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南山經

《南山經》作為“五藏山經”的首篇,有著重要的地位。“五藏山經”,按照南、西、北、東、中的順序分篇,所記事物按照地區由南開始,然后向西,向北,最后到達九州中部。中原地區之外,則有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構成《海經》部分內容。有人認為《南山經》也是解密“大荒”四經的鑰匙。

《南山經》共有三列山系,即南山經、南次二經、南次三經,總共四十座山,途經一萬六千三百八十里。其內容主要介紹了我國南方廣大區域內的地貌特征、生物礦藏以及各山的祭祀情況,凡山脈、河流、動植物、礦產資源、諸山神及其祭祀儀式,無不應有。

作為一部充滿神話色彩的古籍,其中所描述的一些神奇之物,包括鳳凰、九尾狐等,影響廣泛而深遠。第一列山系□山,有吃了不會饑餓的神草祝余,有會吟唱的怪獸鹿蜀,有長著翅膀的鯥魚。有叫灌灌的鳥,佩戴了可以不受蠱惑。第二列柜山山系有吃人的猛獸猾褢和蠱雕。第三列天虞山系,有神鳥鳳凰,有神木,等等。

南山經

《南山經》之首曰□山①。其首曰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②。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③,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饑。有木焉,其狀如榖④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⑤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⑥,食之善走。麗□⑦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⑧,佩之無瘕疾⑨。

注釋

①(què)山:鵲山。通鵲。②金玉:指未經開采的金屬礦物和玉石。③青華:青色的花。華通花。④穀(gǔ):構樹,落葉喬木,樹體高大,結粉紅色的果實,味甜。抗污染,適應性強。木材可制器具,樹皮可造紙。分布于我國黃河、長江、珠江流域。穀,通構。⑤禺(yù):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猴。⑥狌狌(xīng xīng):猩猩。⑦麗(jǐ):傳說中的地名。⑧育沛:一種水生植物,從文中推斷可知。⑨瘕(jiǎ)疾:腹中結有腫塊的病,即蠱脹病。瘕,腹中腫塊。《正字通》:“腹中腫塊,堅者曰癥,有物形曰瘕。”《類證治裁·腫脹》:“別有蠱脹,因氣血郁痹,久則凝滯不行,腹形充大,中實有物,非蟲即血,非如鼓脹之腹皮繃急,中空無物也。”

譯文

南方第一列山系叫□山山系。□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叫招搖山,聳立在西海邊上,山上有很多桂樹,多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上有一種草,形狀像韭菜卻開青色的花,它的名字叫祝余,吃了它不會感到饑餓。山上有一種樹,形狀像構樹卻有黑色的紋理,其光華照耀四方,它的名字叫迷穀,將它佩帶在身上就不會迷路。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猿猴,白耳朵,能攀緣爬行,也能直立行走,它的名字叫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健步如飛。麗□之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往西流入大海,水中有一種叫育沛的東西,將它佩帶在身上就不會生蠱脹病。

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①,多棪木②,多白猿,多水玉③,多黃金④。

注釋

①堂庭之山:洞庭山,位于太湖東南,由東山和西山兩座組成,湖南境內。②棪(yǎn)木:一種喬木,果實像蘋果,色紅可吃。有人認為即君遷,屬柿樹科。③水玉:也叫水精,即水晶。瑩亮如水,堅硬如玉,故名。④黃金:指金礦。

譯文

再往東三百里,叫堂庭山,山上有很多棪樹,有很多白色的猿猴,多產水晶,多產黃色金礦。

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①,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②,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注釋

①猨翼之山:應為即翼山。②蝮(fù)蟲:傳說中的一種毒蟲,也叫反鼻蟲,顏色紅白相間,鼻上有鉤刺,重約百斤。蟲為“虺”的本字。郭璞《山海經傳》注:“蝮蟲,色如綬文,鼻上有針,大者百余斤,一名反鼻。”《字匯》:“虺,蛇屬,細頸大頭,色如綬文,大者長七八尺。”

