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經》所記共有四列山系,所記山脈多是我國中原以西的名山,總共七十七座山,途經一萬七千五百一十七里。第一列山系是華山山系,這說明了西岳華山早在傳說時代就已經成為重要的地理標志。
本卷中所記述的礦物知識表明了人們對于自然資源的初步認識。此外,關于昆侖山、玉山的描述,則充滿了浪漫主義的神話色彩,保留了關于西王母、黃帝、后稷等神話人物的傳說,各種神的名字也光怪陸離,以及蒸騰的玉泉和各種奇異的神獸。關于西方的流沙和沼澤描寫,說明了幾千年前的西域也曾經有過濕熱的氣候。
西山經
《西山經》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其上多松多洗石①。有獸焉,其狀如羊而馬尾,名曰羬羊②,其脂可以已臘③。
注釋
①洗石:一種石頭。洗澡時用來擦洗身體。郭璞《山海經傳》注:“澡洗可以磢體去垢。磢,初兩反。”②羬(qián)羊:大尾羊。郭璞《山海經傳》注:“今大月氐國有大羊如驢而馬尾;爾雅云,羊六尺為羬,謂此羊也。”③已臘:治療皮膚皴皺。已,治療,抑制。
譯文
西方第一列華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叫錢來山,山上有很多松樹,山下多產洗石。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羊,馬的尾巴,名叫羬羊,這種羊的油脂可以防止皮膚干裂。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濩水①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銅②。有鳥焉,其名曰□渠,其狀如山雞,黑身赤足,可以已□③。
注釋
①濩(huò)水:郝懿行《山海經箋疏》:“水經注作灌水。”②銅:指銅礦。③:皮膚起皺。
譯文
往西四十五里,叫松果山。濩水從這里發源,向北流入渭水,水中多產銅礦。山里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渠,形狀像野雞,黑身子紅爪子,可以用來治療皮膚起皺。
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①,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②,其廣十里,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遺③,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注釋
①太華之山:今西岳華山,位于陜西境內。②仞:古代八尺為一仞。五千仞相當于四萬尺,形容山勢極高。郭璞《山海經傳》注:“仞,八尺也。上有明星玉女,持玉漿,得上服之,即成仙。道險僻不通。詩含神霧云。”郝懿行《山海經箋疏》:“明星玉女,華山名也。”③肥遺:此處指蛇。又有肥遺鳥,見本卷“英山”條。郭璞《山海經傳》注:“湯時此蛇見于陽山下。復有肥遺蛇,疑是同名。”又見《北次三經》“渾夕山”、“彭毗山”條。
譯文
再往西六十里,叫太華山,山崖陡立如削,山體四方形,高五千仞,方圓十里,飛禽走獸不在這里棲息。山里有一種蛇,名叫肥遺,六只腳,四只翅膀,它一出現就會天下大旱。
又西八十里,曰小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獸多□牛①,其陰多磬石②,其陽多琈之玉③。鳥多赤鷩④,可以御火⑤。其草有萆荔⑥,狀如烏韭,而生于石上,亦緣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注釋
①牛:犀牛的一種,生活在山里,體重約千斤。②磐石:一種石頭,可以制成樂器。用它制成的樂器叫磬,可以掛在架子上敲打。③琈之玉:傳說中的一種玉,具體材質不明,在“山經”部分多有記載。④赤鷩:一種禽鳥,山雞之類。紅色的胸腹,金黃色的冠,黃腦袋,綠尾巴,間雜紅羽,色彩鮮明。⑤御火:辟火。御,屏除、防御。⑥萆荔:一種香草名,《楚辭》中寫作“薜荔”。
譯文
再往西八十里,叫小華山,山上的樹木大多是牡荊和枸杞,山里的野獸大多是牛,山的北面多產磬石,山的南面多產□琈玉。山里有很多赤鷩鳥,喂養它可以防御火災。山里有一種萆荔草,形狀像烏韭,長在石頭上,也攀緣樹木而生,吃了它可以治療心痛病。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陽多銅,其陰多鐵①。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莖,其實如棗,可以已聾。其草多條,其狀如葵②,而赤華黃實,如嬰兒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獸多蔥聾③,其狀如羊而赤鬣④。其鳥多鴟,其狀如翠⑤而赤喙⑥,可以御火。
注釋
①鐵:指鐵礦。②葵:冬葵,也叫冬寒菜,古時候的一種蔬菜。③蔥聾:一種野生的山羊。④赤鬣(liè):紅色的長毛。鬣,動物脖子上的長毛。⑤翠:指翠鳥,又叫翡翠鳥,形體似燕子,只是羽毛顏色不同。⑥赤喙:紅色的嘴殼。喙,鳥的嘴。
譯文
再往西八十里,叫符禺山,山的南面多產銅礦,山的北面多產鐵礦。山上有一種樹,名叫文莖,它結的果實像棗子,可以用來治療耳聾。山上生長的草類多是條草,形狀像葵菜,開紅花,結黃果,果實像嬰兒的舌頭,吃了就不會被迷惑。符禺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北流入渭水。山里的野獸大多是蔥聾,形狀像羊卻有紅色的鬣毛。山里的鳥類大多是 鳥,形狀像翠鳥,紅嘴殼,喂養它可以防御火災。
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其木多棕柟,其草多條①,其狀如韭,而白華黑實,食之已疥。其陽多□琈之玉,其陰多銅。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②,以涂牛馬③無病。
注釋
①條:與上文所說的條草同名,但形狀不完全相同。②流赭:硫黃和赭黃。硫黃,一種礦物,可入藥,能殺蟲。赭黃,一種褐鐵礦,可做顏料。郭璞《山海經傳》注:“赭,赤土。”③以涂牛馬:把染料涂在牛馬的角上。郭璞《山海經傳》注:“今人亦以朱涂牛角,云以辟惡。馬或作角。”
譯文
再往西六十里,叫石脆山,山上的樹木大多是棕樹和楠樹,山里的草類大多是條草,形狀像韭菜,開白花,結黑果,吃了這種果子可以治療疥瘡。山的南面多產琈玉,山的北面多產銅礦。灌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北流入禺水。水里出產硫黃和赭黃,把它涂在牛馬的身上就能使牛馬不生病。
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①,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其中多□魚,其狀如鱉,其音如羊。其陽多箭□②,其獸多□牛、羬羊。有鳥焉,其狀如鶉③,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④,食之已癘⑤,可以殺蟲⑥。
注釋
①杻、橿:杻樹和橿樹。杻樹,近似于棣樹,葉子細長可喂牛,木材能造車輞。橿樹,木質堅硬,古代制車材料。郭璞《山海經傳》注:“杻似棣而細葉,一名土橿,音紐;橿,木中車材,音姜。”②箭:一種竹子。節長、皮厚、根深,冬天可以挖筍來吃。郭璞《山海經傳》注:“今漢中郡出□竹,厚里而長節,根深,筍冬生地中,人掘取食之。”③鶉:鵪鶉,一種鳥,體形像雞,頭小尾短,羽毛赤褐色,有黃白色條紋。④肥遺:這里指一種鳥,和上文所說不同。⑤癘:癩病,即麻瘋。郭璞《山海經傳》注:“癘,疫病也;或曰惡瘡。”⑥殺蟲:殺死腹內的寄生蟲。
譯文
再往西七十里,叫英山,山上有很多杻樹和橿樹,山的北面多產鐵礦,山的南面多產銅礦。禺水從這里發源,向北流入招水,水里有很多□魚,形狀像鱉,發出的叫聲像是羊叫。山的南面有很多箭竹和□竹,這里的野獸大多是□牛、羬羊。山里有一種鳥,形狀像鵪鶉,黃身子而紅嘴殼,它的名字叫肥遺,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療麻風病,還能殺死腹內寄生蟲。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喬木,其陰多鐵。有草焉,其名曰黃雚,其狀如樗①,其葉如麻,白華而赤實,其狀如赭②,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③。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陽多竹箭④,多蒼玉。丹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魚。有獸焉,其狀如豚而白毛,毛大如笄⑤而黑端,名曰豪彘⑥。
