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一個人占有得越多,心就被占去得越多

從物質中獲得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

一個嶄新的時代已逐漸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像以前那種拼命賺錢,再努力把錢花掉的“加速”時代已然宣告結束。換言之,從物質中獲得幸福的時代慢慢結束了。

我們必須停下來思考:在新的時代里,怎樣才能獲得幸福喜樂?有人說,幸福是一種智慧,能從精神層面上加深,當我們擺脫了物質的牽絆時,它就會飄然而至。

暢銷書《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的作者本田直之曾經無法理解:為什么物質富足的日本人并不覺得自己幸福?直到他拜訪了幸福指數普遍較高的北歐國家,他才找到了答案。在瑞典,一名普通的公司職員安德烈亞斯·里貝魯貝克告訴他說:

瑞典是一個不太會杞人憂天的民族,這里既沒有地震,也沒有臺風之類的天災,大家都能夠隨心所欲地生活,想讀一輩子書也沒有問題。因為我們沒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也就感覺不到什么壓力,活得不需要太過較真……

活得太過“較真”,而且是對物質追求的“較真”,這正是讓很多日本人感到不幸福的根源。20世紀90年代,日本曾經連續霸占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其國民的物質生活被全世界公認為是相當富裕的。但對其幸福指數的調查研究卻發現,日本人的幸福程度在所有國家中只排在了八十幾位。據說,當時很多日本人都因為壓力過大,患上了抑郁癥。

事實上,如今我們中國也正面臨這個問題。自2010年以來,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在經濟領域的成就舉世矚目,但國民幸福指數卻始終不高。2011年到2013年,都排在100多名。而在2014年到2015年,人們的幸福指數甚至呈現下滑趨勢??梢?,經濟的快速增長并不能保證人們幸福感的提升。

也許有人會說,我還沒獲得那么多物質呢,更別說從物質中獲得幸福了。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我們首先要糾正的一點是,并不是說物質不再為我們提供幸福感了,而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由物質所提供的這種幸福感并不能長久維持。

有時候物質帶來的是進步,但太多的物質帶來的就是“災難”了,是思想上的“災難”。近年來,很多人將金錢視為成功的唯一標準,拼命地追求物質上的富足,以至于衍生出了很多荒誕的現象。比如,有的女孩子發出了“寧在寶馬車里哭,也不在自行車上笑”的吶喊;有的人為了一部蘋果手機,甘愿以健康做賭注,賣掉自己的一個腎,等等。

物質欲望太強,我們就會被這些外物所奴役,進而不自覺地陷入無窮盡的追求中。這樣一來,即使我們擁有再多的外在物質,也不會感到幸福和快樂。

君不見,尼泊爾靜謐美好,雖然尼泊爾人在物質上是匱乏的,但它卻是個充盈著幸福的國度,即便遭遇各種天災人禍,也能很快恢復過來。瑞典人也很快樂,他們不需要為惱人的政治傷神,不需要為各種名牌奔波,所以這里的人們很幸福。

兒童節當天,小軍所在的公司為大家準備了一份小禮物。禮物很特別,里面裝著的全是童年的回憶——跳跳糖、泡泡糖、橡皮筋、毽子等,都是大家童年吃過或玩過的。當大家收到這份禮物時,都顯得很高興,相互之間嘰嘰喳喳地聊了起來。

當天晚上,小軍很興奮地帶著這份禮物回家,跟妻子一起分享。夫妻倆在家里各自嚼著泡泡糖,相互吹泡泡玩兒,都對公司的這份禮物感到很滿意。直到現在,一說起這件事,小軍依然記憶猶新,當時大家臉上的滿足感是那么明顯。

本田直之在《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一書中提出了幸福的十條新標準:

(1)享受工作;

(2)有關系親密的朋友和家人;

(3)擁有穩定的經濟來源;

(4)身心健康;

(5)擁有富有刺激性的興趣和生活方式;

(6)擁有自己的時間和自由;

(7)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居住環境;

(8)具備有效的思維習慣;

(9)敢于預演未來;

(10)感覺自己正在向目標邁進。

幸福不是外在物質的給予,而是源自內心的安寧。少些物質上的牽絆,多些精神上的夢想和追求,我們的幸福感才能長久。有些人沒有幸福意識,只知道拼命往前走,從不停留或回味,他們的生活十分乏味。真正幸福的人心靈富足,善于適應流動的生活。生活本來就是未知的,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沒事唱唱歌、跳跳舞,便是美好。

有人說,幸福感是可以從修煉中獲得的。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在物質方面做“減法”,只選擇我們當下切實需要的東西;在精神方面則需要做“加法”,提升我們自身的愛好和修養。做“減法”能使我們輕裝前行,欣賞途中的美景,享受自由行走的過程;而做“加法”,則能讓我們用理智的思考來確認我們心中所追尋的目標,專注當下的幸福。

一個人占有得越多,心就被占去得越多

曾有人就中國皇帝的壽命做了一個有趣的統計。據說,所有生卒年月可考的皇帝,平均壽命只有39歲。按他們各自所處時代的大環境來計算,比普通人的平均壽命低了18歲。同時,皇帝的非正常死亡率高達44%,遠遠超過了普通人。

由此可見,做皇帝實在是一個“高?!甭殬I??v觀古今中外的歷史,皇帝們的死法也是千奇百怪、花樣迭出的??杉幢闳绱耍氘敾实鄣娜诉€是很多,為什么呢?

