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教導有方,孩子方可成龍
- 培養了不起的男孩100招
- 李師德
- 6918字
- 2020-04-20 17:36:18
1 正確教育觀培養出優秀男孩
在當今社會,很多不正確的教育方式的存在,可能與家長的教育經驗不足有關,但更多的是因為家長缺乏形成正確、科學的教育觀的指導。所謂教育觀,是指家長對教育孩子總的看法和指導思想,這是教育的基本出發點和成敗的關鍵所在。家長的教育行為不能不受其自身教育觀念的影響。家長的教育觀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在教育孩子的各項工作中,因此要迎接時代的挑戰,搞好子女的教育,首要的就是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只要上帝賜給我一個孩子,而且你們認為不是白癡,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養成為非凡的人。”這是19世紀德國教育問題學會會員卡爾·威特在一次學會上的辯詞。在這次大會上,有人發表言論說:“對于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天賦而不是教育。”卡爾·威特不同意這個見解,他反駁說:“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人,不決定于天賦的多少,而是決定于從出生到他五六歲這個時間段所受的教育。就是那些只具備一般稟賦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為非凡的人。”
不久,卡爾·威特果然有了一個兒子,也取名為卡爾·威特,生下時,不僅不聰明,而且先天不足。鄰居背后議論紛紛,說小威特肯定是個白癡。連小威特的家人們也說:“這樣的孩子,再好的教育也是白費力的。”然而,老威特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并沒有失望,他認真地承擔起教育兒子的重任。
他教小威特讀書時,先買來許多小人書和圖冊,把其中有趣的故事講給他聽,然后對他說:“如果你能識字,這些書你就都能看明白。”有時他干脆不把書中的故事講給小威特聽,而是對他說:“這個畫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是爸爸沒有時間給你講,你先自己看吧。”這樣就大大激發了小威特一定要識字以便自己看書的愿望和興趣。這時老威特才開始教小威特識字。小威特有了讀書的興趣,學習起來就十分刻苦。不久,這個孩子轟動了附近地區。他七八歲時,已經能夠自由地運用德語、拉丁語等6國語言了,并通曉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就考入了萊比錫大學,這個大學的校長說:“小威特已經具備了十八九歲青年所不及的智力和學力。”很顯然,這是老威特對他實行早期教育的結果。1814年4月,未滿14歲的小威特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兩年后,他又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并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
沒有老威特精心的教育,小威特可能真的就變成白癡了。由此可見教育對于一個人成長的意義。我們要盡可能地為孩子提供更好、更多的他們愿意接受的教育,開闊孩子的心胸,陶冶孩子的心靈。
2 教育男孩忌突擊,應該隨時隨地
教育男孩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因為教育無小事,我們首先應當認識到,教育兒子絕不僅僅是提高兒子的智力,而是要全方位地提高兒子的綜合素質。要對兒子進行全方位的教育,再沒有比隨時隨地的教育更好的方式了。總之,教育可以融入到生活中去,通過生活的方方面面來教育男孩子,在各種各樣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教育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果的。
經歷了黑色七月,一個男孩并沒有取得自己夢想中的好成績,盡管分數上還說得過去,但只能進一所不起眼的大學。
經過半個年頭,男孩終于放了寒假。
在家里的時候,父親問起了大學生活,男孩告訴他說:“其實真的很沒勁。”
男孩的父親是個鐵匠。他聽了男孩的話后,臉上一直很驚愕,沉默了半晌之后,轉過身用他那粗壯的手操起了一把大鐵鉗,從火爐中夾起一塊被燒得通紅通紅的鐵塊,放在鐵墊上狠狠地錘了幾下,隨后丟入了身邊的冷水中。
“嗞”的一聲,水沸騰了,一縷縷白氣向空中飄散。
男孩的父親說:“你看,水是冷的,然而鐵卻是熱的。當把熱熱的鐵塊丟進水中之后,水和鐵就開始了較量。它們都有自己的目的,水想使鐵冷卻,同時鐵也想使水沸騰。現實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生活好比是冷水,你就是熱鐵,如果你不想自己被水冷卻,就得讓水沸騰。”
樸實的父親竟說出了這么飽含哲理的話,讓男孩真的激動不已。
第二學期開始了,男孩反省自己,并且不停地努力,學習終于有了一點起色,內心也開始一天天地豐富充實起來。
