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節制欲望,用一顆素心享受當下
- 人活到極致,一定是素與簡
- 王海超
- 10362字
- 2020-04-16 16:10:26
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說:“真正賢德的人,是顏回啊!一碗飯,一瓢水,居住在簡陋的街巷,一般的人都無法忍受的貧困,顏回卻不因此改變自己的快樂。真是賢德啊,顏回!”
這是孔子對顏回安貧樂道精神的高度贊揚。儒家的思想很是講究快樂的體驗的,我們這里看到的是顏回之樂,也是賢人之樂。其實,即便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人,也同樣可以過得悠閑快樂。
快樂的生活與貧富無關,“用少量物品過悠閑生活并從中獲得快樂”,這是生活純白的本質。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是即便在顛沛流離中生活,也能找到快樂滋味的人。相對于現實生活中的荒蕪、困頓,他們的精神卻如繁茂的熱帶雨林。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盡管貧窮卻感到滿足的人是富有的,而且是非常的富有。”一千多年前,大文豪蘇軾被貶黃州時,曾與朋友劉倩叔一起游南山。當時劉倩叔便以南山里浮著雪沫乳花的小酒,配著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筍及野草的嫩芽等,招待蘇軾。蘇軾品嘗后,倍感安逸自在,舉箸慨嘆道:“人間有味是清歡。”
“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超逸和無求,不講究物質條件,只講究心靈感味;它遠離世俗塵囂,讓人返璞歸真,讓生命回歸最舒適的狀態。
日本喜劇泰斗、著名作家德永昭廣的成長故事,一直是日本父母教育孩子的樣本。在那段物質極度匱乏的日子里,昭廣的外婆用信念和智慧,呵護了他的成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年僅8歲的昭廣被寄養到鄉下的外婆家里。當時昭廣很喜歡體育運動,可是外婆家十分清貧,沒有能力購買體育用品。外婆就建議昭廣練習跑步,因為跑步是不用花錢的。沒想到,昭廣后來竟因此成了運動會上的賽跑明星。
為了維持生活,外婆在門外的小河里橫著放了一根木頭,用以攔截上游漂浮過來的各種雜物,比如零亂的樹枝、穿破的衣物、不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等等。外婆說,這是她家的“超市”。
每當上游漂下來很多東西的時候,看著這些“戰利品”,昭廣和外婆都會為這意外的收獲而歡呼雀躍。樹枝晾干就可以生火,長得不規則的蘿卜切成小塊后味道與好蘿卜沒什么區別,畸形的黃瓜切成絲后味道與好黃瓜也沒什么不同。有時候什么都沒有攔到,外婆會自言自語地說:“今天‘超市’休息嗎?”
有一件事情一直讓昭廣感覺很奇怪:外婆每天從外面回來的時候,腰里都系著一根長長的繩子,繩子后面拴著一塊什么東西,每走一步就發出嘎啦嘎啦的聲響。他就問外婆:“為什么故意拴個東西影響自己走路呢?”
外婆笑著說:“那是一塊磁鐵!光是走路什么事情也不做,多可惜;帶著這塊磁鐵,你看,可以帶回很多東西的,可以賣不少錢的。不撿起這些廢棄的東西,老天是要懲罰的。”
他看了看外婆拿起來的磁鐵,上面吸滿了螺絲、釘子、鐵絲等東西。外婆將它們放進一個鐵桶里,那里面已經有不少類似的東西了。
上小學時,昭廣的成績一直不好,每門功課的分數總是在1分、2分、3分徘徊。每當昭廣把成績單拿回家的時候,外婆看著成績單就會說:“不錯,加在一起不就是5分多了嗎?人生就是總合力。”