譯文

再往東三百八十里,叫即翼山。山里有很多怪獸,水里有很多怪魚,多產白玉,有很多蝮蟲和怪蛇,有很多怪樹,山勢險峻不可攀登。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杻陽之山①,其陽多赤金②,其陰多白金③。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④,其名曰鹿蜀⑤,佩之宜子孫。怪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⑥,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⑦。

注釋

①杻陽之山:位置不詳。杻,同“杽”。《說文》:“械也。”②赤金:銅礦。《史記·平準書》:“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白金,銀也。赤金,丹陽銅也。”③白金:銀礦。④如謠:就像不用伴奏的清唱。⑤鹿蜀:斑馬。⑥虺(huǐ)尾:像蛇一樣的尾巴。⑦為底:治療足上的疾病。為,治療。底,同胝,指腳底的繭。

譯文

再往東三百七十里,叫杻陽山。山的南面多產銅礦,山的北面多產銀礦。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馬,白色的腦袋,身上的斑紋像老虎,紅色的尾巴,發出的叫聲像是人在清唱,它的名字叫鹿蜀,把它的毛皮佩戴在身上可以多子多孫。怪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東流入憲翼之河。河水里有很多深黑色的烏龜,形狀像烏龜,鳥的腦袋,蛇的尾巴,它的名字叫旋龜,發出的叫聲像劈木頭的聲音,把它佩帶在身上就不會耳聾,還可以治療腳底的繭。

又東三百里,曰柢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①下,其音如留牛②,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③,食之無腫疾④。

注釋

①魼(qū):郭璞《山海經傳》注:“亦作脅。”魼,通胠,指腋下。②留牛:可能是犁牛。《東山經》說鱅鳙魚“其狀如犁牛”。留、犁音近。③冬死而夏生:冬眠,也叫冬蟄。指一些蟲魚類動物在氣溫降低時處于昏睡的狀態。④腫疾:皮膚腫脹、膿腫之類的病。

譯文

再往東三百里,叫柢山,山間多河流,山上不生花草樹木。山上有一種魚,形狀像牛,棲息在山陵,蛇的尾巴,有翅膀,翅膀長在腋下,它的叫聲像犁牛,這種魚的名字叫鯥,冬天蟄伏而夏天蘇醒,吃了它的肉就不患癰腫病。

又東四百里,曰亶爰之山①,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有獸焉,其狀如貍而有髦,其名曰類②,自為牝牡③,食者不妒。

注釋

①亶爰(dǎn yuán):古山名,具體所指不詳。②類:傳說中的一種動物。郭璞《山海經傳》注:“類或作沛,髦或作發。”③自為牝(pìn)牡:雌雄一體。指這種動物能夠自行交配。

譯文

再往東四百里,叫亶爰山,山間多河流,山上不生花草樹木,險峻不可攀登。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貓卻有頭發,它的名字叫類,這種動物可以自行交配,吃了它的肉就不會妒忌。

又東三百里,曰基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金,多怪木,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①,佩之不畏。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②,食之無臥③。

注釋

①猼訑(bó yí):傳說中的一種怪獸,樣子像羊,九條尾,四只耳。眼睛長在背上。把它的皮毛穿在身上,就不會畏懼。郭璞《山海經·圖贊》說:“猼訑似羊,眼反在背。視之則奇,推之無怪。若欲不恐,厥皮可佩。”②□□(chǎng fū):一種鳥名。山海經中有不少似雞非雞的鳥類,此為其中之一。③食之無臥:精神亢奮不睡覺。郭璞注云:“令人少眠。”

譯文

再往東三百里,叫基山,山的南面多產玉石,山的北面有很多金屬礦物,很多怪樹。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羊,九條尾巴和四只耳朵,它的眼睛長在背上,它的名字叫猼訑,把它的皮毛佩戴在身上就不會恐懼。山里有一種鳥,形狀像雞,三個腦袋、六只眼、六只腳、三只翅膀,它的名字叫□□,吃了它就會精神亢奮睡不著覺。