注釋
①樗:椿樹的一種。②赭:褐紅色。赭,指赭石,即赤鐵礦,這里取其顏色。③胕(fú):全身浮腫,胕通膚。《素問·水熱穴論》:“上下溢于皮膚,故為胕腫。”④竹箭:小竹子。⑤笄:簪子,古代用來插挽頭發的首飾。⑥豪彘:豪豬,俗稱箭豬。一種大型嚙齒類哺乳動物,有褐色、灰色及白色三種顏色。體形粗壯,身上有硬刺,四肢及腹部的棘刺短而軟。
譯文
再往西五十二里,叫竹山,山上有很多高大的喬木,山的北面多產鐵礦。山里有一種草,名叫黃雚,形狀像樗樹,葉子像麻葉,開白花,結紅果,果實的顏色呈紫紅色,用它來洗澡可以治療疥瘡,還可以治療浮腫病。竹水從這里發源,向北流入渭水,竹水的北岸有很多竹叢,多產青色的玉石。丹水發源于這座山,向東南流入洛水,水中多產水晶,有很多人魚。山里有一種野獸,它的形狀像豬,白色的毛,毛有簪子那么粗,尖端是黑色的,名叫豪豬。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枳葉①而無傷②,木蟲居之③。有草焉,名曰薰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蘼蕪④,佩之可以已癘。
注釋
①枳:枳樹,也叫“枸橘”、“臭橘”,葉上有粗刺。郭璞《山海經傳》注:“枳,刺針也,能傷人,故名云。”②無傷:這里是說盼木的葉子雖然像枳葉卻無刺,不能傷人。③木蟲居之:意思是說這種蟲子長在樹木中。④臭如蘼蕪:氣味像是蘼蕪。蘼蕪,一種香草,聞起來像蘭花。
譯文
再往西一百二十里,叫浮山,這里有很多盼木,葉子像枳樹葉卻沒有刺,木蟲寄生在樹上。山里有一種草,名叫薰草,葉子像麻葉卻是方的莖干,開紅色的花,結黑色的果,它的氣味像蘼蕪,把它佩戴在身上可以治療麻風病。
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橿①,其下多竹箭,其陰多赤銅②,其陽多嬰垣之玉③。有獸焉,其狀如禺而長臂,善投,其名曰囂④。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曰橐,冬見夏蟄⑤,服之不畏雷。
注釋
①棫橿:棫樹和橿樹。棫樹,即白桵,一種小樹,叢生,莖上有刺,果實紫紅色,可吃。這種樹最早出現于《詩經·大雅》:“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兌。”②赤銅:銅礦。③嬰垣之玉:一種玉石,可以掛在脖子上作為裝飾。江紹原認為應該是“嬰脰之玉”。今福州馬尾有嬰脰山。④囂(xiāo):一種野獸,有人認為是獼猴,形貌像人。郭璞《山海經傳》注:“亦在畏獸畫中,似獼猴投擲也。”畢沅校本作囂,云囂、夒形相近。《說文解字》:“夒,母猴,似人。”由此可見,囂即夒。⑤蟄:蟄伏。原指動物冬眠,潛伏于洞穴中,不吃東西也不活動。這里指動物像冬眠那樣潛藏起來,不外出活動。
譯文
再往西七十里,叫羭次山。漆水從這里發源,向北流入渭水。山上有很多棫樹和橿樹,山下有很多竹叢,山的北面多產赤銅礦,山的南面多產可以用作頸飾的玉。山里有一種野獸,它的形狀像猿猴,雙臂很長,善于投擲,名叫囂。山里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貓頭鷹,卻有人的面孔,一只腳,名叫橐,這種動物冬天出現,夏天蟄伏,佩戴它的羽毛在身上就不會害怕打雷。
又西百五十里,曰時山,無草木。逐水①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注釋
①逐水:也寫作遂水。
譯文
再往西一百五十里,叫時山,山上不生花草樹木。逐水從這里發源,向北流入渭水,水中多產水晶。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獸多猛豹①,鳥多尸鳩②。
注釋
①猛豹:一種野獸,形體像熊而略小,淺色有光澤。郭璞《山海經傳》注:“猛豹似熊而小,毛淺,有光澤,能食蛇,食銅鐵,出蜀中。豹或作虎。”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猛豹即貘豹也,貘豹、猛豹聲近而轉。”②尸鳩:布谷鳥。郭璞《山海經傳》注:“尸鳩,布谷類也。鳩或作丘。”
譯文
再往西一百七十里,叫南山,山上多產如谷粒大小的紅色細沙。丹水從這里發源,向北流入渭水。山里的野獸大多是猛豹,禽鳥類大多是布谷鳥。
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時之山,上多榖柞①,下多杻橿,陰多銀,陽多白玉。涔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漢水。
注釋
①柞:櫟樹。落葉喬木,分布廣,種類多。
譯文
再往西一百八十里,叫大時山,山上有很多構樹和櫟樹,山下有很多杻樹和橿樹,山的北面多產銀礦,山的南面多產白玉。涔水從這里發源,向北流入渭水。清水從這里發源,向南流入漢水。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沔。嚻水出焉,北流注于湯水。其上多桃枝鉤端①,獸多犀兕熊羆②,鳥多白翰③赤鷩。有草焉,其葉如蕙④,其本⑤如桔梗⑥,黑華而不實,名曰蓇蓉,食之使人無子。
注釋
①桃枝鉤端:桃枝和鉤端,兩種都是竹類植物。桃枝,一種竹子,四寸為一節。鉤端:屬于桃竹之類,稍有不同。②羆:熊的一種。③白翰:一種鳥,就是白雉,又叫白鷴。常棲息于高山竹林之間。郭璞《山海經傳》注:“白翰,白鵫也,亦名鵫雉,又曰白雉。”④蕙:蕙草,一種香草,蘭草類。⑤本:根。⑥桔梗:桔樹的枝干。
譯文
再往西三百二十里,叫嶓冢山,漢水從這里發源,向東南流入沔水;囂水從這里發源,向北流入湯水。山上有很多桃枝和鉤端之類的竹叢,山里的野獸大多是犀牛、兕、熊、羆,禽鳥類大多是白翰和赤鷩。山里有一種草,葉子像蕙草葉,其莖干像桔梗,開黑色的花,不結果實,名叫蓇蓉,吃了它會使人不生育。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上多棕柟,下多菅①蕙。有獸焉,其狀如狗,名曰溪邊,席②其皮者不蠱。有鳥焉,其狀如鶉,黑文而赤翁③,名曰櫟,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狀如葵,其臭如蘼蕪,名曰杜衡④,可以走馬⑤,食之已癭⑥。
注釋
①菅:茅草類。②席:名字用作動詞,鋪墊的意思。③赤翁:紅色的頸毛。翁,指鳥脖上的毛。④杜衡:一種香草。⑤可以走馬:可以使馬走得飛快。郭璞《山海經傳》注:“帶之令人便馬;或曰,馬得之而健走。”⑥癭:脖頸部所生長的瘤子。
譯文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叫天帝山,山上有很多棕樹和楠木,山下有很多茅草和蕙草。山里有一種野獸,它的形狀像狗,名叫溪邊,用它的皮作為鋪墊就不會中蠱。山里有一種鳥,形狀像鵪鶉,有黑色的花紋,紅色的頸毛,名叫櫟,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療痔瘡。山上有一種草,它的形狀像葵菜,發出的氣味像蘼蕪,名叫杜衡,佩戴上它可以使馬跑得飛快,吃了它可以治療脖子上的贅瘤。
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薔水出焉,西流注于諸資之水。涂水出焉,南流注于集獲之水。其陽多丹粟,其陰多銀、黃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礜①,可以毒鼠。有草焉,其狀如藁茇②,其葉如葵而赤背,名曰無條,可以毒鼠。有獸焉,其狀如鹿而白尾,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如。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足,名曰數斯,食之已癭。
注釋
①礜(yù):礜石,一種礦物,有毒,是制砷和亞砷酸的原料,煅成末,可用來毒鼠,也可入藥。據說山上有礜石,則草木不能生,霜雪不能積;水里有礜石,就會不結冰。②藁茇:一種香草,根莖可入藥。
譯文
往西南三百八十里,叫皋涂山,薔水從這里發源,向西流入諸資水;涂水從這里發源,向南流入集獲水。山的南面多產谷粒大小的紅色細沙,山的北面多產銀礦和金礦,山上有很多桂樹。山中有一種白色的石頭,名叫礜,可以用來毒殺老鼠。山里有一種草,形狀像藁茇,葉子像葵菜的葉,背面是紅色的,名叫無條,可以用來毒殺老鼠。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鹿,白色的尾巴,馬的蹄、前面兩條腿像人的手,有四只角,名叫玃如。山里有一種鳥,形狀像鷂鷹,有人一樣的腳,名叫數斯,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療脖子上的贅瘤。