昭廣與外婆一起生活了8年之久。在開朗、樂觀的外婆那里,昭廣從樸素而真摯的生活中,學會了如何面對艱苦和挫折,如何微笑著面對困境,如何快樂地生活。
在猶太法典《塔木德》中,有這樣兩句話:一是“不要看不起窮人,因為有很多窮人是非常有學問的”;二是“不要輕視窮人,他們的衣衫里面埋藏著智慧的珍珠”。
一個注重精神生活的人,并不代表他正在實現或者能夠實現人生的大圓滿,有時恰恰相反,或許他正處于人生的低谷,正在歧途上徘徊。但內心充盈的人在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更會致力于為心靈搭建一座溫暖的房子,去感受生命的美和生活的美。只有內心充盈了,天地才會廣闊;只有心干凈了,生命的負擔才會變輕。
著名女作家楊絳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我們常常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很復雜,渴望享受錦衣玉食,認為渾身奢侈品會讓自己很有面子……這的確帶給了我們一些快樂,但也耗費掉了我們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那些偉大的人物通常會通過降低物質的需求和標準,以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
真正聰明的人,往往能在簡單里體會到生活的美好;真正聰明的人,往往能在利欲熏心的世間,找到快樂的滋味,正如簡居陋室的顏回。生活,并不只有輝煌,也可以是簡單和平淡。做個顏回般不改其樂的人,我們將會得到真正的幸福。
別做物欲的傀儡,做自己的主人
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盧梭曾說:“10歲被糖果俘虜,20歲被戀人俘虜,30歲被快樂俘虜,40歲被野心俘虜,50歲被貪婪俘虜。人,到什么時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
很多人的內心不能清凈,心靈不夠從容,往往都是物欲太盛所致。人的物欲,就像一個惡魔,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為其所奴役,供其驅使,而無法自拔。
有道是,少一分物欲,就多一分靜心;少一分占有,就多一分慈悲。人生的許多辛苦皆因欲望太盛所致,只有斬除過多的欲望,少一分占有,將欲望減少再減少,才能享受一份獨有的平凡與寧靜。
佛經中記載有這樣一則“守財狗”的故事:
有一次,佛陀從杜提長者門口經過,碰到長者家中養的狗在吃飯。杜提長者非常寵愛這條狗,允許它趴在大廳的躺椅上吃飯,用最好的碗,吃最好的食物。
當佛陀經過門口時,這只狗從椅子上跳下來,對著佛陀狂吠不止。佛陀便對狗說:“你還未除去貪嗔癡念,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你都是這樣。你的習氣真是難斷。”說完,佛陀便轉頭離開了。狗聽了佛陀的話后,無精打采地趴在地上。
后來,杜提長者發現狗的情況不對,便向仆人了解情況,仆人就將剛才佛陀與狗的事說了一遍。愛狗心切的杜提長者找到佛陀,質問他為何欺負自己的狗。
佛陀告訴杜提長者:“你的父親生前對自己的財產十分執著,他在家中埋藏了一些財寶。他對財富的執念很重,到死也無法放下這些財寶,于是便投胎做了你家的狗。正因為它前生是你的父親,所以你們才會如此投緣,你才會這么寵愛它。”
杜提長者不信,他要佛陀拿出證據來證明。佛陀便說:“你去問你的狗家中的寶物埋在哪里吧。”杜提長者照著佛陀的話做了。果然,狗在椅子下面用爪子一直扒著。杜提長者叫人扒開椅子下的地磚,發現了許多寶物。
此情此景讓杜提長者不禁感嘆:“父親對財寶如此執著,以至于往生后竟成為一只‘守財狗’。真是可憐、可悲、可嘆啊!”