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①。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②。有鳥焉,其狀如鳩③,其音若呵④,名曰灌灌⑤,佩之不惑⑥。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⑦,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⑧。

注釋

①青雘(huò):一種粉紅色陶土,赤石脂之類,可用作顏料。《周書》:“若作梓材,既勤樸斫,惟其涂丹雘。”②不蠱:不沾染邪氣。蠱,傳說中人工培養的一種毒蟲。③鳩:斑鳩,一種似鴿子的鳥類。④其音若呵:它的叫聲像人在呵斥。⑤灌灌:傳說中的一種鳥,肉味鮮美。郭璞《山海經傳》注:“或作濩濩。”⑥不惑:不會被迷惑。⑦赤鱬(rú):傳說中人面魚身的動物,有人認為是一種叫儒艮的魚。一說是鯢魚,即娃娃魚。⑧不疥:不生疥瘡之類的疾病。

譯文

再往東三百里,叫青丘山,山的南面多產玉石,山的北面多產青雘。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狐貍,九條尾巴,它的叫聲像是嬰兒啼哭,這種動物能吃人。吃了它的肉就能不會中蠱毒。山里有一種鳥類,形狀像斑鳩,它的叫聲像是人在呵斥,名叫灌灌,把它的羽毛佩在身上就不會迷惑。英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南流入即翼澤。水中有很多赤鱬,形狀像魚卻有人的面孔,它的叫聲像是鴛鴦的叫聲,吃了它的肉就不會生疥瘡。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①,其尾踆②于東海,多沙石。汸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注釋

①箕尾之山:在今天黃山和天目山附近。②踆:通“蹲”。這里是坐落的意思。

譯文

再往東三百五十里,叫箕尾山,山的尾部坐落在東海岸邊,山里有很多沙石。汸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南流入淯水,水中多產白色玉石。

凡□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①而龍首。其祠之禮②,毛③用一璋玉瘞④,糈用稌米⑤,一璧稻米⑥,白菅⑦為席。

注釋

①鳥身:有的版本寫作人身。②其祠之禮:祭祀山神的儀式。③毛:祭祀所用毛物,即豬牛羊犬雞等禽畜。④用一璋玉瘞:把前面所說的毛物,連同璋、玉各一塊埋起來。璋,古代一種玉器,朝聘、祭祀、喪葬時的禮器。郭璞《山海經傳》注:“半圭為璋。”瘞,埋葬。⑤糈用稌米:祭神的精米用稻米。稌,稻米。⑥一璧稻米:這句話很費解,放在這里很不通順,被認為是衍文。⑦白菅:一種白色的茅草。郭璞《山海經傳》注:“菅,茅屬也,音間。”

譯文

所有□山山系,從招搖山開始,直到箕尾山為止,共有十座山,沿途二千九百五十里。各座山的山神形狀都是鳥的身子,龍的腦袋。祭祀山神的儀式是:拿一片璋和一塊玉,和前面所用的禽畜一起埋入地下,祭祀神的精米用稻米,用白茅草作為祭神的座席。

南次二經

《南次二經》之首曰柜山,西臨流黃,北望諸□①,東望長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②。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③,其音如狗吠,其名曰貍力,見④則其縣⑤多土功。有鳥焉,其狀如鴟⑥而人手,其音如痺⑦,其名曰鴸⑧,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⑨。

注釋

①諸(pí):山水之名。②丹粟:像谷粒一樣大小的紅色細沙。粟,小米,在中國北方俗稱谷子,古稱稷或粟。③有距:有雞一樣的爪子。④見:同“現”,出現。⑤縣:泛指人們聚居的場所。⑥鴟:一種鷹隼類飛禽。⑦痺:一種類似鵪鶉的鳥。⑧鴸(zhū):傳說中的一種怪鳥,一說是堯的兒子丹朱所化。堯把天下讓給舜,丹朱起兵反對,堯派兵打敗了他們,丹朱感到羞愧,自投南海而化作鴸鳥。⑨放士:被放逐的人才。