又西百八十里,曰黃山,無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蒼黑大目,其名曰①。有鳥焉,其狀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②。
注釋
①:古代的一種動物,形狀像牛,但體形稍小。《周書·王會篇》:“數楚每牛,每牛者,牛之小者也。”②鸚:鸚鵡。羽毛鮮艷,善于學人說話,常被作為寵物飼養。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合抓握。分布地域廣,種類多。
譯文
再往西一百八十里,叫黃山,山上不生花草樹木,有很多竹叢。盼水從這里發源,向西流入赤水,水中多產玉石。山里有一種野獸,它的形狀像牛,渾身蒼黑色,大大的眼睛,名叫。山里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貓頭鷹,青色的羽毛,紅嘴殼,肉質軟舌,能學人說話,名叫鸚。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棕柟,其下多竹箭,其陽多黃金、玉,其陰多旄牛①麢②麝③。其鳥多鸓,其狀如鵲,赤黑而兩首、四足,可以御火。
注釋
①旄牛:牦牛。哺乳動物,生活在高寒地帶。主產于我國青藏高原。耐勞,能識途,善走陡坡險路和沼澤,能渡江河激流。②麢(líng):羚羊,形狀像羊而稍大,角圓銳,跑動很快,喜在山崖間活動。麢,同羚。③麝:一種鹿科動物,也叫香獐,前肢短,后肢長,蹄小耳大,棕色,頭上不長角。雄麝身上有麝腺,分泌的麝香可入藥,也可制作香料。
譯文
再往西二百里,叫翠山,山上有很多棕樹和楠樹,山下遍布竹叢,山的南面多產金礦和玉石,山的北面有很多牦牛、羚羊、麝。山里的鳥類大多是鸓鳥,形狀像喜鵲,紅黑色的羽毛,兩個腦袋、四只腳,喂養著它可以防御火災。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是錞①于西海,無草木,多玉。淒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②、黃金,多丹粟。
注釋
①錞:依附。這里是坐落、高踞的意思。②采石:帶有彩色紋路的石頭。郭璞《山海經傳》注:“采石,石有采色者;今雌黃、空青、碧綠之屬。”
譯文
再往西二百五十里,叫騩山,它坐落在西海的岸邊,這里不生花草樹木,多產玉石。淒水從這里發源,向西流入大海,水中多產采石和金礦,還有很多谷粒大小的紅色細沙。
凡《西山經》之首,自錢來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華山,冢①也,其祠之禮,太牢②。羭山神也,祠之用燭,齋③百日以百犧④,瘞用百瑜⑤,湯⑥其酒百樽,嬰⑦以百珪⑧百璧。其余十七山之屬,皆毛□⑨用一羊祠之。燭者,百草之未灰,白席采等純之。
注釋
①冢:神鬼的居處。郭璞《山海經傳》注:“冢者,神鬼之所舍也。”②太牢:古代祭祀時的最高規格,祭品用牛、羊、豬,三牲全備為太牢。③齋:古代祭祀之前,清洗身體并節制飲食,以示莊敬。④犧:祭祀時用的純色的牲畜。牲是供祭祀用的牲畜。⑤瑜:美玉。⑥湯:通“燙”。⑦嬰:學者江紹原認為“嬰”是用玉器祭祀神的專稱。郭璞《山海經傳》注:“嬰謂陳之以環祭也;或曰嬰即古罌字,謂盂也。”⑧珪:一種長條形玉器,上端三角形。珪,同圭。⑨毛:指祭祀所用的毛物都是整個的牲畜。
譯文
所有西方第一列山系,從錢來山直到騩山,總共十九座山,途經兩千九百五十七里。華山,是諸山神的宗主,祭祀的儀式是:用豬、牛、羊三牲作為祭品。羭山,是神靈顯應的地方,祭祀的儀式要用燭火,齋戒百日后用一百只毛色純正的牲畜,和一百塊瑜埋入地下,再燙一百樽美酒,祭祀的玉器用一百塊玉珪和一百塊玉璧。祭祀其他十七座山的山神,都用一只整羊當作祭品。所謂燭,就是用百草制成火把,還沒有燒成灰,祭祀的席子要用各種顏色依次裝飾邊緣的白草席。
西次二經
《西次二經》之首,曰鈐山①,其上多銅,其下多玉,其木多杻橿。
注釋
①鈐(qián)山:郭璞《山海經傳》注:“音鉗之鉗;或作冷,又作涂。”
譯文
西方第二列山系的第一座山,名叫鈐山,山上多產銅礦,山下多產玉石,山上的樹木大多是杻樹和橿樹。
西二百里,曰泰冒之山①,其陽多金,其陰多鐵。浴水出焉,東流注于河②,其中多藻玉③,多白蛇④。
注釋
①泰冒之山:泰也寫作秦。②河:古稱“河”或“河水”,大多專指黃河。③藻玉:帶有紋理的美玉。郭璞《山海經傳》注:“藻玉,玉有符彩者;或作柬,音練。”④白蛇:這里指水蛇。
譯文
向西二百里,叫泰冒山,山的南面多產金屬礦物,山的北面多產鐵礦。浴水從這里發源,向東流入黃河,水中多產藻玉,有很多白色的水蛇。
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數歷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銀,其木多杻橿,其鳥多鸚□。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其中多白珠①。
注釋
①白珠:白色的珍珠。郭璞《山海經傳》注:“今蜀郡平澤出青珠。尸子曰:‘水員折者有珠。’”
譯文
再往西一百七十里,叫數歷山,山上多產金礦,山下多產銀礦,山上的樹木大多是杻樹和橿樹,禽鳥類大多是鸚。楚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南流入渭水,水中多產白珍珠。
又西百五十里,曰高山,其上多銀,其下多青碧①、雄黃②,其木多棕,其草多竹③。涇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渭,其中多磬石、青碧。
注釋
①青碧:青色的玉石。《說文解字》:“碧,石之青美者也。”②雄黃:也叫雞冠石,一種礦物,可以用作解毒、殺蟲的藥物。③竹:這里指低矮的竹叢,因為較小,所以在書中當作草類。
譯文
再往西一百五十里,叫高山,山上多產銀礦,山下多產青碧、雄黃,山上的樹木大多是棕樹,草類大多是竹叢。涇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東流入渭水,水中有很多磬石、青碧。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①,其獸多虎豹犀、兕。有鳥焉,其狀如翟②而五采文,名曰鸞鳥③,見則天下安寧。
注釋
①石涅:石墨,也叫畫眉石。常被用作黑色染料,也可以寫字。②翟:一種山雞,尾巴很長,形體略大。③鸞鳥:傳說中的一種鳥,象征吉祥,屬于鳳凰一類。
譯文
往西南三百里,叫女床山,山的南面多產赤銅,山的北面多產石涅,山里的野獸大多是虎、豹、犀牛和兕。山里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山雞卻有五彩斑斕的羽毛,名叫鸞鳥,它一出現就會天下太平。
又西二百里,曰龍首之山,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鐵。苕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涇水,其中多美玉。
譯文
再往西二百里,叫龍首山,山的南面多產金礦,山的北面多產鐵礦。苕水從這里發源,向東南流入涇水,水中多產美玉。
又西二百里,曰鹿臺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銀,其獸多□牛、羬羊、白豪①。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名曰鳧徯,其鳴自叫也,見則有兵②。
注釋
①白豪:長著白毛的野豬。②兵:兵器,指戰爭。
譯文
再往西二百里,叫鹿臺山,山上多產白玉,山下多產銀礦,山里的野獸大多是牛、羬羊、白野豬。山里有一種鳥,形狀像雄雞,人的面孔,名叫鳧徯,它的叫聲就是自己名字的讀音,它一出現天下就會發生戰爭。
西南二百里,曰鳥危之山,其陽多磬石,其陰多檀楮①,其中多女床②。鳥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注釋
①檀楮:檀樹和構樹。檀樹,一種香木,常用來制作器具。楮,即構樹,樹體高大,其皮可以制成桑皮。②女床:指山名或地名。這里可能指一種植物,據說是女腸草。
譯文
往西南二百里,叫鳥危山,山的南面多產磬石,山的北面有很多檀樹和構樹,山上有很多女腸草。鳥危水從這里發源,向西流入赤水,水中有許多谷粒大小的紅色細沙。