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如今相當多的人把擁有功名利祿作為人生的唯一目標。他們追求錦衣玉食、高官厚祿,錯把手段、工具當成了目的,結果卻如《伊索寓言》中所說:“許多人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去了。”
物質財富容易累積,但人生的價值和快樂卻不容易累積。不是有了金錢就有價值,也不是有了金錢就會快樂。片面追求物質財富,只會讓自己變成物欲的傀儡。
有一位詩人,為了追求心靈的滿足,不斷地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他的半生都在路上和旅館中度過。他并非沒有能力為自己買一座房子,只是選擇了這樣的生活方式。
后來,由于詩人在藝術上做出了巨大貢獻,人們免費提供了一所住宅給他,可是詩人卻毅然拒絕了。他說:“如果我接受了那些外在的物質,不僅要為之耗費精力,還很有可能受到誘惑,雜念和煩惱就會束縛我的內心,同時也會束縛我的生活。”
這位旅行的詩人,就這樣在尋尋覓覓的旅途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詩人死后,朋友在為其整理遺物時發現,他一生的物質財富竟然只有一個行囊,里面除了供寫作之用的紙筆、簡單的衣物,以及10卷極為優美的詩歌和隨筆作品,再無別物。
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說:“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卸下過多的欲望包袱,將它減少再減少,我們才能擁有安心隨意的心境,才不會淪為物欲的傀儡,做起事來才不會感到慌張和浮躁。如此,我們才會收獲更多的幸福,更加從容淡定地生活。
對物質的追求,只是為了保證我們的基本生存,并不是我們生命的全部意義。如果把賺錢作為人生價值的取向,那么人一生賺多少錢才能滿足?生命才算有意義?認清這些事實,就有必要重新思考、重新認識人生,這非常重要。
對物質的過度貪求和不舍,是束縛我們的枷鎖。“對身外之物不奢戀”,才是超越世俗的大智慧。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心平如鏡,縱使萬物入鏡,他的心依然不染塵埃。生活在物質當道的現代社會,我們要學會舍棄物欲,做自己的主人。
別在“成功焦慮”中迷失自己
現代人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每天天不亮的時候,地鐵里就已經“人滿為患”:有人在打電話談業務,有人在忙著學英語、看比賽,還有人已經開始琢磨著新的一天該怎么“happy”。
在一切都講求“快”的氛圍中,很多人都認定:成名要趁早,成功要趕快。25歲之前月薪不過一萬,廢人;30歲之前沒有房沒有車,廢人;35歲之前沒有結婚沒有生娃,還是廢人。總之一句話,不能快速成功,那便只能成“仁”。
面對“快”的壓力,很多人都患上了一種“流行病”——成功焦慮癥。對此,《新周刊》是這樣闡釋其中的邏輯的:“在所謂成功學的邏輯中,如果我們沒有賺到‘豪宅、名車、年薪百萬’,如果我們沒有成為他人艷羨的成功人士,就證明我們不行,我們犯了‘不成功罪’。”
據說,犯了“不成功罪”的人,他們在親人面前抬不起頭,在朋友面前抬不起頭,在眾人面前抬不起頭,甚至就是照鏡子的時候,在自己面前也同樣抬不起頭。
患有成功焦慮癥的人,一般都有以下癥狀:
1.看文章、看新聞、看雜志等,或多或少都是“文長不看”;
2.聽成功人士、名人明星講座,幾乎不關心學術、科研方面的問題,永遠只會站起來問一句:“請問,你覺得自己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3.一般都有些相似的口頭禪,比如“我已經很努力了,然而……”“天啊,不是我不努力,是沒有好的機會。”……
4.瘋狂地搜尋著一切有關成功的東西:成功書籍、成功講座、成功課程……只要看到“成功”二字,他們就全身亢奮。
可以說,對成功的焦慮,已經成為我們絕大多數人的通病。但實際情況卻是,不管我們多么努力、多么認真,總有人比我們做得更好、更成功,不是嗎?
學生時期,總有那么幾個學霸,平時不見得多么努力,但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當我們還在研究拋物線與漸近線時,人家已經優哉游哉地跟校園“女神”喝喝咖啡,聊聊人生理想了;當我們還在學習如何設計簡歷才好看時,人家已經被大公司搶著錄用了。
工作后,當我們還在埋頭苦干時,人家已經嗖嗖地升職了;當我們猶豫著要不要創個業試試,人家已經融資好幾輪,都快做天使投資人了;當我們還在想著要不要買輛電動車,以方便上、下班時,人家已經有房、有車、有老婆孩子,正在考慮出國旅游了。
遠到明星、偉人,近到同桌、同事,甚至朋友,總有人先一步實現我們所期望的生活,再加上身邊到處都充斥著對成功的“謳歌”,以至于我們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有一種迫切成功的渴望。
其實,即使同時出發的人,大家的結果也有可能大不相同,又何況我們常常面對的是比自己起步更早、經驗更豐富的人呢?我們憑什么去和別人比較?
