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 第19章 后記
- 第18章 個人禮儀篇——氣質(zhì)修煉,雕琢最優(yōu)雅(2)
- 第17章 個人禮儀篇——氣質(zhì)修煉,雕琢最優(yōu)雅(1)
- 第16章 公共場合篇——出門在外,禮多人不怪(8)
- 第15章 公共場合篇——出門在外,禮多人不怪(7)
- 第14章 公共場合篇——出門在外,禮多人不怪(6)
第1章 前言:禮貌與道德
優(yōu)雅是自內(nèi)而外的流露,是不經(jīng)意間的舉手投足,是恰到好處的體面與從容,唯有得體的禮儀才能讓你散發(fā)出優(yōu)雅的氣質(zhì)。禮儀如同風骨一般,成為構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其力量和價值都無可比擬,這無法包裝的心靈魅力,即便說其價值百萬美元也不為過。事實上,一個優(yōu)雅的淑女或紳士,在任何地方都是受人歡迎的。
許多對禮儀類書籍頗有微詞的人認為,禮儀這個詞就是一種騷擾,這些盡職盡責的反對者向我們保證,它意味著關于瑣碎小事的無盡喧鬧,而瑣事是無關緊要的。確實瑣事不重要,但生活就是由瑣事構成的。對厭惡這個詞的人來說,它就代表著所有的禮節(jié)都是過分講究、華而不實,是生活的規(guī)劃圖中過于艷麗的裝飾,是堅強勇敢的國家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對這些人而言,禮儀和禮貌是軟弱和膽怯的同義詞,他們所謂的真正禮貌的人是一個舞蹈大師或販賣女帽的男性商人,他們一直認為法國是歐洲最禮貌的國家,同時也是最軟弱的國家,直到戰(zhàn)爭爆發(fā)讓他們大開眼界,驚詫萬分。
美國也有自己古老的美德來紀念與尊崇,然而隨著許多其他種族的人們快速融入到她經(jīng)濟和社會的有機體中,許多急需人們關注的問題一直層出不窮。一些人認為,加強良好品位的提升以完善自身的行為是對道德學家們最大的幫助,他們一直警告人們年輕一代道德素質(zhì)的下降。良好的品位可能不會讓人們擁有高尚的美德,但它會幫助人們遠離神學家所謂的“偶爾的罪孽”。我們也清楚,粗俗的行為是狂熱的改革家們瘋狂推崇的無禮的一部分。除了粗俗,還有低劣的自私,在舊時的學校里,自私是與世間美德最不相容的品質(zhì)。
作為一項美國禮節(jié)中所有值得推崇的禮儀研究,作為生活中出現(xiàn)的最簡單以及最繁雜的情況下所要求的正確行為的指導,沒有比這本書更好的選擇。艾米莉·博斯特堅信禮儀的廣泛含義是生活中任何情況下人類行為的技巧,所有正確的行為都包含其中,她告訴我們,“不是在技巧上有失誤或犯錯誤的人,也不是被阻隔在良好的社交圈以外的人,而是那些用羞恥和虛偽來鑲飾粗俗行為的人每一步都在踐踏著禮儀花園中的花兒們”。在她看來,禮儀的養(yǎng)成如同建造房屋,以倫理道德為基石,用良好的品位、正確的言語、安靜的姿態(tài)、謙遜的行為和適當?shù)淖宰鹱灾卮罱ǘ伞?
本書的意義不僅在于它是當之無愧的禮儀規(guī)范的權威讀本,還需要指出的是,它是美國文學史上社會文獻的先例。為了更好地理解有教養(yǎng)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作者以寫實的方式引入了真實的人物和地點。這些人物和場景皆來自于作者生活的地方,而不管我們是否能夠洞察化名為Worldlys, the Gildings, the Kindharts, the Oldnames和其他人都不重要。他們杜撰得很真實,足以引起我們的興趣和對他們生活方式的解讀。作者以旁觀者的身份站在當事者的旁邊,像導游一樣為他解答每一個疑慮、回答每一個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他能夠確信禮儀不是裝腔作勢者的恭維話,“模仿那些舉止良好的人”也不是勢利小人媚上欺下的秘訣,而是建立在尊重自我和他人基礎之上的一整套行為準則。同時,為了避免人們因為新的知識而驕傲自大,可以抽出時間回想一下本·瓊森的詩句:
不要過分依賴你的高貴出身,它只是像陣清風一樣,僅僅是借來的東西,來自那死人的骨灰、骨骼:沒有一樣屬于你除非你自己去獲得,或掌握它。
理查德·杜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