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①。
注釋
①大兵:大的戰爭。郭璞《山海經傳》注:“一作見則有兵起焉,一作見則為兵。”
譯文
再往西四百里,叫小次山,山上多產白玉,山下多產銅礦。山里有一種野獸,它的形狀像猿猴,頭是白色的、腳是紅色的,名叫朱厭,它一出現天下就會發生大的戰爭。
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其陽多堊①,其陰多碧,其獸多□牛、麢羊②。
注釋
①堊:一種黏土,可以用來涂飾粉刷墻壁,有白、紅、青、黃等多種顏色。②麢羊:羚羊。
譯文
再往西三百里,叫大次山,山的南面多產堊土,山的北面多產碧玉,山里的野獸大多是□牛、羚羊。
又西四百里,曰薰吳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譯文
再往西四百里,叫薰吳山,山上不生花草樹木,多產金屬礦物和玉石。
又西四百里,曰厎陽之山,其木多①、柟、豫章②,其獸多犀、兕、虎、犳③、牛。
注釋
①:這里指一種樹木,即水松,有刺,木質紋理細。②豫章:樟樹,也叫香樟,常綠喬木。郭璞《山海經傳》注:“豫章,大木,似楸,葉冬夏青,生七年而后可知也。”據說這種樹在小的時候看不出來是一種樹,長到七年以后才能辨別。③犳(zhuó):一種野獸,像豹子,有斑紋。
譯文
再往西四百里,叫厎陽山,山上的樹木大多是水松、楠木、樟樹,野獸大多是犀牛、兕、老虎、犳、牛。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眾獸之山,其上多□琈之玉,其下多檀楮,多黃金,其獸多犀兕。
譯文
再往西二百五十里,叫眾獸山,山上多產□琈玉,山下有很多檀樹和構樹,多產金礦,山里的野獸大多是犀牛、兕。
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①。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注釋
①青雄黃:一說指石青和雄黃。石青指一種礦物,可以制成藍色染料。一說指青黑色而堅硬的雄黃。《本草圖經》:“雄黃,生武都山谷敦煌山之陽,今階州山中有之。形塊如丹砂,明澈不夾石,其色如雞冠者為真。有青黑色而堅者名熏黃,有形色似真而氣臭者名臭黃,并不入服食藥,只可療瘡疥耳。”
譯文
再往西五百里,叫皇人山,山上多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多產石青、雄黃。皇水從這里發源,向西流入赤水,水中多產谷粒大小的紅色細沙。
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蕙棠①。
注釋
①棠:指棠梨樹,所結果實似梨而略小,可吃,其味酸甜。
譯文
再往西三百里,叫中皇山,山上多產金礦,山下有很多蕙草和棠梨樹。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鐵,其獸多麋①、鹿、牛。
注釋
①麋:指麋鹿,也叫四不像。淡褐色的毛,雄性有角。角像鹿角,頭像馬頭,身子像驢,蹄子像牛。郭璞《山海經傳》注:“麋大如小牛,鹿屬也。”
譯文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叫西皇山,山的南面多產金屬礦物,山的北面多產鐵礦,山里的野獸大多是麋、鹿和□牛。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萊山,其木多檀楮,其鳥多羅羅①,是食人。
注釋
①羅羅:《海外北經》中提到一種青色的野獸,像老虎,也叫羅羅。
譯文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叫萊山,山上的樹木大多是檀樹和構樹,禽鳥類大多是羅羅,這種鳥吃人。
凡《西次二經》之首,自鈐山至于萊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為飛獸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①,白菅為席。其十輩②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雞,鈐③而不糈;毛采。
注釋
①毛用少牢:祭祀時用豬和羊作為祭品,稱為少牢。毛指帶毛的動物,雞、狗、牛、羊、豬等。②十輩:十類。③鈐:可能是向神靈禱告的意思。郭璞《山海經傳》注:“鈐,所用祭器名,所未詳也。或作思訓祈不糈,祠不以米。”郝懿行《山海經箋疏》:“鈐疑祈之聲轉耳,經文祈而不糈,即祠不以米之義;思訓未詳。”
譯文
所有西方第二列山系,從鈐山直到萊山,總共十七座山,途經四千一百四十里。其中十座山的山神,都是人的面孔,馬的身子。有七座山的山神都是人的面孔,牛的身子,四只腳,一條胳膊,扶杖而行,這就是飛獸之神。祭祀這七位山神的儀式是:毛物用豬、羊當作祭品,放在白茅草席上。祭祀另外十位山神的儀式:毛物用一只公雞當作祭品,禱告的時候不用精米;作為毛物的雞,顏色要用雜色的。
西次三經
《西次三經》之首,曰崇吾①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之澤,西望帝之搏獸之山,東望□淵。有木焉,員葉②而白柎③,赤華而黑理,其實如枳④,食之宜子孫。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舉父⑤。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⑥,見則天下大水。
注釋
①崇吾:有的版本也寫作崇丘。②員葉:圓葉。員,通圓。③白柎:白色的花萼。④枳:一種橘樹。《說文解字》:“枳,木,似橘。”《考工記》:“橘逾淮而北,為枳。”⑤舉父:也寫作夸父。⑥蠻蠻:可能指比翼鳥。
譯文
西方第三列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崇吾山,在黃河的南岸,向北可以望見冢遂山,向南可以望見□澤,向西可以望見天帝所居的搏獸山,向東可以望見□淵。山上有一種樹,圓圓的葉,白色的花萼,紅色的花瓣上有黑色的紋理,結的果實像枳實,吃了它可以多子多孫。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猿猴,胳臂上有斑紋,豹的尾巴,善于投擲,名叫舉父。山里有一種鳥,形狀像野鴨,一只翅膀,一只眼,兩只鳥合攏起來才能飛翔,名叫蠻蠻,它一出現天下就會發生洪澇之災。
西北三百里,曰長沙之山。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無草木,多青、雄黃。
譯文
往西北三百里,叫長沙山。泚水從這里發源,向北流入泑水,山上不生花草樹木,多產石青和雄黃。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①。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②渾渾泡泡③。爰有嘉果④,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⑤。
注釋
①不周之山:不周山。據說這座山的形狀有缺而不周全,所以叫不周山。山的西北部,風從這里刮出。山形有缺,相傳是因為共工和顓頊爭帝位時相撞而形成的。②原:源頭。原,同源。③渾渾泡泡:形容水奔涌流淌發出的響聲。④嘉果:桃子。相傳西王母種桃,三千歲一結子。可能就是由此而闡發。⑤不勞:沒有煩憂。
譯文
再往北三百七十里,叫不周山。向北可以望見諸毗山,高居于岳崇山之上。向東可以望見泑澤,這里是黃河所潛之處,源頭的河水不斷噴涌,發出渾渾泡泡的宏大水聲。這里有一種優良果樹,結出的果實像桃子,它的葉子像棗樹的葉,開黃花而有紅色的萼,吃了它的果實可以解除煩憂。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①,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饑。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②,黃帝是食是饗③,是生玄玉④。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黃帝乃取峚山之玉榮⑤,而投之鐘山之陽。瑾瑜⑥之玉為良,堅粟精密,濁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自峚山至于鐘山,四百六十里,其間盡澤也。是多奇鳥、怪獸、奇魚,皆異物焉。
注釋
