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請客前你不得不考慮的那些事
- 中國飯局里的潛規則
- 姜得祺
- 9183字
- 2020-04-17 17:16:20
飯局之前必須考慮客人的民族習俗與習慣等,盡量做到面面俱到,否則請客反倒容易得罪客人。
請少數民族客人吃飯一定要謹慎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有蒙古族、滿族、朝鮮族、回族、維吾爾族、藏族、苗族、壯族等,而各民族飲食風俗習慣也均各異。
1.蒙古族的飲食特點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余多分布在新疆、遼寧、吉林、黑龍江、青海等省區。蒙古族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圣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奶制品一向被視為上品。肉類主要是牛肉、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
最具特色的菜肴是剝皮烤全羊、爐烤帶皮整羊,最常見的是手扒羊肉。蒙古族人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喜食炒米、烙餅、面條、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食品。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多數蒙古族人能飲酒,多為白酒、啤酒、奶酒、馬奶酒。一些地區,夏天要過“馬奶節”。節前家家宰羊做手扒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里,牧民要用最好的奶制品招待客人。
2.滿族的飲食特點
滿族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河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一般以稻米和面粉為主糧。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東北滿族大多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粱米飯或玉米碴子飯后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餑餑是滿族的特色食品,各種黏餑餑是用黏高粱、黏玉米、黃米等磨成面制作而成的。含糖、油較重的“薩其馬”是滿族人喜食的特色點心。冬天,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食用油以豆油、豬油和蘇子油較多。肉食以豬肉為主,部分地區的滿族禁食狗肉。滿族許多節日與漢族相同,逢年過節,均要殺豬。農歷臘月初八,要吃臘八粥。除夕吃餃子,在一個餃子中放一根白線,誰吃著白線就意味著誰能長壽;也有的在一個餃子中放一枚銅錢或硬幣,吃到便意味著有財運。
3.朝鮮族的飲食特點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內蒙古等地。他們喜食米飯,善做米飯。常食用大米面制成的片糕、散狀糕、發糕等。常食“八珍菜”(用綠豆芽、黃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條、桔梗、蕨菜、蘑菇等制成)、“醬木兒”(用小白菜、秋白菜、大頭菜、海帶等制成的湯)、泡菜、辣椒。肉類以豬、牛、雞和各種魚類為主,普遍喜食狗肉。朝鮮族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克依姆奇”,即朝鮮泡菜及冷面、打糕、狗肉湯等。
朝鮮族人講究禮俗禮儀,敬老尊客。在有老年人的家庭里,進餐時一般要為老人單擺一桌。全家人進餐時,不許在長輩面前飲酒吸煙。朝鮮族人注重節令,每逢年節和喜慶之時,在菜肴和糕餅上要用辣椒絲、雞蛋片、紫菜絲、綠蔥絲或松仁米、胡桃仁加以點綴。注重根據不同季節調整飲食,如春天食用“參芪補身湯”,清明節必食明太魚,伏天食用狗肉湯,冬天食用野味肉、野味湯和用牛里脊肉與各種海鮮制成的“神仙爐”。一年四季喜歡一種以糯米飯釀成的酒——“麻格里”。
4.回族的飲食特點