誠然,當皇帝看上去的確是風光無限——住最好的房子,擁有天下最尊貴的地位和最大的權力,自己說一別人不敢說二??蓡栴}是,皇帝所要承受的風險和壓力也遠比那些不是皇帝的人要大很多。比如,我們若是做了皇帝,就得受到以下束縛:

第一,娶老婆不能太漂亮,不然就很容易被人視作荒淫的昏君。

第二,永遠吃不到天下最美味的佳肴。因為御廚們擔心養刁了皇帝的口味,一旦我們天天吵著要吃,會讓他們覺得難做,引來殺身之禍。

第三,會有很多人想著要騙我們。我們必須學會觀察身邊的每一個人,學會區別他們誰說的是真話,誰說的是假話。一旦區別不開,就很容易被人罵作昏君。

第四,我們還必須得防著自己的母親、兄弟、姐妹、老婆、孩子,不然,一個不小心,天亮之后就會發現自己的腦袋不見了……

無數史實證明,做皇帝固然好,卻也很悲哀。君不見,明太祖朱元璋從登基到去世,三十多年里,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據史料記載,他平均每天要批閱200多份奏折,處理400多件國事。我們只看到了朱元璋的權力,卻沒有看到他被權力奴役的痛苦。

有人說,一個人占有得越多,就被占去得越多。常言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我們在得到某種東西的同時,就必定要失去別的東西。正如那些擁有好身材的女孩們,為了維持體形,不得不拋棄美食和享受。

小嬌是一名粉絲眾多的網紅,人長得漂亮又可愛。每天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和粉絲們問好。幾乎從早到晚,都會有人不斷地跟她打招呼、示愛、送花和打賞。她有什么傷心事了,大家就會安慰她;有什么開心事了,大家也都會祝福她。

在她的朋友們看來,小嬌的生活簡直太完美了,不用上班,可以天天在家睡覺或出門旅游,甚至就是和朋友們一起聚個餐都能掙錢——這已經是妥妥的人生贏家了。

然而,小嬌卻對閨密說,其實她的日子過得根本不像大家想得那么好。因為她當初是以好看的臉蛋吸引粉絲的,所以她得時時注意保養,生怕容貌減分,流失粉絲。又因為在網上有了一份好名聲,所以她總是不敢隨便發言,怕被人抓住把柄。還因為占有了粉絲的愛,她連談戀愛都不敢說出去,害怕招來別人非議,男友為此常和她鬧別扭。

她說,當初沒做網紅的時候,根本沒有這么多煩惱,可隨著她的粉絲越來越多,在網上的名氣越來越大,她的私生活已經嚴重受到干擾,甚至波及家人。

明朝朱載堉寫過一首《十不足》:

終日奔忙只為饑,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蓋下高樓并大廈,床前卻少美貌妻。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出門沒馬騎。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后少跟隨。家人招下數十個,有錢沒勢被人欺。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來下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牌鬼來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還嫌低。

有道是,錢不在多,夠花就行;名不在大,自知就行。人生的快樂在于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快樂是自己的事情,只要自己愿意,隨時都可以調整到快樂的頻道。

但很多人總是想要的太多,一旦得不到滿足,便“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而一旦擁有了,又想要更多。房子不停地換,手機不停地換,戀人一年一換……然而,等到想要的都得到了,又開始患得患失起來,并為之整日倉皇。

在古龍小說《小李飛刀》中,兵器譜上排名第一的是天機老人。自從得到“天下第一”的名頭后,他終日膽戰心驚,既害怕自己被人趕超,又擔心自己的實力名不副實,被人恥笑。結果就在糾結中,他漸漸變得不愿與人動手,實力也越來越弱。到最后,面對上官金虹的挑戰,他甚至連出手的勇氣都沒有了。可嘆矣,一代高人,未免太過“窩囊”。究其根由,實為聲名所累。

我們常說,一個人最強的地方,也是他最大的弱點。擁有無與倫比的財富,勢必整日為這筆財富的運用而愁;擁有良好的名聲,勢必整日為維持這份名聲而愁;擁有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勢必整日為保住這份工作而愁。

總而言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人占有的越多,也總會在同一件事上,被占去的越多。品一杯茶,飲一世風雅。何不讓我們放寬心,知足常樂。