①峚山:也寫作密山。古代峚、密相通。②沸沸湯湯:水流噴涌的樣子。③是食是饗:以之為事物并加以享用。饗,通享,享受。④玄玉:黑色的玉,由玉膏所生。⑤玉榮:玉之華。⑥瑾瑜:指美玉。
譯文
再往西北四百二十里,叫峚山,山上有很多紅色的樹木,紅色的枝干上長著圓圓的葉子,開黃色的花,結紅色的果實,味道是甜的,吃了它不會感覺饑餓。丹水從這里發源,向西流入稷澤,水中多產白玉。這里有一種玉膏,玉膏涌出時一片沸騰景象,黃帝經常服食并享用它,這里還出產一種黑色的玉石。用涌出的玉膏,去澆灌丹木,丹木經過五年的生長,就會開出鮮艷的五色花,結下味道甜美的五色果。黃帝采擷峚山玉石的精華,投種在鐘山的南面。便生出瑾和瑜這類的美玉,堅硬而精密,潤厚而有光澤。五種顏色相互輝映而散發光芒,有剛有柔非常和美。天地鬼神,都來服食享用;君子佩帶這種美玉,能防御邪氣的侵襲。從峚山到鐘山,長四百六十里,其間全是水澤。水中有很多奇鳥、怪獸和異魚,這些都是在別處很少見到的。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鐘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殺葆江于昆侖之陽,帝乃戮之鐘山之東曰□崖。欽□①化為大鶚②,其狀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鵠③,見則有大兵。鼓亦化為鵕鳥,其狀如鴟,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鵠,見則其邑④大旱。
注釋
①欽:傳說中的神人。②大鶚:魚鷹。禽鳥類,善于捕魚。③晨鵠:鶚鷹之類的鳥。鵠,也叫鴻鵠。④邑:縣城。本書中泛指人們聚居的場所。
譯文
再往西北四百二十里,叫鐘山。鐘山山神的兒子叫鼓,鼓的形貌是人的面孔,龍的身子,他和欽□一起在昆侖山的南面殺死天神葆江,天帝于是將鼓與欽□殺死在鐘山東面一個叫□崖的地方。欽□化為一只大鶚,形狀像雕鷹,黑色的斑紋,白腦袋,紅嘴殼,虎爪子,它的叫聲像是晨鵠鳴叫,它一出現就會發生大的戰爭。鼓也化為一只鵕鳥,形狀像鷂鷹,紅色的足爪,直嘴殼,黃色的斑紋,白色的腦袋,它的叫聲像鴻鵠的鳴叫,它所出現的地方會發生大旱。
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觀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鰩魚①,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③。
注釋
①文鰩魚:帶有紋理的鰩魚,據說是一種美味。②鸞雞:傳說中的一種鳥,具體所指不詳。③大穰:指莊稼成熟,獲得大豐收。
譯文
再往西一百八十里,叫泰器山。觀水從這里發源,向西流入流沙。河水里有很多文鰩魚,形狀像鯉魚,魚的身子,鳥的翅膀,渾身蒼青色的斑紋,白腦袋,紅嘴殼,常在西海行走,又東海暢游,夜間飛行。它的叫聲像是鸞雞鳴叫,肉味酸中帶甜,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療癲狂病,它一出現天下就會有大的豐收。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時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母①。其上多青、雄黃,多藏瑯玕②、黃金、玉,其陽多丹粟,其陰多采③黃金、銀。實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南望昆侖,其光熊熊,其氣魂魂。西望大澤,后稷所潛④也。其中多玉,其陰多榣木之有若⑤。北望諸毗,槐鬼離侖居之,鷹鸇⑥之所宅也。東望恒山四成,有窮鬼居之,各在一搏⑦。爰有淫水⑧,其清洛洛⑨。有天神焉,其狀如牛,而八足二首馬尾,其音如勃皇⑩,見則其邑有兵。
注釋
①蠃母:可能是指螺母。②瑯玕:玉石的一種,似珠。③采:有紋路和顏色。郝懿行《山海經箋疏》:“采指金銀有符采者。”④后稷所潛:指后稷被埋葬的地方,就在大澤之中。后稷,相傳是周人的祖先,虞舜時任農官,善于種莊稼。據說他出生后,就很聰明,預知自己死后會化形而遁于大澤。⑤榣木之有若:一種特別高大,像是若木的樹木。若即若木,神話傳說中的樹,奇異而有靈性。⑥鸇:鷂鷹一類的鳥。⑦一搏:指有窮鬼聚集而存,各在山的一處。⑧淫水:洪水。指水流眾多像低處四處奔涌的樣子。⑨洛洛:形容水流的響聲。⑩勃皇:這兩字所指不詳,大概是擬聲詞。有人認為是吹奏樂器薄膜時發出的聲音。
譯文
再往西三百二十里,叫槐江山。丘時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北流入泑水,水中有很多螺母。山上多產石青、雄黃,多產瑯玕、金礦和玉石,山的南面多產谷粒大小的紅色細沙,山的北面多產帶花紋的金銀。槐江山可以說是天帝懸在半空的園圃,由神英招掌管,神英招的形狀是馬的身子,人的面孔,老虎的斑紋,鳥的翅膀,巡行四海而傳達天帝的命令,它的叫聲像是用轆轤抽水的聲音。在山上向南可以望見昆侖山,那里火光熊熊,氣勢恢弘。向西可以望見大澤,那里是后稷死后的葬所。大澤中多產玉石,大澤的南面有很多高大的榣木,榣木上面又有神靈顯應的若木。向北可以望見諸毗山,是名叫槐鬼離侖的神所住的地方,也是鷹鸇等飛禽的棲息場所。向東可以望見恒山,高達四重,有窮鬼住在那里,各自住在山的一處。槐江山有瑤水,就是瑤池,清泠蕩漾,汩汩流淌。有一個神住在山里,其形狀像牛,有八只腳、兩個腦袋,馬的尾巴,發出的叫聲像是吹奏樂器時薄膜發出的聲音,它所出現的地方會發生戰爭。
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①,是實②惟帝之下都③,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④及帝之囿⑤時。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蠚⑥鳥獸則死,蠚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鶉鳥⑦,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草,其狀如葵,其味如蔥,食之已勞。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于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汜天之水⑧。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是多怪鳥獸。
注釋
①昆侖之丘:昆侖山,傳說中天帝所住的地方。②是實:這里確實是。③下都:指天帝在下方的住所。④九部:據古人解釋是九域的部界。⑤囿:園林。這里指帝王畜養禽獸的園林。⑥蠚:毒蟲類身上的刺。⑦鶉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類,屬于鳳凰之類。⑧汜天之水:《大荒南經》中有汜天山,在赤水的盡頭。
譯文
往西南四百里,叫昆侖山,這里是天帝在下方的居處,天神陸吾所掌管。這個天神的形貌是老虎的身子,九條尾巴,人的面孔,老虎的爪子。這個天神還掌管天上九方的部族和天帝苑圃的時節。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羊,四只角,名叫土螻,這種動物能吃人。山里有一種鳥,形狀像蜜蜂,大小像鴛鴦,名叫欽原,被它刺傷的鳥獸就會死去,被刺到的樹木也會枯死。山里有一種鳥,名叫鶉鳥,它掌管天帝生活中的器用服飾。山里有一種樹,形狀像棠梨樹,開黃花,結紅果,果實的味道像李子,卻沒有核,名叫沙棠,可以用來防御水災,吃了它就會在水中不沉。山上有一種草,名叫□草,形狀像葵菜,味道像蔥,吃了它可以解除煩憂。黃河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南流而東流入無達山。赤水發源于這座山,然后向東南流入汜天水。洋水發源于這座山,然后向西南流入丑涂水。黑水發源于這座山,然后向西流到大杅山。這座昆侖山上,有很多奇鳥和怪獸。
又西三百七十里,曰樂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是多白玉,其中多魚,其狀如蛇而四足,是食魚。
譯文
再往西三百七十里,叫樂游山。桃水從這里發源,向西流入稷澤,這里多產白玉,水里還有很多□魚,它的形狀像蛇,四只腳,這種魚以其他魚類為食。
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蠃母之山,神長乘司之①,是天之九德也。其神狀如人而犳尾。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無水。