李開復先生曾在中國幾十所高校做演講,每場演講結束后都會有半個小時左右的學生提問環節。幾十場演講下來,李開復先生不無遺憾地感慨道:“中國大學生對成功的渴望里有太多急功近利的色彩,因為幾乎所有提問都圍繞同一個主題:‘李老師,請問您認為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么?您個人具備的什么素質讓您如此成功?’似乎聽一次講座、我的一個回答,就能讓他們脫胎換骨。”有這樣一個大學生,他因為考研失敗,覺得自己很沒用,就想到了離家出走。毫無社會經驗的該學生,一個人跑到了沈陽,急得家人滿世界尋找。后來有人問他為什么要離家出走,他竟然說是因為不好意思再面對家人。他說,作為一個新時代大學生,不能考研成功,不能出國留學,不能一畢業就拿到高薪,不能帶漂亮女朋友回家,實在是太失敗了!
當下,對成功的渴望和焦慮,幾乎已經蔓延到每一個人的身上。小到幼兒園的孩子,大到一個成年人、一個家庭、一個公司,甚至整個社會,都處于焦慮的狀態。也許我們應該停下來思考一下:難道我們不成功就會發生可怕的事情,就會生存不下去?
被譽為“美國成人教育之父”的戴爾·卡耐基告訴人們,99%的讓人焦慮的事情不會發生,即使剩下的1%發生了,一般也能應付。他提醒人們,不要對未來過度焦慮,只要把今天過好就表揚自己一下;不要想太多、太遠,只關注現在的每一天。
生活不是一時之爭,而是一個過程,我們不能讓自己沉溺在某一個不合理的認知中糾結徘徊。追求成功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應是理性平和的,而不是虛浮躁動的。我們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在追求中懂得取舍,在紛繁中保持本真。
須知,每個人成功的方式有所不同,真正的成功也不是簡單的“張三換了車”“李四中了500萬”“王五炒股一夜暴富”。當成功被狹隘和偏執披上功利的外衣,成為金錢、名望和地位的代名詞時,我們就容易活在“成功焦慮”里,把自己“弄丟”。
不要焦慮,世界上既有少年得志,也有大器晚成,既有萬眾矚目的榮耀,也有清虛自守的安寧。只要踏實走好生活的每一步,每個人都是驕傲的成功者。
緊急剎車,對貪婪說“NO”
在我們身邊有許多這樣的人:他們什么都不愿放棄,永遠不知道滿足,人際關系恨不得一次用完,做生意巴不得一次賺足,結果往往落了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婪,是人的天性之一。在《圣經》中,貪婪被列為人的七原罪之一。貪婪是生命的陷阱,貪得越多陷得越深。它沒有滿足的時候,反而是越滿足,胃口越大。貪婪的欲望一旦開始膨脹,就會擴展到無止境的地步。
有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一只小老鼠。
有一天,這只老鼠一不小心掉進了一個還有大半缸米的米缸里面,這次意外使得老鼠喜出望外。在確定周圍沒有危險后,它一頓猛吃,吃完便睡。
就這樣,老鼠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它的肚子越來越大,動作越來越緩慢,離米缸的口也越來越遠了。其間,老鼠也曾想過跳出米缸,覺得自己不能再待在里面了,但終究未能擺脫白花花的大米的誘惑。直到有一天米缸見底了,它才發現,想跳出去已不可能了。
每個人都有欲望,生活也因它而多彩。比如,我們想行得更快一些,于是出現了汽車、飛機;我們想干活兒干得更輕松一些,于是出現了收割機、播種機;我們想活得更健康長壽一些,于是出現了各種醫療手段。可見,欲望是促進人類發展的原動力。
但如果欲望太多,就會演化成貪婪。貪婪的人什么都想得到,得到便不愿放手,往往最終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也抓不住。我們有太多想要的東西,但我們不可能得到所有。該放手時要學會放手,不是我們的東西也不要強求,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當下是一個科技發達、物質豐富的社會,但同時也充滿了競爭。我們的欲望也越來越濃烈和躁動,稍加挑逗就會化身為看見紅色斗篷便橫沖直撞的公牛。他人的一夜暴富讓我們血脈賁張;時尚名牌讓我們心猿意馬;寶馬香車、青春靚女,讓我們分外眼紅……
太多的時候,我們被名利、金錢和物質所迷惑,心中只想得到,而舍不得放棄。于是心中充滿了矛盾、憂愁和不安,以至于我們大多數人活得好累。一批又一批的人,前仆后繼地把自己綁上欲望的戰車,揮舞貪婪的鞭子,縱然氣喘吁吁也不得愿停歇。
對很多人來說,更多的錢,更高的地位,更大的名聲,就代表了一切。可等到他們擁有了這一切之后,他們中的很多人又會迷惘:花了半生的力氣去追逐這些東西,表面上看來該有的差不多都有了,可為什么自己卻并沒有變得更滿足、更快樂呢?