所謂豪華的生活,并不是必需的

美國作家、哲學家梭羅說過:“大多數所謂豪華和舒適的生活不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類進步的障礙。為此,有識之士更愿意選擇比窮人還要簡單和粗陋的生活。簡單和單純的生活有利于消除物質與生命本質之間的隔閡?!彼罅_在瓦爾登湖畔生活了兩年多,他用親身經歷告訴世人:一個人憑著自己的雙手就能滿足自己的生活——一個人完全可以簡單地活著。蘇格拉底說:“我們需要的越少,就越近似于神?!被蛟S,簡單和素心就是我們追求的“精神國度”。

潘瑞特一家——凱瑞格和妻子丹妮爾以及他們的三個孩子的生活十分美好。他們將豪華寬敞的房子賣掉,購買了一輛二手房車。

“我們過去生活在46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里,現在的房車面積為32平方米。這不只是九個月的旅行。加上前前后后的時間,我們在這輛房車上生活的時間已經超過了一年。”凱瑞格說道。

丹妮爾說,對于她來講,這次旅行是她與丈夫、孩子們好好相處、交流的大好機會。以前,大人忙著生意,孩子們忙著學業,家人很少有時間能夠聚在一起——“之前我們都為豪華的生活忙碌著,可那樣的生活里沒有全家人聚在一起開心的場面。”

潘瑞特一家將他們所有的建筑生意以及所有財產都賣了出去,一家人開始了旅行生活。

“我們想成為優秀的父母,和孩子們一起享受、承受生活。”丹妮爾說道,“生活不只是一直忙著掙錢,住在豪華的房子里,或開著最新款的汽車,幸福的生活是有關家人的。停下奔忙的腳步,跟家人一起,簡簡單單地過,一切都給人幸福的感覺?!?

現在的人都在忙,為了房子、車子、孩子、票子,還有最重要的面子。我們的笑臉在緊張生活的逼迫下漸漸變少,愁緒卻如同田野里的荒草,瘋狂地蔓延。其實,人們都在為了生活而逼迫自己?!皬V廈千間夜眠三尺,弱水三千只飲一瓢”,道理大家都懂,只是繞不開世俗的成功標準,放不下現實生活中的名與利。

蘇格拉底對學生說:“當我們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命的時候,幸福的生活也就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簡單,比如一間舒心的房間——必需的物品一個也不少,沒用的物品一個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凡事不要太強求,越簡單越好?!?

日子過得越簡單,才能越幸福。因為幸福來自于一顆踏實安靜的心。沒有日日奔波勞累的疲憊,沒有在公司里瞻前顧后的算計,沒有患得患失的猶疑,也沒有摧眉折腰的諂媚……簡單的人,安穩篤定,從容淡然,寬廣如海,和如春風。

有人認為,瑞士人幸福是因為他們擁有獨一無二的湖光山色,湖邊有柔軟的草地。其實,最重要的是,他們擁有一樣我們無法企及的東西,那就是他們特有的幸福觀念——簡單、從容。

這種簡單的幸福,是一種返璞歸真之后的幸福,更是一種脫離了“唯物”論之后的幸福。

這里的人都喜歡沿街坐著曬太陽,他們發呆、聊天、喝咖啡、喝酒,伴隨著有軌電車叮咚的響聲,心滿意足地哼著小曲。慢跑的人充滿節奏的步伐,滑板少年從你身邊呼嘯而過,以及被牽著的小狗歡快蹦跳。

在這里,沒有生活的壓力,沒有焦慮的神態,只有簡單的生活和善意的微笑,如同孩子般純凈。人們在這里來去自如,并詩意地棲居著。

多一分滿足,少一分欲望;多一分真實,少一分虛榮;多一分快樂,少一分悲苦;多一分停留,少一分忙碌。這就是簡單單純的生活所追求的目標。

外界生活的簡樸將帶給我們內心世界的豐富,從而使我們明白,再多的負擔與欲望在最平實的簡單面前,都顯得那么卑微。

幸福沒有遮攔,就像山坡上靜靜地吐著芬芳的野花,沒有圍墻,也不需要門票。只要你有一顆清透的心和一雙清澈的眼睛,就能得到它。

幸福指數最高的不丹王國的國師噶瑪烏拉說:“真正的幸福,恐怕不是數字可以計量的。所有明確的幸福答案,都來自最不明確的族群,給予最虛無縹緲的理由。簡單的信仰與傳統文化的堅持,是我們唯一的優勢。”放下負擔和欲望,簡簡單單的平淡從容,才是真的幸福。

“買買買”,不會讓你變得更幸福

“不能‘買買買’的人生,不值得一過!”

“‘買買買’會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買買買’讓人更自信,更獨立,更有尊嚴!”

很多人相信,買東西帶給我們的強烈、持久的幸福感,能夠持續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于是有些人沉浸在購物狂潮中無法自拔。但是,“買買買”真的能讓我們更幸福嗎?人的幸福感真的是和購買能力直接掛鉤的嗎?