注釋
①神長乘司之:神長乘掌管這里。《水經注》:“禹西至洮水之上,見長人受黑玉書。”所指大概相同。司,掌管。
譯文
往西沿水行四百里,叫流沙,再行二百里就到了蠃母山,神長乘掌管這里,代表上天的九德之所在。它的形貌像人,犳的尾巴。山上多產玉石,山下多產青石,沒有水流。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①,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②,是司天之厲及五殘③。有獸焉,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有鳥焉,其狀如翟而赤,名曰勝遇,是食魚,其音如鹿④,見則其國大水。
注釋
①玉山:據說這座山遍布玉石,所以叫玉山。《穆天子傳》中稱之為“群玉之山”。②勝:指玉勝,用玉制作的一種首飾。③司天之厲及五殘:掌管天地的刑罰和殘殺之氣。厲,災厲。殘,殘殺。④鹿:音為“lù”,字義不詳。
譯文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叫玉山,這里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它的形貌像人,豹的尾巴,虎的牙齒,喜歡吼叫,蓬松的頭發上戴著玉制首飾,主管上天災厲和五刑殘殺之氣。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狗,豹的斑紋,頭上的角像牛角,名叫狡,它的叫聲像狗叫,它所出現的國家會有大豐收。山里有一種鳥,形狀像野雞,渾身紅色,名叫勝遇,以魚類為食物,發出的叫聲像鹿鳴,它所在出現的國家會發生洪澇之災。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軒轅之丘①,無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黃。
注釋
①軒轅之丘:軒轅丘,傳說黃帝住在這里,娶西陵氏女為妻,所以叫軒轅丘。
譯文
再往西四百八十里,叫軒轅丘,這里不生花草樹木。洵水從這里發源,向南流入黑水,水中遍布谷粒一般的紅色細沙,多產石青和雄黃。
又西三百里,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①以西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焉。
注釋
①冒:指水流積溢,淹沒覆蓋。
譯文
再往西三百里,叫積石山,山下有一座石門,黃河的水漫過石門向西流。這座積石山,可以說是萬物俱全。
又西二百里,曰長留①之山,其神白帝少昊②居之。其獸皆文尾,其鳥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實惟員神磈氏③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④。
注釋
①長留:有的版本寫作長流。②白帝少昊:少昊金天氏,傳說中帝摯的號。③磈氏:白帝少昊。④反景:太陽落山時反射的光影。景,通影。
譯文
再往西二百里,叫長留山,神白帝少昊住在這里。山里的野獸都是花尾巴,禽鳥類都是花腦袋。山上多產彩色的玉石。這里實際上是員神磈氏的宮殿。這個神,掌管太陽落山時光線射向東方的反影。
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無草木,多瑤碧①。所為甚怪。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曰猙。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②,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訛火③。
注釋
①瑤碧:這兩種都屬于玉類。②畢方:據說是樹木的精靈,形狀像鳥,青色羽毛,有一只腳,不吃五谷。一說指火神,形狀像鳥,兩只腳,一只翅膀,常銜著火到處制造火災。③訛火:莫名其妙而燃燒的怪火。
譯文
再往西二百八十里,叫章莪山,山上不生花草樹木,到處是瑤、碧之類的美玉。山中常常發生怪異的景象。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赤豹,五條尾巴,一只角,它的叫聲像敲打石頭的聲音,名字叫猙。山里有一種鳥,形狀像鶴,一只腳,紅斑紋和青身子,白嘴殼,名叫畢方,發出的叫聲是自己名字的讀音,它所出現的地方會發生怪火。
又西三百里,曰陰山。濁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蕃澤,其中多文貝①。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首,名曰天狗②,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兇。
注釋
①文貝:帶有花紋的彩色貝殼。②天狗:《大荒西經》中有天犬,與此形態不同。
譯文
再往西三百里,叫陰山。濁浴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南流入蕃澤,水中有很多彩色的貝殼。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貍貓,白腦袋,名叫天狗,它發出“榴榴”的叫聲,喂養它可以防御兇邪。
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其上多棕楠,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風云之所出①也。
注釋
①風云之所出:常指住有神靈的地方。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者皆曰神。’即斯類也。”
譯文
再往西二百里,叫符惕山,山上有很多棕樹和楠樹,山下多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名叫江疑的神住在這里。這座符惕山,經常有奇風怪雨,這里也是風云興起的地方。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鳥①居之。是山也,廣員百里。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白身四角,其豪②如披蓑,其名曰□□③,是食人。有鳥焉,一首而三身,其狀如,其名曰鴟。
注釋
①三青鳥:傳說中的鳥,為西王母獵取食物。郭璞《山海經傳》注:“三青鳥主為西王母取食者,別自棲息于此山也。”②豪:指這種動物身上長而剛硬的毛刺。③
:一種鳥類,像雕鷹,黑色斑紋,紅色脖頸。
譯文
再往西二百二十里,叫三危山,三青鳥住在這里。這座三危山,方圓一百里。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牛,白色的身子,四只角,身上的硬毛長而且密,像是披了蓑衣,名叫□□,這種動物吃人。山里有一種鳥,一個腦袋,三個身子,形狀像□鳥,名叫鴟。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①居之,其音常如鐘磬②。其下多積蛇。
注釋
①耆童:老童,傳說中顓頊的兒子。②磬:古代樂器,用玉石制成。懸于架上,用硬物敲打而發聲。
譯文
再往西一百九十里,叫騩山,山上多產美玉,沒有石頭。神耆童住在這里,他發出的叫聲像是敲打鐘磬的聲音。山下有很多蛇,成群堆積。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湯谷。有神焉,其狀如黃囊①,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②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③也。
注釋
①黃囊:黃色的口袋。②渾敦:也寫作“混沌”,指沒有具體形狀。③帝江:帝鴻氏,一說指黃帝。
譯文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叫天山,山上多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出產石青和雄黃。英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西南流入湯谷。山里有一個神,形貌像黃色布囊,發出的光通紅如丹,六只腳,四只翅膀,混混沌沌沒有面目,卻能夠唱歌跳舞,這個神實際上就是帝江。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①居之。其上多嬰短之玉②,其陽多瑾瑜之玉,其陰多青、雄黃。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氣員,神紅光③之所司也。