譯文

南方第二列山系的第一座山叫柜山,西邊臨近流黃國,從這座山向北可以看到諸山,向東可以望見長右山。英水從這里發源,向西南匯入赤水河,水中多產白玉,遍布谷粒般大小的紅色細沙。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豬,有雞一樣的爪子,它的叫聲如同狗吠,名字叫貍力,這種野獸在哪里出現,哪里就會有繁重的水土工程。山里有一種鳥,形狀像鷂鷹,有人手那樣的爪子,它的叫聲如同痺鳴,名叫鴸,它的叫聲就是它名字的讀音,這種鳥在哪里出現,哪里就會多有被放逐的才智之士。

東南四百五十里,曰長右①之山,無草木,多水。有獸焉,其狀如禺②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③,見則其郡縣大水。

注釋

①長右:山名。②禺(yù):傳說中的一種猿猴。③吟:呻吟。郭璞《山海經傳》注:“如人呻吟聲。”

譯文

從柜山往東南四百五十里,叫長右山,山上不生花草樹木,山間有很多水流。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猿猴卻有四耳,名叫長右,它的叫聲如同人的呻吟,它所出現的郡縣會發生洪澇之災。

又東三百四十里,曰堯光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金①。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②,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③,其音如斫木④,見則縣有大繇⑤。

注釋

①金:泛指金屬礦物。②彘鬣:豬身上的硬毛。彘,豬。鬣,較硬的毫毛。③猾褢(huái):傳說中的一種怪獸,形狀像人。④斫木:砍伐樹木的聲音。斫,砍伐。⑤繇:通“徭”,徭役。

譯文

再往東三百四十里,叫堯光山,山的南面多產玉石,山的北面多產金屬礦物。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人,長有豬的毫毛,住在山洞里,一到冬天就蟄伏,它的名字叫猾褢,發出的叫聲像是砍伐樹木的聲音,這種怪獸出現的郡縣會有繁重的徭役。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羽山①,其下多水,其上多雨,無草木,多蝮蟲。

注釋

①羽山:傳說祝融奉黃帝之命,將大禹之父鯀殺死在羽山。

譯文

再往東三百五十里,叫羽山,山下有很多河流,山上經常下雨,山上不生花草樹木,有很多反鼻蟲。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譯文

再往東三百七十里,叫瞿父山,山上不生花草樹木,多產金屬礦物和玉石。

又東四百里,曰句余之山①,無草木,多金玉。

注釋

①句余之山:郭璞《山海經傳》注:“今在會稽余姚縣南,句章縣北,故此二縣因此為名云。”房玄齡《晉書地理志》:“余姚有句余山在南。”

譯文

再往東四百里,叫句余山,山上不生花草樹木,多產金屬礦物和玉石。

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東望諸。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陰,北流注于具區①。其中多鮆魚②。

注釋

①具區:指江蘇太湖。郭璞《山海經傳》注:“具區,今吳縣西南太湖也,尚書謂之震澤。”②鮆(cǐ)魚:又叫鱭魚,鮤魚,頭長而狹薄,約一尺長。郭璞《山海經傳》注:“鮆魚狹薄而長頭,大者尺余,太湖中今饒之,一名刀魚。”

譯文

再往東五百里,叫浮玉山,在山上向北可以看到具區澤,向東可以看到諸□水,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老虎卻有牛那樣的尾巴,它的叫聲就像狗叫,名字叫彘,能吃人。苕水發源于山的北麓,往北匯入具區澤。河水中有很多鮆魚。

又東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壇,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①。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②,其中多黃金。

注釋

①青雘:青色的陶土顏料。②虖勺:水名。有人認為是南滹沱河。

譯文

再往東五百里,叫成山,這座山是四方形的,像土壇層疊,共有三重,山上多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多產青雘。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南匯入虖勺水,水中多產金礦。