幸福是什么?是擁有一間大房子,或是一輛豪車嗎?還是擁有各種奢侈品?在多數人看來,財富和名望都能讓我們幸福。但心理學研究表明,在這些因素中,沒有哪一項能顯著地增加我們的幸福感。

美國霍普大學心理學家戴維·G . 邁爾斯,根據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研究發現,自1950年以來,美國人均購買力增長了兩倍。如果以“購買力決定幸福感”的邏輯推算,美國人此時的幸福感應該是1950年的3倍,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早在1957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國家民意研究中心就一直在進行一項持續性的調查:讓美國人評估自己的幸福程度。邁爾斯將這些調查數據與經濟數據對比以后發現,認為自己“非常幸?!钡娜司谷贿B三分之一都不到。換句話說,盡管現在這代人的經濟條件比上一代更加優越,但他們卻并沒有覺得比上一代人更幸福。

為什么會這樣呢?日本暢銷書《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的作者本田直之,在寫作該書的時候,曾親自到歐美諸國做過調研。他向當地各行各業的人們提出一個相同的問題:“你有什么想要的東西?”他問的是“東西”,可回答的人卻更多地提到了“想要家人健康”“希望朋友和我認識的人都能取得成功”之類的答案。

從這些人的回答中我們不難看出,“從心靈和經歷上獲得的幸福感遠遠超過了物質”。誠然,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買買買”的確會令人產生一種精神愉悅感,但這種感覺是難以持久的。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對幾年前,甚至是十幾年前的事情,印象最深刻的永遠是那些有意思的經歷,而不是當時買了什么東西。

戴維是一個向往過簡單生活的美國人。他常選擇在西部牧場、國家公園或是季節性的度假勝地打工。他的哥哥則正好相反,是一個活在純物質世界的人。他的哥哥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只要花錢就能買到一切。因此,哥哥經常給他寄些照片,都是一些所謂“美好生活”的寫照。照片的題目大多是“我新買的ipad”或者“我的新車”之類的。

有一次,戴維回寄了一張自己的照片給哥哥,從此再也沒收到過哥哥的照片。當時,他寄給哥哥的是一張大大的風景照,上面是美國大提頓國家公園,標題是“我的后院”。

抽樣調查方法的創始人蓋洛普曾對世界各國進行了一項民意測驗。調查顯示,“對于年薪2.5萬美元以上的人來說,通過‘經歷’獲得的幸福感要比購物所帶來的滿足感高出2—3倍”。

很多人以為用金錢和競爭就能追求到幸福,或者買到幸福,以至于越來越多的人萌發了拜金思想。事實上,財富競爭非但不能讓人獲得幸福,反而會讓人自尋煩惱。

眾所周知,習慣向上比較的人容易滋生不滿情緒。美國國家民意研究中心1989—1996年的調查數據表明,社會群體中收入差距越大,人們對自己的生活越不滿意。通過對1972—1994年從美國及其他7個國家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人們發現,在一個特定的國家里,隨著收入差距的縮小,生活滿意度的平均水平也會相應增加。

由此可見,當我們意識到別人的境況比自己更好時,我們的滿足感就會飽受折磨;與之相反,和那些境遇比我們更糟的人比較,則更容易使我們滿足。

當然,這并不是讓我們就此放棄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而是要減少我們過多的欲望。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家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在2005年的研究表明,幸福和積極的心態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幸福的人在成功后不一定更加幸福,但他們往往比那些沒那么成功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換言之,成功是幸福的結果,而不是幸福的原因。

有一個叫賴安的美國青年,雖然他年紀輕輕就當上了高管,手握重權,還拿著6位數的月薪,但他總感到很焦慮,內心有一種空虛不能被填滿。于是他和所有人一樣,花很多錢購物,比如豪華跑車、名牌衣服、高級電子產品……

可是他內心的空虛就像一個無底洞,即使他擁有再多、再貴的東西也填不滿。最后,在朋友的建議下,他學會了簡單生活,將家中多余的家具或是電子產品都捐贈了出去,甚至辭掉了一周70個小時的工作。當做完這一切后,他卻發現自己變得輕松愜意多了。

美國博物學家約翰·巴勒斯曾說:“宇宙萬物令你滿足,空氣與水使你身心愉悅,清晨漫步、日落散心令你心神舒爽……夜晚的繁星讓你精神振奮,小鳥的窩巢、春天的野花令你心情歡暢——這都是簡單生活給你的犒賞?!?

中國臺灣女作家張德芬說,生活當然是越簡單越好,加法加到最后,就沒有辦法再加了,因為所加的都是物質方面的東西。辛勤工作在本質上是沒錯的,我們都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來維持生活,但如果我們將金錢的追求放在首位,那就本末倒置了。

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

現代家居整理術“斷舍離”的提出者、全世界唯一的“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曾說:“人類一直在獲得和放手的循環往復中螺旋式前進?!比松姆N種苦惱,總混雜在我們對物品的執著中。購物時附贈的商品清單、早已不再用的電子產品五花八門的數據線、各種外賣的電話名片、常年被遺忘在衣柜深處的陳舊衣服……無意義的堆砌物在我們身邊堆積。

生活中,正是因為這種在實際上對我們并無用處的堆砌物太多,一步步壓抑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感到不快樂。對此,山下英子的解釋是,“現代社會無論是物品、信息,還是人際關系,都處于一種過剩的狀態。無論不足還是過剩,對我們都是無益的”。

她說:“人類生活所要面對的問題在于‘不足’還是‘過剩’,現如今更多的應該是‘過?!?。我們一直在不停地做‘加法’,造成了太多的過剩?!?