回族在寧夏、甘肅、新疆、青海等省區較為集中,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由于宗教信仰,回民禁食、忌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鴨,都要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后屠宰,否則不能食用。有些嚴守戒律的人甚至非清真飯店不用餐,這一點要切記并給予充分的尊重。各地回民的飲食也有所不同。如寧夏的回族以米、面為日常主食,而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常食的面點有饅頭、鍋盔、花卷、面條、燒麥、包子、烙餅及各種油炸面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也是節日饋贈親友的禮品。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回族講究飲料,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不飲用,并喜歡飲茶和以茶待客。回族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后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民不抽煙,不飲酒。回族的筵席講究各種菜肴的排列,婚宴一般用8~12道菜,忌諱單數。寧夏南部盛行“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清真筵席套菜。
5.維吾爾族的飲食特點
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境內,飲食以糧食為主,主要有小麥、水稻、高粱、玉米、豆類、薯類等,肉類、蔬菜、瓜果為輔。其中以面食為主,喜食牛、羊肉。常食的主食有馕、羊肉抓飯、包子、面條等,烤羊肉串、烤全羊等菜品頗具地方特色。用小麥粉或高粱粉等制作的各種形狀、風格的馕是維吾爾族最具民族特色的食品。羊肉抓飯維語稱“樸勞”(樸勞,維吾爾族風味名食,漢語名為“羊肉抓飯”),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蘿卜、洋蔥、葡萄干、清油等,因其營養豐富、色澤悅目、氣味誘人,被俗稱為“十全大補飯”。
維吾爾族人吃飯時,在地毯或氈子上鋪“飯單”,飯單多用維吾爾族的木模彩色印花布制作。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后必須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諱順手甩水。吃完飯后,由長者做禱告。如果有客臨門,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馕、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給客人上茶水或奶茶。飯前要請客人洗手。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并應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近前的“飯單”上。共用一盤抓飯時,不可將已抓起來的飯粒再放進盤中,吃飯或與人聚談時,不可擤鼻涕、吐痰。吃完飯后,由長者領做“都瓦”(亦稱“坡度孽鬼節”,舊時維吾爾傳統節日),此時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站起,需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后,才能離席。
6.藏族的飲食特點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還分散居住在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省。一般以糌粑為主食,食用時,要拌上濃茶,若再加上奶茶、酥油、“曲拉”(即奶渣,是打出酥油后的奶子經熬好后晾干而成,若用酸奶或甜奶熬制則更香美)、糖等一起食用則更香甜可口,糌粑被稱為藏族的“方便面”。四川一些地區的藏族還常食“足瑪”(即蕨麻,俗稱人參果)、“炸果子”以及用小麥、青稞去麩和牛肉、牛骨入鍋熬成的粥。青海、甘肅的藏族也食烙薄餅和用沸水加面攪成的“攪團”,還喜食用酥油、紅糖和奶渣做成的“推”。藏族喜飲奶、酥油茶及青稞酒。
藏族民眾普遍信奉藏傳佛教,藏歷年“洛薩節”(漢族新年)是最大的節日。屆時,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釀青稞酒。初一,年邁長者先起床從外邊打回第一桶“吉祥水”;全家人按長幼排座,邊吃食品邊相互祝福;長輩先逐次祝大家“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輩回敬“扎西德勒彭松錯”(吉祥如意,功德圓滿);之后,吃酥油熟人參果,并互敬青稞酒。