又東五百里,曰會稽之山①,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②。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③。

注釋

①會稽之山:在浙江境內。郭璞《山海經傳》注:“今在會稽郡山陰縣南,上有禹冢及井。”②砆石:一種玉石。也叫武夫石,似玉,晶瑩透亮。③湨(jú):古水名,在河南境內。郭璞《山海經傳》注:“一作浿。”

譯文

再往東五百里,叫會稽山,山形四方,山上多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多產砆石。勺水從里發源,然后向南匯入湨水。

又東五百里,曰夷山,無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譯文

再往東五百里,叫夷山,山上不生花草樹木,遍布沙石。湨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南流入列涂水。

又東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無鳥獸,無水。

譯文

再往東五百里,叫仆勾山,山上多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草木茂盛,沒有飛禽走獸,也沒有水。

又東五百里,曰咸陰之山,無草木,無水。

譯文

再往東五百里,叫咸陰山,山上不生花草樹木,也沒有水。

又東四百里,曰洵山①,其陽多金,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②也,其名曰。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閼之澤,其中多芘蠃③。

注釋

①洵山:也寫作旬山。②不可殺:意思是說這種動物沒有口,不吃東西,也能自然存活。郝懿行《山海經箋疏》:“不可殺,言不能死也。無口不食,而自生活。”③芘蠃:一種螺。蠃通“螺”。

譯文

再往東四百里,叫洵山,山的南面多產金屬礦物,山的北面多產玉石。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羊沒有嘴巴,不吃東西也能存活,它的名字叫。洵水從里發源,然后向南流入閼澤,水中有很多紫色的螺。

又東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柟①,其下多荊杞②。滂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海。

注釋

①梓柟:梓樹和柟樹。梓,落葉喬木,木質輕軟。柟,即楠木,常綠喬木,制作家具的上好材料。②荊杞:牡荊和枸杞。牡荊,落葉灌木,小枝方形,葉對生,掌狀復葉。果實稱為黃荊子,可供藥用。枸杞,落葉灌木,夏季開紫色花。果實紅色,叫枸杞子,可供藥用。

譯文

再往東四百里,叫虖勺山,山上有很多梓樹和楠樹,山下有很多牡荊和茍杞。滂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東流入大海。

又東五百里,曰區吳之山,無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譯文

再往東五百里,叫區吳山,山上不生花草樹木,遍布沙石。鹿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

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譯文

再往東五百里,叫鹿吳山,山上不生花草樹木,多產金屬礦物和玉石。澤更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水里有一種野獸,名叫蠱雕,形狀像雕鷹卻頭上有角,它的叫聲像是嬰兒啼哭,能吃人。

東五百里,曰漆吳之山,無草木,多博石①,無玉。處于東海,望丘山,其光載出載入②,是惟日次③。

注釋

①博石:一種石頭,可以用來下棋。②載出載入:光影照耀的景象。③日次:太陽所在之處。次,停駐。

譯文

再往東五百里,叫漆吳山,山上不生花草樹木,多產博石,不產玉石。這座山在東海邊上,向東邊可以望見一片丘陵,有光影忽明忽滅,那里是太陽停歇的地方。

凡《南次二經》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其祠,毛用一璧①瘞,糈用稌。

注釋

①璧:一種玉器,圓形,中間有孔,朝聘、祭祀、喪葬時常用作禮器。

譯文

所有南方第二列山系,從柜山直到漆吳山,總共十七座山,途經七千二百里。諸山神的形狀都是龍的身子鳥的腦袋。祭祀山神的儀式是:把帶毛的禽畜連同玉璧一起埋入地下,祭祀的精米用稻米。

南次三經

《南次三經》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譯文

南方第三列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天虞山,山下有很多水流,不能攀登上去。

東五百里,曰禱過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①兕②,多象。有鳥焉,其狀如鵁③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鳴自號也。泿水④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⑤,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首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⑥痔。