既然知道了這種“過?!钡奈:Γ覀兙蛻撝匦聦徱曌约号c物品的關系,扔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適或讓人感覺不舒服的東西,同時與內心的“垃圾”說再見,對自我進行清理。只有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從關注物品轉為關注自我,讓我們真正從精神上感到放松。

年輕的時候,山下英子曾前往日本高野山的寺廟進行短期修行。第一天,師父把她帶來的衣箱丟到了窗外,只給了她兩套僧服,并對她說:“對物質放下的過程,就是清理自身、精簡迷惑的過程?!?

之后的幾天,山下英子看到寺院的僧人們非常愛惜地使用著生活必需品,把每個角落都仔細打掃干凈,日??臻g整潔而舒暢。這種舒暢與都市里的舒適感不同,都市里講究的是把繁雜的東西進行分門別類,收納整理。而在這里,則講究把不需要的、不是必需的東西全都丟掉,留給自己一個相對清空的空間,這讓山下英子感到從未有過的輕松。

山下英子開始反思起來:花那么多時間、金錢和精力去收拾那些不太需要的東西,真的值得嗎?這種掩耳盜鈴式的整理技術觸及根本問題了嗎?

透過寺院僧人們的生活方式,使她逐漸意識到:人們的生活是在不停地做“加法”,生活中到處都充斥著無窮無盡的物品。然而,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甚至連“讓自己混亂的東西”,人們也都精心呵護著。自那之后,她明白了,生活必須要學會舍棄。

這里的“舍棄”,指的便是讓我們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間。我們要明白,自己當下究竟需不需要這些東西?如果不需要,那就大膽地丟棄它,還自己一個清爽的環境。這與平時打掃房間不同,而是本著以人的居住感受為前提完成對閑置物品取舍的技術。大量存儲閑置物品,實質上只會讓我們為此而身心俱疲。

比如,很多人在購物時,面對一樣物品,往往考慮的不是“我現在需要嗎”“這個東西適合我嗎”,而是更多地秉持著“趁著這次搞促銷,買大包裝的劃算一些”“現在囤著,以后能用上”“這價格真夠便宜的”“這樣子真好看”這樣的思維模式。

又比如,當我們糾結著要不要扔掉某件東西,或將其送人時,也是如此,并不是出于“我現在要用嗎”“我還很喜歡嗎”這樣的考量,而是想著“還沒壞,還能用,所以留下來”“扔掉好可惜啊”“當時我可是費了好大勁收藏的”,等等。

事實上,如果我們把身邊的空間比作我們的腸道,那么這些因為各種原因而舍不得丟棄,且越來越多的東西就是腸道中的穢物。如果只進不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越積越多并最終影響我們的健康。因此,當下不需要的東西,就該果斷舍棄。

小玲在個人物品的保管上有著極大的困擾,比如,她在想找某件衣服的時候,怎么也找不到,不需要的時候,那件衣服又會自己跳出來;買了一件新衣服,結果回家卻發現相似風格的自己已經買了三件……諸如此類,讓她煩不勝煩,苦惱不已。

終于,她決定做一次徹底的“大掃除”:首先,她把衣物分成上衣、褲子、裙子等幾個大類;接著,在筆記本上專門做了一份文本,為每件物品拍照,并按類別貼入文件里。全部完成后,她對自己擁有多少件外套,多少件上衣了然于心。

經過這樣的處理后,她發現這個冬天自己不再添置衣物也完全沒問題;而“舍掉”的部分則被她打包,一部分捐掉,一部分直接扔進了垃圾箱里。之后,她感覺整個人都輕松起來。她說:“謹慎擁有,珍惜使用,勇敢舍棄,這才是人與物品之間最好的關系?!?

山下英子說:“如果你連一件東西的存在都忘了,就根本提不上什么愛惜了?!敝塾谧陨恚盐覀儺斚虏恍枰臇|西,或者對我們來說并非必需的東西舍棄掉,還自己一個干凈清爽的環境,是幫助我們逃離堆砌物奴役的一種有效方法。

幸福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擁有的

幸福感缺失,是現代人共有的毛病。我們總是認為自己不幸福,因為有太多的東西,我們欲求而不得。殊不知,之所以不幸福,正是由于我們想要的太多。

我們習慣性地認為,得不到的那些才是幸福所在。但當我們拼盡一切,終于得到那些時,又發現它們并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而我們卻為此失去了太多的東西。