其實,道理就在我們身邊,教育就在我們周圍,我們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智慧的雙眼,找到身邊的道理,挖掘身邊的教育。
3 教育男孩應因人而異,不可“一刀切”
每個孩子生來各異。有些孩子可能對音樂敏感,而有些孩子對語言敏感;有些孩子的記憶能力比較好,而有些孩子的觀察能力比較強。每個孩子在不同領域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教育孩子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它具有多面性和靈活性,要循循善誘、因材施教。
以下是一位家長對自己兒子因材施教的經驗之談:
在孩子蹣跚學步和牙牙學語的時候,我就開始了對他性格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比如說在他剛會走路時經常摔倒,我從來不去扶他,而是鼓勵他自己爬起來,一次不行,就兩次。剛會說話時,我常帶他到外面玩,只要看到醒目的標語都會讀給他聽,走到某個廠子門口都告訴他這個公司的名稱,這樣時間一長,他會習慣成自然地注意到這些字和圖案。有一位朋友寫了“有限公司”四個字,居然被他脫口讀了出來。記得那時他剛剛3歲。
孩子的性格有點內向,這主要是先天因素,與我平時的嚴厲態度也有關系。不過對待他的學習,我一向是采取循循善誘、寓教于樂的方法,讓他對學習產生興趣。我經常跟他說上課時一定要認真聽講,下課和放學時,你只管盡情地玩,只是不要太過分,不要傷害到其他小朋友和自己。只要把課堂上的時間充分利用,放學時把老師布置的作業認真完成,不需要花太多的課余時間就能掌握所學的知識。
孩子的安全問題是最值得我關注的問題,也是比較傷腦筋的事。在上海這個大都市里,社會復雜,道路錯綜,車輛繁多。他畢竟太小,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差,所以我平時不讓他單獨到馬路上去玩;網吧和游戲機房不讓他涉足;零花錢控制得比較緊。不過管得太嚴又怕孩子沒個性,做事前怕狼后怕虎,所以對孩子的教育既要講到重點又不能危言聳聽,要告訴他什么事能做和什么事不能做,詳細地記住家庭地址和家里的電話號碼,以便走丟時和遇到特殊情況下及時聯系到親人。
有空閑時,我就會陪他出去玩。比如說他喜歡釣龍蝦,而河邊又危險,我就陪他一起釣。還不定時帶他逛商店和書店,到公園去野餐,讓他開闊視野和緩解一下讀書導致的緊張情緒。
教育兒子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拋開兒子不管,任憑家長的主觀臆想把兒子塑造成自己所幻想的理想模式,無論你出多大力氣,終究是徒勞的。教育兒子必須根據兒子的心理特點,掌握個別差異,因材施教。關于這個問題,在我國教育史上早有明晰的記述。儒家經典之一的《論語》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學生子路和冉有同時問孔子:“聽到道理之后,是否馬上去實行?”孔子回答子路說:“你有父兄在前,怎么可以聽到就去做呢?”而對冉有則說:“聽到后應該就去做。”學生公西華不明其故,就問孔子,孔子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說,冉有太謹慎,所以要進而加以鼓勵;子路急躁好勝,所以要退而加以抑止。正因為如此,孔子教育的學生,都能充分發揮其潛能,各有所長:顏四、閔子騫長于德行;宰我、子貢長于言辭;冉有、季路長于政事;子游、子夏長于文學。宋朝朱熹把孔子這種因人而異的教育方法,概括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所以孔子是根據教育對象的不同實際,因材施教的先行者。
孔子的這一教育原則的心理學依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人的心理個別差異。人由于先天素質、后天社會生活環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他們的心理也具有不同特點。自然界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世界上也沒有兩個人在心理特點上是完全一樣的。也就是說,人與人在氣質、愛好、性格和能力上都存在著種種差異,即心理的個別差異。就是在一個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即使是雙胞胎,也不例外,都會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心理差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嘛!
4 抓住男孩錯誤中的閃光點
公交車站牌下,一對母子正在等車。
一陣大風把媽媽的圍巾撩了起來,媽媽想用手按住圍巾,可是手里還提著皮包,非常不方便。看到這個情形,小男孩主動對媽媽說:“媽媽,我幫你拿包吧。”媽媽猶豫了一下,還是把皮包遞給了小男孩,然后整理她的圍巾。
沒想到風更大了,小男孩一不小心,把皮包掉在了地上的水洼里。小男孩馬上把皮包撿了起來,一臉的驚恐。
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非常難看,厲聲訓斥小男孩:“你怎么連個皮包都拿不住啊?你看,包都臟了,你讓我怎么拿?你真笨……”
小男孩一聲不吭,眼淚涌了出來。
母親的訓斥一定傷透了孩子的心。以后再有這樣的情況,小男孩還會主動從媽媽的手里接過皮包嗎?而如果媽媽的反應不是這樣的呢?