很久以前,有位叫常樂的秀才,平日里靠賣字畫為生。
在一個寒冷的日子里,常樂又拿著自己的字畫到集上去賣,但在集市上凍了一整天,也沒有賣掉一幅字畫,他感到非常沮喪。等集市散了,他只好無奈地收起字畫往回趕。
一路上,常樂又冷又餓。他已經整整一天水米未進了,恰巧這時又刮起大風,常樂的體力實在難以支撐,就想找個地方休息一會兒,也好避避風寒。這時,他看到前方有一座橋,心想:到橋洞內暫避一時也好。
他來到橋下,只見下面有一堆灰,伸手一摸還有點熱氣。他趕緊放下字畫,伸出雙手烤了起來。常樂感覺暖和多了,他為自己的幸運高興不已,便大聲說道:“知足了,這樣就可以了。”他還心血來潮,靈感迸發,為此吟詩一首:
十年寒窗苦讀書,
家庭貧寒親友無。
做人心中無奢侈,
冷天有灰便知足。
說來也巧,恰有一位員外從此路過,聽見有人大聲詠詩,便停下腳步細聽,對這個大冷天作詩的人很是敬佩。他尋聲走過去,見到常樂便問:“老弟竟有如此雅興?”
常樂見有人過來,趕緊起身行禮,道:“員外不知,我乃一窮秀才,名常樂,剛到集上賣畫……”他將自己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來人。員外聽后,說:“易知足者,常樂也。”
員外很欣賞常樂的胸襟,自愿資助他的生活。最后,在員外的幫助下,常樂成了一位有名的教書先生。
正所謂“知足常樂”,人生而降世,本就是赤條條來,一無所有,上蒼賦予我們生命、親友及物質財產,已是幸運。既然已經擁有了這么多,我們又何必謀求更多呢?
于知足的人而言,一杯水也是快樂的海洋,一碗白米飯更勝百味珍饈。做人千萬不能只盯著利益,只想著填充自己的私欲,否則,我們很容易成為前文講的那只老鼠。
有欲望不是錯,錯就錯在任自己的欲望橫行,而不加以控制。貪婪的溝塹是永遠也無法填滿的,填到最后,往往不僅會失去我們原來所擁有的,更會把自個兒也填進去。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知足,只有懂得滿足、杜絕貪欲,才會有美好的人生。
請放下“只買貴的”攀比心
人們常說“只買貴的,不買對的”,房子要大,住起來才有面子;車子要豪,開起來才顯身份。于是乎,很多人養成了盲目求大、求排場的心態,并為此身心俱疲。
一位網友說:“本來剛買了一輛車,忍不住把圖片貼到空間里,想讓大家也為自己高興高興,沒想到竟然被鄙視了!怎么了,十幾萬的車就那么差?!”
又有網友說:“沒想到,人到中年,還是忍不住沖動了一把,家庭月收入也就一萬不到,還有每個月3000的房貸,最近新買了一輛30萬的車。現在不幸失業了,車也有些養不起了,想賣,既覺得虧了,又擔心被人看不起,丟了面子,愁得慌!”
還有網友提出自己的疑惑:“我身邊的人都已經買車買房了,雖然貸了好多款,背著巨大的壓力。但看到大家都這樣,我要不要也貸款買房買車呢?”