有人說,不要讓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成為我們將來所羨慕的。細細想來,這不正是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嗎?不然,又何從談起“人,總是在失去之后才知道珍惜”呢?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不是我們所追求的,也不是我們所渴望得到的,恰恰是我們已經擁有的。每個人的一生都會得到很多幸福,不要在擁有時不知道珍惜。

小玲到廣州打工已經整整10年了,依舊過著“蟻族”的生活,沒車沒房,居無定所。她常常痛苦不已:這個地方不僅埋葬了她的激情和夢想,連男朋友也被曾經一起打拼的閨密搶走了;更不幸的是,她還遭遇了車禍,雖然很快康復了,卻失去了工作。

小玲來自偏遠的農村,家徒四壁,還要供養弟弟念書。一連串的遭遇,讓她柔弱的肩膀難以承受。她覺得自己實在是太不幸了,自己的幸福在哪里?

她心里很不甘:明明自己也不比誰差,為什么奮斗了這么多年,卻連一個主管或經理都混不上呢?更不用說與所愛的人一起走進婚姻的殿堂,有車有房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她處在茫然失措、苦惱纏身的狀態。直到一年春節,她回家看望自己的中學老師,老師對愁眉不展的她說:“其實,你應該感到幸福,因為你已經擁有了很多。”

老師告訴小玲:“男朋友的離開,恰恰是讓你看清了這個人。他不適合你,你應感到幸運。否則繼續下去,結了婚生了孩子,那時再發現,才是災難。

“你遭遇了車禍,卻很快就康復了,這不正意味著,你得到了幸運女神的眷顧嗎?其實幸福有時候很簡單,換一種視角,幸福的感受也就不一樣了。

“你為了一家人打拼,現在的工作也不錯啊!弟弟也上了大學,而且成績這么好,準備念碩士,這就是你的成功和偉大呀!至于愛情,說不定就在某個轉角處呢?!?

聽完老師的話,小玲心中大為震動:“是啊,我現在不就是幸福的嗎?比起初到廣州時一個月幾百塊的微薄收入,我現在至少有能力暢想未來了,還求什么呢?”

佛說:“心造世界。”以悲戚感知,生活是悲??;以苦難感知,生活充滿了災難;以快樂感知,生活快樂;以簡單感知,生活簡單;以幸福感知,則生活處處甘甜。

一念所起,哪怕只是簡單的吃飯、工作、睡覺,也是幸福;一心所動,每天早晨我們都能再次醒過來,繼續昨天沒干完的事,走沒走完的路,也是幸福。

幸福并不是要成就多大的事業,擁有多少的財富,而是懂得發現每一個幸福的瞬間,享受每一個幸福的時刻。

很多時候幸福就在我們眼前,我們該如何抓住它?學會換一種心情看世界

古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睋Q個視角就等于換了世界;同樣,換份心情,世界也會大大不同。把孩子的微笑當成珍寶,在幫助朋友中得到滿足感,從與愛人的相處中找到彼此的優點,與書里的人物共歡樂。此時你便會發現,世界無限廣袤。

不要宅在一處無所事事,多走多看

不要總把自己困在電視機、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面前。有時間多走出家門看看,感受一番我們的世界。你會發現,原來大自然并不止七種顏色;還有很多處境比我們糟,卻比我們快樂得多、積極得多的人;原來,我們比大多數人都要幸運、幸福。

好好休息,不要一味地使自己疲憊

相比成天累成“狗”的人,精力充沛的人往往更有幸福感。不要一味地用工作或其他什么雜事擠占自己的時間。給自己留下足夠的休息時間。休息好了,心情才會好。

多陪伴身邊的人:愛人、親人、友人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其實,陪伴也是最能讓人幸福感爆棚的。沒事少參加那些無聊的應酬,把時間多用來陪陪家人、愛人、朋友。與了解自己的人在一起,不但可以放松我們緊繃的神經,還可以撫慰我們疲憊的心。

沒有人會活得一無是處,也沒有人能活得了無遺憾。不必在乎自己的平凡,平凡往往使生命更加真實。做最單純的人,走最幸福的路,人生其實就這么簡單。

幸福,在大多數時候就是一種心靈上的感覺,沉淀在我們的心底,看不見摸不著,可那種體驗與享受卻很真實、很直接。總之,幸福就是我們當下所擁有的,如果不懂得珍惜,失去就不會再有了。接受現實,感受現在,珍惜擁有,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住小房子就必然“憋屈”嗎

“我要一所大房子/有很大的落地窗戶/陽光灑在地板上/也溫暖了我的被子/我要一所大房子/有很多很多的房間/一個房間有最快的網路/一個房間有很多的吉他/一個房間有我漂亮的衣服……”

孫燕姿的這首歌,唱出了一個女孩對完美的家的無窮想象。如今,這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人畢生的夢想:擁有一所自己的大房子。

在我們固有的思維里,房子就是我們的根,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也就有了我們自己的歸屬。一個“北漂”如果能在北京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從心理上來講,他也就在北京扎根了。如果孩子能有自己的一套房子,那么在父母眼里,他也就真正長大、成家和獨立了。