假設媽媽看到小男孩驚恐的表情,先從孩子的手中接過皮包,用紙巾擦干凈,然后對孩子說:“沒事的,你看,皮包擦擦就干凈了。”
“我不是故意的,媽媽你不怪我吧?”孩子小聲地問。
“當然不怪你。你能主動幫我拿皮包,說明你很有愛心,還樂于助人,真讓媽媽高興。”媽媽撫摸著小男孩的頭說。
“可是皮包掉在水洼里了。”小男孩還是很后悔。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每個人都有不小心的時候,媽媽也犯過這種錯誤,不過媽媽以后就特別注意了,相信你也會吸取教訓的!”
“嗯,我以后不會再犯這種錯誤了,我還想幫你拿包,好嗎?”孩子說。
“好啊,媽媽相信你!”說完,媽媽又把皮包交給了小男孩。公交車來了,母子倆高興地上了車。
每個孩子都免不了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而孩子正是在不斷犯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所以說,重要的問題不在于孩子是否犯錯誤,而在于父母采取何種態度讓孩子認識并糾正錯誤。善于在孩子的錯誤中發現優點,用賞識的態度去教育孩子糾正錯誤,比嚴肅的批評和打罵更有用。
當孩子犯了錯誤,家長要調查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發現孩子在錯誤中顯露出來的優點。你可以說:“雖然你做錯了,但是你表現得很勇敢。只要改正錯誤的方式,你的勇敢仍是非常可貴的!”
如果孩子的錯誤是出于好意,應該賞識孩子的良好初衷,而不是抓住他的失誤,如“我知道你很想幫助別人,這真讓我高興!”
5 在孩子眼里父母要樹立起威信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威信的樹立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關鍵。威信是無形的、潛在的教育魅力,無處不在地引導著孩子健康成長。威信還有著巨大的感染力量,引領著孩子朝著理想的境界邁進。
威信往往來自兩種力量:一是對方的身份、職權所具有的支配力量;二是對方的人格魅力及情感所產生的力量。
威信的基礎是父母本身的道德水平、精神面貌、工作態度以及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所采用的科學方法。熱愛孩子、關懷孩子、與孩子能夠真誠溝通,這樣家長的威信就會油然而生,他的教育也一定是有效果的。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家長威信缺失產生的根源及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后果,威信缺失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想樹立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提高家長自身素質是關鍵
古話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要讓父母對孩子產生威信,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身教勝于言教,要在孩子面前做出榜樣,樹立威信。
(1)在學習育子方法上多投入。家長要多看書,學習家庭教育理論,用現代科學的教育理念來指導如何教育孩子:學習《不輸在家庭教育上》等家長學習的教材;參加各種家庭教育學習、培訓;關注互聯網,瀏覽中華家庭教育網,關注教育頻道的節目,在QQ群里學習;向優秀家長學習,探討學習教育孩子的經驗;研究出符合自己孩子成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規律,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2)樹立榜樣多自律。只有高素質的家長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孩子。家長要留心自己的言行,成為影響孩子學習做人的榜樣。家長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帶頭做一個高尚的、有責任心、有愛心、表里如一、遵紀守法的人,以自己良好的形象去影響教育孩子。比如,要糾正孩子亂放東西的壞習慣,你光靠一遍遍的說還不行,要具體教給孩子怎么做才行,孩子看到父母的行為自然會模仿,同時也就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
2.在提高育子能力上下功夫
威信是父母運用恰當的教育方法,建立在與子女彼此尊重和熱愛的基礎上,不知不覺中自然產生的。家長改變家庭教育的理念是提高教育方法的途徑,要掌握現代科學家庭教育理念,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要尊重理解孩子。家長要認識到: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財產,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有思想、有個性、獨立的人,同樣需要家長的尊重、理解和關愛。他以自己的方式在實踐體驗中成長,所以家長要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家長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權利、興趣愛好、自主選擇,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家長要學會向孩子學習,兩代人需要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要接納孩子的成功與失敗,快樂與沮喪,給予關愛、撫慰和引導,當好孩子的引領者和呵護者。家長要多用賞識、表揚、夸獎、激勵、肯定等正面的教育手段,向孩子傳遞正面的、積極的信息,使孩子處于積極、樂觀、愉悅、輕松的心理狀態之中,這樣孩子才能積極面對生活。