注釋
①蓐收:據說是金神,人的面孔,虎的爪子,渾身白色,管理太陽的降落。②嬰短之玉:與上文“羭次山”一節中所寫“嬰垣之玉”,大概所指相同。據學者考證,“垣”、“短”可能都是“脰”字之誤。嬰脰之玉,就是可制作脖頸上所用飾品的玉石。嬰,環繞的意思。脰,脖頸。③紅光:指前面的金神蓐收。
譯文
再往西二百九十里,叫泑山,神蓐收住在這里。山上多產用作頸飾的玉石,山的南面多產瑾、瑜之類的美玉,山的北面多產石青和雄黃。站在山上,向西可以望見太陽落山,氣象渾圓,這是神紅光所掌管的。
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①,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貍,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奪②百聲,是可以御兇,服之已癉③。有鳥焉,其狀如烏,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服之使人不厭④,又可以御兇。
注釋
①翼望之山:有的版本寫作土翠山。《中次十一經》有“翼望山”一節,可能是同一座山的不同山嶺。②如奪百聲:就像是壓住了百種聲音。奪,爭取,這里有壓倒的意思。③癉:通疸,即黃疸病。中醫認為此病是由濕熱引起的。④厭:通魘,噩夢。夢中遇到可怕的事情而驚叫,或覺得有什么壓住而不能動彈。魘,也指厲鬼,民間有“九魔一魘”的說法,世間能有九個魔鬼,也難以形成一個魘鬼。
譯文
往西行一百里,就到了翼望山,山上不生花草樹木,多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野貓,一只眼睛,三條尾巴,名叫讙,發出的叫聲像是一百種動物在鳴叫,喂養它可以防御兇邪,吃了它的肉可以治療黃疸病。山里有一種鳥,形狀像烏鴉,三個腦袋、六條尾巴,喜歡嬉笑,名叫□□,吃了它的肉不會做惡夢,還可以防御兇邪。
凡《西次三經》之首,自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狀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禮,用一吉玉①瘞,糈用稷米②。
注釋
①吉玉:帶有符彩的玉。②稷:粟,俗稱谷子。
譯文
所有西方第三列山系,從崇吾山直到翼望山,總共二十三座山,途經六千七百四十四里。諸山神的形貌都是羊的身子,人的面孔。祭祀的儀式是:把祭祀的一塊吉玉埋入地下,祭祀的米用稷米。
西次四經
《西次四經》之首,曰陰山①,上多榖,無石,其草多茆②蕃③。陰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注釋
①陰山:前面已有陰山,可能只是同名,并非同一座山。②茆:莼菜,又叫鳧葵,水生草本植物,葉橢圓形,浮生于水面,夏季開花。嫩葉可食。③藩:蘋草,像莎草而略大,生長在水邊。
譯文
西方第四列山系的第一座山,名叫陰山,山上有很多構樹,沒有石頭,這里的草類大多是莼菜、蕃草。陰水從這里發源,向西流入洛水。
北五十里,曰勞山,多茈草①。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注釋
①茈草:紫草,一種紫色的水草,可以染色。
譯文
往北五十里,叫勞山,山上有很多紫色的水草。弱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西流入洛水。
西五十里,曰罷父之山,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茈①碧②。
注釋
①茈:紫色。這里指紫色的玉石。②碧:青綠色。這里指青綠色的玉石。
譯文
往西五十里,叫罷父山,洱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西流入洛水,水中多產紫色、碧色的玉石。
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榖柞,其下多杻橿,其陽多金玉。區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譯文
往北一百七十里,叫申山,山上有很多構樹和柞樹,山下有很多杻樹和橿樹,山的南面多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區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東流入黃河。
北二百里,曰鳥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其陰多鐵,其陽多玉。辱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譯文
往北二百里,叫鳥山,山上有很多桑樹,山下有很多構樹,山的北面多產鐵礦,山的南面多產玉石。辱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東流入黃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上申之山,上無草木,而多硌石①,下多榛楛②,獸多白鹿。其鳥多當□扈,其狀如雉③,以其髯④飛,食之不眴目⑤。湯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注釋
①硌石:大塊的石頭。②榛楛:榛樹和楛樹。榛樹,落葉灌木,木材可做器物,榛子似栗而略小,味美。楛樹,像荊木而紅色,木材可以做箭。《詩經》中有“榛楛濟濟”句。③雉:山雞。善于行走,不能長飛。肉可食,羽毛可做裝飾。雄性羽毛華麗。雌性全身砂褐色。④髯:咽下的須毛。⑤眴目:眨眼。
譯文
再往北一百二十里,叫上申山,山上不生花草樹木,遍布大石,山上有很多榛樹和楛樹,這里的野獸大多是白鹿。鳥類大多是當扈,形狀像野雞,用脖頸下的毛當翅膀來飛,吃了它的肉可以不眨眼。湯水從這里發源,向東流入黃河。
又北百八十里,曰諸次之山,諸次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是山也,多木無草,鳥獸莫居,是多眾蛇。
譯文
再往北一百八十里,叫諸次山,諸次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東流入黃河。這座諸次山,有很多樹木卻不生花草,飛禽走獸也不棲息,有很多蛇在山中。
又北百八十里,曰號山,其木多漆①棕,其草多藥②、虈③、芎□④。多汵石⑤。端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注釋
①漆:漆樹,落葉喬木,其汁液可做涂料。②藥:又稱白芷,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大。其根莖圓柱形,有濃烈氣味,可入藥。③虈(xiāo):一種香草,屬于白芷一類。《說文解字》:“楚謂之蘺,晉謂之虈,齊謂之芷。從艸,嚻聲。”④芎□:一種香草,屬于白芷一類。生長在四川境內叫川芎,莖葉細嫩時叫蘼蕪,葉子寬大時叫江蘺。⑤汵石:一種石頭,石質柔軟如泥。
譯文
再往北一百八十里,叫號山,山里的樹木大多是漆樹和棕樹,草類大多是白芷、虈草、芎□。山上多產汵石。端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東流入黃河。
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其陰多鐵,其陽多銅,其獸多白狼白虎,其鳥多白雉白翟①。生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注釋
①白雉白翟:這兩種禽鳥應為同一種類,只是稍有不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雉、翟一物二種,經白翟當為白翠。”
譯文
再往北二百二十里,叫盂山,山的北面多產鐵礦,山的南面多產銅礦,山里的野獸大多是白狼和白虎,禽鳥類大多是白色的野雞和翠鳥。生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東流入黃河。
西二百五十里,曰白於之山,上多松柏,下多櫟檀,其獸多□牛、羬羊,其鳥多鸮①。洛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渭。夾水出于其陰,東流注于生水。