房子,對我們絕大多數人而言,是生活的必需品,由此便引發了我們對房子的渴求。很多人的想法是,不但要有房子,而且最好是大房子。房子越大越好,成為現代人的一種共識。

但事實真就是那樣嗎?不,并不是。在傳統認知里,素有“宅大人少不吉利”“房子大了會吸氣”的說法。當然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如今房價偏高,如果能負擔得起,那倒還好;如果負擔不起,還去過度追求大房子,只會讓我們經濟拮據。

美國有一對小情侶,珍娜和紀堯姆。三年前,他們做了一件很多人想做卻一直不敢做的事情:辭去工作,開著房車,開啟了人生最精彩的旅行。

他們花了數千個小時,親手制作了一輛房車。小到收納柜木板的裝釘,大到房車的屋頂構造,甚至是房屋設計、材料選擇等,全都是他們自己一手操辦的。

房車并不大,總面積只有125平方英尺(相當于11.6平方米),上層還隔出一間60平方英尺(相當于5平方米)的臥室。因為空間有限,兩人在整個建造過程中拼命算計,要搞清楚哪些是必須要帶的,哪些是沒必要帶的,如何精簡過多的物品。

珍娜說:“在建造它的過程中,我能感覺到自己變了。這種感覺就像一種開悟,慢慢地,你就會發現,曾經以為很重要的東西,并非那么不可缺少。”

建好房車后,他們兩人便以一輛高馬力的“皮卡”做動力,拉著他們的房子,開始了橫穿美國的旅行。他們在社交網絡上分享沿途的照片:雪山、秋景、草原,還有靜謐的星空。遇到天氣好的時候,他們會在自己的戶外小廚房做飯,或透過天窗拍拍藍天。

人們往往以為,住小房子必然意味著“憋屈”。但珍娜和紀堯姆卻用明媚的笑容給出了答案。紀堯姆說:“我覺得自己比90%的人都更幸福!”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盲目地追求大房子,本著一種“不買房、不買大房不成活”的變調心態,將自己和家人拖進經濟困難的深淵?!翱只判再彿俊币约啊坝蟹坎庞屑摇薄坝蟹坎庞匈Y格結婚生子”等論調,催生了大批的“房奴”。

比如電視劇《蝸居》中的女一號郭海萍,在買房過程中,她不考慮自己的現實情況,把全家老小全部裹挾其中,為她一個人“埋單”。用劇中男主人公宋思明的話來說,就是:“資本市場從來就不是給老百姓玩的,但他們偏偏要充當陪練?!?

在買房子這件事上,還是量力而行比較靠譜。否則,不但得不到我們想要的幸福,反而會把自己推向不幸的境地。那么,房子究竟買多大的才最合適呢?

適合三口之家或沒有老人的家庭

一般來說,人均住房面積在40平方米左右,就足夠了。比如一個三口之家,有一套80到120平方米的兩居室就可以了。臥室的大小,一般15到20平方米也足夠了。如果是沒有老人的四口之家,我們可以通過“年齡計算法”來計算,把全家人年齡加在一起,再乘以1.1,得出的數字便是合理的住房面積。

根據家中不同的角色來分配住房面積

這個辦法適用于有改善性需求的購房者。既然是要改善,肯定更追求舒適度,盡量地滿足所有的需求,否則,生活品質得不到改善,購房也失去了意義。所謂的需求,就是考慮家庭成員在房子里需要多大的活動空間。如果家庭還有其他需求,比如書房、影音室、健身室等,再額外加上應考慮的面積。

針對這樣的家庭,我們可以按以下標準分配:夫妻總共50平方米,學齡前兒童10平方米,小學至高中的學生每人15平方米,讀大學的學生和老人每人20平方米。

根據家庭經濟出入狀況計算房屋面積

家庭總的年收入乘以5,便可得出此家庭可承受的房價總額,再用房價總額反推可選擇的住房面積。這個算法適用于準備購買第一套自住房的年輕人。因為剛入社會不久,經濟還不太寬裕,根據自己的收入來考慮,有多少錢就買多大面積。

很多時候,人們沒有搞清楚擁有一套房子的真正目的。買房,與其說是擁有一種物質實體,不如說是追求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居住,畢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房子的基本功能就是居住,不必為其添加額外的意義。生活不是有套房子這么簡單,有保障、有質量的日子才舒心。有道是,“家不在大小,心安之處便是家”。

不依賴汽車,回歸環保生活

汽車已成為大眾最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僅在2015年里,中國汽車產銷量就超過了2450萬。曾有人開玩笑說,現如今誰要是沒輛汽車,都不好意思帶著臉出門??梢哉f,幾個世紀前科幻小說家曾經幻想的“人手一輛小汽車,出行車來車去”的時代已然來臨。

但與此同時,另一種“聲音”也越來越大:走出汽車,回歸環保出行?,F在,歐洲一些大城市,如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等,大力擴張自行車道,強化公交體系,同時減少停車位,增加停車費。倫敦、斯德哥爾摩、米蘭等,也以不同的形式去汽車化。