注釋

①犀(xī):指犀牛。一種猛獸,形狀像牛,四肢粗大。鼻上有角。皮厚而粗,微黑,沒有毛。產于亞非熱帶雨林。許慎《說文解字》:“頸短,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頂,似豕,從牛,尾聲。”②兕(sì):類似犀牛的一種猛獸。據說身子像水牛,皮膚青色,有一只角。③鵁:傳說中的一種鳥,樣子像野鴨而略小。郭璞《山海經傳》注:“鵁似鳧而小,腳近尾。”④泿水:古代水名。泿,郭璞《山海經傳》注:“音銀。”⑤虎蛟:傳說中龍的一種。郭璞《山海經傳》注:“蛟似蛇,四足,龍屬。”⑥已:停止。止住的意思,引申為治療。

譯文

往東五百里,叫禱過山,山上多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有很多犀牛、兕,有很多大象。山里有一種鳥,形狀像□,白腦袋,三只腳,人的面孔,名叫瞿如,它的叫聲就是自己名字的讀音。泿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南流入大海。水里有一種虎蛟,形狀是魚的身子,蛇的尾巴,它的腦袋像鴛鴦,吃了它的肉不生癰腫病,還可治療痔瘡。

又東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①。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②,首文③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④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注釋

①渤海:郭璞《山海經傳》注:“渤海,海岸曲崎頭也。”②鳳凰: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為鳳,雌為凰。華夏族圖騰之一,祥瑞的象征。《爾雅·釋鳥》郭璞《山海經傳》注:“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據說分朱雀、青鸞、鹓鶵(yuān chú)、鴻鵠和鸑鷟(yuè zhuó)五種。③文:花紋。④膺:胸。

譯文

再往東五百里,叫丹穴山,山上多產金屬礦物和玉石。丹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南流入渤海。山里有一種鳥,形狀像雞,渾身五彩羽毛,名叫鳳凰,頭上的花紋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紋像“義”字,背部的花紋像“禮”字,胸部的花紋像“仁”字,腹部的花紋像“信”字。這種“鳳凰”鳥,飲食自然,常常邊唱邊舞,它一出現就會天下太平。

又東五百里,曰發爽之山,無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譯文

再往東五百里,叫發爽山,山上不生花草樹木,遍布水流,有很多白色的猿猴。汎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南流入渤海。

又東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多怪鳥,凱風①自是出。

注釋

①凱風:南風,柔風。

譯文

再往東四百里,就到了旄山的尾部。山的南面有一道峽谷,名叫育遺,谷里有很多奇鳥,南風,也就是凱風,從這里吹出。

又東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無水,其下多蝮蟲。

譯文

再往東四百里,就到了非山的首部。山上多產金屬礦物和玉石,沒有水流,山下有很多蝮蟲。

又東五百里,曰陽夾之山,無草木,多水。

譯文

再往東五百里,叫陽夾山,山上不生花草樹木,有很多水流。

又東五百里,曰灌湘之山①,上多木,無草。多怪鳥,無獸。

注釋

①灌湘之山:郭璞《山海經傳》注:“一作灌湖射之山。”

譯文

再往東五百里,叫灌湘山,山上有很多樹木,沒有花草;山里有很多怪鳥,沒有野獸。

又東五百里,曰雞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①。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魚,其狀如鮒②而彘毛③,其音如豚④,見則天下大旱。

注釋

①丹雘:一種紅色的石頭,可做染料。許慎《說文解字》:“丹,巴越之赤石也;雘,善丹也。”②鮒:即鯽魚,體側扁。③彘(zhì)毛:豬毛。彘,本指體型較大的野豬。后來泛指豬。④豚(tún):這里指小豬。

譯文

再往東五百里,叫雞山,山上多產金屬礦物,山下多產丹雘。黑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南流入大海。水里有一種□魚,它的形狀像鯽魚,身上有豬一樣的毫毛,發出的叫聲如同豬叫,它一出現就會天下大旱。