如今,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對房子、車子的追求,并不是基于自身的需要,而是建立在與別人盲目的攀比上,他們消費的目的只是為了炫耀或證明自己。比如一個人,看到張三今天買了一雙名牌皮鞋,他就想著明天一定要買雙更貴的;明天李四買了一輛汽車,他就想著后天一定要買一輛更高檔的。別人的每一次消費,都會觸動他敏感的神經。
一番折騰下來,即使最后占到了上風,也博得了別人艷羨的目光,但自己卻也心力交瘁,不僅幸福沒有找到,還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不多的精力。
正所謂“圖虛名,得實禍”,刻意追求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虛名,盲目追求高水準的物質生活,而不顧我們自身的能力大小,是導致我們心態失衡、身心疲憊的罪魁禍首。真正幸福的人,懂得把“虛名撥向身之外”,不為虛名所累,不為面子而苦。
在莫泊桑的《項鏈》中,女主人公瑪蒂爾德的悲劇,便是由她的虛榮造成的。為了一時虛榮,她賠上了自己一生的幸福。正是因為她的愛慕虛榮,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心理學研究顯示,當代人感到壓抑的概率是20世紀50年代的10倍。因為不管生活多么富裕,貧富差距總是存在的。一個人有錢,總還有許多比他更有錢的人,而人們又往往愿意拿自己跟周圍的人進行比較:處于下風的人心里就會酸溜溜的,暗自發誓要趕上去;而占了上風的人心里也覺得“革命尚未成功,還需更加努力”。
事實上,很多時候,愛面子,圖虛榮,本身就是一種信心不足的表現。這樣的人將一直在別人的眼光中生活,幸福是別人眼里的幸福,痛苦也是別人認為的痛苦,他們全部的生活目標就是簡單的一句話:過得比別人好。一個人如果總是活在別人的標準和眼光中,那他必然是痛苦的。人生本就短暫,為什么不能為了自己真真實實地活一次呢?
有一次,福特汽車的創始人亨利·福特到英格蘭去。下飛機后,他在機場咨詢處打聽當地最便宜的旅館。接待員看到他,一眼就認出了這個超級富豪。
全世界誰不認識亨利·福特呢?就在前一天,報紙上還登出了他的大幅照片,說他要來了。現在他就在這兒,穿著一件老舊的外套,打聽最便宜的旅館。
接待員說:“如果我沒搞錯的話,您就是亨利·福特先生。我記得很清楚,我看過您的照片。”福特答道:“是的。”接待員疑惑不解地問道:“可為什么您穿著老舊的外套,要住最便宜的旅館?我接待過您兒子,他總是找最好的旅館,穿最好的衣服。”
亨利·福特說:“是啊,我兒子是好出風頭的,他還沒適應生活。對我而言,沒必要住在昂貴的旅館里,我在哪兒都是亨利·福特。即便是在最便宜的旅館里,即便穿最普通的衣服,甚至就那么赤條條地站著,我依舊是亨利·福特,不是嗎?”
生活中,很多人浮于表面的虛榮,以為這是“尊嚴”,對于買房買車,多是屈從于大眾的評價。對他們而言,車的功能不再是“代步工具”,房子的功能不再是遮風擋雨,而是成了財富、地位的象征。他們之所以買房買車,很大程度上只是買給別人看。
其實,一切量力而行,適合自己就好。房子不需要太大,夠舒適就好;車子也不用那么奢華,安全就好。真正的幸福,是只要我們自己覺得幸福,那就是幸福的;反之,如果自己感覺不到幸福,無論在別人眼里如何風光,我們心中依舊是一片冰涼。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關鍵就在于我們是否真的明白自己所要的。如果一個人只是盲目地圖高檔、圖面子,這樣的人生未免太累了。
內心平靜才是欲望的終點
佛經上說:“真正的寧靜來自內心,千萬不要向外去追求,越追求,苦惱就越多。”老子則說:“不見可欲,其心不亂。”意思就是,見不到誘發欲望的東西,心就靜如止水。
一個人若是生氣,就容易浮躁,進而嗔怒癡怨;一個人心猿意馬,想入非非,就容易滋生欲望,且很難得到滿足。一旦心不定,則意不堅。
唐朝天寶年間,長安有個叫房德的人,生得偉岸,奈何家貧落魄,全仗妻子貝氏紡織度日。這貝氏乃小戶人家出身,氣量狹小,言語刻薄,因此房德很是怕她。