7.苗族的飲食特點
苗族廣泛分布在貴州、云南、湖南、湖北、廣西、四川和海南等省區,以大米為主食,喜吃糯米食,常將糯米做成糯米粑粑。常食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肉食多為豬、牛、狗、雞等。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喜好酸辣,一些地區“無辣不成菜”。廣西隆林、田林等地用骨頭、辣椒、食鹽、生姜、酒加工而成、別具風味的“辣骨湯”,是當地苗民最喜愛的調味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食用。苗民好飲酒,其中“咂酒”別具一格,飲時用竹管插入甕內,飲者沿酒甕圍成一圈,由長者先飲,再由左而右,依次輪轉。酒液吸完后可再沖入飲用水,直至淡而無味為止。
8.壯族的飲食特點
壯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云南、廣東、湖南、貴州等省也有分布,習慣于日食三餐,有的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中間加一小餐,早、午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干飯,菜肴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的主食,肉食主要為豬、牛、羊、雞、鴨、鵝等,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壯族多自釀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壯族的節日與漢族有許多相同之處,以春節為重。除夕晚,宴席上一定要有一只整煮的大公雞,壯族習俗認為,沒有雞不算過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湯圓,初二以后開始拜年,互贈糍粑、粽子、米花糖等食品。每年農歷三月三日歌節吃婦女燒成的五彩糯米飯;以糯米、去殼綠豆及干醬腌過的豬肉為主料制成的壯粽,尤其是廣西寧明壯族春節時以斗米做成的“大駝背粽”,都是壯族獨具特色和風味的食品。壯族好客,凡有客至,必定熱情接待。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均請全村各戶來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飲,眼睛真誠地望著對方。壯族筵席實行男女分席,一般不排坐次,不論輩分大小,均可同桌。按規矩,即使是吃奶的嬰兒,凡入席即算一座,有一份菜,由家長代為收存,用干凈的闊葉片包好帶回家,意為平等相待。每次夾菜,都要由一席之主先夾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里,其他人才能下筷。
注意細節,東西南北飲食的不同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味。”飲食消費心理學認為,客觀環境既是飲食消費心理習慣產生的前提,又是飲食消費心理習慣得以延續的保證。比如,北方人的生活環境決定了他們以咸為主的飲食習慣。而且我們還可以在北方(華北、東北、西北、山東、河南)人中根據地區性環境差異對他們的飲食消費習慣進行探討。如華北地區:河北大部分人喜吃咸,天津人口味咸中微甜,山西人口味咸中帶酸辣;東北人喜吃咸酸辣;西北人喜吃酸辣;山東人喜咸辣;河南人喜酸辣。
然而,客觀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在人們對客觀環境的認識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人們的飲食消費習慣也會變化,但這種變化是緩慢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還會自覺地進行習慣性的飲食消費。所以說,隨著客觀環境和人的認識的變化,人們只能一點一點地改進飲食消費習慣,而不能迅速地摒棄。這種變化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完成的。
1.華南地區的飲食特點