又東四百里,曰令丘之山,無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條風①自是出。有鳥焉,其狀如梟②,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

曰颙③,其鳴自號也,見則天下大旱。

注釋

①條風:東北風。②梟:通鸮,俗稱貓頭鷹,嘴殼呈鉤狀,兩眼長在正前方,羽毛大多為褐色,通常夜間活動。③颙(yóng):傳說中的一種怪鳥。

譯文

再往東四百里,叫令丘山,山上不生花草樹木,多的是火。山的南邊有一道峽谷,名叫中谷,東北風,也就是條風,從這里吹出。山里有一種鳥,形狀像貓頭鷹,人的面孔,四只眼,有耳朵,名叫颙,發出的叫聲就是自身名稱的讀音,它一出現就會天下大旱。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侖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①。有木焉,其狀如榖而赤理,其汁如漆,其味如飴,食者不饑,可以釋勞②,其名曰白,可以血玉③。

注釋

①青雘:一種青色的石頭,可以用作染料。②釋勞:消除煩憂。勞,憂。③血玉:給玉制的首飾染上紅色。血,用作動詞,染的意思。郭璞《山海經傳》注:“血謂可用染玉作光彩。”

譯文

再往東三百七十里,叫侖者山,山上多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多產青雘。山里有一種樹,形狀像構樹,紅色紋理,流出的汁液像是漆,味道是甜的,吃了它不會饑餓,可以使人解除疲勞,名叫白,可以用它把玉石染紅。

又東五百八十里,曰禺稿①之山,多怪獸,多大蛇。

注釋

①禺稿:有的版本也寫作禺槁。

譯文

再往東五百八十里,叫禺稿山,山里有很多怪獸,有很多大蛇。

又東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輒入,夏乃出,冬則閉。佐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海,有鳳皇、鹓鶵①。

注釋

①鹓鶵:傳說中的一種鳥。參見前文注釋,鳳凰的一種。

譯文

再往東五百八十里,叫南禺山,山上多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有很多流水。山上有一個洞穴,水剛從穴中流出,又重新流進洞穴中,但這種情況只有在夏天才出現,冬天時則閉塞不通。佐水從這里發源,向東南流入大海,河水的岸邊有鳳凰和鹓雛在這里棲息。

凡南次三經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龍身而人面。其祠皆一

白狗祈①,糈用稌。

注釋

①祈:向神靈請求禱告。據畢沅解釋,可理解為刺傷狗并取血以涂來祭祀。

譯文

所有南方第三列山系,從天虞山直到南禺山,總共十四座山,途經六千五百三十里。諸山神都是龍的身子人的面孔。祭祀山神的儀式都是用一條白狗作為祭品并向神靈禱告,祭祀的精米用稻米。

右①南經之山志②,大小凡四十山,萬六千三百八十里。

注釋

①右:以上的意思。古書為自右向左方向豎排,所以右邊就是上文,前文。這幾句有人認為不是《山海經》原文,而是校勘整理者所寫。②南經之山志: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篇末此語,蓋校書者所題,故舊本皆亞于經。”袁柯并認為“志”是后人所妄加,原文應是“南經之山”。

譯文

以上是南方所經山脈的記錄,大小總共四十座山,途經一萬六千三百八十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泉县| 芮城县| 弥勒县| 辽宁省| 宜君县| 常熟市| 普定县| 黔西县| 井研县| 汉源县| 叶城县| 灯塔市| 句容市| 新蔡县| 塔城市| 灵宝市| 土默特右旗| 托克托县| 东阿县| 离岛区| 延寿县| 江西省| 应城市| 洛宁县| 偏关县| 乐安县| 镇赉县| 浮山县| 饶阳县| 金溪县| 象州县| 青海省| 清苑县| 龙川县| 探索| 榆中县| 镇江市| 婺源县| 隆安县| 莱芜市| 治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