這一日,房德出門,忽遇風雨。他衣衫破舊,受此澆淋,耐不住寒意,只得奔到一座古寺中避雨。進去后,他見墻上畫了一只禽鳥,翎毛、翅膀、足爪樣樣都有,卻不見鳥頭。房德心想:“都說‘畫鳥先畫頭’,這畫法怎與人不同?”之后,他便找和尚借筆畫鳥頭。
他剛畫完,就見一個大漢進來邀他出門。兩人行到樂游園旁一座房子里,里面又走出十四五個漢子來,一起向房德拜倒,說道:“我們本是江湖豪杰,奈何只懂些匹夫之勇,因而對上天祈禱,請他派個足智多謀的人來畫上鳥頭,我們認他做大哥。沒想到竟遇上你這般俊朗的人物,真是天命啊!”他們不容房德推辭,祭祀眾神圣靈,與房德做了兄弟。
房德本是貧苦出身,有此際遇,便暗自心想:“如今賄賂公行,不知埋沒多少高才。便依他們作一場,也樂得半世快活。”酒后已是初更時分,他便率眾人去延平門外王家打劫。
王家號稱“富可敵國”,防衛者有30來人,加以莊子前后住著的房客甚多,房德這伙人晦氣地撞在網里,很快便被人家打翻數人,盡數捉拿送到官府,房德也在其中。
當地官府主事者名叫李勉,見房德只是初犯,又是落魄秀才,就對他生了憐憫之心,囑咐獄吏私下放了他。房德徑直逃往范陽投奔了安祿山。
這安祿山早有叛逆之心,見房德有才,就放他做了柏鄉縣令。李勉因瀆職放走房德,被罷官為民。他原是個清官,被罷官后,日子很快就清貧無比了。
這一年,他離家往河北訪友,途經柏鄉縣,恰遇房德。房德大喜,就將他請進家中,并與妻子貝氏商量怎樣報恩。貝氏說:“今若報得薄了,他翻過臉來將舊事和盤托出,你性命難保;報得厚了,做下例子,時時來取索,稍不滿欲,必然又揭舊案。況且他口如不嚴,被人知你強盜出身,禍患無窮,不如差人將他刺死,永絕后患。”
房德原本就怕老婆,見她說得有理,竟當真派人去刺殺李勉。誰知道,這個刺客竟是一個正義俠士,得知李勉是個大清官,又查到他與房德的結識經過,今見房德恩將仇報,就不愿刺殺李勉,于是干脆反戈一擊,殺了房德夫妻這對小人,飄然而去。
由此可見,很多時候,一旦我們心中起了波瀾,為外事所擾,就容易生出種種異心,以至于惡念叢生,欲望難除。房德若是沒有“畫鳥頭”的際遇,又何至于此。
心是一切的結束,心靜了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但同時,心也是一切的開始,心動了便是欲望和煩惱之事的開端。正如六祖慧能所說,一切皆是心動而已。因此,我們應該留給自己一片寧靜,莫讓外物干擾了內心,使心靈背負壓力、煎熬和郁氣。
當然,內心寧靜并不是要我們遠離人聲嘈雜、車馬喧囂的生活環境,也不是說要遠離凡塵與艱苦的勞作,而是讓我們在精神上遠離世俗,在鬧市中也能心靜如水,在浮華的現實中也能抽出身來。簡單來說,就是要做到與諸般物欲、誘惑“斷舍離”。
不論是追求奢華的物質欲望,還是渴望感情的精神欲望,其實殊途同歸,都只是我們每個人達到內心平靜的一種方式。
對生活,我們心底最基本的欲望無非是安穩和幸福。真正的安穩和幸福帶來內心的平靜,而只有長久而穩定的內心的平靜,才讓我們不憤怒、不嬌嗔、不嫉妒,讓我們世事練達、人情洞明,從自己的內心而非生活本身汲取安穩和幸福。
靜心養氣,不論從事何種工作,都盡量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即使過程苦澀,我們也以一種曠達的心情去工作,不被物欲所困。此時,我們就會有一種清凈的心態,那些世事的無常與虛幻在我們眼中就會少得多,我們也不至于輕易就動搖心志。
夏日里參禪的小和尚,問老和尚說:“天氣這么熱,如何才能涼快一點?”老和尚說:“心頭有火,這火是欲火,是怒火,所以我們要制欲、制怒,保持一顆寧靜的心;心靜了,心頭的火自然就滅了,心也自然就涼了,這就是‘心靜自然涼’。”
以一顆平靜的心去平淡地生活,使一個人能達到極高的境界,往往也能擁有最真切的生活。那些內心平靜的人,懂得生活的真正意義所在,會用一顆寧靜的心去對待生活,咀嚼生活的原汁原味,感悟生活的真正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