華南地區主要包括廣東、廣西、海南及港澳地區。由于“花草蟲魚,可為上菜;飛禽走獸,皆成佳肴”,所以該地區居民幾乎不忌嘴,食性普遍偏雜。在膳食結構中,每天必食新鮮蔬菜;水產品所占比重較高,尤為喜愛淡水魚品和生猛海鮮;飲食開支大,烹調審美能力亦強。由于早起晚睡、午眠和生活節奏緊張,不少人有喝早茶與吃夜宵的習慣,一日三至五餐。這一帶“吃”具有比較豐富的社會意義,是人們調劑生活、社會交際的重要媒介。它不僅體現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有時還是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征,故尚食之風甲于全國。
2.華北地區的飲食特點
華北地區位于我國的中北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民風儉樸,飲食不尚奢華,講求實惠。多數地區一日三餐,以面食為主,小麥與雜糧間吃,偶有稻米;饅頭、面條、玉米粥、烙餅、素餃子、窩窩頭,是其常餐。
3.西南地區的飲食特點
西南地區位于我國西南邊陲,主要包括四川省、重慶市、貴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區。主食大米和糯米,兼食小麥、玉米、紅薯、蠶豆、青稞、蕎麥、大豆、紅稗和高粱。米制品小吃很有名氣,米線鮮香,糌粑特異,糌粑、粽粑、荷葉包飯都用于待客。普遍嗜辣,“寧可無菜,不可缺辣”;大多喜酸,“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轉轉(不穩之意)”;肴饌具有平民的飲食文化色彩,價廉物美,“雜燴席”、“火鍋席”風靡當地。
4.華中地區的飲食特點
華中地區位于我國中部偏南,主要包括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主食多為大米,部分山區兼食番薯、木薯、蕉芋、土豆、玉米、小麥、高粱等。鄂、湘的小吃均以精巧多變取勝;壯、苗、黎、瑤、毛南、土家等族,善于制作粉絲、糍粑和竹筒飯,京族習慣用魚汁調羹。
5.華東地區的飲食特點
華東地區位于我國東南部,主要包括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臺灣地區等。以大米為主食,偶食面粉,雜糧很少,擅長炊制糕、團,其中寧波湯圓頗具特色。一日三餐,有葷有素,干稀調配。四時蔬果、雞鴨魚肉供應充裕,嗜好海鮮與野味,還有吃零食的習慣。口味大多清淡(徽、贛兩省山區和浙江沿海漁村偏咸),略帶微甜,一般少吃或不吃辣椒、大蔥、生蒜和老醋;有生食、冷食之古風,熗蝦、醉蟹、生魚片都受歡迎。家庭飯菜豐儉視經濟狀況而定,一般是菜、湯、主食結合的格局,飯碗小而菜盤大,餐具精致。
6.西北地區的飲食特點
西北地區位于我國西北邊陲,包括甘肅省、陜西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以及青海省。與其他大區相比,西北一帶的食風顯得古樸、粗獷、自然、厚實,主食是玉米和小麥并重,也吃其他雜糧,如小米、油茶與莜麥等。家常食饌多為湯面輔以蒸饃、烙餅或是芋豆小吃,粗糧精做,花樣繁多。該地區的少數民族,在飲食風味上,肉食以羊、雞為大宗,兼有山珍野味,而淡水魚和海鮮甚少,果蔬菜品亦不多。
7.東北地區的飲食特點
東北地區位于我國的東北部,主要包括吉林、遼寧、黑龍江等省。東北地區一日三餐,雜糧和米麥兼備,高粱米飯和黏豆包最具特色。主食還愛吃窩窩頭、餃子、蜂糕、冷面、豆粥和面包;滿族的宴席茶點久享盛名。蔬菜以白菜、土豆、大豆、粉條、黃瓜、菌類為主,近年來引進不少南方時令鮮菜,市場供應充裕。愛吃白肉、魚蝦和野味,嗜肥濃,口味重油偏咸。制菜習慣用豆油與蔥蒜,或是緊燒、慢煮,使其酥爛入味,或是鹽漬、生拌,取其酸脆甘香。
宴請要看場合,吃飯要分檔次
現代人講究“吃文化”,所以宴請不僅僅是為了“吃東西”,更注重吃的環境。要是用餐地點檔次過低,環境不佳,即便菜肴再有特色,也會令宴請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一定要爭取選擇清靜、幽雅的用餐地點,要讓與宴者吃出檔次,吃出身份。
宴請貴賓,可以到具有古樸裝修以及精致菜品的高檔飯店,那里的環境、服務還有口碑應該都會讓其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宴請川西情結頗濃的客人,具有巴蜀風情的旗艦店更能讓人過目難忘;宴請喜歡歐式風格的客人,精致的西餐廳是個不錯的選擇;宴請喜歡清靜、對菜品也十分講究的客人,典雅的農家食府就可以了;想讓客人在平和中感受一份大氣,滿庭芬芳的酒樓他應該會喜歡;想給客人呈上一次視覺盛宴,花園式的餐廳是個好去處;如果客人對傳統文化感興趣,“御膳房”既能讓人感受宮廷的大氣,又能享受到各種御膳;要是客人非常注重商務宴請的私密性,高級酒店很適合;如果客人比較小資,喜歡時尚,那么盡可以邀請他到時下流行的餐廳或飯店就餐。
