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6章 有“道”有“德”——尋找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與德
- 第15章 回歸天真——質樸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 第14章 善于內省——一日三省吾身,方能不斷進步
- 第13章 寬容為貴——幸福不是因為追求得多,而是因為計較得少
- 第12章 細節為重——做得成小事,方能成得了大事
- 第11章 善低者高——低調,是最高明的炫耀
第1章 前言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起源,是首次清晰揭露辯證統一思想的著作,是人類思想文化的瑰寶。現在普遍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積累、分類與進化,最終確定了以儒家、道家和中國佛教為主干又互相通融涵蓋的局面。然而,道家顯然比儒家和中國佛教的歷史更加悠久,也更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孔子曾經在自己的人生困惑找不到出路的時候去求問老子,拜老子為師。而中國佛教的眾多解經講經也無疑是在以佛教的語言體系一點點兒地印證和體現著老莊思想的終極正確性。所以,我們認為,一個求知若渴的人,一個不斷發問的人,一個熱愛智慧的人,都應當以《道德經》為其入門的引領,都應當把老子當成自己的第一個智慧導師。
美國近代文明之父愛默生在談到如何讀書時曾說:“我必須提供的三條實用準則是:第一,決不閱讀任何寫出來不到一年的書;第二,不是名著不讀;第三,只讀你喜歡的書。”現在信息爆炸,市面上書籍浩繁,但是傳統文化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代,卻從來未曾失去它獨特的魅力和不可取代的地位。不管從哪個角度上來說,老子和他的《道德經》都是久經考驗的,配得上“經典中的經典”這個稱號。
近幾百年來,西方的哲學、心理學、物理學、數學等科學飛速發展,西方的科學家們為他們自己一個個新的發現而欣喜若狂,但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卻一直緘默一旁。西方的分析和研究無一例外,都是用實驗、統計和推證等方法來得出一個二分性的結論,一個絕對性的結論。西方的思想家寫出厚厚的大部頭著作,對在何種情況下,在何種范圍內,事情當如何看待,人又當如何作為等這些問題給出了精確的分類解析。他們就像一群正在一片原始叢林中探險的生物學家,每當發現一種新的生物,就帶回去一種,并為其搭建一個小格子一樣的居所。而當他們已經發現了上千種乃至上萬種生物,而不得不搭建越來越多的格子樣的籠子的時候,卻發現自己作為一個人情緒上的厭倦,體力上的懈怠和精神上因為難受、不想再堅持下去而尋求解脫的真實情況。他們終于發現,他們所搭建的格子樣的住所,能夠把每一種生物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作為一個人的靈魂也已經被撕扯和分割得失去了原本生命的意義。直到這個時候,那本一直冷落在閣樓之上,承受了幾千年厚厚灰塵的中國哲學書《道德經》被他們找到了。
于是,在最近一百多年,西方因為了解到了對立統一,了解到了不斷分割是一條絕路,只有整體研究才是出路源于老子的思想,科學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突破了牛頓經典力學的框架,發現即使時間、質量也都無法絕對存在,進而提出了相對論。心理學家榮格以傳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成名,卻最終在《道德經》、《周易》等著作中汲取了智慧,承認了沒完沒了地分析下去的局限性。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諾頓·洛倫茨提出混沌理論,更是明確了很多重要問題都是無法用單一的數據關系分析出來的,必須超越局部,不理會局部,反而用整體、連續的數據關系才能加以解釋及預測。
《道德經》通篇不過五千個漢字,卻已經說出和講明了一切問題的解決之策。原本“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最快捷的路已經在那兒,而人們總是想要去找更快的小路,結果卻是越走越遠,把原本簡單的事情弄得越來越麻煩,最后深陷自己一手造成的麻煩中不知如何解脫。這本《淡定的人生最幸福:聽老子講道》,把《道德經》真正掰開,真正揉碎,甚至有些不厭其煩,就是力求為讀者奉獻最清楚的解說和面對問題時最優的解決之策,讓讀者可以在老子的洗練話語中體會一份返璞歸真后的恍然大悟,一種把事情化繁為簡后的輕松超然,一次識破種種謊言、洞察到根本癥結后能讓一切都迎刃而解的自信的存在感。
然而愿望與現實總是兩回事,在學習中能收獲怎樣的效果也是因人而異。但是,我們依靠的是老子的智慧,是真理。他的光芒跨越古今,橫掃中外,已經照耀了幾千年,今天,我們相信,它一定也能照進您的生命最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