甚至有專家說,在不久的將來,開車將成為一種“窮人”的標志。因為有錢人開始對開車感到厭煩,他們不再希望居住在遠郊。這樣一來,城市房價繼續升高,就有可能把窮人擠走。到時候,市中心的富人很少開車,郊區的窮人自然就離不開車了。

上述言論未免偏激,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走出駕駛室,不依賴汽車,回歸環保生活,低碳出行,已經逐漸成為世界上有識之士的共識。有研究表明,美國18—34歲這個年齡段的人群,越來越把汽車當成一種普通的工具,可以有,也可以沒有,并非一種必要的追求。

“今天路上的汽車比平時少多了,空氣也變好了,真希望天天都是無車日?!蹦车禺a公司的總監王先生說。他從去年開始,由開車上下班改成騎自行車上下班,減去了不少贅肉,“大肚子”也不見了,整個人變得更有精神了。

有一位網友說:“本來買車之前,是想著自己以后每天上班的時間可以減少,早上可以多睡一會兒,以后不用擠地鐵、公交了,去哪都不用轉車了,感覺好幸福!”可等到真有車之后,他才發現,這日子真不是人過的。

他每天要提前一個小時起床去公司附近占車位,不然就只好等著被交警貼罰單。有時候車位是有了,可開車時發現被別的車堵住了,還要聯系其他車主趕緊來挪車,有時一等就將近半個小時。最不幸的是,一旦碰上限號,車就不能開了,只能當廢鐵扔在車庫里。此外,每年的保養費、車險費之類的都不能少,真悲慘!

某廣告公司的小張,以前也是“出行必車”。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一則關于挪威駐廣州首任總領事安佩德的報道:安佩德一周內以自行車、地鐵、出租車、公交車和滑輪五種方式上班,以此呼吁大眾低碳出行。

這則報道觸動了小張的心。自那之后,他封存了自己的愛車,選擇騎自行車上下班和出行。為此,他特意買了一輛專業的越野自行車。他說:“雖然這樣做會給我帶來不少困擾,但我得到的收獲更多。至少,我的身體更強健了,心情更舒暢了,生活品味也更高了。”

其實,不單汽車,我們在其他很多方面都需要反省。最新款的手機、最昂貴的電腦、最大屏幕的電視機……它們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我們,但也讓很多人為此疲憊不堪,甚至為此陷入“經濟危機”。誠然,每個人都有追求品質生活的權利,但也需要量力而行。更何況,從它們當中脫離出來,反而能讓我們活得更輕松。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放下對它們的執著,重回環保、自然的生活方式呢?

走路或騎車上下班

如果住所離單位并不太遠,我們可以嘗試著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班。也許我們會因此犧牲十幾分鐘或幾十分鐘的睡眠時間,但收獲的卻是新鮮的空氣、沿途的風景以及越來越健康的身體。另外,我們還為擁擠的交通和城市環保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何樂而不為呢?

用手帕代替紙巾

很久以前,我們都是用手帕,而不用紙巾。不要覺得那是20世紀的古老玩意兒,它其實是環保的象征。紙巾也是樹木的產物,其利用率比打印紙還要低,很可能只是用到了中間那一小塊,然后就被丟棄了。請在口袋里預備一塊手帕吧,在讓你回歸環保生活的同時,也讓你的品味得到提升。

拒用或少用一次性用品

如今,一次性的用品不勝枚舉,如餐廳的筷子、賓館的洗漱用品、超市里的塑料購物袋等。這些東西都是耗費了極大的資源才制作出來的。使用這些一次性用品看似衛生、有檔次,實際上既浪費又不環保,也未必真的衛生。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少用塑料袋,為節約資源出一份力。

拒絕“宅”在家里

現在的“宅男”“宅女”越來越多,這不是一種好現象。宅在家里,長此以往,對心身健康沒有好處,而且會浪費不必要的電。還是多出去走走,逛逛公園,陪家人打打羽毛球,多和朋友聚一聚比較好,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益無害的。

讓我們從鋼筋水泥及各種電子產品中解脫出來,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選擇一種生態環保、低耗能的方式生活。這樣不但能讓我們的身心更健康,也能為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做出一份貢獻,同時也能提高我們的生活品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遥县| 高唐县| 绥滨县| 哈密市| 都江堰市| 泾川县| 津市市| 铁岭市| 溧阳市| 耒阳市| 汽车| 张北县| 盖州市| 淮北市| 新巴尔虎右旗| 徐州市| 日照市| 上虞市| 新建县| 通河县| 永嘉县| 安义县| 襄樊市| 吴旗县| 龙州县| 怀宁县| 福鼎市| 上杭县| 田林县| 洛南县| 德清县| 岫岩| 大化| 独山县| 巴塘县| 江北区| 平利县| 凭祥市| 潼南县| 武义县| 仲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