商務宴請中菜品也是十分重要的。宴請喜歡葡萄酒或是對葡萄酒有講究的客人,可以選擇領地莊園;宴請喜好海鮮的客人,選擇專營海鮮的酒樓是最適合不過的了;要是客人想吃到最具專業精神的生蠔,不妨到最好的海鮮館。
除此之外,宴請客人還有一些其他注意事項,比如:
(1)官方正式、隆重的宴會一般應安排在政府的宴會場所或客人下榻的酒店內舉行。
(2)舉行小型正式宴會,宴會廳外應另設休息廳,供宴會前賓主簡短交談用,待主賓到達后,一起進宴會廳入席。
(3)選擇一處彼此都喜歡的地點就餐,讓聚會中的每個人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4)請熟悉的人去不熟悉的飯店,請不熟悉的人去熟悉的飯店。對熟人(包括家人朋友),可以去以前沒去過的飯店嘗嘗鮮、探探路,熟人在一起就不必拘束,可暢心問價、臨時調換地點等。而請不熟悉的和重要的客人則要求對飯店的菜點、服務質量等了然于胸,這樣才能更好地為請客的目的服務,所以應該去一個熟悉的、信譽好的飯店。
男女飲食有差異,食物準備各不同
不同的性別會產生不同的飲食消費心理及行為,這是由兩性飲食消費者在記憶、思維、情緒、個性等心理方面存在的差異決定的。比如,在點菜行為上,男性一般較粗略迅速,對食物的奇特性、古怪性往往要求較高,而且男性一般都有個人的某種特殊嗜好。女性點菜時往往選擇多,挑選細,反復咨詢,占用時間長,具有較強的求全心理。在份量上,男性比女性顧客的食量大、胃口佳。在口味上,男性一般喜歡富含脂肪、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女性則一般喜歡清淡不油膩的菜,素食蔬果尤佳。在需求上,男性顧客重“量”,用餐講求能果腹、份量足,女性顧客重“質”,對環境較為敏感,重視服務細節。
老幼年齡有差別,飲食應該有區別
年齡是赴宴者社會閱歷或經歷的一種重要反映。不同年齡的人,由于經歷過不同的社會環境,受過不同的文化教育,在赴宴時的欲望和心理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一般來說,年齡愈大,對食物的承受范圍愈廣;年紀較長者,講究食物的營養衛生,能節制不良的飲食習慣,特別強調養生之道;而青年人挑食、暴飲暴食,全憑個人喜好,無節制地吃喝。
1.少年兒童的飲食特點
少年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未成年群體。現在的家庭大都是獨生子女,子女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因此在請客吃飯時,一定要注意客人所帶孩子的需要和喜好。例如應備有適當的幼兒坐的椅子、摔不壞的餐具、專為兒童設計的菜點、各種贈品(如氣球、圖畫、玩具、書籍等)、兒童音樂等。
低齡兒童對食物的注意和興趣一般來自于食物的外觀因素,如食物的圖案、包裝、色彩、造型等。另一方面,少年兒童對食物的認識帶有很大的模糊性,他們往往以“好看”、“我要”、感興趣等情緒因素為主,憑直觀、直覺、直感來決定飲食消費。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進入初中以后,開始對食物的品牌、知名度、風味和流行情況等表現出關心和興趣,至此少年兒童對食物認識的直觀性、模糊性開始下降。
2.青年人的飲食特點
青年是人生中從少年向中年過渡的階段。一般來講,青年通常是指18歲到35歲的人,處于這一時期的人往往是新食物、新的飲食消費行為的追求者、嘗試者和推廣者。在飲食消費時的表現是反應靈敏、醞釀短暫、決定果斷,在認為合意、值得的心理支配下,感情的作用超過計劃的預算,特別是在一些新潮、時尚、緊俏等食物的購買上,沖動性購買多于計劃性消費更為明顯。
3.中年人的飲食特點
在我國,中年飲食消費者一般指年齡在35~55歲的人。中年人注意食物的實用性,不像青年人那樣更多地追求食物時尚,而是對食物的實用性及價格給予更多的關注,表現出計劃性強,具有較強的求實心理和節儉心理。
4.老年人的飲食特點
老年人一般指男60歲以上、女55歲以上的人。他們要求吃松軟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他們最為關心的是延年益壽、身體健康和晚年生活豐富。由于感知能力的衰退和體力不足,在飲食活動中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懷和照顧,這與他們行動遲緩、顧慮重重、嘮叨不斷等特征相比,恰好是鮮明對照。請老年人吃飯最好選老字號飯店,點傳統的名菜、名點和名酒,以滿足老年人的飲食慣性心理的需要,同時也能喚起一些人對過去歲月的回憶,使其感到親切、可信。
準備好音樂,它會成宴會的情調師
