)》很多年。
伍利爵士的研究和考證澄清了若干年來壓在人們心中的一個謎團。
史詩《吉爾伽美什》的泥版現(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

楔形文字反映了蘇美爾人的創(chuàng)造智慧,這種神秘的密碼后來又由包括伊拉米特人和巴比倫人在內(nèi)的民族繼承,逐漸成為音形結(jié)合的文字,刻在泥版上,成為“不朽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