注釋
①鸮:一種鳥類,似鳩,青色。
譯文
往西二百五十里,叫白於山,山上有很多松樹和柏樹,山下有很多櫟樹和檀樹,山里的野獸大多是□牛、羬羊,禽鳥類大多是貓頭鷹。洛水發源于山的南面,然后向東流入渭水;夾水發源于山的北面,向東流入生水。
西北三百里,曰申首之山①,無草木,冬夏有雪。申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是多白玉。
注釋
①申首之山:也寫作申由之山。
譯文
往西北三百里,叫申首山,山上不生花草樹木,無論冬夏常年有雪。申水發源于山上,潛流到山下,水中多產白玉。
又西五十五里,曰涇谷之山。涇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
譯文
再往西五十五里,叫涇谷山。涇水從這里發源,向東南流入渭水,這里多產銀礦和白玉。
又西百二十里,曰剛山,多柒木①,多□琈之玉。剛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是多神□□②,其狀人面獸身,一足一手,其音如欽③。
注釋
①柒木:漆樹。柒,同漆。②神:魑魅一類。魑魅,傳說中山川大澤中的鬼怪精靈。③欽:通吟,同音假借。呻吟,打呵欠。
譯文
再往西一百二十里,叫剛山,山上有很多漆樹,多產□琈玉。剛水從這里發源,向北流入渭水。這里有很多神,形狀是人的面孔,獸的身子,一只腳一只手,發出的叫聲像是人在打呵欠。
又西二百里,至剛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蠻蠻①,其狀鼠身而鱉首,其音如吠犬。
注釋
①蠻蠻:一種動物,屬于水獺類。前文有“蠻蠻”,指一種鳥,兩者只是同名,非同一物種。
譯文
再往西二百里,就到了剛山的尾部。洛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北流入黃河。這里有很多蠻蠻獸,形狀像老鼠,甲魚的腦袋,它的叫聲像是狗叫。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鳥獸盡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澤。是多冉遺之魚①,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馬耳,食之使人不瞇②,可以御兇。
注釋
①冉遺之魚:有的版本寫作無遺之魚,可能是指蒲夷魚,因為發音相近。②不瞇:不做惡夢,不會夢魘。
譯文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叫英鞮山,山上有很多漆樹,山下多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里的飛禽走獸都是白色的。涴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北流入陵羊澤。水里有很多冉遺魚,魚的身子,蛇的腦袋,六只腳,眼睛像馬耳朵,吃了這種魚的肉不會做惡夢,可以防御兇邪。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雄黃、白玉及金。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①,是食虎豹,可以御兵。有木焉,其狀如棠,而員葉赤實,實大如木瓜②,名曰櫰木,食之多力。
注釋
①駮(bó):一種猛獸,有鋸齒,可以獵食虎豹,防御刀兵之災。《說文解字》:“獸,如馬,倨牙,食虎豹。從馬交聲。”②木瓜:木瓜樹上的果實,橢圓形,有香味,可以吃,也可入藥。木瓜樹也叫楙樹,落葉灌木或喬木,秋季結果。
譯文
再往西三百里,叫中曲山,山的南面多產玉石,山的北面多產雄黃、白玉和金屬礦物。山里有一種野獸,形狀像馬,白身子黑尾巴,一只角,虎的牙齒和爪子,它的叫聲像敲鼓的聲音,名叫駮,能吃老虎和豹子,喂養它可以防御戰禍。山上有一種樹,形狀像棠梨,葉圓,結紅果,果實像木瓜,名叫櫰木,吃了它能增加力氣。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猬毛,名曰窮奇①,音如嗥狗②,是食人。濛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黃貝③;蠃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
注釋
①窮奇:傳說中的一種猛獸。外形像老虎,渾身有針刺般硬毛,有翅膀。②嗥狗:吼叫的狗。③黃貝:一種甲蟲,其肉如蝌蚪,有頭尾。
譯文
再往西二百六十里,叫邽山。山上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牛,渾身刺猬毛,名叫窮奇,它的叫聲像狗在狂吼,這種動物能吃人。濛水從這里發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黃貝;還有一種蠃魚,魚的身子鳥的翅膀,發出的叫聲像鴛鴦叫,它所出現的縣城會發生洪澇之災。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鳥鼠同穴之山①,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鳋魚,其狀如鳣魚②,動則其邑有大兵。濫水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漢水,多□魮之魚,其狀如覆銚③,鳥首而魚翼魚尾,音如磬石之聲,是生珠玉。
注釋
①鳥鼠同穴之山:據說這座山上有一種□鳥,長得像燕子,黃色羽毛;有一種鼵鼠,像老鼠,尾巴短。鼠在洞里住,鳥在洞外住。郭璞《山海經傳》注:“今在隴西首陽縣西南山,有鳥鼠同穴,鳥名曰,鼠名曰鼵。鼵如人家鼠而短尾,似燕而黃色。穿地入數尺,鼠在內,鳥在外而共處。孔氏尚書傳曰,共為雌雄;張氏地理記云,不為牝牡也。”②鳣魚:一種魚類,形體較大,嘴長在頷下,身體上有甲。③銚:一種有把柄的溫水器具。
譯文
再往西二百二十里,叫鳥鼠同穴山,山上有很多白虎、白玉。渭水從這里發源,然后向東流入黃河,水中有很多鳋魚,形狀像鳣魚,它所出現的地方會發生大的戰爭。濫水從山的西面發源,向西流入漢水,水中有很多□魮魚,形狀像倒轉過來的銚,鳥的腦袋,魚的鰭和尾巴,它的叫聲像敲打磬石的聲音,這種魚能吐出珠玉。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①,其上多丹木,其葉如穀,其實大如瓜,赤符②而黑理,食之已癉,可以御火。其陽多龜,其陰多玉。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礪③。有獸焉,其狀馬身而鳥翼,人面蛇尾,是好舉人,名曰孰湖。有鳥焉,其狀如鸮而人面,蜼④身犬尾,其名自號也,見則其邑大旱。
注釋
①崦嵫之山:崦嵫山,傳說中太陽落入的地方,山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淵。《離騷》有“望崦嵫而勿迫”句。王逸注:“崦嵫,日所入山也;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淵。”②符:花萼。符,通柎,同音假借。③砥、礪:兩種不同的磨刀石。細致的叫砥,粗糙的叫礪。兩者合稱,泛指磨刀石。④蜼:傳說中的一種猴子,像獼猴。
譯文
往西南三百六十里,叫崦嵫山,山上有很多丹樹,葉子像構樹葉,果實大小如瓜,紅色的花萼,黑色的斑紋,吃了它可以治療黃疸病,還可以防御火災。山的南面有很多烏龜,山的北面多產玉石。苕水從這里發源,向西流入大海,水中多產磨刀石。山里有一種野獸,它的形狀是馬的身子鳥的翅膀,人的面孔而蛇的尾巴,喜歡把人抱著舉起,名叫孰湖。山里有一種鳥,形狀像貓頭鷹,人的面孔,蜼的身子,狗的尾巴,發出的叫聲就是自己名字的讀音,它所出現的地方會發生大旱。
凡《西次四經》,自陰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禮,皆用一白雞祈,糈以稻米,白菅為席。
譯文
所有西方第四列山系,從陰山開始,直到崦嵫山,總共十九座山,途經三千六百八十里。祭祀諸山神的儀式:用一只白色的雞作為祭品,祭祀的精米用稻米,拿白色的茅草來做席子。
右西經之山,凡七十七山,一萬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譯文
以上是西方所經山脈的記錄,總共七十七座山,一萬七千五百一十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