音樂伴餐古已有之。中外歷史上,帝王將相、達官貴人盛宴饗客時,無不彈奏絲竹管弦以助雅興。《周禮·天官·膳夫》云:“以樂侑食,膳夫受祭,品償食,王乃食,卒食,以樂徹于造。”這是說,周代君王在進食時,以奏樂來助興。而且,吃過了,還要在音樂聲中把未吃完的食物撤回到制作食物的地方(即廚房里)。可見,我國早在周代,音樂伴餐就已開始了。
現在醫學、心理學的實踐也證明,音樂對人的情緒影響極大。適宜的音樂能提高消化系統植物神經的興奮點,起到增強食欲、幫助消化的作用。通俗地講,音樂是一種與人的語言及其他聲音貌似相同而實質不同的特殊信息,是一種按一定頻率振動的聲波。當音樂通過人的聽覺器官和神經傳入人體內之后,人體各個系統的運動,如聲帶振動、胃腸蠕動、心臟跳動、肌肉收縮等會與之發生共振,并使體內各種活動協調一致;同時,音樂作為一種振動的能量傳入人體后,能激發人體本身的能量,使其從靜態變成動態,提高神經細胞的興奮性,促進人體一些有益于健康的物質(如激素、酶和乙酰膽堿等)分泌,從而增進食欲。
另外,在宴會上,音樂還能轉移賓客的注意力,對周圍噪聲有削弱作用,從而使賓客可以安心品嘗美食。
據研究,伴餐音樂一般以我國民間輕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為佳。古典音樂可以選用歐洲18世紀、19世紀的器樂曲,如巴赫、亨德爾的鋼琴曲和小提琴曲、海頓的交響曲、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肖邦的小夜曲等。我國民間輕音樂一般選用江南絲竹樂曲、合奏曲等。這類音樂抒情、平和、優雅,富有親切、委婉的情調,音量變化適宜,且節奏合乎人的心率。大家知道,當音樂的節拍超過80拍/每分鐘(即人的心率正常范圍)時,人會感到心跳加快、心情緊張,這也是伴餐音樂不能采用迪斯科、爵士樂等節奏強烈的樂曲的原因。
美國《華盛頓郵報》曾報道過這樣一則消息,一富翁在餐館品嘗美味時樂隊奏起瘋狂的爵士樂,富翁不由自主地想跟上快速的節奏,不慎被食物噎住,幾乎憋死。而后,樂隊又奏起了肖邦的《葬禮進行曲》,徐緩、穩重的旋律神奇地起到了人工呼吸的作用,富翁才漸漸緩過氣來。
伴餐音樂除了考慮到節奏外,還要注意宴會的主題、賓客的審美能力和欣賞習慣等。朋友相聚,主題曲調應該明快、熱情;文人聚會的曲調應以優雅、平和為主;在招待外賓的宴會上,更應根據他們的愛好和民族習慣,選擇合適的樂曲,這樣才能使賓客心情舒暢,食欲增加。
海涅說過,“話語停止的地方就是音樂的開始。”音樂是人類最抒情的語言,而這種語言,不僅能達到放松的目的,有時候別出心裁的音樂,能夠賦予一場宴會特別的寓意,如同一個情調師,還能帶給賓主特殊的安慰和感受。
1972年,周恩來總理在接待美國總統尼克松時,精心安排樂隊演奏了一曲尼克松最喜歡的《美麗的阿美利加》。一曲奏畢,美國客人驚喜之余都非常感動,為周恩來總理細致周到、嚴謹熱情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此時,一曲音樂的意義已經超越音樂的價值,而是一種手段,以實現溝通交流、互致敬意的目的。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享受。娛樂活動與宴會結合,滿足了人們的這種需求,使人們的享受更完美。娛樂活動具有消遣性、娛樂性,能有效地營造宴會熱烈歡快的氣氛,人們通過娛樂活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述說心事,溝通感情。唱得開心,舞得盡興,宴請的目的也就水到渠成。當然,安排余興節目的前提是宴會的性質及預算允許。此時,安排一些特殊的余興節目,就有可能成就一次溫馨、感人的宴會。
安排余興節目要考慮一些操作的可能性,例如:
(1)在你擔心晚餐會很沉悶時;
(2)在你支付得起藝人提出的價碼時;
(3)宴會的時間十分充足時;
(4)有現成的司儀時;
(5)余興節目不會干擾到在場賓客的談話。
除此之外,安排余興節目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當音樂家在演奏,此時客人是在談話而不是跳舞時,要把音響的音量調低;
(2)如果活動的時間很長,應設法使背景音樂有所變化——比如不僅限于古典音樂,還可以有爵士樂或者流行音樂;
(3)在表演前,要妥當和熱情地介紹表演者,讓客人知道他們的姓名和經歷。
如果為宴會安排了余興節目,那么必然要找一位合適的司儀。司儀的工作主要是介紹活動明星、發表聲明,免得全由主人負責。司儀最好具有相當的幽默感,充當調節宴會氣氛的角色。同時還需要有一些臨時應變的能力,比如當麥克風突然失效,對這種緊急狀況應能應付自如。完美的司儀能使宴會參與者在欣賞余興節目時獲益良多,并能享受一段快樂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