(2)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樹立威信的重要條件。父母要求的統一,對其威信的樹立非常重要。如果當父母教育態度不一致時,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提相反的要求。如:爸爸處理問題簡單粗暴,媽媽可以不表態,也不要當場反對,待事情過去后,媽媽再說服爸爸,等取得一致看法后,再去安撫孩子,說明自己的不對,使孩子既不感到委屈,又會從內心深處信服家長,接受教育。
(3)要加強親子溝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學會和孩子平等交流是兩代人共同成長的基石。我們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財產,而是有獨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有被尊重、重視、表達、渴望傾聽等需求,我們應該像對待朋友那樣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而這些需求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沒有平等,一切無從談起,只有走進孩子的心里,才能讓孩子把父母當成自己的朋友、老師、自己的貼心人。
(4)要做到嚴愛結合。嚴愛結合最能樹立真正的威信。父母要建立起融合的親子關系。失度的愛、扭曲的愛,都會產生親子間的感情障礙。平時孩子有了錯誤要及時教育改正,批評完之后要安撫、開導,使他感覺到父母是真的愛他,這樣才不會使孩子產生抵抗的心理。
希望每一位父母親能夠堅持學習,提高自己的素養,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孩子面前樹立自己的威信,使你的教育產生良好的效果。
6 低音調教子是一種智慧
有個老師帶了一個班級,這個班級上課秩序不好是出了名的,學生們常會吵吵嚷嚷不安靜聽課。那個老師沒辦法,只能不斷地把嗓門提高,但并沒有起到什么作用。
有一天,學校請了一位特級教師來給孩子們講課,老師聽那位特級教師說話細聲細氣的,很擔心她“鎮”不住那些吵鬧的孩子。
特級教師早就聽說了這個班的學生很調皮,不過,她并沒有因此而怯場。
她一上講臺,沒有大呼小叫,而是臉上掛著笑容,安安靜靜地用眼睛慢慢掃過臺下的每個孩子。
一分鐘,有1/3的孩子安靜了下來。
兩分鐘,又有1/3的孩子閉上了嘴。
不到三分鐘,所有的孩子都變得安靜了。
這時,特級教師才開始用低而溫和的聲音說:“老師沒辦法用太大的音量說話,所以如果大家想聽精彩的故事就得把小嘴巴閉起來,豎起耳朵專心聽才行。”
沒想到,這群平時鬧騰慣了的孩子竟然很安靜地聽完了特級教師講的故事,盡管在老師說故事期間仍不免會有些孩子發出干擾的聲音,但是特級教師并沒有因此而提高自己的聲調,反而就此閉嘴不語。這時,便有其他的孩子自動充任“糾察員”,讓說話的人安靜下來。
由此可以看出,低音調的教育方式往往會產生神奇的效果。
有一個女教師,一天早晨起來后突然發現自己“失聲”了,可是由于事出突然,她沒辦法找到臨時代課的老師,便只好硬著頭皮去上課了。
踏上講臺后,她便輕聲對學生說:“老師今天喉嚨不舒服,講課聲音會很小,所以大家要安靜,否則會聽不清楚。”
頓時,教室變得鴉雀無聲,學生們一個個睜大眼睛、豎起耳朵認真地聽她講課。女教師把講課重點寫在黑板上時,學生們都自覺地拿起筆記本抄寫,這一節課上得無比輕松。
因為嗓子不適,女教師無法如往日一般大聲向一些學生喊話:趕緊交作業!不可以在走廊上奔跑!她只好讓一些學生當“傳聲筒”,傳達自己的“命令”。
一天就這樣有條不紊地過去了,女教師突然發現師生間的沖突竟然少了很多。
三天后,她恢復了聲音,但是她繼續沿用失聲期的“輕聲細語”“無聲勝有聲”的管教方式,果然,上課時孩子們逐漸變得認真起來,再也不像過去那樣吵鬧了。
很多家長看見孩子淘氣或犯了錯誤時,說話的分貝數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生氣,另一個原因是有的家長認為責備孩子的聲音過小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收不到好的效果。
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教育過程中,高聲呼喝孩子是成人缺乏耐心的表現。當家長對孩子大聲地加以斥責時,孩子確實能被鎮住,但是,在孩子驚駭于大人發怒的同時,他根本就聽不進大人的只言片語,自然也就不可能反思自己的過錯了。倘若孩子年齡較大,他們也許會對家長的大聲斥責給予反駁,使雙方對立,激化矛盾。
所以,教育孩子時沒必要用大聲,低音調教子反而能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小聲地說還可以形成“促膝談心”式的良好氣氛,使孩子感受到大人對自己的尊重。尤其在有其他人在場的時候,若是輕聲細語地教育孩子,既不會讓孩子丟面子,也能讓孩子樂于接受教誨。
由此可見,用低音調教育子女實在是一種智慧。當你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妨試一試降低八度音調,讓孩子真正感受春風化雨般的教育。